冠冕唐皇(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760


李潼自然明白,来俊臣这样的人名声实在是太恶臭,自己如果接受他的投诚效忠,甚至会给己方的人带来不小的压力。
他这里都还没有正式上位,便已经开始使用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想也可知时流对他会是怎样一种看法。如果收留来俊臣,一定是弊大于利。
但他也没有必要去主动跟来俊臣接触,只要他不冒犯到自己,由其自生自灭就是了。就算有人看不惯来俊臣,却又忌惮不敢下手,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只是你们自己爱瞎想。
李敬一这里获得了代王谅解,多番道谢后便恭谨行出。至于其他还在玄武门前等待召见的人,他就不再理会了,而是跟王方庆与姚元崇继续讨论组建班底的问题。
眼下所说的班底,是他的都畿道总管府。他所担任的这个职位,言则是时下惯用的行军总管使职,但其实更加类似于国初时的大行台。
但大行台的霸府意味太浓厚,而且职权甚至比唐中后期的节度使还要更强,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这当然是那些外朝大臣们所不能接受的。
眼下的都畿道大总管府还是只存其名,而未有其实,李潼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这个总管府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这也将会是他未来坐镇关中的主要班底。
关于这一点,刚才杨再思也代表政事堂提出了几点意见,那就是有关这个总管府的驻地、人员结构以及各种书令格式的有关内容。
政事堂对此的意见那就是类比于大都督府,三上佐、六曹参军以及诸行参军,府、史等胥员随曹配置,品秩也都类比大都督府。李潼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相对于一般的行军总管,这样的人员配置已经相当的周全。
李潼初步拟定是由姚元崇担任他总管府司马,顺便把姚元崇的本职给提上一级,直接担任兵部夏官侍郎。
姚元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变,但在谋划阶段提出了许多的建设性意见,而且在事变中的南省里也多有表现,由兵部郎中提拔为侍郎虽然也是超阶,但也有足够的理由。
如果仅仅只是管理都畿道这几州府兵,姚元崇原本的官职倒也足够,但接下来还要前往关中,乃至于逐渐侵夺陇右、河东军事,则就有些勉强了,索性一步到位。
毕竟关中的府兵体系虽然败坏严重,但也还有残留,甚至于合府上柱国。姚元崇如果本职不高,则就有点镇不住场子。
总管府长史的话,李潼初步拟定是李敬一的次兄李元素。
一则李元素曾经担任过宰相,资历是足够,二则既然要榨干这兄弟身上的政治潜力,当然是安排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放心,通过李元素的号召力将一部分时流引入到自己麾下,再逐步的分化吸收,为自己所用。
三上佐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别驾,这个位置李潼眼下还没有一个具体的人选,也就不急于定论,索性给朝廷一个安插人进来的余地。毕竟眼下局面初定,也不好公开的将总管府经营为朝廷政令不能覆及的法外之地。
诸曹参军中,尤以录事参军为重,乃是诸参军之首。
关于这个人选,李潼也考虑很久,此刻讲起来,便笑着问道:“二位知不知在都有一选人名宋璟?”
王方庆闻言后有些迷茫的摇了摇头,而姚元崇闻言后则有些惊喜道:“殿下竟也知宋璟之名?”
