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8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1227

  马蹄急急,一大队的骑兵护着一个绯袍大员顺着街道而来,正是山东巡抚王永吉。
  王永吉在孔府侧门前翻身下马,然后拎着袍角,疾步匆匆的奔入孔府。
  “陛下的飞鸽旨意已经到了,衍圣公,请您到府前广场劝说!”
  现任的孔府衍圣公,乃是孔子六十四世孙孔胤植,先后被朝廷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
  但这个孔胤植,毫无骨气,闯来迎闯,清来迎清,写出的谄媚文章,令人哭笑不得,但面对大明朝廷,面对汉家自己的皇帝,他却硬气的很,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廷不敢动他一分一毫,因此,听了王永吉的话,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
  “衍圣公,你是要抗旨吗?”
  王永吉为山东巡抚,历史上,他还担任过蓟辽总督,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他也是重要的决策者之一。若说杀伐,他勉强也可称的上果断,现在在他的治下,这么多的读书人在曲阜孔庙聚集,若不控制,事情必然闹大,隆武帝旨意又说的严厉,他丝毫不敢怠慢。
  听到王永吉这么说,孔胤植才不情愿的站起来,往府前广场劝说。
  但没有什么效果。
  相反,孔胤植起到了刺激的作用,庙前广场上的人们,好像更加激动了起来。
  王永吉叹口气,心知“动武”已经是不可避免了,虽然从内心里,他是万万不想在万圣帝君的面前,挥舞棍棒,砸向读书人的,但今日的情况,却不由他心慈手软。
  “来啊,棍棒驱散,一个也不能留!”王永吉下令。
  “是!”
  得了命令,手持棍棒的官兵和衙役,如狼似虎的冲了上去。
  “圣人面前,岂容你们放肆,哎呀,你们敢……”
  士子生员们正在悲愤,他们原本以为,官军的棍棒只是样子,谁也不敢在圣人庙前动武的,但想不到这些官军竟然是真的扑了上来。
  一时,棍棒如雨,哎呀哎呀,疼叫倒地不绝……
  ……
  “伤了二十几人,大部分都是拖拽中受伤,十几个带头者,被王永吉连夜处置,全部革去了功名,现正报吏部批准……”
  很快,关于此事的经过和伤亡数字,就通过军情司飞鸽,传到了隆武帝的手中。
  朱慈烺微微点头。
  王永吉此是处理的还是不错的,不然任由事件扩大,说不得会不可收拾。
  只是这一来,王永吉怕也成了天下读书人的眼中钉。
  弹劾他的奏疏,相信已经在路上,不久就会如满天飞雪,纷纷扬扬而来。
  “告诉吏部,照准。”
  朱慈烺道。
  被革除功名,意味着他们享受的免税和见官不拜的待遇,从此将不复存在,这对他们很多人,将是天崩地裂的致命一击。
  消息传出,山东的士子立刻都就老实了,其他地方也不敢再效仿。
  ……
  但朝中的风波,并没有平歇,弹劾王永吉的奏疏,像预料的一样,如雪片般的飞来,朱慈烺全部留中不发,四两拨千斤,一如当年群臣弹劾李如松,万历皇帝的处置一样,而王永吉也很乖巧,自己主动上疏请辞,承担责任,但被隆武帝驳回。
  群臣并不放过,继续攻讦王永吉。同时的也有人开始将战火导向蒋德璟和堵胤锡。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不可了,不然此事将没完没了。
  于是发下明诏,清楚的告诉群臣——王永吉是奉了朕的旨意办事,王永吉有罪,那就是朕有罪,如果你们做臣子的,都觉得朕有罪,那就上疏弹劾朕吧,但是你们能说服朕,朕不但认错,连着一个皇位,都可以不坐了。
  明诏一发,所有人都骇然。
  隆武帝这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朕知道,你们对朕设立农政和数学,有很大的意见,但你们每一个都扪心自问,农政和数学究竟是不是经世致用之学?在学好八股之外,再多通晓两门经世致用之学有什么不好?什么也不会,力不能缚鸡,没有去过农田,不知农政,亦不知数学,这样的人,或许可能是一个清明君子,但就现在的灾年来说,却绝不会是一个治世的好官。”
  “县试、乡试可以只考八股,但殿试,却非加农政和数学不可!”
  “你们想的是读书人的书本,圣人的传续,朕想的却是大明千秋万世的江山!朕心坚定,此事到此为止,再有人就此上疏,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者,一律流放云南!”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不预不立
  崇祯十七年八月。
  周延儒罢相后不久,科举新制的风波,渐渐平息,树叶枯黄,秋风大起,京师原野之外,到处都是黄灿灿地玉米地之时,襄阳有消息传来。
  朝廷准左营众将所请,追赠左良玉为太子太师,任命左梦庚为湖广总兵官、并挂平贼将军印,同时的,以军功为名,大力拔擢左营麾下众将,原左营大将王允才为保定总兵,马士秀为河南总兵,李国英为通州副将,惠登相为永平总兵,其他众将都有升迁和调动——明着是升官,实则是将左营有实力的将领,全部调走,等于是去了左梦庚的左膀右臂,一旦这些人都听命离开,左梦庚成了孤家寡人,想反也是反不起来了。
  这是朝廷的阳谋。
  左梦庚虽然是一个草包,但却也能看透,于是他秘会这些将领,痛哭流涕,先说左良玉的恩情,然后请求这些将领留下,不要舍下他一个人,副将马士秀和左良玉交好多年,对左良玉感恩戴德,面对左梦庚的哭求,他难舍过去的情谊,点头答应了,惠登相出身流贼,对朝廷始终不信任,面对左梦庚所请,也点头同意。
  王允才和李国英却是默默。
  两日后,王允才和李国英带兵离开驻地,准备前往保定和通州赴任,不想却被左梦庚的大军包围了——王允才虽然是左营悍将,但并不属于左良玉的亲信,而且他从心底里看不起左梦庚,早就想要自立门户了,面对朝廷保定总兵的任命和信任,他自然不会放过;李国英虽然是左良玉的亲信,但他出身辽东,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世家,面对朝廷通州副将的任命,他思量再三,还是决定遵从。
  两人移防调兵,动静不小,左梦庚劝阻不得,气急败坏之下,干脆派出大军包围堵截。
  “王允才,李国英!两个忘恩负义的奸贼!”
