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1227

  佟瀚邦摆手,示意什么也不要说,扶鞍上马,急急向塔山奔驰而去。
  范志完的帅帐内。
  领兵将领离开后,账内只剩下范志完和马绍愉两人。
  范志完一脸忧虑的望着马绍愉,轻捋胡须:“马郎中,辽东百姓撤回关内,可以分到田地,真是太子殿下讲的吗?”
  “当然,下官岂敢捏造?”马绍愉肃容回答。
  范志完眼睛里的忧色更多,他相信马绍愉不会胡说八道,但辽东百姓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杏山塔山已经差不多两万了,沿途再收拢一些,到山海关时,恐怕会有三万,甚至四五万都有可能。明军在辽东大败,杏山塔山一路放弃,宁远即将成为抗虏的第一线,随时都可能会变成战场,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宁远百姓肯定想要远离战火,但他们的土地都在辽东,退回关内之后就会一无所有。
  但如果退回关内也会得到土地的话,那么他们最后的一点顾忌也会被抛下。
  除了军眷,大部分的百姓估计都会退回山海关内。
  最终数字可能会达到五六万。
  这么多百姓,关内哪有那么多的土地给他们分?
  一旦皇太子没有办法兑现诺言,惹起民怨,那马绍愉和范志完就会变成替罪羔羊。
  因此,范志完很忐忑,对马绍愉大肆宣扬撤退回关内就发土地的行为,很是不满。但马绍愉手持圣旨,是钦差,他虽然身为辽东督师,却也没有办法强压,只能通过言语暗示。
  “但朝廷哪有那么多土地分啊?一旦力有不逮,损害到朝廷和太子殿下的颜面,我们岂不是变成了罪人?”范志完长长叹口气,问自己,但更是在问马绍愉。
  这个问题,马绍愉想了不止一百遍了,向西南方向拱拱手,缓缓回答:“太子殿下示下,下官不敢不从,至于土地之事,以太子殿下的聪慧,一定早有安排。”
  “太子殿下仁厚爱民,未来必是一代明君,如此,咱们做臣子的就更应该小心谨慎,我们身死名裂是小,一旦祸及东宫,我们就万死莫恕了。”范志完板着脸。
  这一次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洞若观火
  皇上的圣旨只是撤退两地的军民,并没有提起赏赐土地之事,在范志完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情成功了是马绍愉的功劳,失败了自己却要担失察之责,所以他满心的不乐意。
  范志完的私心,马绍愉何尝不知道?但现在他是骑虎难下,太子的钧旨他不敢不听,如果他不宣扬太子的钧旨,没有把更多的辽东百姓带回关内,一旦被太子知道了真相,他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至于太子爷能不能兑现承诺,他虽然有担心,但却更有信心,他相信皇太子既然说了,就一定有办法能做到。堂堂皇太子,没有欺骗他的道理,作为臣子的他除了竭尽全力的完成任务,没有其他选择。
  “督师的意思……是要下官抗命,不执行太子殿下的钧旨吗?”马绍愉假装惊讶。
  范志完脸色涨红:“太子殿下的旨意,当然要完成,不过咱们做臣子的必须体谅皇上、体谅朝廷,有些事,适可而止最好!”
  “督师放心,此事绝不会有问题,纵使有问题,也是下官一力承担,绝不会牵连到督师!”
  见范志完如此怕事,马绍愉心中有气,话语间不免就透出了不满。
  “你这是什么话?”范志完脸色不好看了,霍然站起:“本官是辽东督师,辽东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在本官的统辖之下,本官岂能置身事外?”
  ……
  京师。
  襄城伯府。
  襄城伯李守锜正靠在床上闭目养神。
  李国祯站在他面前,小声说话。
  等李国祯说完了,他睁开眼:“就这些?”
  “是。”李国祯点头。
  李守锜慢慢坐起来,李国祯赶紧搀扶,李守锜却推开他的手,意思我还能行,在椅子里坐了,等李国祯为他披上了长衣,他咳嗽一声,缓缓道:“咱们这位太子爷啊,还真是能折腾,净干一些出格的事情,连自己的外公都能不认。”
  李国祯小声道:“听说嘉定伯府都快要翻天了,嘉定伯一晚上叫了三回御医了。”
  “有个屁用?”李守锜冷笑:“就算他现在就死了,太子也不会改变心意。”
  “爹,对嘉定伯都如此,太子可是一点情意都不讲啊。”李国祯忧心道。
  “你什么意思?”
