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1/1227

  此外,在开海之事上,郑芝龙虽然极度不乐意,一肚子的牢骚,但在大的方向和小的执行上,并没有给朝廷出太多的难题,这一点,郑森对父亲郑芝龙的大义劝说也是功不可没。
  因此,朱慈烺心中是很欣慰的,对郑森也越发器重……
  “陛下,登莱到辽东旅顺的海路,已经全部恢复,中途的几个岛屿,我登莱水师也已经派人派船守卫,建虏无有水师,助纣为孽的朝鲜水师不足为虑,除非是冬季冰封,否则建虏一人一船也休想出海。”
  “除去船舰,我登莱水师更有重甲勇士千人,即便是陆战,我登莱水师也是不惧的。”
  郑森英气勃勃,十分的锐利,他的雄心并不止在水师,对于陆军,他也有相当的想法。
  朱慈烺笑:“有卿在水军,朕无忧也。至于陆战,卿耐心等待,用不了多久,朕就会令卿大显身手。”
  郑森振奋抱拳。
  ……
  晚间,朱慈烺在周王府召开军级会议,除了两位军机大臣陈奇瑜和高斗枢以及随行的诸位参军参政之外,山东总督王永吉,河南巡抚高名衡,水师郑森,总兵黄蜚,以及游击佟定方也都参加。
  议间,王永吉说再过半个月,渡海所需的弹药补给都能准备完毕,到时就可以渡海攻击了。
  接着,众臣各抒己见,对辽东战事提出建议,朱慈烺仔细倾听,军机处文书也详细记录,将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书写在册,以备后查。
  “今日是五月末,军需完毕之后,即遵照前策,即渡海攻击。另外,听闻建虏正在金州一代打造水师,明显是要与我大明水师争锋,卿等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将其水师先行拔除!”最后,朱慈烺道。
  “遵旨!”
  群臣起身,躬身接旨。
  ……
  第二日清晨,山东文武就离开离开开封,急急返回登莱,准备渡海攻击事宜。而隆武帝原本打算在开封在停留一日,次日就起驾的,不想在当天下午,开封城中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人擂响了开封府衙前的大鼓,高喊冤枉,自称是崇王子孙,现在的爵位是奉国中尉,原本是国家供养,但朝廷拖欠他的宗禄长达半年,家中已经断粮数日,现在都已经快要饿死了,听闻陛下御驾开封,于是他向人借了路费,亲自跑到开封来鸣冤。
  朱家子孙亲自鸣冤,又恰逢陛下正在开封,此事非同小可,开封上下不敢怠慢,急急将其人召入后堂,详细询问。
  其人拿出身份文牒,证明朱家身份,更在堂中大哭,说自己的悲惨生活,身为朱家人,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可以参加科举,除了朝廷的宗禄,他没有其他的收入,但偏偏朝廷常常拖欠,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都不发一次,他们这些宗室后代过的极惨,很多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在家中的事情也是发生过,求陛下开恩,给他们这些宗室补发应给的宗禄吧。
  很快,隆武帝朱慈烺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因为是穷苦出身,饿怕了,朱元璋十分担心自己的后代会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建立了一套历朝历代最为优厚的宗室制度,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分驻各地,而后每一任皇帝的儿子,也都是亲王,亲王待遇是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其他儿子为郡王),镇国将军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儿子),第八级也就是最后一级是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个月平均15石多,比七品县令都要高很多。
  ——减到奉国中尉就不能再减了,也就是说,朱家在册子孙,最低也是一个奉国中尉,每年都可以领取宗禄两百石。
  此外。遇上婚丧嫁娶,生日节假,朝廷都有补助。最初的时候,亲王都能带兵并可以参政,但靖难之役后,朱棣担心有人效仿自己,也来一个靖难之役,因此严厉控制藩王的日常生活,从此,朱家子孙就被圈养了起来。
  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能参加科考,经商就更不能了,更不可以结交官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家中养肉。
  嘉靖皇帝时,因为宗室负担沉重,支出巨大,朝廷财政供给不上,不得不进行改革,制定了《宗藩条例》,开始严格控制宗室人口,宗藩的爵位虽然还可以继续世袭继承,但是却有了数量限制,对于宗禄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宗藩条例》的出台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明朝的宗室财政压力,完善了制度,但治标不治本,宗室人口积累大量财富,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物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万历天启时候,国家财政还可以勉强支撑,宗禄也还能断断续续的发出来。但到了崇祯年,尤其是崇祯十年之后,国家财政枯竭,连军饷都不能保证,以至于到处兵变闹饷,何况宗禄呢?
