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1227

  “太子,太子……”
  另外,吴甡此时能想到的另一个支援,就是太子殿下了。对于建虏可能的“声东击西”的战术,吴甡和太子,连同参谋司,事先并非没有预料,但受限于兵力,面对建虏主力的大规模调动,他们却不能不随之调动,道理很简单,如果建虏主力调动是真的,以香河现在的兵力,是绝对挡不住的,这是防守的无奈,也是战术上必须承受的风险。
  即便是吴甡之能,也没有更好的对策。
  ……
  通州。
  忽然出现的明军火船,打乱了建虏的渡河攻势,不但有大量的木筏被撞击焚毁,更有许多士兵落水阵亡,对建虏的军心士气,是一个沉重打击,等到那艘巡捕船燃烧起火,河面上的火船,缓缓地,但却危险极大的在河中顺流而下时,多尔衮目测了一下,发现将近损失了一半的木筏。
  多尔衮心中怒极,但脸上却依然冷静,除了连续发令,收拢河中剩余的木筏,重新建立有效的渡河次序之外,更是再给已经渡河的侯宝下了严令,必须在半个时辰之内,突破明军河岸防线!
  士兵的伤亡和木筏的损失,并不是多尔衮最担心的,多尔衮最担心的是时间,如果不能快速突破明军的岸防,令明军坚守下去,等到明军援兵回卷,原本声东击西的妙着,就会变成强硬渡河的消耗战,而那,是大清所不愿意的——阵后的高台台上,黄太吉咳嗽的说道:“杨文岳之后,明军并没有乱阵,看起来,代替杨文岳者非是一般啊!”
  “咚咚咚咚~~”战鼓更响。
  岸边滩头。
  带兵过河的甲喇章京侯宝正咬牙切齿。
  多尔衮还真是错怪他了,他躲在滩头,并非是胆怯,而且发现,明军的壕沟和胸墙,修建的非常“狠毒”,如果直接攻击,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他在想着,是不是有什么取巧的办法可以使用,但多尔衮的军令,却是催促不停。
  明军的河岸边的壕沟并不是直线挖掘,而是长长地、连续不断的M形,壕沟后面的胸墙,随着壕沟走向而修筑,相当于也是一个简易版的棱堡。建虏能攻击的,只能是两个突出点,如果是攻击中间的凹形处,试图从凹形处越过壕沟,立刻就会遭到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射击,几乎难以幸免,而两个突出点,是明军重兵防守的地方,不但设置有虎蹲炮和佛朗机炮,还预先准备了大量的手雷和火罐,建虏几乎很难靠近。
  对明军来说,只需要把兵力集中在突出点,凹形处,配备少量兵力就可以了,这极大的提高了兵力的使用效能。
  侯宝想不出破解的办法,多尔衮的军令又催,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上,给老子上!”
  侯宝亲自带了六百精锐,选了明军防守的一处薄弱,忽然跳起,率众猛攻。
  在这之前,在建虏连续的攻击和箭雨狂泻之下,明军伤亡颇重,原本的兵力不足,就更加明显,幸亏是有完善的工事和犀利的火器,不然早就被建虏突破了。每当建虏冲到壕沟前,试图填埋壕沟、或者是用木板铺设木桥之时,就会遭到明军火力的猛烈攻击,不唯鸟铳和弓箭,更有手雷和火罐,源源不断的抛射,将建虏炸的血肉横飞——盾牌可以防备鸟铳和弓箭,但却防不了手雷和火罐。
  此时在壕沟前,铺满了建虏士兵的尸体。
  侯宝知道,继续使用老办法攻击,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于是他命令部下顶着明军的箭弹,将壕沟边的尸体,连同一些木板和盾牌都搜集起来,集中投掷到了某一道的壕沟之中,原本深达一丈五、下面倒栽尖刺的壕沟,瞬间就被填去了一半,然后他带着六百个精锐,冲到壕沟边,也就是胸墙下,踩着部下的尸体血肉,用人做梯子,将先登的精锐送上胸墙,以杀退胸墙后面的明军,同时命令副将掩护压制,不令周围的火炮攻击这里。
