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2/1227

  “嗻!”
  拜斯噶勒和巴札木苏各率自己麾下的蒙古兵,急急而去。
  “给马光远传令,待到上下游战起,立刻开始炮击,鸟铳手向前,准备向对岸射击!”多尔衮又道。
  “嗻!”
  ……
  很快的,在乌克尓河正面战场的上下游,就响起了喊杀之声,驻守上下游的林格尔部和浩齐特右翼蒙古骑兵和试图过河的科尔沁左翼和哈刺慎左翼蒙古骑兵在河岸边展开缠斗,原本,不论林格尔部还是浩齐特右翼,他们的实力都不如对面的敌人,但在得到大明的鸟铳援助和战术指导之后,他们的作战方式和过往已经有所不同,过去,他们就是传统的蒙古战术,骑兵冲锋,两翼包抄,使用弓箭向敌人倾泻箭雨,但现在在骑兵冲锋之外,他们也开始大量的使用鸟铳。
  ——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箱城”,士兵藏于箱城之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而骑兵则作为辅助,负责策应和掩护。
  凭借鸟铳的加成,林格尔部和浩齐特右翼,轻松的挡住了敌人的渡河试探,而浩齐特左翼作为援兵,不同的左右支援。
  至于中路,则是精武营的精锐步兵加上宣府兵和三千营共同镇守,指挥官则由现场最高文职宣大总督张国维亲自指挥。张北梁以璋和最高武职宣府总兵周遇吉分为辅助,军机处的参谋小组和宣府本身的参谋处共同为张国维出谋划策。
  “建虏只是在试探,各部也要收着力,不可令建虏探出我军虚实!”
  张国维下令。
  “是!”
  ……
  “砰砰砰砰~~”
  上下游的缠斗开始后不久,建虏的火炮也开始鸣响了,他们一连向对岸的明军阵地发射了几十发的铁弹,虽然都是威力不大的小型炮,造成的伤害也有限,但对建虏的军心提振却有很大的用处。
  来而不往非礼也,明军也开始用火炮还击。
  但和建虏一样,明军火炮都是周遇吉从宣府带来,同样都是轻型的老式小炮,射程近,威力小,看着声响诈人,但实际伤害却有限。
  炮声之中,多尔衮脸色凝重的望着眼前的战场,西土默特的确定信息,令他心神大定,信心大增,只要一切顺利,击败明军,挽救大清在蒙古草原上岌岌可危的声望,完全不成任何问题。
  ……
  “呜呜~~”
  原本只是试探,双方都没有使出全力,但随着时间的进行和战局的发展,情势却是渐渐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下游攻击的科尔沁左翼亲王拜斯噶勒,他急于立功,攻击猛烈,亲自督战在前,对面的林格尔部有点抵挡不住,竟然被他率兵冲过了河口,双方在左岸陷入混乱,幸亏浩齐特左翼及时来救,不然还真就被他突破了。
  战到中午,双方战斗越发激烈。
  中部的喀喇沁、察哈尔蒙古在多尔衮的命令下,开始在中路试图突破,蒙古骑兵涉水过河,和明军缠斗……
  多尔衮站在高台上,举着千里镜,冷静观察河面上的战况,同时的,探骑连续不断的回报,将上下游的战况通报于他。
  “主子,你快看!”
