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8/1227

  更不用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还没有被剿灭,如果孙传庭和左良玉离开,李自成说不得会死灰复燃,而张献忠则是会摆脱官军的四面围剿。
  冯元飚说的有理,不过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很简单的原因,不调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为了固守运河,必然还需要从京营抽兵,在建虏大兵入塞、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大明京师的兵马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还被削弱了不少,这是群臣所不能接受的——不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在京师,更因为京师乃是大明天子所在,容不得一点闪失,虽然太子抚军京营之后,京营的兵力和战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提升,但这不并不表示京师的兵力是富余的。
  当然了,群臣心里都明白,今日冯元飚所说,并非完全是冯元飚自己的意思,而是冯元飚和太子共同商议的结果,从年初开始制定防御计划开始,太子就经常和冯元飚、吴甡两人密议,今日冯元飚所说的这番话和这些理由,肯定是太子首肯和同意的。
  “本兵所说,臣不能同意!”
  很多朝臣提出反对,坚持召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勤王。
  历来,但是建虏入塞,朝廷都会任命一个总揽天下兵马的总督,崇祯十一年是卢象升,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时是蓟辽总督范志完,但实际上去年的统帅却是太子殿下,今年建虏又入塞,太子当然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统帅。
  这也是到现在为止,崇祯帝和朝臣都没有讨论总督人选,只是等待太子回京的原因。
  不过在一些顽固的文人看来,太子统兵,绝非是社稷之福,一方面,兵凶战危,箭矢无眼,太子领兵打仗,极有可能会出现意外,一旦有意外,太子兵败失陷,那就是天崩地裂、难以挽回的大祸事;而另一个方面,如果太子持续胜利,威望持续增长,长此下去,怕是会出现储强君弱的局面,就一个王朝的稳定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句话,文士总督,才是朝廷应有的法度。在洪承畴投降建虏之后,现在大明能拿出来的总督人选,怕是只有一个孙传庭了,因此,他们极力鼓动崇祯帝,要求调孙传庭入京。
  御座上,崇祯帝越发焦躁。
  关于运河防守,以及是否要调孙传庭和左良玉进京勤王,早在夏天的时候,太子就曾经跟他提及过,所反对的原因,就是冯元飚刚才所说,当时崇祯帝颇为认可,认为孙传庭和左良玉都不可轻动,但今日坐在混乱的朝堂上,听朝臣们一番争论,他却隐隐有些动摇了——或许,可以调孙传庭进京,以加强运河的防守?反正陕西的李自成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这一刻,崇祯帝似乎忘记了他给孙传庭的严旨——今年必须剿灭李自成。
  “没有秦兵和湖北兵,本兵可能保证运河防线的安全?”一片混乱之中,听见内阁五辅黄景昉问。
  冯元飚喘息了一下,咳嗽着,老迈苍苍地回答:“兵部自当竭力而为……”
  “竭力?但如果做不到呢?”黄景昉声音有点冷。
  冯元飚将头上的乌纱帽摘下来,挺了挺老腰,咳嗽道:“死则可矣!”
  黄景昉被呛的脸红,随即摇头:“本兵差矣,死你一人何益?朝廷要的是运河防线的稳固!”
  忍了很久的兵部左侍郎张凤翔终于是忍不住了,出列道:“如果户部有粮,能保证沿途供给,兵部并不反对秦兵和湖广兵进京!”
  这一来,户部尚书傅永淳不得不站出来,为户部做辩解……
  又是一番混乱。
  脚步轻响,内监秦方轻步走了进来,到王承恩身边,附耳说了一句——军议是朝廷的重大机密,没有允许,任何人也不得进入,秦方敢进,必然是有不得不报的大事。
  王承恩听罢露出喜色,转对崇祯帝道:“陛下,三千营回报,太子殿下已过通州,再有一个时辰就可以回来了……”
  “啊。”
  崇祯帝几乎失态,猛点一下头,强压激动,脸色微微发红的说道:“知道了,令太子回京之后,立刻进宫!”