  侯宝的战术,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投到壕沟中的血肉尸体,填平了半个壕沟,士兵可以直接冲到壕沟里,也就是胸墙之下了,虽然半个壕沟加上胸墙的高度,还有将近一丈,胸墙后的明军不断攻击,但比起刚才,连胸墙都无法靠近,直接在壕沟前就被射杀的情况,已经是好很多了。
  在建虏填埋壕沟的过程中,胸墙后的明军拼力放箭和发射鸟铳,又调集虎蹲炮猛轰,但侯宝副将率三百弓箭手和鸟铳手,不顾死伤,拼命攻击明军的火炮阵地,箭雨连续倾射之下,炮手都被射死,炮阵被压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建虏填平了某一道的壕沟,冲到了胸墙下。
  接下来,就有点像是攻城战了。
  胸墙相当于是城墙,建虏爬墙而战,但不同的是,胸墙毕竟矮小,而且远没有城墙坚固,而建虏汉军旗大部分都是原来的明朝边军,战力远胜保定兵,如果单打独斗,精武营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侯宝对爬墙之战,是相当有信心的,只要有汉军旗爬过胸墙,突破一点,就足以将胸墙后面的明军杀一个溃不成军。
  果然,爬墙之战,短兵相接之后,明军立刻就有点顶不住了,身披重甲、挥着长刀的汉军旗精锐踩着同伴的肩膀,不住的被送上胸墙,随即掀起血雨和惨叫,胸墙后的明军和民夫兵敌不过汉军旗精锐的冲杀,纷纷倒地。
  眼看就要突破,侯宝大喜。
  但忽然的,在震天的喊杀和炮声鸟铳之中,他听见胸墙后传来一声大吼:“顶住,谁也不许后退~~~杀!!”军旗摇动,像是有一支明军百余人的援兵赶到,挽救了胸墙后面即将要被击溃的明军,明军稳住了阵脚,顺势反杀,将冲上胸墙的敌人全都砍了下去。
  侯宝怒,一看胸墙后升起一面副将旗,知道是保定兵副将贾悌,心中就更怒,小小保定兵,也敢撒野,于是督令继续猛攻,而后,又一支明军援兵杀到,不过人数更少,只有四五十人,但明军的士气却忽然高涨了起来,听见有人喊:“是堵大人,堵大人!”
  一个穿着蓝袍的文官,穿着亲随和卫兵赶到了胸墙边,虽是文官,但堵胤锡却也是挥舞长剑,声嘶力竭的喊着杀虏,在他的鼓舞下,原本胆怯,已经被建虏杀的失去战心的民夫兵又稍稍稳定了一些,不再只想着逃跑,又重新加入了防守之中。
  即便如此,胸墙也已经是岌岌可危。
  因为不止这一处,其他处的建虏也学习侯宝的办法,将死去同伴的尸体投入壕沟中,或者是用木板架桥,一连十几处都已经出现了险情,但堵胤锡和贾悌,却已经是无兵可派了,精武营千总李正光更已经是浑身浴血,守在另外一个危险之处,死战不退。
  堵胤锡丢了官帽,披散着头发,像是普通兵丁一般的砍杀,这一刻,心中只存了一个念头:力尽矣,今日就战死在这里了吧……
  其实,大明在河岸边一共挖掘了三道壕沟和胸墙,照原本的计划,如果建虏攻击凶猛,是可以放弃第一道,退守第二道壕沟和胸墙的,但那是在兵力足够,可以撤退的情况下,而现在的情势却不是这样,明军所有的兵力都已经顶在了第一道防线,所有人都是凭借最后一口气在坚守,如果这时下令撤退,松了这口气,必然会引发溃散,即使再有三道壕沟,也是守不住了,因此,堵胤锡不能下令撤退,只能咬牙死守。
  披着重甲的建虏兵不断冲上胸墙,虽然遭到明军优势兵力的围攻,很快就会被砍翻在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冲上胸墙的建虏越来越多,而明军的战力却是越来越弱。
  胸墙,随时都会失守,明军也随时都可能会崩溃。
  “援兵,有援兵来了~~~”
  望楼上,有观望的明军士兵激动的大喊了起来。
  转头望去,果然,在京师而来的官道上,黄尘滚滚,好像有大批兵马赶到,隐隐还能看到大明的军旗。
  “援兵来了~~~”
  欢呼之声,瞬间就漫过了河岸边的胸墙,正在死战的明军听闻都是士气大振。
  堵胤锡转头看,眼中却没有喜悦,只有苦涩。
  因为只有他知道,那并非是援兵,而是他设置的疑兵和鼓舞之策,一共二十多个骑兵,一人一杆旗,马尾拖着树枝,从官道上滚滚而来,远远看,确实像是援兵来到。但其实却只是堵胤锡不得已的办法,他的命令,但是运河上面火起,这二十个骑兵就得立刻从隐蔽的林子里冲出,打起旗帜,快马往岸边奔驰,制造援兵来到的假象,以鼓舞众军的士气。同时迷惑建虏。
