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3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0/642


第517章
科举(上)
  “你能不能把那小子带走啊!”楚宁一脸无奈地指着在不远处的朱见深说道。
  “先生这话就不对了,我不能在先生跟前学习尽些做徒弟的义务,派朱见深来聊表一下诚意,这简直就是千古佳话啊。
  再说,你看看朱见深在这既能孝敬一下先生,也可以顺便让那些东宫的师傅们教导一下博彦他们不是。”朱祁镇心满意足地说道。
  他看着小大人一样在那教导楚倾云和楚博彦的朱见深,心里别提多舒服了,尤其是看着朱见深和楚倾云之间的样子,还别说,真有那么点小情侣的样子。
  这也正是楚宁不高兴的原因所在,说实话,他对朱见深还是很满意的,现在的朱见深,完全没有原本历史的样子。
  原本的历史上,朱见深在明史的评价是“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这个评价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并不是很低。
  但是,作为历史上最出名的姐弟,或者说‘母子’恋的代表,他对万贵妃的宠信,以及对西厂的纵容,险些将大明推向深渊。
  现在的朱见深,自信,阳光,哪里还有一点那种阴柔的感觉,但是让楚宁腻歪的就是这家伙对楚倾云,简直就是苍蝇一样,挥之不去。
  看着两个人在那有说有笑的样子,作为资深‘女儿奴’的楚宁,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哎,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答应你。”楚宁也有些无奈。
  楚倾云这个懂事的孩子,一定是知道他的‘难处’,并且处于礼貌,才对朱见深这样!
  楚宁只能这么想,来安慰自己。
  就在楚宁和朱祁镇在这磨牙的时候,一个身影急匆匆跑了进来,趴在成敬的耳边低语了一阵。
  “有事别找我!”楚宁看到这个场景之后,一下从躺椅上弹了起来,纵身就往屋子里跑,速度之快,无论是身边的朱祁镇,还是走到一半的成敬。
  就连远处的朱见深和楚倾云姐弟,都觉得诧异无比,朱见深觉得楚宁果然不愧是沙场名将,这速度,堪比猎鹰,看来自己也得想办法养几只海东青。
  楚博彦则是一脸崇拜,自己的父亲虽然每天看似优哉游哉,但一身功夫却是丝毫没有放下,这矫健的身姿,简直就是军人的典范!
  朱祁镇则是一脸茫然,他是背身对着成敬的,所以他并没有看到有人跟成敬说话,等成敬反应过来走到朱祁镇跟前的时候,朱祁镇也就明白楚宁为什么这样了。
  如果不是有急事,大事,成敬是不会这么做的。
  看来宗亲那件事,或者说朝廷对楚宁的猜忌,已经让这个一心为了大明征战厮杀的燕国公,变了。
  “什么事?”朱祁镇无奈地问道。
  “陛下,会试那边出问题了!”
  “哎,难得有机会和先生好好坐坐。”朱祁镇摇着头,无奈地起身走了。
  一旁的成敬也替朱祁镇感到不忿。
  虽然朱祁镇和楚宁在一起的时候,楚宁丝毫没有做臣子的样子,甚至嚣张的连敬称都没有,可朱祁镇也丝毫不见怪,他和楚宁在一起的时候,自称都是‘我’。
  他知道,朱祁镇是真的把楚宁当做朋友,当做师傅这么对待,所以这种和楚宁单独相处的时候,朱祁镇是最放松的时候。
  现在除了这种事,把朱祁镇原本的幸福时光彻底打断了。
  “先生你好好休息。”朱祁镇走了两步,转身对屋子喊道。
  “我现在病了,会传染,不要来找我!顺便把朱见深一块儿带走!”
  朱祁镇当然不会相信,刚刚还好好的楚宁,怎么一下就病了,楚宁这是在躲,他不想在参与朝廷的事了。
  可朱祁镇嘴角却流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楚宁现在已经是大明的燕国公了,并且作为楚宁这种有着深厚爱国情结的人,不管嘴上说的多硬气,只要国家需要,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
  朱祁镇回到皇宫,一脸焦急的曹鼐正在御书房门口来回踱步,身旁站着一脸苦瓜样子的王贵。
  朱祁镇在回来的路上已经知道了,这次的会试出事了,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的第二次!