“肃岳行军时,与苏味道浅论时流俊彦,偶知其名。”
李潼又笑着解释了一句,开元名相的宋璟,他当然不需要从苏味道口中得知,但也的确是从苏味道口中得知,宋璟从年初便从外州返回神都,正在活动希望缩短一下守选期。
此前李潼便因为宋璟远任外州、无从攻略而被感惋惜,听到苏味道提了这么一句,当时便上了心。不过回到神都后,他正忙于准备政变,能否成功还未可知,也就没有将宋璟招揽入府。
如果失败了,自己遭殃就行了,好歹给大唐留下一个名相种子。而且宋璟眼下还是一个官场小字辈,即便招揽过来,也用处不大。
“苏味道竟会见重宋璟,可知其人也并非一味推尚浮华,仍存几分识人之明,难怪能得裴献公赏识。”
姚元崇闻言后倒觉几分意外,接着又说道:“宋璟的确是后进中难得的才士,体貌端庄、气度正直,有警人自省的品德。即便殿下不问,卑职也准备将其人引于殿下。”
听到姚元崇言中对苏味道评价不高,李潼不免一乐。
有本事的人难免眼界高,如姚元崇此类虽然不会浅薄到傲气外露,但日常言行中也都难免会有流露,能入其法眼者,必定是有能够让其人认同的才能与气质。小滑头张说,跟姚元崇便有些不对付,两人之间的纠纷更成了开元初期主要的官场轶事。
就连被后世影视塑造的平易近人的狄仁杰,其实也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伙同其老乡们给李潼下绊子就不说了,哪怕对边疆营田出身的娄师德,也是满心的看不起。
不过,听到姚元崇对宋璟的评价虽然挺高,但那语气却让李潼感觉怪怪的。历史上通常姚宋并称,也让李潼下意识觉得两人应该是一代人,但现在姚元崇俨然以一个官场前辈的语气在点评晚辈。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姚元崇与宋璟之间本就差了十多岁,在时局变幻频繁的武周一朝,这已经足够拉开一代政治人物的资望。
历史上姚元崇的上位期是在武周营州之乱,而宋璟则就到了数年之后的武周大后期,伴随着他们河北老乡的上位才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宋璟出身河北刑州,虽然也是一个官宦之家,但也谈不上是什么名门,甚至没有凭荫入仕的资格。但小伙子自己很争气,年仅十七岁就中了进士,也是一个少年得志的代表。
但有前途是有前途,想要将这前途变现却足以为难住绝大多数人。宋璟虽然不像老街痞郭元振那么落魄,但授官两任后,到现在也是一个为了守选期过于漫长而求告无门的小字辈。
虽然眼下宋璟那些河北老乡们已经上升势头明显,但在没有强硬关系引见的情况下,想要单凭着自身素质便引起台面上大佬们的关注、从而优先提拔这样一个资望未著的小老乡,希望也是不大。
李潼对时下的官场风气了解也算比较深刻,在没有特殊际遇的情况下,宋璟想要获得关注,起码还得等上个两三年,他们河北老乡在朝堂上立足稳定、手里政治资源给核心成员分配完毕之后,才会想着提拔一些外围的优秀后进,分配一个职位观其表现。
不过,就连姚元崇都注意到宋璟且准备向自己引荐,可见宋璟个人素质是极强的。
时下虽然还没有形成宋明时期那么成熟的官场秩序,但地域的影响是古已有之。姚元崇肯如此表态,一则说明是真的挺看好宋璟,二则就是宋璟还没有进入大佬视野中受到关注。
否则姚元崇横插这一杠子,非但人情卖不出,可能还会被人误以为是挖墙脚从而遭到拒绝乃至于报复。
“既然元之也这么说,那么就择时把宋璟引来见上一见。”
李潼本身并没有什么名臣情怀,即便是曾经有过,但来到这个世界被摔打几年之后也就淡了。有本领的人都有个性,强凑在一起未必就是好事,如果不能平衡善用,说不定内斗起来更加凶狠。
但姚元崇与宋璟,却是史实公论开创开元盛世、能够与房杜相提并论的顶尖人才,李潼是真的不想错过。宁愿你们有脾气了怼上我几句,也得全都扒拉到我麾下来替我做事。
第0479章
雷霆手段,慈悲心肠
有关总管府的组建,李潼又提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然后便交付由姚元崇负责与政事堂进行交涉。
待到两人离开之后,李潼又往内堂安置伤员的地方查看一番。其中一些轻伤的伤员在处理过伤势后,便陆续送往北面兵城中安养。
最让李潼感到惊喜的是,郭达居然醒了过来。
得知这一消息,李潼便匆匆往郭达的病房行去,将随员们留在门外,自己则轻轻走了进去。
郭达此时正平躺于榻上,自侍药的宫女口中得知代王前来探望,便要挣扎起身。李潼见状,一个箭步冲入榻前,抬手小心翼翼按住他肩膀并轻声道:“四郎伤痛在身,千万不要轻动!”
“殿、殿下,仆、仆幸不辱命……”
郭达语调仍然虚弱,但是见到代王,眼中却充满神采。
“是啊、是啊!四郎一刀,定势北门,可谓壮哉!”
李潼虚坐于榻侧,看着郭达因失血过多而仍显苍白的脸庞,满脸笑容道:“余事不必在怀,四郎眼下就是安养伤势!偌大勋功,我要与相知托命的老人春秋长享!即将此命赠我,就要养好这副体魄,否则就是不忠不义!”
