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5/1227

  “建虏一口气在沃尔都司蒙古封了五个郡王,一个亲王,并赐了大量的珠宝,其中原沃尔都司青山汗沙克沙僧格被封为了沃尔都司亲王,获得的赏赐也最多,此次犯我三边,就是沙克沙僧格亲自指挥的。”
  “沃尔都司蒙古分为六旗,每旗约有两千户,其中,沙克沙僧格自辖的达拉特旗实力最强,约三千户,一共约一万户左右,每户的青壮年男子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加总起来,大约有两万余的青壮骑兵,这一次犯我边境,虽然号称十万,但其实也就两万余人,加上一些养马的老弱,最多不会超过三万五千人。”
  “此次犯边,沃尔都司兵分三路,主攻宁夏,攻势一度十分猛烈。”
  ……
  在孙传庭陈奏之时,朱慈烺仔细倾听,虽然很多的情报和事务,孙传庭在奏疏里面都已经写过了,但结合孙传庭本人亲自的阐述,在脑子里面的图形,似乎更清楚了许多。
  当孙传庭讲完后,殿堂静寂,所有目光都望向隆武帝,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隆武帝一定会就击败沃尔都司蒙古,收复河套的问题,继续询问之时,隆武帝却忽然话锋一转,开始询问榆林,宁夏,甘肃三边的民情以及在这一次战争中的损失,最后又问起孙传庭途中的见闻,简单几句之后,竟忽然起身,宣布退朝了。
  所有人都退出,只有孙传庭被留下了。
  群臣知道,陛下这是要和孙传庭单独密议了,他们最想听的,关于河套做战的漏洞,说不定就在其间,奈何陛下不让他们听。
  ……
  出了文华殿,跟在内监秦方的身后,孙传庭一路被引到了武英殿。
  这是里是军机处办事的所在,也是隆武帝日常除了乾清殿之外,待的最多的一个地方。
  此时,关于河套之战的巨大沙盘早已经做好,换了一身常服的隆武帝正站在沙盘前,目光沉思的望着上面的山峦和草原。
  而军机五臣,李邦华,陈奇瑜,高斗枢,堵胤锡,刘永祚连同方一藻,杨尔铭,袁枢和一干参政参谋参议都已经各就各位了。
  对于军机处,孙传庭并不陌生,在陕西时,他常常收到军机处的公文,和兵部户部其他衙门的公文不同,军机处的公文乃是最高机密,每件公文的封皮都写着“绝密”两字,并用蜡封,除非是孙传庭本人,否则其他任何人也不得轻易开启,违者必受重处。
  因此,虽然在这之前,除了兵部尚书李邦华,前五省总督陈奇瑜方一藻之外,他和高斗枢,堵胤锡,刘永祚三人并没有见过面,但彼此之间,却似乎有些熟悉。
  行礼见过陛下之后,孙传庭就站在陛下身边。
  “孙卿,刚才是朝议,军事机密不宜多说,现在是军机处的密议,对于收复河套之战,你有什么建议,看法,准备的如何,心中有几成胜算?你都可以说出,以供大家一起讨论。”朱慈烺道。
  “是陛下。”
  孙传庭拱手一礼,然后肃然说道:“沃尔都司蒙古此次大举犯境,攻击我三边,虽然给我大明造成了相当的损失,但同时却也让臣看清了沃尔都司蒙古的战力,臣以为,但是谋划得利,后勤辎重无虞,六万秦兵,在土默特骑兵的配合下,两年之内肃清沃尔都司蒙古,收复河套,重建云中、朔方、五原、西河,还是极有可能的!”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统万城
  “?”
  孙传庭所说,令军机处五臣,从李邦华到陈奇瑜都是微微惊异,因为在这之前,孙传庭的看法一直都是比较保守的,在年前给朝廷的奏疏里,孙传庭曾有明言,认为当年的三边总督曾铣虽然忠君体国、规划甚细,但其制定的收复河套的战略战术还是过于乐观了,实施起来有相当高的风险,这也是当年曾铣的计划,没有得到朝堂一致支持的原因。
  孙传庭说,朝廷真想收复河套,六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最少需要兵马十二万,其中马军六万,步军六万,还需要驮马两万匹。
  ——和曾铣的六万人相比,孙传庭所需要的兵马足足多了一倍。
  这其中,六万马军作为主力待战,六万步军之中,三万人随军攻击,另外三万人防守后勤辎重。
  而所需粮草辎重更是一个大数目——12万兵马,人吃马嚼,一个月需要的粮草将近八十万石,如果是征伐三个月,那么就需要两百多万石,这还不算军饷、火器以及各种辎重的消耗。
  在孙传庭看来,这么多的钱粮,朝廷现在是拿不出来的,骑兵也凑不够,因此他对收复河套的看法一直都比较保守,面对军机处一封又一封的机密公文,他始终没有松口,他始终坚持,除非是聚集十二万人马,两百万石的粮草也运到陕西,否则,收复、并且坚守河套他并无成功的把握。
  这一点,军机处五臣是很清楚的,也知道这正是孙传庭用兵谨慎的性格。
  同样的,对于收复河套之事,军机处几臣也是分裂的,除了陈奇瑜之外,李邦华,高斗枢,刘永祚等人都是不支持,他们不支持的原因,除了孙传庭所说的并马和粮草的困难之外,他们更是相信孙传庭的判断。
  ——连秦兵的最高统帅,身在河套前线的孙传庭都不支持收复河套,身在中央的他们,又怎能轻易支持呢?