  明代科举考试,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童生不是给小孩子们准备的考试,他是你迈入大明读书人行列的第一步。
  这次参加考试的人都是身家清白,祖上三代没有作奸犯科,并且不是‘商人、娼妓、优伶、皂役、胥吏’,这样才有参加院试的资格。
  而院试又分为县考、府考、院考三部,只有通过这三次考试,才能从童生摇身一变为秀才!
  从此你就正式迈入大明读书人的行列了!
  可是成为秀才,并不意味着你将走上人生的巅峰,这也仅仅是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当然还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令大人可以不下跪。
  随着大明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都已经发展的极好了,尤其是江南地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毕竟读书从来都是一件十分费钱的事。
  因为科举竞争的激烈,读书就必须一门心思地扑在上面,所以这就会让一个家庭失去一个劳动力,并且书籍、笔墨这些需要购买,延请名师、出门游历、参加各种诗会等等都是增加成功的必要途径,这更需要大量金钱。
  可是,成为秀才还不是你骄傲的时候,因为他只能说明,你在你所在的府县比较优秀,而且这个群体也十分的庞大,你也没有做官的资格。
  想要获得做官的资格,你就要参加下一场的乡试,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
  乡试是由省里出题,一般都是当地学政衙门负责,而且有名额限制。获得秀才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次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一场考试,你才能成为一名举人。
  中了秀才,见县官不跪,口称学生。一般案件不受刑,民间称为相公,可出任官员幕僚,或者当私塾先生,或者给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
第518章
科举(中)
  举人和秀才之间的差距此时就体现出来了,平民百姓会遵称你为老爷,并且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
  中举后,举人可与地方官员平等交往,当然这仅限于府县一级,毕竟谁也不能确定这些举人会不会在接下来的会试当中一举中第。
  并且,中举之后最大的优势就是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
  中举之后,有座师、同年这一票人脉资源,所以他们是可以被推荐为基层有品小官,通常是九品巡检、司库、税目、主薄一类的小官。
  条件好,或者老师说话硬,资源多的举人有可能当上八品的县教喻,类似于县教育局长,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
  也具有资格开办学校,或者为高级官员当幕僚,为今后的从政发展做出预备与人脉积累。
  但是,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因为朝廷的官职都是有限的,想要做官,就需要要空缺,而最直接的空缺出现,就是官员们挂掉!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这么多的好处加在一起,我想你也能明白范进老先生,在五十岁高龄中举之后的疯癫表现了吧,毕竟换成一般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比范进要好。
  虽然只是一些低品阶的小官,比如九品巡检、主簿,但也让你从一名百姓,蜕变成了一名官员!
  对,是官员,不是官吏!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实天差地别的。
  比如主簿,他是知县的佐贰官,秩虽然只有正九品,但是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有自己单独的主簿廨办公室!
  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副县长,还是常务的那种!
  历史上也有不少广为人知的主簿,比如三国时期以聪明著称的杨修。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尤其是在大明立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老朱那种杀人的节奏,让明初的不少大员都是举人出身,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举人能做到高官的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为了真正走入大明官员体系,达到人生的巅峰,许多心怀报复的举人老爷们,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带上足够的干粮和银钱,向着大明的绝对中心,京城进发!
  因为,在第二年的二月,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会试,作为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他决定着读书人能否达到人生巅峰,从此有进入到大明高级官员体系的基本条件全国的举人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毕竟,成为一名举人,你仅仅是获得了‘横行乡里’的资格,会试中第,才是你走进大明官场的门票。
  而这次考试也是极其残酷的,因为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你以前的同窗好友,他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
  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已经是全国读书人的精英了!
  他不仅仅是当年中举的举人,还有多次中举,但却没有通过会试的举人,这个队伍之庞大,几乎就将整个大明读书的高手齐聚一堂。
  每次会试都有四五千人,甚至更多参加,最要命的是,朝廷只会挑选三百人,虽然会有一些变动,但并不会太大。
  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最后一关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通过会试的贡生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现场出题,考生现场作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考试的地点是大明的皇宫!
  这些可怜的贡生们,还没有当上官,就要面对人生的一次巨大考验,那就是和这个帝国的统治者,大明的皇帝‘面对面’问答!
  但是他们是不能也不敢抬头的,他们只能低着头,满心惶恐地认真作答,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和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一般都是由当年指定的主考官,带着一大帮副考官先行阅卷,然后从中挑出他们认为比较优秀的考卷送到皇帝跟前,最后由皇帝确定最终的头甲的人选及名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0/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