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760

第0400章
主动出击,意在狄公
第二天早朝后,李潼便来到礼部春官衙堂,询问一下有关自己婚礼的礼程安排,自有礼部官员详尽解答。
得知礼程正式开始还要安排在十天后,李潼便微微皱眉,又说道:“小王纳娶,不过只是一桩家事,岂敢久阻仁长朝士劳碌于此。况国家诸功勤用,不以铺张为美,作礼能不能从简从捷?”
负责接待少王的乃是礼部春官侍郎名为卢应贞,闻言后便微笑道:“殿下自为宗枝美器,能克己守俭,果然不负当时美誉。然良缘天定,既是家事,也是国礼,名门秀女,入补宗室,草草成事,则不显庄美。请殿下放心,卑职并春官群僚一定用心于事,助成嘉礼。”
听到这话,李潼还能说什么,只能笑呵呵点点头,受了这一记马屁。他本来是打算借婚礼频繁的礼货调动,从王邸抽调出一部分财货出来,往汴州采买粮食,先把李葛并一众力夫们送出河洛,所以才想让婚礼从简从速。
不过这婚礼并不是他一人私事,本身已经是他奶奶出面主持,对门又是荥阳郑氏这样的名门,礼部官员不敢变通从简,也让李潼颇感无奈。
离开春官衙堂后,李潼在左近徘徊片刻,便又往天官吏部官衙而去。
对于少王的到来,吏部群众表现得都有些紧张,自侍郎张锡以下,十几人在衙门外恭立相迎。少王如今虽然声势日壮,倒也不至于让吏部这一南省首曹如此严阵以待。
不过去年少王在鸾台给事中任上下省巡衙,旋即便引发了吏部人事的大调整,天官群僚对此旧事仍然记忆犹新。尽管目下少王已经不在省中任事,但他们还是不敢怠慢。
见吏部群众如此热情,李潼也是不免一乐,果然威风还是要靠抖才能显出来。
“今日登堂,是入补缺员。眼下卫府胄曹职缺,用事多有不便。”
待到登堂落座之后,李潼便微笑着对天官侍郎张锡说道。至于另一个侍郎郑杲则是在家里忙着张罗婚事,没有在衙。
“如此小事,岂劳殿下亲走。”
侍郎张锡是李峤的舅舅,与少王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情,但态度也很和蔼,听到这话连忙吩咐令史当堂记录在案。
他则打量少王几眼,忍不住叹息一声:“日前神都苑在礼,门亲群众所见殿下人才丰美,斗胆妄作结缘心计。如今良缘应在郑侍郎门庭,擦肩错憾,虽然深感失落,但还是要祝贺殿下觅得佳偶,礼成后琴瑟和鸣,光耀宗家。”
“多谢侍郎令言!人情错爱,慎之笃念,盼能不负人望。”
李潼听到这话,一时间也是哭笑不得,他只是一门心思搞事情,大家却总馋他身子,颜值太高,有时候也真是一桩负担。
张锡是贝州武城人,即就是清河张氏,虽然不如五姓世家那么声名显赫,但也是一个立足河北、传承悠久的大家族,否则也难跟李峤出身的赵郡李氏联姻。
如果从李潼他奶奶角度而言,这也算是一个良选,至于具体错过的原因,李潼就不尽知了,毕竟在这件事情上,他只是一个木得感情的工具人。
千牛卫胄曹参军,仅仅只是一个八品下员,不值得张锡这个天官侍郎亲自跟随过问。
再加上李潼一副急得不得了、想要在今天就办妥,甚至主动提议要看一看吏部天官所存的补选名单,不是短时间能够打发得了,张锡在席作陪片刻后,便转去忙碌自己的事情。
吏部天官本就忙碌,李潼也识趣,不再继续留在直堂、打扰人家正常办公,让人安排一间通堂庑舍,仔细翻看那些补选的名单,挑选自己想要招取的属下。
这么做当然是不合理的,毕竟诸卫文职的人事权是吏部范畴,发给你什么人你就用什么人。
不过凡事也无绝对,李潼身为在势亲王、又兼领南衙大将,想要安排一两个自己属意的卫府下员,这点面子吏部还是要给的。
当然也是因为眼下吏部没有什么扎眼的人存在,如果武三思还留在这里,给你面子?给个屁!