  不止是崇祯帝,殿中的诸位重臣也都是面露喜悦,不管内心里同意不同意太子总揽天下兵马,但太子平安归来,终归是一件大好事,
  另外,虽然御座上的皇帝没有明说,但殿中群臣却都能感受到皇帝对太子安全的深深担忧,从这一点上来说,崇祯帝并不是一个善于隐藏情绪的人,从温体仁到周延儒,每个人都将他这个皇帝的心思摸的透透,崇祯帝自以为深沉,但在温体仁周延儒等老奸巨猾的人眼里,其实就是一个不会隐藏、情绪不稳、易喜易怒的年轻人。
  当然了,心里明白,但没有人敢在崇祯帝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以至于崇祯帝一直都以为,自己的深沉庄重乃是皇帝之威,殿中群臣没有一人能揣摩透他的心思。
  “都下去歇息一会吧,等太子进宫,一起再议。”崇祯帝站起,既疲惫又欣慰的挥挥手。
  “遵旨。”
  往日,紫禁城天黑就要关闭,任何理由都不得延误,但今日,崇祯帝特意发下圣旨,虽然早已经过了关门的时候,但宫禁大门却始终敞开,一来朝中重臣还在乾清宫,二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太子的归来。
  ……
  同一时间,消息传到坤宁宫。
  “啊。”
  周后惊喜的哭出声来。
  坤兴公主却是往外跑。
  周后吃惊:“你干什么去?”
  “我要去乾清宫,去见太子哥哥~~”坤兴公主头也不回的跑。
  “拦住她!”周后气的跳起。
  ……
  护卫皇太子的武襄左卫连同迎接皇太子的三千营,一共两千余骑兵,于亥时(晚九点)抵达京师东直门外,连续的疾行,所有人都是疲惫,但见到眼前的伟大帝都,那雄伟壮丽的城墙却又让所有人的精神都振作了起来。
  东厂提督王德化,东宫太监杜勋,顺天府尹周勘庚,留京的詹事府官员在右庶子瞿式耜的带领下,于城门口迎接。
  京师九门,戌时末就关闭,今日为了太子回京,也是破例了。
  朱慈烺入了京师,直奔皇宫。
  一路,马蹄疾疾,他心中更是急急,
  有一个成语叫火烧眉毛,他真的是有这种感觉,恨不得立刻就飞进皇宫。
第七百八十一章
按部就班
  虽然从后续的消息看,朱慈烺在三河的缓兵之计好像是成功了,豪格驻兵三河,白广恩也还没有撤回来,还在三河附近盘桓,不过局势并没有缓解,依然处在极度的危险中,而京畿的调兵遣将和运河防线的构筑,一点马虎都不能有,否则必然前功尽弃,从这一点上来说,朱慈烺对京师朝廷、对内阁和六部并不是太放心,虽然就整个防御计划,他和兵部尚书冯元飚,两位侍郎吴甡和张凤翔讨论过很多次,并确定了最后的方案,但现在吴甡不在京师,兵部尚书冯元飚和侍郎张凤翔能不能顶住各方的压力,坚决执行他们讨论过无数次,最为稳妥的那套方案,却是一个未知数,一旦放弃,朝廷作出一些不应该有的昏招,局势就会变的更加混乱。
  因此,朱慈烺疯狂赶路,连续不停,一路连续换了十几匹马,方才在今晚抵达京师。
  而原本在他前面行路的黄道周等人,此时却是被他甩在了身后,不过黄道周等人的安全是无虞的,在豪格驻兵三河、不再前进的情况下,坐着马车赶路的黄道周等人应该可以及时回到京师。
  去往皇宫的途中,王德化跟在太子身边,就太子所问,小心翼翼地回答。
  听到崇祯帝和群臣正在乾清宫议事,为了是否召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大军入京勤王争论不休时,朱慈烺皱起了眉头——京师戒严,调山海关、宣大边军和蓟州军到京师城下集结,确保京师的安全,同时再广召天下兵马勤王,甚至连四川兵都不放过,是大明历次对付建虏入塞的标准程序,至于建虏对各地百姓的掳掠,就实在是管不了了,只能自生自灭,由各地官员自己努力。
  朱慈烺和现任的兵部尚书冯元飚商议过无数次,他不止一次的强调,绝不可随建虏起舞,调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勤王,不说耗费钱财,最主要的是,调派孙传庭和左良玉会影响了朝廷的剿匪大计,给流贼喘息机会,而这,正是黄太吉所希望的。
  朱慈烺原本以为,有过己巳之变,援兵变成流贼的教训之后,朝中重臣应该有所顿悟,但却没有想到,他们却依然不知道吸取过往的教训,依然奢望两千里之外的兵马能缓解京师的燃眉之急,简直糊涂。不说现在,就是前世里的科技时代,有高铁飞机,要从两千里之外调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现在呢?