  但不想今日,孙传庭的态度和看法,竟是微微有了改变。
  难道是陛下有密旨给孙传庭吗?
  军机处几臣都悄悄看向隆武帝。
  隆武帝却面色淡然,对孙传庭的回答,并没有太惊讶,只是望着孙传庭,用一种极其冷静的声音问道:“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在这之前,卿给朕的诸多密奏里,可不是这么说的啊。卿说,当年曾铣的计划太过乐观,六万兵马,远远不足以收复河套,如要我大明想要收复河套,最少需要兵马十二万,马步军各六万,今日卿怎么忽然改了口呢?朕可不希望卿迎合朕的心意,做出不应该的误判,兵者,国之大事,死生存亡之地,卿要实话实说!”
  孙传庭脸色凛然,急忙跪倒:“臣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瞒陛下,前番十二万,现在六万,实在是有不同的境况。”
  “起来说话,怎么个不同?”朱慈烺示意孙传庭起身。
  孙传庭起身,然后说道:“蒙古人多骑,我们多步,骑兵在塞外草原之上有天然的优势,步兵难以对抗,因此历朝历代,不论汉唐,凡是出击塞外,扫平草原,都是以骑对骑,奔袭千里,直捣敌人的老巢,霍去病一千多年前北却匈奴,封狼居胥,我太祖成祖皇帝,派遣大将驱逐北元,使用的都是这种战术,如果有数万人的精锐骑兵,我大明完全可以将这种战术复制,继而令沃尔都司蒙古丧胆,畏惧退出河套。”
  “但此时此刻,我大明并没有那么多的骑兵,要想击溃沃尔都司蒙古,收复河套,就只能采用步骑配合,水陆并进,稳扎稳打之术,因此,兵力不能少,少了不但不足以击败蒙古人,反而又可能为他们所乘,这也是臣最初认为,非有十二万、五倍于沃尔都司蒙古的兵马,不然不足以收复河套的原因。”
  李邦华陈奇瑜凝神静听,不时微微点头。
  “另外,收复河套,驱逐沃尔都司蒙古并不是最困难的,以蒙古人的性情,但见我十万大军出塞,他们一定会闻风远遁,整个河套可以顺势收复,然十万大军不可能永远都在草原之上,等我军疲惫,蒙古人就会悄悄杀回,在茫茫草原上,处处袭击于我,并偷袭我粮道,最终逼得我军不得不撤退,这也是历代汉军扫荡草原屡屡失败的最大原因。”
  “因此,要想守卫河套,非的在河套筑城不可。”
  “当年曾铣在《重论复河套疏》里说,贼远遁、当沿河筑墙建堡以为久守之计,并从陕西移民二十万,沿河筑城,如此在数年之间,大明就可将河套纳入版图。”
  “最初,臣也是这么认为的,也就是说,移民二十万,河筑墙建堡,派驻兵马防守,将其连成一道防线,令蒙古人无法逾越,如此三到五年,河套才可平。然筑墙建堡,耗费巨大,加上移民实边的费用,粮草辎重的开销,大概算一算,每年需要的粮草连同军饷,最少也在两百万两白银以上,如果三年成,朝廷需要花费六七百万两,五年的话,就是一千万两!”
  “如此巨大的开销,就现在的局势,实在不是朝廷所能负担的,因此臣不敢轻易说出,收复河套四字。”
  ……
  朱慈烺静静听着,问道:“那你现在为什么改变?”