  李守锜的老眼蓦然睁开。
  “没什么意思,就是觉得太子不讲人情。”李国祯低下头。
  “哼,为君者,就应该无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是绝情绝义之人?”李守锜咳嗽两声,喝一口茶:“这几天你不要出去了,在家好好待着。”
  “为什么呀?”李国祯惊讶。
  他自认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最喜欢在人前行走,享受众人崇拜的目光,闷在家里可不是他所愿。
  “你觉得,王德化为什么要把太子的事告诉我?”李守锜冷冷问。
  “父亲当年资助过他,他对咱家一直存有感激……”
  “感激?”李守锜冷笑:“我当年资助他,只不过是一笔投资,他连本带利的早已经还清,根本不欠我什么了,这一点,他和我都心知肚明。如何他还敢大胆的将太子的事情秘密告诉我呢?这件事不关咱们的事,我又没有求过他,他为何要多此一举?”
  “您的意思是……”李国祯眼睛里都是疑惑。
  李守锜冷冷道:“宫里有消息,王德化最信任的一个小太监被太子爷挑出了漏子,不得已,王德化把小太监杖毙了。”
  “爹你的意思是,王德化也对太子不满?”李国祯眼睛一亮。
  “那他倒不敢,估计他就是想把我当枪使。”李守锜冷笑。
  李国祯不明白。
  李守锜叹口气,别人都说他这个儿子聪慧有才气,但他自己最清楚,他儿子小聪明是有的,但大谋略是绝对没有的。
  “我问你,除了嘉定伯,咱们勋贵中间有多少经商的?又有多少不法经营,被人告到顺天府衙门的?如果太子连嘉定伯的面子都不给,都能严厉查处,那勋贵们有谁能心安?西便门外那么多的灾民,只靠嘉定伯的十间商铺又能支撑多久?一旦没钱没粮了,太子会不会故技重施,拿某个勋贵动手呢?”李守锜冷冷道。
  李国祯明白了:“我明白了,王公公是在提醒咱们呢。”
  “什么提醒,不过是在挑拨离间罢了。”
  李守锜冷笑。
  “那咱们该怎么办?”
  “冷眼旁观,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李守锜冷笑:“想把我当枪使,嘿嘿,他还嫩点。”
  “爹……”
  “记住我的话,三天之内不许出门。”李守锜打断儿子的话。
  “这事跟我出门不出门有关系吗?”李国祯不满。
  李守锜叹口气,不得不明示:“三天之内,会有一件大事发生,你就老老实实待在家中,不要出门给我惹事,不好吗?”
  “爹,什么大事啊?”李国祯兴奋的眼角直跳。
  但李守锜却闭上眼睛,冷冷地一句话也不说了。
  ……
  翌日早朝。
  祖大寿投降的消息如旋风一般的扫过大明朝堂,让所有人都愤怒了,祖大寿的祖宗十八代都被大家骂遍了,尤其是那些清流,一个比一个激动,如果祖大寿就在面前,他们一定会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愤怒之后,大明群臣还是要面对接下来的问题:锦州投降了,松山被建虏占领了,杏山塔山,还有宁远怎么办?是战还是撤?
  就和崇祯十七年商议南迁一样,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一个意见,那就是死守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大明的土地绝对不能放弃,就算是只剩下一个人,我大明也要跟建虏血战到底!
  说来也是叹息,大明朝最强硬的往往都是文臣,真正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却鲜有这般的强硬,祖大寿还算是好的,起码在锦州坚守了半年,没有不战而降,而他的外甥吴三桂,还有崇祯十七年的那些总兵军镇,除了一个黄得功之外,其他人不是举兵降清,就是一哄而散,真正跟建虏血战的总兵军镇,连一个指头都不够。
第一百五十章
赈灾功过
  文臣原本最应该有冷静分析敌我利弊,该战就战,该和就和的谋略,但大明朝堂上的文臣全部都是愤青,只知道战战战,谁敢说一个和字,谁就是汉奸,这跟明朝理学大盛,儒生重视名声有很大关系。
  而与之相反,本应是热血精诚,奋勇杀敌的武将反倒是一个比一个懂的避敌锋芒,情况不对,立刻就溜的机变。
  文臣和武将的思想完全颠倒,大明的败局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已经是注定了。
  朝臣们对辽东的反应,都在朱慈烺的意料中,他担心的是,当朝臣们知道杏山塔山两地已经秘密撤退之后,会不会抓狂?甚至在朝堂说出一些令父皇和内阁都难堪的话语呢?
  内阁四臣和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沉默不语,他们都是知道杏山塔山秘密撤军之人,朝臣汹汹,此时谁也不敢抛出这个话题。
  不要说他们,就是龙座上的崇祯也是战战兢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