  站在多尔衮身边的苏克萨哈,忽然脸色一变,抬手向远方指。
  多尔衮立刻将手中的千里镜转向苏克萨哈所指的方向。
  ——在明军的后方,有滚滚黄尘在地平线上出现,那不是风沙,也不是席卷,而是有大队兵马在草原上出现,时值冬季,张家口这一代的草原又多有裸露,人马行军之中连续极踩,极易形成滚滚的黄尘。
  多尔衮手举千里镜,看的较远,他已经隐隐看到滚滚黄尘中的明军大旗了。
  看清之后,多尔衮微微失望,如果此时在明军后方出现的不是明军援兵,而是三万名土默特骑兵的话,他们全军出击,东西夹击,就可以在将在河边布防的张家口塞外三部连同明军的精锐步兵杀一个大败。
  可惜啊,来的不是土默特骑兵,而是明军的援兵。
  而随着黄尘的渐渐临近,明军各色军旗更多也更加清楚,从气势和兵马来看,来者最少三万人。
  “隆武来了……”
  虽然还没有看到隆武皇帝的大纛和黄罗盖伞,但多尔衮却已经知道,来的一定是明军主力,而隆武皇帝就在其中。
  而此时,从西面滚滚而来的黄尘,也已经被各个建虏将领和蒙古亲贵观察到了,众人都翘首而忘,对于隆武帝的亲征,他们心中都微微有点不安(恐惧),毕竟从太子变成太子,一连四次大战,除了在运河之战的失误,被建虏逼围在通州之外,其他几次战役,隆武都是通过精细的盘算和麾下精武营的精良装备和战力,心服口服的击败了建虏大军,一次是偶然,连续几次那就是必然了,更何况隆武现在是大明的皇帝,此番亲征,身边必然是大明最最精锐的部队,在乌克尓河边,大清能不能胜利,建虏将领和蒙古亲贵的心中其实都是没有底的。
  “吹号,撤兵!”
  多尔衮面无表情。
  “呜呜~~~”
  蒙古号和鸣金收兵的钟声一起响起。
  听到号令,建虏蒙古联军缓缓退去,明军也不追击。双方很有默契的解除了接触,因为每个将领都明白,今日不过是试探,在隆武陛下率兵赶到,双方主力都已经在乌克尓河边两岸列阵的情况之下,下一次必然就是决战了。
  高台上。
  多尔衮依然千里镜,眼睛眨也不眨的望着对面。
  此时,他已经隐隐看到象征隆武皇帝的大纛和一大片黄色的旗帜和各种各样的象征天子威仪的旗帜了。当黄尘渐渐落下,各式旗帜看的更加清楚之时,就听见明军阵中忽然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喊。
  “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万人齐声呼喊,振聋发聩,整个草原仿佛都在摇晃,飞鸟惊起,河水也激荡起了水花。
  多尔衮以下,所有人都微微色变,苏克萨哈更是抬起头来,用眼角的余光偷瞟站在睿亲王身边的的洪承畴。
  ——松锦之战后,再看到如此多的明军,远望看熟悉的明军大旗,更隐隐望见隆武帝的黄罗盖伞,洪承畴的心情非是常人可以理解——大明一切如故,只是他这个臣子,已经是变成鞑虏了。
  听到那惊天动地的万岁呼喊,洪承畴表面冷静无情,波澜不惊,但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耐心
  “隆武来的好快,竟然只比我们晚到两天……”
  除了惊骇于明军的强大气势,各个蒙古亲贵的心中更是惊疑,隆武主力怎么会来的这么快,难道是提前知道我们要攻打张家口塞外三部吗?
  如果提前知道,那明军的准备必然完善……
  众人微微变色的表情多尔衮都在看在眼里,于是他皱一下眉头,目光有意无意的扫了一眼大学士刚林。
  刚林,全名瓜尔佳·刚林,字公茂,满洲正黄旗人,就原本来说,刚林也是黄太吉的亲信,不过在黄太吉呜呼之后,他审时度势,迅速倒向了多尔衮,去年安抚蒙古各部,都是刚林衔了福临的“圣命”和一些粮食布匹,到草原各部宣谕的,因为去年的任务完成的很是不错,总体上是稳住了草原蒙古各部,多尔衮对刚林的表现很满意,这一次联合草原各部,讨伐张家口塞外三部,熟悉蒙古各旗旗主的刚林自然是要跟随,以作为联络使用。
  除了刚林,两黄旗的两位重臣也跟随出征,一个索尼,一个鳌拜。黄太吉亲信的两黄旗的八大臣之中,索尼和鳌拜,一个是谋一个是胆,将他们两人带在军中,就不用担心留在沈阳的两黄旗会搞鬼,当然了,在福临继位,成为大清的“皇帝”,两黄旗的利益都得到保证之后,两黄旗上下根本没有作乱的心思,对于故主豪格,他们早就抛弃了,即便留索尼和鳌拜在沈阳,相信也掀不起什么风波,但为防意外,多尔衮还是小心谨慎的带上了他们两,而随他们两人出征的,有两黄旗的一千名精锐。
  索尼此时就在多尔衮身边,至于鳌拜,则被多尔衮派在后方押运粮草,此时尚没有赶到乌克尓河。
  被多尔衮用眼光一扫,刚林立刻就明白了多尔衮的意思,于是拱手道:“王爷,奴才有话讲。”
  多尔衮点头。
  刚林提高声音:“隆武几次取胜,看起来气势很盛,但其实他所以能胜,不过是因为战事乃是在明国境内发生,其依靠城墙和火炮,给我大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这里不是明国境内,没有城墙可以让他依托,这里是草原,是蒙古勇士驰骋的战场!明人的步兵在这个战场上,毫无用武之地,两条腿是永远跑不过四条腿的,他今日兵马带来的越多,拖带的压力也就越大,我军的胜算也就越高!”