  “一来,此次沃尔都司蒙古大举犯边,令臣看清了他们的战力,现在的沃尔都司蒙古,不但不能和建虏,就是和哈刺慎喀喇沁蒙古也不能比,军力孱弱,毫无斗志,那个青山汗沙克沙僧格更是有勇无谋,不会用兵。因此臣重新校正,对付沃尔都司蒙古,六万秦兵加上一万土默特蒙古骑兵,或许就可以将其击败。”孙传庭道。
  朱慈烺点头。
  孙传庭继续道:“第二,关键的难题是在河套的筑墙建堡,以及后续的守卫,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即便我军收复了河套也是白搭。而就在离开陕西之前,臣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说了一些沃尔都司蒙古的秘闻,和一个独到的看法,臣看完之后,有所顿悟,筑墙建堡之事,说不得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因此臣才改变了主意。”
  说着,孙传庭从袖中一封信,双手呈给隆武帝。
  朱慈烺接了,打开了看。
  只看了一眼,他眼睛里就闪过了狂喜。
  ——信是李岩写的。
  李岩,原名李信,原闯营大将,李自成麾下重要的智囊之一,开封之战时为朝廷俘虏,初时,李岩痛恨朝廷,一心求死,绝不投降,朱慈烺劝降不成,但怜惜其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监视在军中,令他将功赎罪,向医官学习医术,后来,在听闻朝廷的各项改革,尤其是在京营日久,感觉京营不同于普通官军的军纪和习惯之后,李岩渐渐有所改变,而当一连两次经历建虏入塞,面对大好河山为建虏凌虐,大明百姓被掳掠屠杀的惨象之后,他想要推翻大明的心思和想法,终于是彻底改变。
  其后,无论是跟随吴三桂渡海攻击,献言献策,拿下海州,还是在军中担任一个普通医官,为将士们治病疗伤,李岩都是尽心尽责。
  而当李自成身死,残部在李过李双喜的带领下,退出塞外之后,为了谋划收复河套的大战略,也为了给李过李双喜等人一个好的归宿,朱慈烺想到了李岩,于是令他冒险出塞,前去劝说李过李双喜。
  李岩是去年夏天离京的,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前期的时候,朱慈烺对李岩的状况一直有所了解,知道他先回了河南,秘密祭祖,还在坟前大哭,后直接去到陕西,秘密拜见了三边总督孙传庭——李岩虽然没有官身,但衔有圣命和陛下亲给的金牌信物,只要拿出信物,就能见到孙传庭。
  其后,也就是去年冬天,在沃尔都司蒙古大举侵犯大明边境之前,李岩带着李来亨秘密出关,去寻李过李双喜了。
  从那以后,朱慈烺就再没有李岩和李来亨的消息。
  想不到今日却看到了李岩写给孙传庭的密信。
  而看完李岩的信,朱慈烺眼中忍不住流出欣慰:李岩,不负朕所望也!
  ……
  河套塞外。
  冬日大雪。
  毛乌素沙漠的边缘。
  一处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可能是汉代,也可能是魏晋南北朝遗留的废弃城堡孤独的矗立在原野之中,雪花飘飘洒洒而下,蛀蚀了天地,不知道是因为雪花的覆盖,还是其固有本色的原因,总之,整个城堡的城墙竟然都是白色的,而在那白色城墙的最高处,一杆军旗正迎着寒风微微飘扬。
  雪很大,天色灰暗,但军旗上面的那个“闯”字却是清楚可见。
  军旗之下,有士兵冒雪巡弋警戒。
  城堡中,大雪覆盖了所有,一些残砖碎瓦组成的简易窝棚之下,穿着破烂战袍的士兵,正蜷缩在篝火边取暖,篝火所映,每个人脸色都是忧郁。
  “大王,你快看是谁来了?!”
  城中一处用乱石垒起,唯一看起来还像个样子的大房间里,房梁上吊着一口大铁锅,锅下是燃烧的柴火,此时正“咕噜咕噜”的熬煮,但锅中却没有什么大肉,翻来覆去的不过就是一具已经破散了的羊骨架,气氛压抑,房中的几个干瘦的大汉都是愁眉苦脸,有人默默磨刀,有人叹息,直到守卫的兵丁掀帘领进两个人,激动的喊,外面的冷风倏的一下灌进来,他们方才抬起头来。
  “你们是……李先生?小虎?!”
  等到那两人摘去帽子,抖去身上的雪花之后,坐在正中的那一个年轻、英武的壮汉猛的站起来,表情无比惊讶,双眼里满是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声音更是一下子提高八度,颤抖之中,透出无比的激动。
  “大大!”
  进入屋中的两个人,前面那人身材硕长,面色清瘦,留着短须,年级三十多岁,正是奉了隆武帝的命令,悄然出塞的李岩,后面那人却是年轻,身材虎虎,不过十七八岁的样子,却是原京营中军官李来亨。
  进到屋中,见到坐在正中的那一个英武壮汉之后,年轻的李来亨控制不住胸中激动的情绪,大叫一声,扑上去,噗通一声,跪在了那英武壮汉的面前。
  “你是小虎?你真是小虎吗?”英武壮汉站起来,瞪着眼睛,依然是不敢置信。
  “是额,是额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