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760


这些人并没有门路直接拜入王邸,而是依照西京苏约的指引,直接入住了南市附近的修善坊邸铺中。当然不久之后,田大生便收到了消息,将他们夹杂在一众入贺的南市商贾中引入王邸。
得知这群人行入神都,李潼也是惊喜过望,推开其他各类应酬,在邸中接见了李葛。
这个年轻人本就悍勇有加,陇上历练半年多的时间,皮肤更显黝黑,虽然穿着一身圆领袍,但绷在身上鼓鼓的,显得悍气十足,李潼见状后也感叹道:“不愧是我威壮敢战士!”
入陇之后,几场血战历练,刘幽求也逐渐向这些敢战士们透露出李潼的真实身份,如果这样一群壮义热血、慷慨赴边的义士们还不可信,那世上便没人值得信任了。
所以李葛行入王邸也并不意外,但在亲眼见到他们这位社首之后,还是显得有些拘泥,跪地叉手口中呼道:“属下拜见郎、郎主……大王!”
“眼前仍是故人,只是情义更深,只如旧态,不必拘礼!”
李潼上前,将李葛扶起,并笑语道:“快讲一讲,你们入陇之后所历种种,虽有书传,终究不如口述翔实。”
李葛见郎主仍是如此和蔼,心中拘泥渐消,于是便仔细讲述起来。他们这群敢战士入陇之后,诸事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水土不服并人事刁难。
陇边本多羁縻州,各类蕃胡杂处,再加上吐蕃有意的挑弄,几乎可以说是无日不斗。虽然有刘幽求就近的关照,但刘幽求新近入职,能够调用的官府力量也实在不多,众多的危机还是要靠这些敢战士们自己苦熬应对。
不过,这一情况随着黑齿常之入掌河源军而有所改善。
黑齿常之威名本就先成于西边,重临故地,又负责为安西战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河源军在抽调走一部分前往安西参战之后,本身军力并不够强,所以也很注重对各种城傍与羁縻部族势力的整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就是都由悍卒组成的敢战士们自然引起了黑齿常之的注意。如果是在中土内陆,这样一批精锐悍卒自然引人警惕。但在金戈铁马的陇边,也并不怎么刺眼。
而且这些敢战士们本身还有吐谷浑慕容康的一层掩饰,所以很快便加入河源军,成为外围城傍,并且在骚扰吐蕃内域的战事中表现优异,甚至直接搞掉了两个吐蕃论家的帐部。
“此番入京进献金银器,主要便是这两战所得。吐蕃地境真是寒荒,但那些豪帐肥美的让人流涎!”
讲到战获种种,李葛忍不住眉飞色舞,手在腰后摸索一番,掏出两个半圆、镶金嵌玉的漆器摆在案头,并笑道:“那些入献的器物,郎主稍后可自查。但这两件美器,属下一定要亲手进献给郎主!”
李潼见状后饶有兴致的托起那漆器,拿在手里颇为沉重,端详片刻后便微笑道:“这器物造型很别致,像是人的……”
讲到这里,他话音陡然一顿,对面李葛呵呵笑道:“郎主真是好眼力,这正是那两个论家头人的头器!用蕃土技艺打制,磋磨镶嵌,寻常人哪能一眼认得出!”
听到这马屁,李潼干笑两声,将那漆器摆回案上,擦擦手说道:“好得很,我一定会珍藏。”
第0355章
大河漕帮
敢战士们这半年历练,诚是收获颇丰,但也并非无损。相反的,损失可谓惨重。
首先损失最大便是初登陇之际,本身就不服气候使得状态大减,虽然有马兴、李光这些老卒跟随护引,但他们的经验其实也都不乏陈旧。
特别垂拱年间四镇告失之后,吐蕃向陇边渗透的力度要更大。那些羁縻之下的蕃胡们,本身也并不可信,许多原本安全的道路与地域也都变得危机重重。
所以在登陇最初那一个月时间里,敢战士们各种伤损病痛便有近百人丧失了战斗力。虽然其中一部分在兰州休养一番后有所恢复,重新回到了队伍里,但还是有几十人永远埋骨彼乡。
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调整期,敢战士们才逐渐进入到以战养战的节奏中。但就在安西战事将近尾声的时候,论家突然组织了一次针对河源军的突袭,尽管在黑齿常之处变不惊的指挥下得保河源不失,但是许多外围的城傍力量损失却很惨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敢战士们。
讲到这里,李葛也是虎目含泪,而从其悲怆语调,李潼也大感心痛。
“郎主既是、既是……属下不是贪求虚荣,但凡登陇敢战士,没有一人是为虚荣为战,但见袍泽骨肉腐烂远边,不想让他们全无名声……”
李葛又深跪在地,叩头说道。
李潼见状后便从席中立起,并郑重说道:“他们不会寂寂无名,也不会就此魂断他乡。假以时日,碑石路引,我要亲自召回英魂,让他们魂归故土,观此世道,绝不负此壮义热血!”