  亲王郡王们因为家底厚,历代有积蓄,本就不依靠宗禄,他们的衣食和生活都不受影响,但最低一级的奉国中尉在朝廷连连拖欠宗禄,数年不得一米的情况下,早就已经支撑不住了,只不过过去的时候,他们在地方上一闹,地方官员总会想办法给他们补发一些,令他们渡过难关,但隆武帝继位之后,严明了财政纪律,专款专用,宗禄由朝廷拨款、内廷宗人府审核发放、各地官府具体执行,也就是说,除非是宗人府发放,否则地方官员是不能从其他挪用的。
  而隆武帝朱慈烺从去年到今年,故意压着宗人府,不许他们发放宗禄,也因此,在军饷和官员俸禄都已经补发的情况下,宗禄是现在大明朝廷现在唯一积欠的一个大项。
  而眼见军饷和官员俸禄都补发了,只有宗禄没有动静,各地宗室尤其是底层宗室万分着急,他们不断的派人到官府询问,但却没有结果,今日到开封府告状,一来是诉苦,二来也是催促朝廷尽速补发。
  ……
  听完河南巡抚高名衡所说,朱慈烺微微沉思。
  大明财税一直都很困难,除了天生的财政弊端之外,庞大的宗室开支一直也都是大明朝最沉重的一个负担,明末时,在册的有爵位的朱家子孙有二十万。这二十万人每年都需要国家花费大量的钱粮去供养,在各项开支之中,除军费之外,宗室开支是最庞大的。
  去年年末,内阁和六部制定预算之时,宗禄其实是计入的,这笔银子,也如数的进入了宗人府,但朱慈烺却一直压着不发,所为的,就是想要逼迫宗室做出改变,同时也将这笔银子作为朝廷的紧急预备银。
  现在有人告状,朱慈烺以为,或可趁此机会,对大明朝的宗禄发放和宗室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和整理。
  “去请周王叔来。”
  朱慈烺道。
  “是。”
  ……
  很快,周王朱绍烔到了。
  现在的周王朱绍烔乃老周王朱恭枵的嫡长子,老周王于崇祯十七年四月逝世,朱绍烔今年刚刚承袭封号,开封之战时,周王府出力甚多,朱慈烺对老周王也甚为尊敬,新周王虽然不及老周王的远见,但却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加上周王世出洪武皇帝,地位尊崇,在宗室之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朱慈烺要召他来商议。
  “周王叔,今日有宗室在开封府衙击鼓鸣冤,讨要宗禄,此事你可知道?”朱慈烺问。
  朱绍烔胆子小,吓的急忙跪倒:“臣刚刚听说了,但请陛下明鉴,臣事先对此事毫不知情啊。”
  “王叔请起,朕叫王叔来,绝不是问罪,也没有责怪之意。”朱慈烺温言。
  朱绍烔这才放心,擦一把冷汗爬起,坐回椅子里战战兢兢地继续听。
  “王叔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
  “但凭陛下决断,臣身为宗室,有祖宗之法,不敢妄言啊。”
  朱慈烺脸色凝重:“敢问周王叔,可知现在宗室在册之人,有多少?”
