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760


“大将军英明!卑职即刻做事,不敢有误!”
邓万岁听到这话,脸色也变得激动起来,躬身叉手,大声回答道。
随着邓万岁的作答,营卒中这才响起稀稀拉拉的回应声,继而连结成片,过了一会儿,营地中这才响起整齐如一的叫喊声:“大将军英明!”
“诸将士各归营帐,我与建昌王登堂再论事宜!”
李潼抬手示意赵长兴等人跟住自己,并用眼神阻止住同样一脸兴奋、准备阔步上前的郭达,也不理会脸色已经变得非常难看的武攸宁,当先往营中衙堂行去。当然,杨思勖等随从们都被他屏退出营外。
千骑衙堂倒是颇为宏大,但内中摆设却朴素得很,只有一些基本的席案张设。李潼登堂之后,当仁不让的落座于主案上,抬头看着神情阴郁、随后登堂的武攸宁,心中又是一乐。
你说你,老老实实办好交接不行吗,非要搞这些加戏!老子就是前倨后恭,所谓该硬的时候硬的不得了,该软的时候也能放下身段,倨见王侯、礼贤下士,哪怕是做作,那些基层的营卒们还就吃这一套!
武攸宁立在堂中,看着大马金刀端坐正堂的代王,心里滋味自然是复杂至极,甚至都不知该要坐着还是站着。坐着的话只能入座侧席,分定主次,站着的话则就更像是向上级汇报了。
李潼这会儿倒是换上了一副和气笑容,主动递给武攸宁一个台阶,叹息道:“方才群众瞩目,我又的确逾规在先,但既然入掌营事,无威则令不能行。所以忿声频作,自掩屈气,为的也是能够尽快入事。得罪之处,还请建昌王见谅。王乃宗枝长者,事中又是先达,如果没有这一番包容提携,我更没有面目恬坐堂中。”
武攸宁听到这话,不免更加气急,逼都让你装完了,现在说这些还有啥用?
他站在主案一侧,指着案几闷声说道:“我兼领两营事务,案中所积不独千骑,不便轻示于人,代王你能否……”
李潼闻言后便连忙向后一仰身,以示避嫌,并举手对赵长兴几人说道:“还不快移案就与建昌王!”
武攸宁见这小子是真不要脸,索性也不再争据席位,落座侧席然后便皱眉道:“代王既知无威则令不行,当面犯我,损我威仪,你……”
“这件事的确是我做的不对,但料想建昌王于此积威日久,即便小折,无阻日常行令。也请建昌王你放心,所谓营事荒废,不过一个就事的说辞,我自知建昌王你案事繁多,偶或疏忽难免,又怎么会真的以此参奏于上。”
李潼讲到这里便叹息一声道:“更何况,如今朝中自有案事通天,陛下已经为此烦躁不已。我与王并为宗中幼长,当此时自应通力合作,宿卫禁宫,使陛下能够高枕无忧。
建昌王分领两营,劳苦甚矣,我旧在南衙闲卫,本就案事乏乏,忝享食禄。既然君恩敏察加授,自当以此为重,当然也不敢据案自专,大事不能决者,一定趋行请教建昌王!”