  隐隐地,朱慈烺又想到,调孙传庭和左良玉进京勤王,怕都是胆小文官的主意,文官们担心京营兵力不足,守不住京师,尤其是在阎应元和杨轩两个最有战力的战力营,离开京师,去守卫运河防线的情况下,他们心中的担心就更多了。用调派孙传庭为借口,逼得京营再不能向外调兵,以此保证京师的安全。
  在宫门前下步,疾步进宫,又在乾清宫前简单洗漱,换了一身衣服,朱慈烺进入殿中,拜见崇祯帝。
  迈过门槛时,他清楚感觉到,殿中群臣的目光齐刷刷的向他望来,往日朝议的时候,都是早上,今日却是深夜,殿中烛光之下,殿中群臣的面容多是半黑半白,掩映在烛光和黑暗之中。
  “儿臣叩见父皇……”
  御座前的烛光却是无比明亮,清楚看到,御座上的崇祯帝脸色沉沉,一如往常的威严,但不知道怎么的,朱慈烺却能感觉到崇祯帝心中那极度的焦躁和不安。
  崇祯帝先是仔细的扫了儿子一眼,确定儿子安然无恙之后,他在心里暗暗松口气,嘴角露出欣慰的笑,随即脸色就又凝重,急问道:“快起来,蓟州军情如何了?”
  朱慈烺起身,将蓟州军情连同三河的情报一并禀报。
  听到入塞的建虏兵分两路,总兵力将近十七万,虏酋黄太吉亲自领兵之后,殿中群臣都是色变,十七万,可能是有史以来,建虏最大规模的一次入塞了,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建虏第一次入塞之时,总兵力不过六万,这些年是一次比一次兵多了。
  而虏酋黄太吉的亲自领兵,则意味着建虏这一次怕是倾巢而出,精锐尽在,大明面对的压力,将成倍增加。如此一来,运河防线的兵力,怕真的会是不够啊。
  听到太子已经下令吴三桂等人登船渡海,对建虏后方展开攻击,积极的朝臣都跃跃惊喜,认为在建虏精锐全部入塞,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吴三桂等人此时渡海攻击,一定能大有斩获,但保守的朝臣却是担忧,认为辽东地广人稀,吴三桂等人未必能有大收获,倒不如调回京师,增强京畿的防务。
  最后听到太子在三河以自己为饵,几乎是用过一种极度冒险的方式,令豪格误以为“大明太子”就在三河,因此放慢了进军的脚步之后,殿中群臣微微骚动,所有人心里都是同一个想法:太子,太胆大了,如果在三河城下停留的那段时间,建虏大军忽然杀到,那该如何是好啊?
  在后怕的同时,对太子的聪睿和果决,却又不得不佩服。
  现在大明最缺的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兵马,而是时间,建虏入塞突然,运河防线的准备还没有完全铺开和完成,不需要多,只要建虏能在三河城下停顿两到三天,给大明一定的调兵和布置时间,运河防线的稳固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别的不说,只运河水位就能上升一到两米。
  御座上,崇祯帝又是怒,又是喜,怒的是,太子总喜欢冒险,明明身为储君,一国的国本,却总是要越俎代庖,去做总督巡抚们应该做的事情,令人提心吊胆;喜的是,太子极有谋略,如果三河计策成功了,那建虏南下的脚步,说不定真会被拖延住,那一来,因为建虏提前入塞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就会减少很多。
  “殿下大智啊……”群臣纷纷议论。
  而崇祯帝好像也安下了心,目光望着太子,问道:“建虏提前入塞,虏酋黄太吉亲自领兵,你以为如何应对?”
  “儿臣以为,不需慌张,按部就班即可!”
  朱慈烺拱手,朗声高言。
  这话不止是对崇祯帝,也是对殿中群臣所说,虽然胜败还未知,但他一定要对群臣灌输胜利在我的信心。
  听太子说的如此有信心,殿中群臣好像安定了许多。
  太子都能镇定,他们这些进士出身,宦海沉浮的一时人杰,又何须慌张?
  “按部就班?”崇祯帝的声音从御座上飘下来:“照兵部的计划吗?”
  “不错!”
  朱慈烺肯定回答。
  “一,渡海攻击的人马立刻渡海,对建虏展开攻击,切断建虏的粮路,对建虏施以以牙还牙的报复,驻守山海关和宁远的边军坚守为主,不论京畿战况如何,都不可轻易救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