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642


第323章
一样的离别,不一样的心情
  徐有贞的奏折很快就送到了京城,不过这一次他的奏折没有像之前弹劾楚宁的奏折一样,被直接丢到一边,而是直接送到了朱祁镇的御书案上!
  这恐怕连徐有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原本以为,就算自己这次做错了,真的想朱见深说的一样,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自己也的奏折也不会出现在皇帝的御书案上。
  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朱祁镇在皇宫里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专门存放弹劾楚宁的奏折!
  凡是弹劾楚宁的奏折,不用看直接丢到那间屋子,所以自己现在弹劾楚宁就是一种投资,因为根本不会被皇帝见到,将来楚宁倒台了,自己也算是‘功臣’之一。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奏折竟然破天荒地出现在了朱祁镇的御书案上!
  也不知道徐有贞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是应该高兴呢,还是悲哀。
  不过,自从楚宁请罪的折子送到内阁之后,整个大明的最高层都震惊了。
  就算在他们最离奇的预判中,也没有楚宁这样夸张,但楚宁就是这么断定了,并且还专门上了请罪的折子!
  朱祁镇看完之后,心中也是一阵焦急,但是楚宁在奏折中说的清楚,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朝廷不要作出什么动作,以免打草惊蛇。
  朱祁镇只好耐心地等着,不过就在那之后,朱祁镇破天荒地告诉内阁,今后凡是江南的奏折,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送到他那!
  可奇怪的是,从楚宁的奏折之后,江南竟然出奇的安静,一份奏折都没有,而徐有贞的奏折,则是楚宁之外第一封,这也就是徐有贞的奏折为什么会出现在御书案的原因。
  朱祁镇已经把这份奏折看了十几遍,里边的内容他几乎都能背下来了,奏折的内容除了弹劾楚宁,其他就是歌功颂德,他看看徐有贞三个字,没印象。
  可看到应天钦天监的官署之后,朱祁镇想了一会儿,终于想起这个人是谁了。
  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徐有贞的奏疏,正好从侧面证明,楚宁不仅仅是猜测,他已经开始着手布置了!
  他想找曹鼐等人商议,但是还是忍住了,现在这还仅仅是他和内阁知道,他已经下了严旨,不许透露楚宁奏折中的一个字!
  一来是觉得楚宁说的对,如果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说不定会打草惊蛇。
  第二,大明历史上这种事发生了不止一次,万一原本人、家没有这样的想法,朝廷一动,把人家惹急了,就不好收场了。
  第三吗,就更加单了,朱祁镇这是在保护楚宁,万一楚宁猜错了,也省的被朝廷的官员们弹劾,不然楚宁就真的惨了。
  如果奏折传出去,楚宁不仅得罪了全天下的官员,更是将除了他之外的全部皇族都给得罪了!
  “侯爷,陈怀已经传信回来,他已经按照侯爷的吩咐,准备差不多了。”张武禀报道。
  其实,除了楚宁自己,其他人对他从猜测很不确定,甚至觉得楚宁想多了,大明立国已经快一百年了,怎么还会有人这么傻呢。
  楚宁点点头,没有说话。
  众人这段时间被楚宁搞得紧张无比,因为楚宁猜测的事实在太大了,这件事一旦坐实,将是震动整个大明的大事件,如果是楚宁杞人忧天,那楚宁将面对整个大明所有皇族的怒火!
  就在众人在紧张中煎熬的时候,一个小校跑了进来,“报!江西宁王朱磐烒,于本月二十在南昌起兵谋反!”
  众人一脸惊讶地看着楚宁,而楚宁似乎没有听到一样,依然面无表情。
  果然,不一会儿,又一个侍卫跑了进来,“启禀侯爷,本月二十,西南诸土司起兵谋反!”
  这下整个大厅都静下来,大家惊讶地看着楚宁,天哪,这是什么情况,虽然这些天他们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叛乱。
  但是在众人心中,叛乱应该是那些不甘心的士绅们,没想到竟然会是藩王和西南土司!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楚宁是怎么知道的!
  要知道,在消息传回来之前,一丁点相关的风声都没有收到,楚宁是怎么料到的。
  随着第二个消息的传来,楚宁豁然起身,“传令两广,四川、湖南,扼守要塞,无命令不得出兵,只要将叛军围困在原地,就是大功一件!
  着陈怀分兵一万进驻泸州,剩余两万大军从陆路直插南昌,张懋率水师拿下九江,这次我要把江南这些不老实的家伙全都扫除掉!”