武攸宁脸色颤一颤,更加不知该要说些什么,更觉再留于此,跟这无赖也纠缠不出什么明确结果,收起案上一些机密文牍并符令,并不咸不淡的说道:“千骑宿卫诸事,繁琐细密,又都重要无比,不同寻常衙事。此前诸事已经营张有序,代王入事还未精深,最好不要贸然改动。案事细则,自有掌故诸员递告,我就不久陪了。”
李潼微笑点头,只是目送武攸宁离开衙堂,然后才招来赵长兴等信得过的人,开始详细询问千骑宿卫的各种流程。
武攸宁临走前所言倒也不是吓唬李潼,千骑作为大内之中为数不多的游行警卫,各种规令也的确繁琐至极。单单行令所用便有符令、楔令、书令、口令等等诸种。
其中符令是用于通行禁宫内外的宫门,楔令则是用作提取弓弩、甲具、战马等军械,书令则用作巡警途中的各处签押,口令则用作巡逻途中各处盘问。
各种各样的行令,便多达十数种,其中千骑使所掌握的只有符令、楔令等几种,书令由各营果毅分领,口令则旬月有变,是由禁中递告。
这一个月所行用的口令,李潼一听顿时一乐,居然是他的旧作《少年行》,看来自己在千骑将士们当中也并非就全无影响力。
赵长兴等人来到千骑的时间也不久,诸多事务并不能讲述清楚,李潼索性又召来两员果毅,将各种营规令式仔细了解一番。
千骑的人事构架仍然不乏简陋,最高一级便是两名千骑使,还都是兼领。再下便是六名长上果毅,分领六营甲士,每一营在四到六百人之间,整个千骑有三千三百多名将卒。
负责日常事务的便是六营果毅,果毅之下便是十二名直长作为辅佐。直长之下,又有二十四员旅帅。旅帅掌管一帐营卒,帐中又分什、伍。
千骑的人事构架基本便是如此,除了这些营中官长之外,所搭配的文职官员并不多,只有两名参军事,一个掌管符印,一个负责仓储。
当李潼查看符印的时候,才发现武攸宁又留了一手,几枚重要的符令诸如出入玄武门的兵符,都已经被他提前收走了。换言之,千骑想要出入玄武门值宿游警,只能通过武攸宁。
对此李潼倒也并不怎么担心,跟武家其他人相比,武攸宁是有一些小巧智力,不能一味的莽取,还是要慢慢图之。符令收走就收走,有种你别让我进玄武门!
第0422章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
午后开始,宫中便分遣中使陆续将诸宗王家眷召入禁中,而武家诸王也不可避免的跟随同入禁中,想要探问一下圣皇陛下何以要这么做。
禁中安福殿里,诸王各坐席中,神情各不相同。这其中,尤以魏王武承嗣与梁王武三思神情差别最为巨大。
武承嗣虽然一脸喜怒不形于色的平静,但眉梢频频挑动,显示出他此刻的心情非常舒爽。他虽然远在洛东的魏国寺,但得知此事后便一路快马加鞭的赶往禁中,倒是第一个进入宫中。
至于梁王武三思,这会儿则是不加掩饰的忧愁。实在是没有办法不愁,早在月前上巳节时,他家人便因小女任性遭了大殃,发妻被入囚内佛堂为尼,嫡女也被夺除宗籍,到现在还幽禁在家。更重要的是,前事得罪了宫中女官代表人物的华阳夫人,这一次家人入宫,真的是祸福未定。
所以武三思心里是真的对这一桩召令犯怵,本在南省直堂,一俟得讯后便着急忙慌的入宫,而家人已经被引往禁中闲苑安置,也没来得及当面仔细叮嘱一番,这会儿自是满怀的惴惴不安。
在堂其他武氏诸王们,心中也都是忧大于喜。如今虽然已经是大周之世,他们也都各凭宗属而分居显在,但心里也都始终存着一份小心。
他们这些武家子,真要讲起亲情,与圣皇之间真的没有多少。前怨旧事不需多说,仅仅通过月前圣皇陛下对梁王妻女的处置方式,便能看得出圣皇对他们家人的态度如何。
如果说圣皇对于他们还有借以控制朝局的需要而有所包容,那么对他们的家人可就是全然没有亲情可言,一旦犯错则就是零容忍。
这一次突然将他们各自家眷招引入宫,具体原因、何时出宫也都没有明说,所以这会儿一个个也都是忧心忡忡。
察觉到殿中气氛有些凝重,武承嗣咧嘴一笑道:“寻常庶民人家,尚且讲究聚族同居,人伦和睦。天家伦情,不异俗常,这一次圣皇陛下招引各家入宫,已有所示是为了欢叙论谊,君恩荷重,各自感怀,稍后入见,一定要重谢皇恩!”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抬眼看了看武承嗣,眼神中不乏不满。这些场面说辞能骗个鬼啊,圣皇所以将各家家眷在此时召入宫内,无非是因为皇嗣被诬谋反之事。
他们在场诸人,或因关系远近不同,未必能够确知魏王与来俊臣究竟有什么样的勾连。但从年前年后,魏王便几次信心满满的表示要给皇嗣来一次狠的,所以就算不知详情,也能猜到魏王跟来俊臣肯定是有勾结的!