  但假的就是假的,现在的情况下,就算明军士气再高,怕也是挡不住建虏的攻击了。
  “援兵,援兵来了~~~”
  但前方的欢呼却始终不停。
  随即更大的欢呼声响起,“武襄左卫,是太子殿下来了~~~”
  到最后,欢呼之声,席卷了整个河岸,明军士气大爆发,从精武营保定兵和民夫兵,原本已经战的精疲力尽,但听到援兵来到,而且是太子殿下亲领之后,所有人都是精神一振,忽然又重新焕发出了力量。
  一些已经翻过胸墙,在搏杀中占据优势的建虏,惊讶的发现,原本畏缩后退,已经支持不住的明军,忽然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嘶吼着,挥舞刀枪,疯狂的冲了上来,而耳中听到的“援兵、太子殿下”的欢呼,如大风狂卷,震动天地,令他们每一个人都心惊,明太子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出现,必然意味着明军大队援兵的赶到,如果再战下去,肯定会被更多的明军包围,到时说不定就死在这里了。于是已经冲上胸墙的汉军旗精锐不敢再继续突击,扩大战果,而是畏手畏脚的往后,试图守住墙垛,等己方后续的支援。
  原本紧绷的,随时都可能会溃败的战局,忽然就被稳定了下来。
  对岸。
  隐隐听到对岸明军欢呼之声,坐在后方高台,正剧烈咳嗽的黄太吉抬起头,一脸疲惫,但却眼放光芒的望向对岸,嘴里轻声念叨:“明太子,终于是来了……”
第八百二十三章
太子至
  河岸边。
  白色团龙大纛之下,多尔衮脸色凝重,对岸明军的欢呼,穿过炮声和喊杀声,清楚送到他耳朵里,他不惊讶明太子的到来,只担心明太子真的带来了援兵,于是急忙睁大了眼睛,向对岸观望,又令岸边的建虏急速探查,搞清楚,明军究竟来了多少援兵?
  “骑兵三五百,步兵八九百,马车一大溜,好像装的是火炮。”
  不一会,河边的建虏陆续回报,而多尔衮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测算,也大略算出了明军来援的兵马数量。
  不过两千人,并不能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但明太子的到来,却极大的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从上到下,从南到北,原本疲惫的明军,重新焕发出了力量,原本已经冲到胸墙下,肉搏绝对会占据优势的汉军旗精锐,一时竟然被压制住了,冲上墙头的,纷纷被砍倒,一些人见势不妙,转身跳下胸墙,夺路逃生……
  “主子,明太子来了,正是一举过河,击杀明太子的好机会啊,奴才愿领一个牛录,杀过河去,活捉明太子!”
  建虏众将,纷纷向多尔衮请战,这其中,多尔衮麾下的正白旗众将最为踊跃,渡河之战开始这么长时间了,但真正的建虏八旗还没有动一兵一卒呢,都是汉军旗和朝鲜仆从军在前面打头阵,见攻击不顺,明国又来了援兵,而且还是明太子亲自带领,他们都有点坐不住了。
  多尔衮摇头,渡河不比攻城,除非是汉军旗在对面站稳脚跟,运河上成功搭起浮桥,否则他是不会拿八旗去冒险的,建虏人丁单薄,每一个真正的建虏,都无比珍贵,更何况明太子刚到,明军士气正在高昂时,此时派出八旗勇士,会增加无谓的伤亡,但等明军士气下落,再派出八旗勇士,那才是一举破之的好时机。
  当然了,多尔衮内心是忧急的,虽然明太子只带了两千人,但谁知道后面还会不会有大军呢?如果是那样,情况就不妙了。
  因此,他对金砺和侯宝这两个迟迟没有进展的蠢奴才,越发的生气了。
  而这时,渡河的大清勇士也欢呼了起来,原来是汉军正红旗旗主金砺,率领
  亲卫过了河。