“仆一定、一定尽快养好,再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郭达听到这话,眸中泛起泪花。
李潼则按着他,不让他再说话,只是自己细细讲述了一下其他人目下的处境:“田翁目下正在汴州,不日即可归洛。三友等已经入职千骑……”
郭达虽然醒来,但精神仍然很虚弱,听了一会儿之后便沉沉睡去。
李潼见状便也悄悄退出,离开之前,又将在此留侍的宫婢们唤至眼前,仔细叮嘱了一下之后看护的事项。
此前在抢救郭达的时候,他并不敢胡乱卖弄、干涉医师们的救治步骤,不过也明白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保持一个无菌卫生环境的重要性。诸如前往内库支取一批新的布帛,量裁成防护服出入穿戴,日常所用器具蒸煮消毒之类。
在搜肠刮肚叮嘱完这些宫婢后,李潼也在思索将这些养护常识向军中推广的可行性。但他也明白,后世那些医疗养护常识看起来做到很简单,但在古代这种战争环境下,想要完全推广开,是很困难的。
即便能够快速培养出一批医护人才,但各种医护物料又会大大的增加辎重负担,蒸煮绷带、医疗消毒之类,对燃料的消耗就是一个无底洞。
不过客观困难虽然有,但也并不是不作改变的理由。
李潼终究做不到将战士们视为消耗品,特别在接触到那些故衣社军户老兵们时,看到他们身上因为战争留下的种种残疾伤病,心里都觉得很不是滋味,想要为他们做些事情。
尽管眼下他还没有机会真正的率领大军出征,但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便决定先从人员上开始准备。他首先想到的是培养一批宫女,让这些宫女们学习一些基础的医疗知识,在前往西京的时候就可以随军而出。
如今宫中用役,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超出了实际的需求数倍有余。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宫人才参与过前日的政变,将皇嗣一家提前转移。
眼下他四叔还留在上阳宫,但未来返回大内的话,肯定是要将宫事整顿一番。毕竟谁也不放心衣食起居由这样一批人负责照顾,如果不将原有一批宫人遣散,李旦一家只怕就连睡觉都不踏实。
可是宫人数量如此庞大,简单的遣散就意味着悲惨人生的开始。李潼也不愿意看到发生那种情况,毕竟这些宫人们看似微小,但在事变前后也给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于情于理,他都要该有所负责。
当然,让这些宫女们随军医护,同样也不算是一个好的安排,但毕竟是一个选择。至于其他的,还要再作筹备。
就算不能将所有将要被遣散的宫人都救助下来,李潼也希望其中绝大多数能够在他的庇护下得享一个安稳的余生。
他并不是什么圣人,只是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让这些本就卑微凄惨的人们沉沦苦海。
心里这么想着,李潼又返回玄武门前,将此夜的值宿任务安排一下,然后才又转回他奶奶暂居的仙居院,准备看望一下他奶奶。
当李潼来到仙居院时,正见到几十名宫人并甲士簇拥着他姑姑太平公主从院中行出,太平公主还一边走一边落泪,神情看上去有些凄楚。
太平公主也发现了李潼一行,连忙举手擦掉了脸上的泪水,深吸两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这才走上前对李潼点头道:“慎之,你来了。”
“姑母何以此态?”
李潼上前弯腰拱手,见太平公主眼眶仍是通红,忍不住问了一句。
太平公主回望一眼仙居院,神情变得更加复杂,转回头之后便长叹一声:“陛下久在势中,骤然失重,难免……唉,慎之不必担心我,你眼下在守北门,多多来看望你祖母吧,她、她对我……算了,这种事也不必说来让你心烦。”
李潼闻言后便不再多问,退往道左给太平公主让路,并吩咐身后北衙士兵护送一程。
太平公主在走出一段距离后,似乎想起什么,屏退身边旧人,又走到李潼面前说道:“定王本就不是一个品性坚毅的人,逢此家变,不免气结至疾。但慎之你放心,我不会让他来打扰你。我与定王,终究是夫妻,也盼你能……”
“姑母说的哪里话,此前行事,所除者都是不能安守本分之类。定王笃行善守,恬然不争,我又怎么会念念不忘。只是眼下事务繁忙,不暇抽身,否则一定先往姑母府上拜望致歉。”
李潼闻言后便又说道,心知他姑姑是担心他仍然不肯放过武攸暨。武家这些人虽然亲情一般,但北门被杀的武攸宁跟武攸暨却是亲兄弟,太平公主有此担忧也属正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