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642

  剩下的人,全都是站着!
  “微臣参见陛下。”楚宁大步走到朱祁镇跟前施礼道。
  “燕国公快快请起,这几日辛苦燕国公了。”朱祁镇由衷地说道。
  这几天,朱见深每天都是驻在楚宁家里,虽然他帮不上什么忙,但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是楚宁真正认真处理一次政务!
  就算是当初在江南的时候,那也是楚宁和朱祁镇以及曹鼐等人,在京城研究的差不多了,形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框架。
  但是这次,楚宁根本没有找其他人,除了朱祁镇父子之外。
  朱祁镇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楚宁的府邸,他确实也是帮了不少忙,不过在最后一天,满心疑惑的朝臣和皇族都挤在皇宫里找他,就是想知道一些‘内幕’。
  所以朱祁镇对于楚宁的计划,也仅仅是知道一个大概,以及部分内容。
  真正知道全部内容的除了楚宁,就只要朱见深。
  此时的朱见深一脸亢奋,他这次算是见识到楚宁‘认真’起来的‘可怕’了。
  三天,短短的三天时间,楚宁就制定出一整套的宗法改革,宗法可不是一部简单的法令。
  这其中牵扯的厉害关系太多,许多东西涉及到了皇室隐秘,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及朝野上下对皇室宗亲的看法。
  朱见深第一次知道,原来法令在制定的时候,还要用到数术。
  楚宁根据朱见深从宗人府找来的资料,计算出了大明皇室未来五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人口数量,看到楚宁计算出的结果,朱见深感到阵阵牙疼。
  他虽然知道,皇室宗亲耗费了不少钱粮,但是他没有仔细算过,但是看到楚宁计算出来的数字后,朱见深立刻就陷入了沉默。
  就像楚宁说的那样,天长日久下去,这些皇室宗亲就能把大明彻底吸干。
  朱祁镇比朱见深知道的要多一些,但是当他看到楚宁计算出来的结果之后,也是一惊,他之前通过皇家书院的学生,也曾经计算过一些数据。
  可那些数据,根本不像楚宁这样,还有对今后的预测性计算,而且朱祁镇可以完全肯定,楚宁的计算应该是最保守的!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明皇室的大宗正,他自然知道,那些藩王宗亲过得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育能力更是让人咋舌到极点。
  最近三年,光是从他手里签发的分封文书,就有上百份!
  照此下去,不用楚宁预测的两百年,一百年之后,大明宗室,就将成为压垮大明的一座大山!
  所以,这次朱祁镇也是怀着一颗极其坚定的决心,主持这次宗法改革。
  楚宁缓缓地拿出自己的方案,交给早已等候多时的成敬,成敬第一时间验看无误后,交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看了一眼,眼中充满了惊讶。
  楚宁的方案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只要按照这套方案实施下去,大明皇室宗亲将不再是大明的负担,同时,他也不必担心来自宗亲的诘问。
  朱祁镇满心欢喜地将方案看完,然后有些舍不得地递给了一旁的曹鼐。
  曹鼐接过来就仔细看了起来。
  这时,整个文渊阁大厅安静的落针可闻。
  虽然大家都很纳闷,但是起码的规矩还是要讲的,曹鼐看完之后,总算知道为什么朱祁镇看的为什么这么仔细,看完之后,为什么是那种复杂的表情。
  楚宁简直就是一个怪物,三天的时间,他搞出来的这个方案,虽然不能保证人人都满意,但是曹鼐敢打包票,起码九成以上的人会满意。
  并且大家最终会接受这个方案!
