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1227

  “二,严守京畿,京畿周边戒严,召集青壮,上城防守,以京营十万人马为核心,巩固京师防务。建虏虽然有十几万,但远道而来,缺乏大型攻城器械,以我京师城墙的坚固,只要上下一心,将官用命,绝不是他们可以攻下的。”
  “三,蓟州长城边军,想办法向京畿靠近,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对建虏的出塞之路进行破坏,不能让建虏轻易出关。”
  “四,死守运河防线,调集所有可以调用的兵马,从京营到杨文岳的保定兵,乃至各处的地方兵,全力守卫运河,绝不能让建虏度过运河!只要运河防线稳固,建虏被困在运河之东,抢无用抢,劫无可劫,时间长了,不战自退。”
  “五,大同边军移防宣府,大同总兵姜镶率领麾下可以调动的兵马,全部调宣府,不过却不用驰援京师,而是要在宣府按兵不动,视建虏的下一步,作出相应的反应,只有在建虏攻击京师、京师危急的情况下,大同兵和宣府兵才要一起驰援。”
  “六,山西、北直隶南部、河南、山东各地卫所,在总兵和各处卫所指挥所的带领下,沿运河往上,于第三道防线予以驻守,在巩固第三道防线的同时,对第二道防线予以支援。”
  “七,严令各地,必须善待入城躲避的百姓,解决吃饭,防火和瘟疫问题,但有懈怠者,朝廷必严惩不贷!”
  “最后,其他各处兵马,包括陕西的孙传庭,湖北的左良玉,都暂时不动,继续执行剿匪的重任,绝不能因为建虏的入塞,而乱了朝廷大计,放松了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钳制和剿灭,更不可让他们死灰复燃,建虏一时可去,但流贼却是大明的长久之患!”
  朱慈烺将兵部尚书冯元飚说过的话,再一次在朝堂上重复。
  和冯元飚遭到质疑不同,太子将策略一说,乾清殿雅雀无声,暂时还没有朝臣敢站出来,对太子的策略提出质疑和反对。
  兵部尚书冯元飚欣慰,在点头的同时,忍不住又剧烈的咳嗽。
  御座上,崇祯帝微微点头,太子的话,令他重新坚定了一些信心,于是他环视众臣,目光最后落到了首辅周延儒的脸上,严肃问:“周先生以为如何?”
  刚才殿中争吵的激烈,但周延儒从未加入,不但他,就是次辅陈演也是默默——作为内阁的头号和二号人物,两人从不轻易参与朝堂的争吵,但使他们对某件事有意见,不用他们出手,自有下面的人为他们当代理,尤其他们清楚的知道,兵部尚书冯元飚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是太子的意见,两人就更是小心了,现在皇帝问起,周延儒立刻出列拱手:“臣以为,建虏这一次来势汹汹,又是虏酋黄太吉亲自领兵,绝不可轻视,太子殿下和兵部所列策略,有静有动,总体是适宜的,不过京师兵力不足的现象,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京师乃是天下第一,不容有失,因此臣以为,还需要再做一番调派,以保证京师兵马的充沛。”
  崇祯帝微微点头,周延儒说的四平八稳,不过却甚合他的心意,他心中也是这么想的,运河防线虽然重要,但京师防务却也是不能放松的,崇祯二年,建虏兵临城下,是他平生最大的耻辱,他绝不能允许那种情况再发生,因此,京师的兵力必须加强。
  周延儒说完就退下,次辅陈演走出,拱手道:“还有一个问题不可不虑,现在刚是九月末,天气温暖,我大明尚可以用运河之水阻挡建虏,可一旦建虏盘桓不去,在京畿地区久久停留,到了十一、十二月,气温陡降,运河冰封,天堑变成坦途,建虏骑兵过河,到时又该如何是好呢?”
  “不错。”
  “是啊,到时如何是好?”