李葛听到这话,悲容渐渐收敛,又重重叩首,然后抬起头来凝望着李潼说道:“若是别个贵人立作此诺,属下不敢轻信。但府户悲苦百年,能施恩入下、救济群困的,只郎主一人!草野之众,虽然昧于大识,但只要郎主一眼,捐身用命者、遍在草野!”
接下来,李葛又收拾情绪,讲起了一些后续的安排。
眼下敢战士们算是已经在陇上立住了足,但第一批登陇的敢战士们也已经伤残近半,除了其他各种客观原因之外,也在于准备的不足,像是各类弓甲器械便是一个不小的短板。
不过,他们也在陇边或招募、或劫掠到为数不少的匠人,都按照原本的计划,陆续运往秦岭南麓的汉中,借助那里尚算安全的环境进行生产。
同时,窦家藏匿在陇山周边的那些前隋匠户们,也都陆陆续续整合起来,可以直接在陇上就构建起一个集生产与后补为一体的基地。
趁着寒冬到来之前,李葛将一部分伤员病号送回关中,而秦岭又有一批新的敢战士同样五百人继续登陇,以旧带新。
当然,这新的一批敢战士无论素质还是经验,肯定是不如第一批那么强,但他们所面对的环境也不如一开始那么艰苦。
本身已经有了前人打下的基础,而且随着四镇收复,西域与陇西之间秩序也在逐渐恢复,吐蕃也不敢再如往年那样猖獗,这才算是正常的练兵地,而不是完全的拿命来搏。
未来陇西这一处基地,李潼是打算维持两到三千人、一军的规模。规模太小,不足体现出其意义。如果太多了,也不好完全的掩人耳目。
而且故衣社也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兵源地,其内部凝聚力在于对那些府兵亡户们的普济救助,如果不能满足这一前提,只是一味的搜刮青壮、组建私军,只是竭泽而渔,就算短时间内能快速壮大,未来很有可能自我崩溃。
不过,武力是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军队只是其中最完整强大的一种。既要维持基本的营生,还要聚集相当数量的青壮,也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比如漕运。
讲到漕运,就不得不提隋炀帝这个败家子。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唐代承此余泽,特别在中唐之后,来自江南的漕米更是成为大唐续命的口粮。但是有唐一代,对于漕运其实都缺乏一个系统且有效的管理。
中唐刘晏虽然改革漕运,但侧重点还在于财政方面,没有继续挖掘、基于运河漕运体系而进行的统治模式升级。
唐帝国崩溃之后,五代十国割据遍地,甚至此前的藩镇割据,与此都有莫大的关系。
当然,眼下李潼的筹划还没有宏大到要打通整个漕运航线,甚至敢打漕运的主意,都是近来才有的想法。
原因也很简单,手里权柄不够。
这种事很难私密进行,单单朝内与漕运相关的便有工部下属的水部、户部下属的仓部、司农寺、太府寺、都水监等诸多部门,而在地方上,还有各州县官衙的就近管理。想要不借助官方力量而介入,基本是不可能的。
李潼此前向他奶奶提议本钱缴公,以各地常平仓作为基础,本身就埋下了统筹漕运的一个由头。当然这么大一个摊子,凭眼下的他是很难操作得过来,也没想过要借此掌握主持权。但哪怕只是擦边球的沾上一点,就足够他消化良久了。
目下朝廷漕运模式主要是由在京各司向地方下达调令,然后由各地抽调力役输送都城。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自有宽乡、窄乡之别,户籍分布并不平均,朝廷物调的频率与数量也并不能完全的因地制宜。
而且如今朝廷财政状况实在不好,交钱代役的课钱在岁收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各地无役可用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官方的组织与力量逐渐加入到漕运体系中来便已经成为趋势。
除了上述几点,官方所组织的漕运虚耗巨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隋唐两朝皇帝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逐食东都。
而在高宗朝,就食东都后,从长安到洛阳这一段漕运所省下的脚直运费,便足够支付京官月给俸料。
毕竟官府召集力役,再分派差事,再前往用役地,这路途之间的虚耗包括时间,在农时如火的农耕社会,时间同样也是钱粮。这还没有算其他各式各类的行政冗令。
运河漕运的刚需就摆在那里,几乎一年四季都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差使。所以,李潼觉得他组织一个相对专业的漕帮,也是利国利民的大计。
故衣社在两京之间已经颇成规模,人力并不缺少,而且许多人都无田可耕。将这些人纳入到漕运体系中,就算做不到物流天下,搞搞两京之间的漕运包工,既能维持一份生机,也能培养出一定的组织性。
至于说这么多壮劳力聚集在一起,会不会引起官方警惕?