尽管冬集选月过去没有多久,不过吏部所积存的补选名籍仍然数量不菲,毕竟人世无常、官员的更新换代也不能只集中在冬集那几个月。像是此前把王仁皎安排到蒲州,蒲州方面一下子就上报了好几个缺职。
因为没有相熟之人在场,李潼也不好把意图流露的太明显,只是让人将资历合适的在籍补选者资料统统取来。
看到吏部属官们搬来那满满几大箱笼的文卷,李潼也不免有些傻眼,一边翻阅着一边感慨,果然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啊。
冬集大规模的授官刚刚过去不久,吏部居然还有这么多下品待选的后备官员。人是源源不断,可职位就那么多,难怪有的人守选十几年都不得新授。
这些新入官场的年轻人,本就没有资望傍身,才器难得彰显,想要在这么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那真的只能是全凭运气。
循资格尽管千般不好,但起码提供了一个用人标准,能够让这些沉寂下僚者在漫长的等待中不至于完全绝望。这一铨选的标准并没有一直贯穿下去,也是中唐以后人才大量流失于地方藩镇的原因之一。
李潼翻看名目的时候,甚至还看到他爷爷高宗时期的进士出身、一直没有授官解褐,仍在守选。不排除其人确是庸才的可能,但那些授职者难道人人都有匹配的才器?长达几十年漫长的等待,对人志力的摧残可想而知。
可惜李潼这一次入省挑选下属,意图本就不良善,对这些人也就只能暗道抱歉。
他倒是很想招用这样一批人才,经过多年的敲打,肯定也已经磨去了骄性,懂得珍惜机会,就算没有什么宰辅之才,但既然能够列名吏部选册,较之市井闲流能更加胜任一些事务。
不过这样的人选在卷目中比比皆是,他偶作翻看就罢了,真要抄录下来,那就是搞事情无疑了。
正在这时候,沈佺期从门外行入,见到少王正在翻阅选册,便微笑道:“殿下入衙时,卑职正在外行走,不暇出迎。听说殿下要选录卫府缺员,不知可有心仪?”
“沈学士来得正好,按图索骥、浮在事表。诸多才流列此,实在让人眼花缭乱,正想求问良荐。”
李潼闻言后起身,对沈佺期招手道。
沈佺期落座后便又问道:“不知殿下属意何类?”
他与少王交情并非泛泛,甚至多次出席主持代王旧邸西园集会,自知代王殿下手中自有一批人才备选,如果只是寻常的选任,大可不必捧卷细翻。
彼此感情不浅,李潼也并不隐瞒,将自己意图浅露出来:“卫府事务虽然简陋,但诸备身多因身世矜傲不驯,所选参军,人才还在其次,是要有势可选,才能震慑桀骜。”
听到这话,沈佺期便有了然,在诸卷册中翻捡片刻,很快就寻出几名在势官员荫子在选者抄在纸上,然后递给少王。
李潼接过纸张一看,心中顿时一乐,果然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沈佺期所挑选出这几人,其中赫然便有狄仁杰之子狄光远。
狄仁杰身在地官侍郎任上,专掌户籍,卡得李潼很难受。故衣社摊子铺得太大,想避让也避让不开,而且那老狐狸搞了李潼好几次,李潼当然不会放过他。
这一次亲自来到吏部,就是想搞点人事把柄稍作反制,选取一个跟狄仁杰关系比较亲近的人进他千牛卫。狄仁杰的儿子列名选册,倒是一桩惊喜。
“就选这个狄光远吧,我记得去年政事堂诸公涉事,此子甚有表现,居然还侧立事外,这实在有悖于才流选用。”
李潼指着狄光远的名字直接说道。
沈佺期闻言后便点头道:“殿下既然选定,卑职这便行文?”