本来各自心情都不算好,再见魏王那一脸掩饰不住的贱笑,众人心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要争储位的是你,要当皇帝的是你,你搞皇嗣一人就好了,搞我们干啥!
别人兴许还有几分忌惮,不敢明言,可是梁王武三思已经一脸不悦的望着武承嗣低声道:“阿兄做事之前,能不能小通声讯?如此事关重大,至亲都无所觉!诸兄弟各自成家,各有生活,却因你一事妄动而家室不安……”
武承嗣虽然心情颇好,但听到武三思这么说,又被戳中了心里痛处,指着武三思低斥道:“你还有脸训我?外人知我兄弟群立在朝,我为代王所辱时,你等身在何地?魏国寺佛堂空寂,我在其中度日如年,你等又在何处?我所奋求,岂是一人荣辱?
好罢,既然兄弟不可仰仗,我自作谋计!如果不是我,你能独理秋官案事?代王旧年辱你,出言入刀,现在看来,也真是言中你的本质!虚位于刑曹,一无所事!成日不知用计谋事,只知道折堕家门虚荣去逢迎内幸!”
被武承嗣拍案一通怒斥,武三思一时间也是激怒得脸色通红,移席凑近武承嗣、瞪眼恨恨道:“来俊臣是什么人?那是圣皇陛下豢养的凶禽恶鬼,阿兄以为他真会俯首供你驱使?此番用计,你以为是什么良谋?
陛下将各家人众收入禁中,防的是什么?慎之更借势入掌北衙,更加难遏!如此通天大案,阿兄以为我还能安在刑曹推案?陛下能允,朝士能允?此位须臾即失,我还要谢你替我谋事?”
听到武三思一通声色俱厉的诘问,武承嗣也顿时愣了一愣。
他与来俊臣所谋,在场众人或还所知深浅不一,但武三思是知道的,而且也一直跟进此事,之所以能够踢走崔元综,也是武三思借助秋官尚书的便利所提供的直接资讯。
他一通忿声斥责武三思,诚是忿怨之言,对武三思不乏贬低。但实际上,这件事由蓄谋到引爆,武三思都参与极深,这会儿说起来,仿佛其人真的无涉此事,一切都是自己的自作主张。
武承嗣对武三思的态度自是有些惊疑不定,但这会儿自觉事态进展良好,特别皇嗣一旦势威,圣皇陛下即刻便对他见重起来,所以对武三思的态度变化也不怎么放在心上。他此前苦求入宫暂居而不得,便借此达成了目标。
但不放在心上是一方面,武三思敢如此跟他说话,仍然让他有些不满,抬手抓住武三思衣襟,指着他的鼻尖怒声道:“你敢这样跟我说话?自身已经失于检点,难怪家人失礼禁中!”