首先,谁也不会傻到成千上万的壮劳力全都堆在大河两岸供人检阅,一定程度的分散那是必须的。只要小队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官府才懒得过问。
别的不说,河东那些盐池,哪一处不是成百上千的劳工在昼夜劳碌,你去查聚众谋反罢。
其次,李潼也是等到他在官方的影响力已经具备一定火候,即便发生什么意外,能够作出补救掩饰,才会打这个主意。
而且,这个漕帮的大本营,李潼也不打算放在两京和他目下仍然鞭长莫及、且利益纠葛更复杂的大运河沿线,而是两京之间的河东蒲州。
一方面自然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河漕运的一个重要节点,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有盐池之类的掩饰,可以更得方便。
讲到这里还得提上一句,那就是到目前为止,盐仍然没有被收为官营,那是开元之后的事情了。
早在西京的时候,李潼便让他二兄李守礼聚集那些关陇勋贵子弟们要在河东贩盐。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他也没想到自己回到神都一折腾,把自己封国折腾没了。至于那些勋贵子弟们,凑热闹是可以,白手起家的搞事业则就为难他们了。所以这件事一直到现在为止,都还处于搁浅状态。
不过现在,倒是可以两事并作一事,把这项事业搞起来。此前李潼谋划此计的时候,还是贪求一点他封国于彼的便利,但现在步子可以迈的大一点,可以直接把他的人安插在河东。
现在,王仁皎等人都已经回到神都,且已经通过了铨选,但却还没有授官。
李潼就是在等河东出缺,蒲州八县一州城,能管事的上百个官员,他就不信年前年后这段时间,就没有一个有点五痨七伤,只要腾出位置,老子就插人进去!
之前李潼还在考虑该派谁去主持这件事,田大生等人忠诚是足够,但要放在河东那个四通八达的地方,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必然更多,李潼有点不放心。
恰好现在李葛入都,李潼与他交谈一段时间,觉得这年轻人不错,可以先派过去试用磨练一番。
李葛听说不让他再回陇右,神情不乏失落,但沉吟片刻后还是闷声道:“郎主觉得我能做,属下一定尽力而为!”
第0356章
城南话别,著新寄意
李守礼的婚礼,很是热闹了几天。但是由于西园的集会搞得太热闹,却有几分喧宾夺主的意思。
李潼对此也有几分不好意思,若只是兄弟俩之间那也都无所谓,但毕竟还有对门亲家独孤氏的面子。
而李守礼的生母张氏生性孤僻,也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某日甚至直在舍中抱怨,李潼既然已经没了王爵,便不该再留在王邸中,搞出这么多闲戏扰人。
幸在嫡母房氏压得住,得知后直接让人将张氏拘在屋舍中,甚至连亲生儿子的婚礼都没有让张氏参加。这虽然有点残忍,但妇人计短好攀比,一家人要在武周一朝活得滋润,也是要有所牺牲。
李潼是需要王邸这个场所来招贤纳士,虽然诸事都在他奶奶默许范围内,但也不好公然在皇城附近挖朝廷墙角,履信坊所处位置偏僻,正合其宜。
家事纠纷,李潼虽然懒得过问,但也并不是完全忽略。此前霸占的道德坊来俊臣家宅,便是留给李守礼婚后居住。那座宅邸规模虽然不及三王邸这么大,但建筑华美却有过之,就算李守礼小马达全速开动,真的一窝搞出六十多个,也住得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