  殿中响起嗡嗡地议论声。
  每一个人都是忧虑,目光都望向了站在殿中的太子。
  朱慈烺却神色不变,陈演所担忧的,并非是新鲜,最初制定三道防线时,参谋司就已经想到了,十一月还不会冰封,但如果是十二月,那运河冰封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百,如果建虏十二月入塞,大明只能通过天津武清香河通州四地,加上修建的十六处棱堡,对建虏的入塞大军进行凝滞,但却不能像现在一样,阻止建虏大军通过运河,这也是要修建第三道、也就是河间府防线的原因。
  不过如果建虏是十二月入塞,那么大明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长城防线绝对不会这么快就被建虏攻破,不需要多,只需要有三到五天的预警时间,京畿地区散落在乡间的百姓就能逃难到京师或者保定之类的大城中,各个州府也能准备,等建虏突破长城,到了京畿,京畿防线再凝滞建虏三到五天,如此就有将近十天的预警时间,足以保证京畿之南,河间府之北的大部分百姓撤退到安全的大城中,从而实现从蓟州到河间府,将近七百里之内的坚壁清野。
  如此情况下,建虏无法从乡野获得军需,那么就只能攻城。
  只要各地守将坚勇,利用加固后的城墙和新招募的乡勇,令建虏付出代价,推着时间的推移,建虏会越来越疲惫。
第七百八十二章
义务兵
  这其间,就算建虏攻陷了一些城池,掳走了一些百姓,但只要河间府不破,山东安然,大明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更不用说,大明还有吴三桂等人渡海攻击的杀招。
  建虏兴师动众,疲惫不堪,获取的利益却有限,相反,自己的后方却被搅的天翻地覆,变成了一片焦土了,细算起来,其实是一笔得不偿失的买卖,建虏下一次再想入塞时,估计就会先掂量掂量了。
  以上,是朱慈烺最初设立三道防线的基础构想。
  没想到的是,建虏会提前入塞,杀了大明一个措手不及,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建虏提前入塞虽然达到了战略忽然性,轻易突破了长城,不过却也因为他们的提前入塞,没有冰封的运河成了大明的一大臂助,只要时间充裕,朱慈烺将信心将京畿运河布置成一道建虏无法逾越的天堑!
  因此,朱慈烺并不担心十二月的运河冰封,因为那原本就在计划之内。
  朱慈烺拱手,向御座上的崇祯帝道:“父皇,这一次建虏虽然来的突然,长城和边疆地区的百姓遭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不过建虏在这些地区的劫掠所得,一定不会太多,蓟州是我大明在东北防线囤积物资和粮米最多的地方,蓟州总督赵光忭和总兵佟瀚邦皆是忠勇之士,儿臣相信他们两人一定会死守蓟州,不留一粒粮米给建虏!”
  “建虏一共十七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所耗众多,只要我军严守运河防线,令其无法过河,即便建虏能在京畿乡间抢掠到一些,甚至是往密云、延庆一代劫掠,攻陷周边的小城,但终究是补不上他们大军每日的巨大消耗,不需要到十二月,最迟十一月,建虏就会陷入困境。”
  “如果是过去,他们或许能咬牙坚持到运河冰冻,但今年不一样,吴三桂他们渡海攻击的消息,估计很快就会被黄太吉知悉,建虏此次精锐尽出,后方空虚,以吴三桂等人的战力,绝对可以将辽南地区搅得天翻地覆,甚至逼近广宁也是有可能的。我大明富有四海,能忍受十万的损失,建虏只有关外小地,怕是连一万也承受不住,因此,只要我军严守运河,不给建虏可乘之机,辽南烽火连连之时,就是建虏内外交困、不得不退兵之日!”
  “退一万步讲,即便建虏不顾自己的后方,硬着头皮等到十二月运河冰冻,但从现在到十二月,犹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两月里,京南各地州县,继续增修城墙,招募乡勇,守城能力必然会大大增加,等到了十二月,建虏越运河而过,他们面对的,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坚城,以建虏强野战,弱攻城的风格,他们又能攻破多少呢?”
  朱慈烺温润的、信心十足的声音在殿中回荡,群臣或颔首或深思,御座上,崇祯帝的脸色又微微放松了一些,显然,太子的话又令他多了一些信心。
  陈演神色不变,拱手道:“如此,京师的兵马就更是必须加强了。因为建虏在不能突破运河、无法南下抢掠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狗急跳墙,将目标转向京师!”