殿中侍者虽少,但也并非全无,眼见二王似乎要扭打起来,忙不迭趋行入前劝告。其余武氏诸王见状后也连忙起身,将这二人给拉开。被拉开之后,二人各自分坐一席,互不理睬。
又过一会儿,才有女官匆匆行入殿中,御正李氏等殿后,先向诸王见礼然后说道:“陛下有令,诸位大王在事者各归本司,闲时可以入宫与家人欢聚游戏。”
众人听到这话,心中更有几分不确定,下意识抬眼望向魏王与梁王。但这两人各自神情阴郁,也根本不理睬他们的眼神征询,只能各自起身告退。
待到诸王退去之后,御正李氏又走向魏王。武承嗣不敢再作姿态,从席中站起来,望着女官神态和煦道:“我知陛下事务繁忙,本身也是闲散,不敢急切求见,暂候闲堂,随时待传。”
李氏闻言后,神情有几分尴尬,摆手向身后一招,自有宫人抬来几个箱笼,里面装着满满的佛经。
李氏低头,避开武承嗣好奇的眼神,低声道:“陛下有言,佛事尤需谨慎心诚,否则冥福便无足称厚。魏王殿下乃宗家长息,且归魏国寺,毕竟大德高僧,开坛普渡,胜作水陆法会,厚积功德、裨益宗家。”
武承嗣听到这话,顿时瞪大眼,吃吃道:“可、可是我儿女,他们、他们都已入宫……”
“这一点请魏王殿下放心,圣皇陛下也有制令,诸馆阁学士、内外命妇都会循时入宫,几位大王、县主绝不会失教。”
李氏继续低头作答。
听到这里,武承嗣再无此前的笃定与暗喜,一脸的失魂落魄,上前一步甚至要抬手去抓御正手腕,却被李氏机警退后避开。
他仍瞪着眼疾声道:“陛下驾在何殿?请御正归告陛下,我、承嗣年虽虚长,却仍懵懂,请直叩陛前,当面奉制……”
“圣皇陛下言止于此,妾也只是恭走传声,请殿下不要留难。”
李氏讲到这里,又转头望向武三思,说道:“陛下着梁王殿下入见。”
武三思本来还在席中冷眼看戏,闻言后忙不迭立起,一直提着的一颗心也放松下来,如果不是顾忌武承嗣还在场,几乎已经忍不住要击掌暗贺起来。
他站起身来,对着武承嗣说道:“设坛普度,积福宗家,礼事庄重,不逊祭祀。此事必阿兄能为,余者谁敢代劳?阿兄宜速往,须知神佛难欺啊!”
武承嗣这会儿还沉浸在巨大的失落与茫然中,听到这话后,缓缓转头望向武三思,眼神已经是怨毒至极。
武三思见他这副模样,心里也是一慌,不敢再说什么风凉话去刺激武承嗣,忙不迭快速离开殿堂,并在宫官导引之下,快速往内殿行去。
大内武成殿中,武则天抬眼看着武三思入殿礼拜,举手示意对方入席,缓缓开口道:“来某上书诉变……”
不待武则天说完,武三思便斩钉截铁道:“此事臣所知不深!”
“说得不是这个,早间正在此殿,我以此问慎之,他觉得皇嗣有没有反实?慎之答我,皇嗣若反,则世道无人能以忠贞自诩。现在以此问你,你觉得他说得对不对?”
武则天摆摆手,微笑着问向武三思。
武三思听到这话,额头顿时沁出冷汗,屁股刚刚捱到座席,忙不迭又翻身拜道:“臣、臣不敢轻论,若循事以论,事出则必有因,代、代王虽享誉当时,事才卓然,但终究少涉刑事,大事轻论,未、未可……”
武则天闻言后蓦地长叹一声:“循事以论啊,是啊,你是刑曹官长,立言当然要着眼于事。”
武三思听到这话,额头汗水更多,叩拜道:“臣、臣正有事奏,来某所诉变事,委实、委实……臣实在不宜再居刑曹,请自退事外!”
眼见武三思汗如雨下,武则天默然片刻,然后脸色才略有和缓,抬手道:“咱们姑侄所想,倒是不谋而合了。让你退出刑曹,也是少授人话柄,你且转为春官,入补政事堂。”
武三思听到这话,顿时难以置信的瞪大眼,额间汗水滴入眼眶后更觉酸涩不已,片刻后眨眼颤声道:“臣、臣恭受命!臣、臣多谢、多谢陛下恩授,多谢陛下厚爱!臣必肝脑涂地,忠勤、忠贞无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