  “臣不知。”
  朱慈烺看向身边的田守信。
  田守信取出册子,清楚的念出数字:“我大明皇室天家。到今日,凡在册有爵,为二十一万两千四百六十一人。”
  说完,田守信就退下了。
  朱慈烺看向周王:“二十一万两千四百六十一,亲王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两百石,这还不算各项补贴,零零总总加起来,每年要消耗我大明岁入的两成以上……而照宗人府的预估,这个数字还会以每年一千人的速度缓慢增加,即便增加的都是最低等级的奉国中尉,朝廷为此付出的钱粮,每年也得增加十万石,等到一百年后,宗室开支将占到大明朝廷岁入的二分之一。再过两百年,大明朝一年的岁入,也不够宗室们的宗禄和开销了,到时候,这大明朝的天下,也就非亡不可了。但不是亡于建虏,也不是亡于流贼。而是亡于宗室,亡于我朱家子孙啊……”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改制之法
  听到此,周王大惊,急忙再次跪下,声音都吓的颤抖了:“臣有罪~~”
  朱慈烺叹息一声,继续道:“朕今日所说的这些,朝廷并非没有忧虑。自世宗皇帝以来,朝廷为缩减宗室开支,数次修改条例,控制宗室人数,虽有一定效果,但并没有解决根本原因,宗室开支依然占据我朝每年开支的两成五以上!”
  “就历朝历代来说,我大明朝的宗室是最多的,对宗室优待也是最厚的,可我大明朝的岁入和疆域,却不如汉唐,岁入更是相差巨大,神宗皇帝时尚可勉强支撑,但光宗皇帝以来,外有建虏,内有流贼,内外消耗不断,偏偏天灾人祸又接踵而至,朝廷每日为钱粮发愁,先帝在位时,每日长吁短叹,所为的就是钱粮,朕继位以来,殚精竭虑,所忧虑的是,还是钱粮二字。这一次,宗室的宗禄没有补发,并不是朕不想发,实在是内外用钱用粮之处多多,朕拨不出来啊……”
  说到最后,朱慈烺声音微微悲凉。
  周王急忙再叩首:“臣有罪啊,陛下为国事操劳,臣却不能分忧,臣愿捐出三年宗禄,以为陛下分忧。”
  朱慈烺微微点头:“周王兄有此心。朕甚感欣慰,只是杯水车薪,你一个周王府,是改变不了朝廷岁入和宗室开支的巨大差距的。”
  “这……”周王隐隐听出了什么,但却不敢接话。
  “此种情况下,朕以为,我朱家子孙必须与民同苦,与大明同在,宗室开支必须削减,《宗藩条例》也需重新议定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百年之后的困境,朕才不会变成大明的罪人。周王兄以为如何?”朱慈烺盯着周王。
  “陛下圣明。”朱绍烔如何敢不同意?他流着冷汗,急急叩首。
  朱慈烺微微点头,再道:“过往修订《宗藩条例》,都是文官们操持,宗室不参与,但《宗藩条例》明明是为宗室制定,宗室不参与,不能发表自身的意见,朕以为是不公平的,所以这一次朕决定,请周王兄入京,以宗室的身份,参与修订《宗藩条例》,不知周王兄意下如何啊?”
  “啊!”
  周王大吃一惊。
  明例,藩王是不能离开封地的,不要说出封地,就是出这开封城,也需要取得文官的同意和准许。
  至于进京,那就更是不敢想象了。
  因为靖难之役,成祖皇帝对各地藩王防范极严,制定了各种严苛的约束制度,两百年来,没有一个藩王能够进京。
  现在猛听到陛下要令他入京,并参与修订《宗藩条例》。隐隐的又要参与政事。他如何能不惊?
  “陛下……”陛下金口玉言,说的是圣旨,他不能拒绝,但偏偏陛下所说,隐隐又和祖制相违背,周王张口结舌,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除了你,还有四川的蜀王叔,你们两人一南一北,作为宗室代表,一起参与修订《宗藩条例》。”朱慈烺声音温和,但却有不容置疑的威严,见周王还是犹豫,于是又说道:“周王兄不必推脱了,事情就这么定了。朕已经令人备好了车马,明日就请周王兄离开开封,随朕一起到京师吧。”
  皇帝都把话说到这里了,周王想要拒绝也是不能了,只能点头:“臣遵旨。”
  ……
  第二日,隆武御驾离开开封。
  令人震惊的是,随行的除了周王,那一位在开封府衙击鼓鸣冤的宗室,居然也跟着御驾一起入京了。
  “陛下这是何意?”开封文武都是惊异。周王入京已经令人震撼了,想不到
  一个身份只是奉国中尉的宗室,居然也被陛下召唤入京了。
  众人议论纷纷,很多人不解,但有明眼人却知道,陛下这是要动宗室之法和《宗藩条例》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