  和周延儒一样,陈演最关心的也是京师安全,而非运河防线。即便明知道,建虏直接攻击京师的可能性很低,但却依然要强调。
  朱慈烺点头道:“先生说的没错,京师的守卫兵力,确实需要再加强,”转对御座上的崇祯帝:“但儿臣以为,调派孙传庭左良玉,又或者是令山西兵、宣大兵入京,都是远水不解近渴之策。鼓励京师百姓参军,扩大义兵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是招募义勇吗?顺天府已经在做了。”崇祯帝眼中有忧虑。
  招募义勇需要一定的银子和粮米,银子好说,内廷库还有一些,但粮米却实在是没有多少,京师百万人口,靠的全是江南的漕米,在运河中断,江南漕米运输不来的情况下,京师粮米怕是很快就会出现短缺,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当建虏入塞的消息传来后,京师米市立刻就掀起动荡,很多米行关门、捂米不售,幸亏有京惠米行这个定海神针,从昨天到今日,不但没有涨价,反而限量限价的继续出售平价粮,如此,其他米行才不敢贸然涨价,不过停售惜售的现象却已经是在发生了。
  崇祯帝对米市的波动,此时尚不是不清楚,但他清楚的是,户部粮仓里的余粮并没有多少,如果建虏这一次入塞,像往年一样,来回半年的时间,江南漕米半年之内运不到京师,京师粮米一定会出现大范围的短缺情况,身为皇帝,他颇为担忧。
  “不是义勇,是义兵!”朱慈烺微微提高声音。
  “哦?”
  不但崇祯帝,就是朝臣们也好奇,想知道兵和勇的差别,只有奸猾如周延儒者,立刻就意识到,太子,怕是又要出什么新招了。
  “我大明施行的‘军户制’,军户世代服役,非军户者不用服役,但时至今日,军户制已经是是名存实亡,不说辽东军,也不说精武营,只说各地的民团、乡勇,都已经不是从军户,而是从民户之中而来。”
  太子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群臣默默。
  太子所说,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不说这些朝中重臣,就是县衙里的小吏,也知道军户制已经是不可行,真正有战力的还是募兵和将领的家丁。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直接在朝堂上说出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军户制乃是祖制,而祖制这东西是不能轻易动的,因此谁也不敢轻易提出废除,朝廷一方面鼓励各地募兵,另一方面对旧有的指挥卫所不裁撤,只任由卫所制慢慢腐败,直至凋零——除了祖制不可轻动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谁也不敢轻易触动掌握各地卫所的那些指挥使的利益。
  或许各地卫所指挥使的爵位不如京师的这些公伯侯,但他们数量众多,在各地根深蒂固,一旦废除卫所,也就是废除他们的特权,各地必然会掀起风波,也因此,明知道卫所兵已经腐朽,但却没有人敢提出废除或者是改革。
  但想不到今日太子在乾清宫居然主动提出了这个敏感话题。
  群臣屏住呼吸——建虏入塞,危急关头,太子在这个时候提出,难道是想要改革卫所制吗?火烧眉毛的当下,完全是不合时宜啊。
  群臣的担忧,朱慈烺当然知道,他也无意在此时改动卫所制,只所以提到卫所制,不过就是一个引子罢了,于是他继续说道:“由此可知,只要善加操练,民户和军户都可以成为优秀士兵的来源,眼下,建虏大军入塞,临时从各地调兵是来不及的,招募义勇的速度又太慢,很多人在大街上义愤填膺,咒骂建虏,回到家中却只图自己平安,根本不想为国出力,也不想出粮,只想看他人流血。”
  “京师明明有这么多的人口,却招募不到足够的义勇,因此儿臣以为,为了因应现在的紧急情况,应立刻在京师强制施行义务兵制度,凡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没有残疾之男丁,不分身份、户籍,不论军户,民户,商户,都必须加入义兵营,保卫京师!如有抗命者,以通敌论处!”
  太子话音不落,殿中就掀起微微骚动,群臣惊讶的并非是所有男子都从军,历来遇上大灾大乱,城中男子全部从军,甚至妇女老幼也一齐上阵、到城头杀敌的事情,数不胜数,真正令他们惊讶和震动的是,太子说的居然是不分身份。
  难道官员、士子也要从军吗?