“有劳沈学士了,归程恰好行过鸾台,尽快敕授、尽快入事。”
李潼坐在房间中,等着沈佺期写完荐书,便与吏部的令史一同离开吏部官衙,直往鸾台而去。
有了他的全程参与,再加上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还没过上午,选补狄光远补任左千牛卫胄曹参军的敕书便从鸾台发出,等着其人入台领命即可。
做完了这件事,李潼心绪大定。他特意留下卫府胄曹参军这个职位,本就没存好主意,打着监守自盗衙库武装的念头,选用自己人的话太扎眼,一旦事泄耐不住追查,正好让狄仁杰的儿子当个防火墙来顶雷。
卫府衙库只是军械回收的一个环节,只要接收单位尚方监那里人事安排更细致一些,狄仁杰的儿子也难阻止、难察觉。
他也不担心狄仁杰察觉蹊跷而阻止儿子用事,亲自下省提取名簿、又亲自入鸾台申报降敕,这是诚意满满、给足了狄仁杰面子。如果不识抬举,那他在势一日,狄仁杰这个儿子政治生命基本上就可以提前划上句号了。
就问你还搞不搞老子?互相伤害啊!
第0401章
恭喜狄公,后继有人
尚书地官,掌管天下户口、井田、徭役、经费、货藏等等诸事,职事繁重有加,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闲时。
这在供给百司职用物料上就可见一斑,户部地官所耗纸墨用料,远超在京其他曹司,牍事堆沉没案,各自埋首其中。
身为地官侍郎的狄仁杰自然也不例外,入衙之后每每伏案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如今主要负责河洛之间迁民游食的编户入籍,身为户部官长,虽然并不需要亲下州县、于乡野之间检扩亡众,但近畿诸县每日移交的文事也都需要尽快审阅、批复。
特别时令已经到了暮春,户部这里耽误短时,或许就会让数百上千户的民众彻底误过农事。狄仁杰久任州县,生民疾苦自有了然,做起事来也是不辞辛劳。
眼下编户事务虽然繁忙,但也并不是全无头绪,起码情况较之狄仁杰接手之前的设想要好得多。
自天授二年开始,朝廷便大举迁徙关中民户充实河洛,但其后却并没有及时跟上编户授田。小民之家本就薄于储蓄,耽误一季农事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原本在狄仁杰的设想中,如今河洛之间应是饿殍遍野,流民游窜不定。生民奔波只为活,可是一旦流动起来,无疑会让编户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所以在刚接手这一工作的时候,狄仁杰甚至已经准备好,如果情况太恶劣的话,必要时要申请军队入野、搜阔那些流窜的民众。
这并不是残忍的鱼肉百姓,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将生民安置入野、编户授田,才能尽快的让耕桑生产步入正轨。生民活计有仰,自然也就不再闹乱。
不过在真正入事之后,狄仁杰才发现情况比他原本设想要好得多。虽然也有生民流窜、聚众作乱的问题,但规模并不甚大,地方州县便能进行处理。
而在正式编户的时候,逐日所增户数更是大出狄仁杰的预料。虽然为此他也准备一些惠民的政策颁行,但按照他过往的施政经验,户数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要远远超过以前的经验效果。
这些迁民之间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线彼此牵引着,一旦入籍便是几十上百户的规模。
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按照狄仁杰过往的经验,这种大规模的编户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原本的生产环境与组织被破坏之后,政府也丧失了对民户的直接管制,想要让他们重新入籍接受管理,开头是最困难的。但是只要做成一定规模,接下来才会成倍的增长,毕竟人都是有从众的心理。
可是诸州县呈送上来的文告显示,根本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曲线增长,从一开始就规模不小,之后只是平稳的递增。
对此狄仁杰也有思索,暂时认定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批迁民本就多是关中府兵户,较之一般的民户要更有组织性与服从性。
但这样一个原因也不足以完全解释,须知就连战场上的在伍士兵,若士气长久的低迷,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溃逃,更不要说这些本来就已经归耕、又失田离乡的民户们。
狄仁杰自感这当中应该是存着一定的蹊跷,但这也是一件好事,大大缩短了编户的进程。
原本他是预计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才会完成这些迁民编户造册的工作,但是按照目前这一趋势,今年之内事情就能初步完成。如此一来,便能活民无数。
尽管编户造册只是初步解决问题,后续还有更加麻烦的授田归耕等事务。但是要知道这一次的安置可不仅仅只是事关迁民群体,如果不能尽快将这些人编户入治,任由他们在野游荡,对于河洛本身的农耕生产也是一大破坏。
眼下事态进展喜人,狄仁杰也就不急于深作追究,准备先把最重要的编户问题完成再做其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