  此次渡河之战,汉军正红旗主攻,其他汉军旗都派出了一到两个牛录相助,亲自领兵的,也都是各旗的甲喇章京,也就是小参领,金砺身为旗主,一直守在河岸边,隔岸指挥,但攻击不利,过河的正红旗始终打不开局面,在明军的壕沟和胸墙面前,损失惨重,金砺终于是坐不住了,不唯过河的都是他汉军正红旗的主力,是他的老部下,更因为在大清皇帝和睿亲王多尔衮的面前,他汉军正红旗没有能表现出应有的战力和冲锋,令他有点坐立难安,他知道,渡河之战一旦失败,不但他汉军正红旗的实力大损,他金砺在皇帝和睿亲王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大大降低,所幸,在他连续督令,侯宝奋力冲杀之下,明军终于是受不住,开始摇摇欲坠,于是,金砺决意亲自过河,以获取渡河的头功,但不想木筏行到河中,对岸的明军却掀起惊天动地的欢呼声——明太子带着援兵赶到了,明军声势大振,冲上胸墙的汉军旗纷纷又被砍了下来,如果没有皇帝和多尔衮在后面看着,金砺立马就会掉头返回,但在皇帝和多尔衮面前,他却不能做此懦弱的动作,只能一边叫苦,一边硬着头皮继续渡河。
  金砺是辽东人,本为明朝武进士,任镇武堡都司。后金天命七年(1622),在广宁之战中,屈膝投降后金,这些年,为建虏立下了不少功劳,被拔擢为汉军正红旗的旗主,颇受黄太吉信任,虽然在建虏亲贵的眼中,他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但在汉军正红旗部下眼中,他还是有些威望的,因此,当见到他亲自渡河之后,正在河岸边苦战的汉军正红旗士兵都是欢呼。
  事已至此,金砺只能压住心中的恐惧和懊恼,跳下木筏,举刀高喊,做勇猛状:“杀呀~~”
  第二梯队的汉军镶黄旗旗主刘之源见了,和左右亲信说道:“想不到老金竟然如此勇猛,平常还真没有看出来啊。哈哈,哈哈。”说得认真,但左右却分明听出了他语气中的讥笑之意。
  原来,金砺的谨慎胆小是比较有名的,清崇德二年(1637),金砺随阿济格征皮岛,参领巴雅尔图等先入敌阵,金砺与副将高鸿中所部水师停泊观望,导致前队失利,巴雅尔图战死,原本应该被论死,但黄太吉以金砺与高鸿中有归顺功,命免死。
  当然了,如果是胆大敢死之人,金砺当年也不会屈膝投降外族。
  这些年,金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只有一些小功,能被任命为旗主,不过是因为对黄太吉死心塌地。
  金砺亲自过河,又带来了三百精锐,而在这其间,汉军各旗也陆续派遣兵马渡河,运河之上,汉军旗的各色甲胄,密密麻麻,往对岸摆渡而来。胸墙下的建虏士兵受到鼓舞,士气回升,重新开始猛攻。
  一时,鼓声隆隆,杀声震天,箭矢如雨,刚刚稳定的明军防线,又陷入了危急之中。
  ……
  最危险的中二段附近,大明皇太子朱慈烺全身甲胄,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之中,冲到胸墙最前,举着千里镜,脸色严肃的向对岸观望。从京师出发,一口气奔到通州,将近两个时辰的路程,已经是人困马乏,但却不能休息,原本,在听到杨文岳率领大军主力离开,但建虏主力却忽然从对岸大营冒出,开始渡河猛攻时,他脸色煞白,差点从马上栽下来,脑子里嗡嗡地想,完了完了,运河守不住了……必须往最坏的结局去预料,撤离运河兵马,固守河间府和京师了。
  关于运河一旦失守,主力部队的保全和撤离问题,京营参谋司事先有详细的规划,朱慈烺也完全了然于胸。
  阎应元的河西务,不管运河失守不失守,以阎应元之能,凭借河西务镇的城墙房屋和手中的火器,据守河西务,打一场城市巷战,击退建虏骑兵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杨轩的战兵营就在通惠河,但是战事有变,随时都可以撤回京师;驻守四座石桥,有棱堡为据点的四个精武营千总队也非建虏可以轻易击破。真正危险的其实是杨文岳的保定兵和今日刚刚调出京师的一万精武营和一千神机营,他们和运河边的漕兵、地方部队和民夫,将会是运河失守的最大受害者,一旦建虏过河,铁骑追杀,全军覆没是很有可能的。
  但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