  御座上的崇祯帝也惊。
  不理众人的惊讶,朱慈烺继续道:“所谓乡勇,是自愿的,但义兵,却是必须参加的,容不得他本人愿意或者不愿意,京师有百万余人口,加上逃难而来的百姓,百十万人,从中选出十五万青壮是没有问题的,有了十五万义兵,京师兵力不足的问题,立刻就可以得到缓解。此乃加强京师防务,确保万无一失,不用各地勤王之兵的唯一办法。”
  “此举必然导致人心惶动,百姓不安,兹事体大,还是要再考虑啊~~”有朝臣小声嘀咕。
  朱慈烺没有看到提出反对的是谁,不过却也能大概猜出,于是环视众臣,说道:“不征兵,难道百姓们就会很安定,就不会人心惶动吗?建虏入塞已然是事实的,如果京师兵力不足,上下没有坚守的决心,百姓们会更惶恐!只要兵力足够了,上下一心,京师没有危险,百姓们才会渐渐安定下来,而这,正是招募十万义兵的意义所在!”
  说着,转对崇祯帝,继续道:“正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敌之责,当日开封之战时,开封军民就是这么做的,值此危难之际,京师应该以开封为师,立即施行义兵制度,扩充兵员,保卫京师,如此,京师必坚不可破。请父皇恩准!”
  说完,朝着御座上的崇祯帝深深一礼。
  殿中雅雀无声。
  连冯元飚都不咳嗽了,好像都被太子“震”住了。
  御座上,崇祯帝皱着眉头不说话。
  所有男丁都必须参军,等于是拉壮丁,百姓们会不会心生怨念吧,最重要的,居然不分身份贵贱,所有人都得参军,这一来,京师不会发生动乱吧?还有,十五万青壮,说来容易,但真能做到吗?
  建虏入塞不止一次了,京师更是几度戒严,但像太子所说,在城中施行“义务兵”,所有适龄男子都必须参军的事情,却是一次都没有发生过,连历史上,甲申之变前,李自成大军包围京师的时候都没有,当时上城防守的是京师三大营,连着朝臣们的一些家丁,最后甚至连内廷太监都被逼得上城守卫了,可想当时兵力的缺乏。
  但即便已经这般危急,大厦将倾了,大明京师也没有全民皆兵,实行义务兵制度,要知道,当时京师仍有将近百万的人口,如果实行义兵,拉出十万左右的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没有施行?
  一来军户是祖制,朝臣不敢轻动,二来,人心已经散了,甲申之变前,特别是南迁被否定之后,大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扬,崇祯帝心智已乱,朝臣们或哭泣或默然,已经失去了逆转局面的雄心壮志,人人都在混日子或者是在等死,不止官员,百姓亦是如此;第三,当时大明朝的财政彻底崩溃,府库都是空的,不要说银子,就是粮米,粮仓中也没有多少了,武器箭矢更是少的可怜,就算有义兵,也是组织不起来的。因此,大明朝的首府京师,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了三两天,就被敌人轻易攻破的坚城。
  说来也是叹,即便是最不得人心的隋炀帝,他本人不在的长安都城,也是被唐军围困许久之后,才不得不开城投降的,如果当时隋炀帝本人在长安,决心死守,长安未必会投降。
  义务兵制度,是朱慈烺想了很久,认为可以用来应对建虏入塞,威胁京畿的一个好办法。
  京师百万人,只要能选出十万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每年固定操练一个月,如此,就等于是京师多了十万的预备兵,加上京营的兵马,一共二十几万人,但使建虏杀到城下,也不用各地着急勤王了。
  不同于募兵制,义务兵成本极低,只用管饭就可以了,武器是有什么用什么,虽然造成的结果是良莠不齐,很难练出精锐,不过作为募兵制的辅助力量,却是绝对可以的。
  建虏为什么可以崛起?一个关键就是他们全族都是亦兵亦民,农时耕种,战时出征,士兵不用国家养,军饷全靠抢,财政负担极低,反观大明朝,虽然朱元璋最初设计卫所制的时候,本身就有义务兵的意味,但制定军户民户匠户,将农民,士兵,手工匠人层层分开,各司其职的败笔,却让卫所制迅速崩溃。明中期时候,卫所兵就已经不行了,到今日,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要不然,朱慈烺也不必提出义兵制。
第七百八十三章
再派勋贵
  太子提出的“义兵制”,令崇祯帝犹豫,不敢轻易下决定。
  殿中群臣更是惊疑,都担心自己的家人也被应征,幸亏是太子提出此策,如果是一普通朝臣,不等他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痛斥荒谬了。
  “好一个,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敌之责,殿下所言,臣赞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