  曹鼐意犹未尽地将方案递给一旁的王文,可是还没等王文开始看,朱瞻墡一把就抢了过去。
  朱祁镇虽然是他的侄子,但是毕竟是大明的皇帝,是大明皇室的大宗正,他当然不敢造次抢夺。
  曹鼐是百官之首,实际上的宰相,他们自然也不敢抢夺,当然在场还有一个人,也可以向朱祁镇和曹鼐一样。好整有暇地慢慢看。
  但是他却没有上前,不是因为他不好奇,而是他知道,楚宁作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差,作为楚宁的铁杆,张辅当然不会对楚宁的决定有什么异议。
  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理由很简单,就是给楚宁站脚助威。
第516章
突如其来
  朱棣当初就是因为建文帝削藩,才揭竿而起,打着靖难的名义夺取天下,但是当他登上帝位之后,基本上把他老爹朱元璋建立的宗藩制度全都给推翻了。
  只留下爵位和优渥的待遇这一项。他规定所有皇室的男子都可以封世袭爵位。王爷一年有上万石的粮食,毕生享受荣华富贵,但就是不能参与政务。
  并且没有皇帝的允许,宗王不能到南京和北京;王爷和王爷之间不能有交往;不能离开封地;不得从事任何工作。
  这也是朱棣害怕有人有样学样,学着他造反,这就将明朝藩王带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明朝宗藩整天无所事事,只能在封地里酒池肉林。
  这样是把那些皇室宗亲的权力给限制了,也保证了大明政权的稳定,但是明朝宗藩制度给国家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那些宗亲们什么事情都不能干,一天天就是享乐,导致他们都特能生孩子,生的孩子还都有爵位封地,倒不是说他们特别向生孩子。
  而是整天酒池肉林,歌舞如云,所以就和那个传说中轰的中山靖王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孩子,甚至都认不全,最后导致明朝后来供养皇室的经费超过了税收的三分之二。
  楚宁这次的变革,是综合了后世满清的一些做法,中间夹杂了一些前朝的成功例子。
  首先,规定爵位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说皇帝的儿子就是王爷,除了太子,其他皇子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建立了功勋,才能封王,如果皇子不符合要求,有可能连郡王都封不了。
  其次,改变爵位世袭制,规定所有的爵位降一级袭封。所以,王爷的子孙如果不能建功立业,经过几代后可能就沦为普通人了。
  当然,现在是改革初期,各地宗亲情况不一样,比如现在的话事人之一的越王,今年虽然只有三十几岁,但是有些藩王已经年过花甲了。
  如果一刀切,肯定会出不少问题,楚宁的方案中,就有现有宗亲的继承人,年过二十的,从第三代开始降爵承袭。
  第三点,清朝对宗室严格管理,所有宗亲子弟,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全都护送到皇家书院读书,十五岁以上,有从军意愿的,可以到皇家军事学院读书。
  而皇子就更严苛,他们只要断奶了,会说话,就开始读书。历朝历代宗室骨肉相残、恣意妄为,与教育失败不无关系。
  宗室的素养直接关系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同时皇帝会根据皇子的情况,在和内阁协商之后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去办,或者可以安排一些难题,磨炼他们的能力。
  最后,就是爵位降阶承袭,如果不愿意读书、从军,在皇家书院读书年满十五岁,就可以返回封地,准备承袭爵位,只不过这样一来,爵位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不思进取的宗亲,最终将变得和普通人无异。
  这让一众官员感到非常满意,这样一来,那些皇室宗亲就会逐渐被稀释,最后就是一群和皇帝同姓的普通人。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用来支应皇室宗亲的俸禄也会逐渐减少,这就是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结果。
  同时,宗亲们对这个方案也能接受,因为这里边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这些宗亲,将有机会进入大明朝廷的权力中心,内阁!
  没错,只要是成绩足够优秀,他们完全有机会进入内阁,甚至成为大明的实际宰相!
  朱祁镇更满意,按照楚宁这个方案实施下去,那些宗亲或许不知道,但是他作为大明最大的boss,却对楚宁做法感到无比欣慰。
  首先,无论是皇家书院,还是皇家军事学院,都一门极其特殊的课程,那就是思想课。
  这门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也很简单,就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切为了大明!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君爱国,那里授课的老师,全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大明的坚定拥护者,从目前的情况看,两所书院里的学生,几乎全都抱着极其强烈的爱国情结。
  只要那些宗亲进到书院,不管是哪一所,都会成为大明最忠实的拥护者。
  并且,随着宗亲们进入到朝廷,他们就会成为大明另一股强大的势力,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大明皇室!
  这也是朱祁镇一直担心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说是伴随大明的一个顽疾。
  现在的官员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江南出身,就算当年老朱就设立了南北双榜的办法,但是也仅仅是缓解了一下而已。
  可是楚宁的办法却很好滴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改造过的皇室,将成为一个可以抗衡江南官员的势力存在。
  加上书院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的人才,相信,这个困扰大明百年的难题,也将得到根本的改变。
  在知道楚宁制定的新方案之后,所有人都对方案满意,当然,不满意的也没办法,因为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方案。
  尤其是那些宗亲,他们知道,不管自己怎么挣扎,宗法变革势不可挡,他们之前的胡搅蛮缠,完全是出于一种挣扎,一种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
  现在楚宁的这个方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毕竟,就连朱祁镇的儿子们,除了太子朱见深,全都在改革的对象。
  就这样,吵闹了数月之久的宗法改革,终于算是尘埃落定了。
  虽然楚宁的办法没有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这个办法确实是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宗亲们也开始向孙太后和朱祁镇辞行,陆陆续续返回自己的封地,毕竟新的宗法已经开始实行,他们也要回去准备一下。
  楚宁也得到了朱祁镇兑现的承诺,终于不用在面对那些宗亲和朝臣,总算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享受生活。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朱见深,就像个烦人的苍蝇一样,几乎是寸步不离地跟着楚宁,如果不是朝廷章程的限制,估计朱见深都住进楚宁家里了。
  朝廷各部也重新走入正轨,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可没人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袭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