  听刚林一说,蒙古亲贵都是一振。
  多尔衮微点头,目光再看向索尼。
  索尼何等聪明,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也拱手:“茂公说的不错,奴才也以为,隆武御驾出征,声势浩大,妄想重演其在关内的战术,但却不知道此地非彼地,在我大清擅长的战场上,他讨不到便宜,此战我军必胜!”
  “不错不错。”
  其他人都是附和,各个蒙古亲贵刚刚被隆武帝出场的盛大气势所慑服的畏惧心理,一下就缓解了很多。
  而此时,短暂的彷徨之后,洪承畴迅速收敛心神,举着千里镜看向黄尘的后方。
  一会,当黄尘渐渐落下,数万明军的欢呼之声也渐渐平息之时,他放下千里镜,压着声音,老脸凝重的对多尔衮说道:“王爷,明军阵中车马众多,看起来不但携带了大量的军需粮草,有长期对抗的准备,而且有炮车藏匿其中,常理推断,应该就是明国京师的神机营,算上此前明军阵中的火炮,就火器来说……我军怕是处于不利啊。”
  洪承畴所说,多尔衮当然也已经看见并且意识到了,点头:“先生观察细致。不过就野战来说,火炮之威并非不可抑制。”
  过去,崇祯五年之前,建虏在火器方面一直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并不妨碍他们在野战中摧枯拉朽的击败明军,因此,在多尔衮的内心里,对野战火炮的重要性,其实并不是太在意。
  洪承畴摇头:“过去确可以抑制,那是因为明军步兵无力,不能配合,也不能有效的保护明军火炮和火炮手,但精武营可不是过往的明军,神机营的火炮更是犀利。如果不能抑制他们,我军必然被动。”
  “先生以为该如何?”多尔衮问。
  “第一,多用厚木板防备,第二,发挥我骑兵优势,今夜就派大军从上游渡河,实行游击,以为侧翼,同时,派精锐主力攻击古北口,古北口位在密云长城,但是攻破古北口,我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到明国京师,此为隆武必救。但是成功,我军就胜券在握;第三,夜袭,明军刚到,兵马疲惫,正是夜袭的好时机,即便不能敲掉明军的火炮,也能令他们难以休息,消耗他们的体力,等到土默特骑兵赶到,或可有意外之喜。”洪承畴道。
  多尔衮微微点头,盘算了一下,问道:“先生以为,谁可领兵攻击古北口?”
  古北口距离乌克尓河将近三百里,一直都是明军重兵防守的关隘,想要攻破古北口,并不容易,历史上,只有多尔衮亲自领兵,率军入塞的那一次,攻破了古北口,通过密云,进到了明国京畿,其他时候,古北口一次也没有被攻陷过,因此,要想拿下古北口,除了精兵,还必须有猛将。
  洪承畴拱手:“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最为合适!”
  ……
  同一时间,黄罗盖伞之下,载着隆武帝朱慈烺的四轮马车缓缓停下,司礼监秉笔太监田守信掀起厚帘子,披着大氅,戴着黑帽,腰悬宝剑的隆武帝朱慈烺弯腰走出车厢。
  “参见陛下~~”
  车前迎接的各级将官以及军机处的三位军机大臣、宣大总督张国维和诸位参谋,一起躬身行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