  楚宁说完转身走向后堂。
  “对不起,自从成亲就没有好好陪过你,现在我又要走了。”楚宁来到后堂,一脸愧疚地看着徐又蕊说道。
  “夫君忠心国事,不必牵挂家中。”徐又蕊懂事地靠在楚宁的怀里,虽然心中有万千不舍,但是她知道,不管自己有多不舍,楚宁终归还是要出征的。
  与楚宁夫妇的依依不舍不一样,朱见深一脸亢奋地指挥着侍从,给自己着甲。
  一身极其拉风的铠甲穿在朱见深身上之后,果然一股子英武之气悠然而生,朱见深甚至开始幻想自己纵横沙场,剑锋所指大明铁骑横扫天下的场景。
  “太子哥哥,你太不够意思了,这种好事竟然都不带上我!”楚博彦显然对朱见深能随着楚宁出征,自己则只能待在家里很不满意。
  “博彦不许胡闹,这是为国征战,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楚倾云一脸严肃地说道。
  “就是,听你姐姐的,将来说不定还有机会,不过你现在还小,战场太危险了。”朱见深小大人一般地说道。
  “太子哥哥也才九岁,为什么你能去!”楚博彦显然对朱见深的说法很不买账。
  “我马上就要十岁了!”朱见深弱弱地说道,他被楚博彦说的竟然不知道怎么回了,确实,他只有九岁,这个年纪上战场,其实很不合适。
  “博彦不要胡闹,这是父亲的决定!”楚倾云走到近前,将纠缠朱见深的楚博彦拉开,伸出小手帮朱见深把腰间的丝绦调整了一下。
  “此次出征,听父亲的,不要自作主张,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你一定要把握好。”楚倾云像是妻子在送别丈夫一样,叮嘱这朱见深。
  在门外的楚宁登时醋坛子翻滚了一地,看着自己闺女这么懂事,再看看朱见深一脸臭屁的样子,心里对朱祁镇恨意如滚滚长江之水,涛涛不绝。
第324章
还是没拦住
  “镇海侯请留步!”这次出征,因为是在应天,朱见深是这里最尊贵的人,可是这次朱见深也要随着楚宁出征,所以没有宏大的出征仪式,只有五千大军护送出城。
  就在大军出城准备前往码头的时候,耿裕带着一众官员拦住前方。
  “镇海侯,我等感谢你当初提携搭救之恩,但是此次乃是出征,太子殿下年纪尚幼,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此去战场,恐怕会耽误了殿下的学业。”
  耿裕是老实人,就像他说的,当宁王和西南土司叛乱的消息传来,他们有一个算一个,后背都嗖嗖冒着凉风。
  谁也没有想到,远在南昌的宁王竟然会造反!
  大明近几十年来,除了和蒙元残余之间偶有战事之外,国内已经承平了几十年,大家都对现在的生活现状很满意。
  可他们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宁王,这个曾经太宗朱棣最大的助力的藩王,在朱棣靖难成功之后,被朱棣放在了南昌那个地方。
  这和当初朱棣承诺的共治天下相差甚远,甚至连当时宁王朱权在苏杭养老的愿望都没有满足。
  而现在的宁王造反,显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根据这几天传回来的消息来看,江南士绅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甚至没有那些士绅的支持,宁王根本不可能造反!
  如果当初他们不是听了楚宁的话,而是直接上书弹劾楚宁,那他们现在就成了逆贼的帮手了!
  这不是开玩笑,现在叛乱的消息已经在应天传开了,不过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首先是楚宁并没有封锁消息,而是在收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公之于众。
  其次就是百姓们的反应,原本他们意外这种叛乱的消息传出去后,应天城的百姓肯定会大乱,他们甚至做好了应对的准备,甚至还警告了柯潜和李正庭。
  但是百姓们并没有像他们预料的那样,惊慌失措,似乎这个消息都比不上龙江船厂有一艘大船下水有吸引力。
  要知道这不是什么消失,这是出现叛乱的大事!南昌距离应天不说朝发夕至,不管是坐船还是走路,也不是很远的距离。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官府在公布消息的时候,顺道发了一条告示,就是告诉百姓们,这件事朝廷会尽快解决,不会影响大家的日常。
  在应天的官员们看来,这都不如一些家里给孩子们的告诫说的好,可就是这样一则短短的告示,竟然让全城的百姓没有因为叛乱生出意思混乱。
  大家该干嘛干嘛,没有丝毫惊慌的样子。
  耿裕觉得不可思议,徐有贞觉得是上天庇佑,可楚宁知道,虽然百姓们对他感官不咋地,但是却对他说的话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这是粮食危机带来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楚宁虽然为人不咋地,但是说话算话还是没问题的。
  耿裕此时带着应天的六部九卿一众高官,拦在这,不是反对楚宁出征,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楚宁的军事才能确实很高!
  他们阻拦的唯一原因,就是朱见深!
  谁都没想到,楚宁这次会带着只有九岁的朱见深出征!
  这不是春天的郊游,不是秋天的放舟,这是人杀人的战场!朱见深是大明的太子,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让他去战场,恐怕也只有楚宁能想得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文官都不希望出现一个朱棣那样的君主。
  也许是因为得位不正,朱棣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极尽全力,希望能做到做好,修筑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真武大殿,五征蒙元。
  随便拿出一样来都是耗费大量民脂民膏的大事,所以在文官眼中,不出幺蛾子的皇帝才是好皇帝,哪怕是他天天躲在宫里荒淫都没事,把国家交给他们就好了。
  就算不能这样,起码皇帝也不能动不动就跑到外边惹事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