  左梦庚气愤无比,感觉自己被背叛,剑拔弩张,形势几乎就要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马士秀急匆匆地赶到,劝阻了左梦庚,说王允才和李国英得朝廷拔擢任命,赴任自是应该,少帅你带兵拦阻,岂不等同于是造反?
  马士秀力劝,加上左右军士也都有厌战之情,左梦庚虽然恨的咬牙,但最后却也不得不放王允才和李国英离开。
  王允才和李国英都是左营麾下悍将,两人的离开,对左营的实力,有不少的减耗,朝廷之计,虽没有完全成功,但却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反作用也是有的,原本左梦庚已经决定放史可法回南京了,可王允才和李国英的离开,令他恼羞成怒,改变了主意,他觉得,朝廷既然和他耍诈,他也得有所反应,不然岂不是要被朝廷予取予求?
  于是他派人将原本放回的史可法又追了回来。
  副将马士秀苦劝,认为扣押史可法不但无益,反而会加重朝廷的猜忌,又说,古往今来,除非谋反,你听过哪个大将扣押尚书总督巡抚?左帅一生精忠报国,如今他尸骨未寒,少帅你可千万不要做糊涂事啊。
  但左梦庚不听。
  ……
  消息传回京师,朱慈烺心知左梦庚之患已经是不可避免,于是一边令内阁安抚左梦庚,并继续分化左营各部将领,一边令军机处开始秘密筹划,沙盘推演襄阳之乱的各种可能,最后又给孙传庭发去密旨,令他在追缴李自成之外,亦要拨出相当兵马,以备襄阳之乱。
  左梦庚占据的襄阳,乃是湖广乃至整个中原的腹心,一旦左梦庚造反,在张献忠未平,李自成还在陕西挣扎的情况下,局势定然会大变,所以现在朝廷最好的策略就是稳住左梦庚,等到张献忠李自成被剿灭,朝廷腾出手来,两个左梦庚也不在隆武帝的眼里。
  ……
  八月中,军机处将两份绝密作战计划书,交到了朱慈烺的面前。
  一份是张家口蒙古策略,另一份是登莱天津水师联合出击,骚扰建虏沿海的策略。
  朱慈烺看完点头。
  于是两份绝密计划书,分明由军机处行走,杨尔铭和袁枢,带往宣府和登莱,交由宣大总督张国维和登莱水师提督郑森,令他们两人准备执行,而在这之前,兵部户部就已经开始秘密调拨钱粮和兵马了。
  ……
  九月初,京畿地区丰收,黄灿灿地玉米,一车车的从田地拉回。百姓喜悦。
  九月中,土豆红薯开始大规模的收获,比起玉米,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更高,尤其是土豆,不但便于储存,而是可以当主食,亦可以当副食,烹炒煎炸,变化万千,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赐之物。
  不止京畿,保定地区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也都是丰收,山西河南今年都刚刚试种,面积不大,但单亩产量却都是喜人,在朝廷的催促之下,明年这两地,就可以大规模的种植了。
  而饥荒最严重的陕西,在李自成被赶到榆林延安府之后,贼乱平息,玉米土豆和红薯的播种,就可以按部就班的推开了。
  是日,隆武帝在宫中举办土豆宴,庆祝丰收之年。
  ……
  “陛下,施琅的天津水师和郑森的登莱水师,都已经出海了,照军机处的作战计划,蓟州游击佟定方,率兵一千,登莱总兵黄蜚率兵一千,作为上岸游击的部队,也都登上了天津和登莱的水师船舰。”
  土豆宴结束时,于海送来军报。
  小将佟定方原本是朱慈烺的中军官,但经过这两年在参谋司的耳濡目染,时时参与朱慈烺关于重大战事的决策,加上原本就有跟随父亲蓟州总兵佟翰邦在前线作战的底子,朱慈烺觉得,他已经可以再回到军中历练了,因此,拔擢佟定方
  为蓟州游击,此次渡海对建虏骚扰,佟定方主动请命,朱慈烺同意了。
  黄蜚,字文麓,南昌人,本姓涂,为原东江镇总兵黄龙外甥,黄龙战死之后,改姓黄,承袭舅舅衣钵。江东事败后,又率残部退回登莱,为已经是空架子的登莱水师总兵,继续和建虏做战。
  崇祯十五年,朝廷重建登莱水师,黄蜚改任登莱总兵。
  历史上,黄蜚是一个绝对的忠烈汉子,在江东镇时,就浴血奋战,从守备一路升到都督同知,南明时,黄斐领兵与黄得功部在铜陵击败了左梦庚,后黄得功战死,所部大都投降,黄斐仍坚持带兵抗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