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5/1227

  崇祯十六年,正月十八日清早,一行特殊的车马队离开京师,一行数十人,往山海关辽东而去,正是大明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瑜、礼部郎中袁枢率领的出使团。
  而关于他们出使的消息,早早就传了出去,在民间掀起不少争议,朝堂中两种声音,民间也是一样,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即便在他们起行后,双方也依然在争论不休。
  “成甫,石穿去辽东已经一年了,但到现在杳无音讯,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你到辽东之后,要想办法找寻……”临行前,朱慈烺叮嘱李若链。
  李若链字成甫。
  高文采字石穿。
  自去年高文采奉命离开京师,往辽东发展谍报组织以来,时间已经整整一年,但始终没有消息,朱慈烺心中不禁忧虑,高文采是忠臣烈子,家中尚有老母幼子,如果他真出了什么意外,朱慈烺心中实在是难安。
  “殿下放心,臣一定详加寻找。”李若链抱拳回答。
  朱慈烺点头:“切记小心。”
  李若链抱拳深鞠,然后翻身上马,跟随使者团而去,在这之前,他是锦衣卫的都指挥使,京营军情司的副职,但现在他只是使者团里的一个马夫,为防被人认出,他改了胡须,用特制的药水洗脸,现在他脸色黝黑,除非是特别熟悉的人,否则根本认他不出。
  使者团去了。
  朱慈烺脸色凝重,
  别人不知道,但他自己心中最是清楚,这一次意义巨大,不只是因为这是大明第一次正大光明的向建虏派使,也不是因为能不能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而是因为这一次的出使将有可能会影响黄太吉再次入塞的时间和决心……
  目光看向辽东的方向,想着此时此刻,黄太吉和多尔衮这两个女真族的人杰,这时又会在干什么呢?
  ……
  沈阳。
  二月的时候,关内已经是大地复苏,春意浓浓,但关外是依然是乍暖还寒。
  依照建虏人的传统,往年这个时候,只要不是出兵打仗,城内的八旗贵胄都会带着家眷仆人出城打猎消遣,是为“春猎”,这种行为一向被建虏权贵视为保持本族子弟武力的好习惯,从努尔哈赤到黄太吉,一直延续,并被加以提倡。
  今年也一样,二月初二龙抬头,沈阳郊外矗立起了一顶顶地帐篷,从竖立的旗帜就可以知道,不但满八旗,就是汉军八旗也有不少将领参加了,往年这个时候最热闹的,沈阳城郊的原野里,马匹奔驰,马上的骑士耍着箭术,百步射靶,掀起一片喝彩。
  今年应有的一切程序都没有少,但比起往年的欢乐气氛却是大大不如。原因很简单,去年大清的大军入塞,不但没有讨到便宜,抢劫掳掠回金银财宝和青壮年,反倒是损兵折将,在明军的坚守面前,碰了一个鼻青脸肿,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悻悻退回。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多罗贝勒阿巴泰率领的偏师居然全军覆没,被明人歼灭在了长城之内。
  消息传来,建虏上上下下都是一片哗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我大清两万名将士,其中四千人是镶红旗和正蓝旗的精锐,就这么被明军击败,都死在关内呢?
  更不用说,多罗贝勒阿巴泰本人更是被明人生擒活捉,创下了自努尔哈赤建政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惊骇。
  怎么可能?这一定不是真的!
  喧闹沸腾之中,不好的消息却是连续传来,等到豫郡王多铎率领的征明大军出现在沈阳城下,但却没有带回往次入塞的丰硕成果时,那些不肯相信的顽固者终于不得不低下了头。
  对于多铎的无功而返和损兵折将,黄太吉非常恼怒,原本他对此次入塞抱持了很大的希望,认为松锦之战之后,明军九边精锐尽失,明军已经没有实力和大清抗衡,即便明太子在开封击溃了李自成的流贼,好像是有振作的迹象,但黄太吉也不觉得他们能抵抗住大清的铁骑,要知道,兵不是一日就可以练成的,大清十几年大军那都是历经多年,从尸山血海里闯出来的,明太子的新练之兵或许能击退李自成的乌合之众,但绝对不会是大清精锐的对手。
  另外,明太子在开封的胜利也让黄太吉的心生警惕,他觉得不能放任明太子茁壮成长,必须给予明太子重大打击,以免明太子最后变成大清的强劲对手,也因此,黄太吉改变了最初的打算,没有用阿巴泰,而是用多铎为征明大将军,原以为以多铎的军略和经验,加上十万大清精锐,足以横扫明国京畿,直下江南,但万万没有想到,多铎统帅的大军,竟然连明国京畿都没有进入。
  黄太吉如何能不怒?
第七百零六章
黄太吉应对(1)
  而在这之前,当祖大寿之子祖泽润被多铎派人先行押回、并且传递阿巴泰率领的偏师已经全军覆没,本人也被明军生擒的消息的时候,黄太吉双目圆睁,又惊又怒,当场就狂流鼻血,捂也捂不住,吓的宫廷内外,从妃子太医到侍从,都是魂飞魄散,只恐他出一个意外。
  但黄太吉毕竟是枭雄,擦干鼻血之后,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当时就已经意识到,时势已经不同,大清此次入塞,怕是要失败了,于是令人给多铎传令,令其伺机而退,不必纠缠于战果。
  多铎最后退军,除了粮草,黄太吉的命令也是原因之一。
  阿巴泰的被俘,令黄太吉痛心疾首,而祖泽润的归来,则是令他伤脑筋,虽然祖泽润本人尚没有到沈阳,但消息却已经传来——明国试图用被俘的阿巴泰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而祖泽润就是被明国先行放回,通晓此事的。
  黄太吉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放祖泽润回沈阳,换俘的消息必须封锁,以免影响汉军旗的军心士气,但细细一想,又觉得这事终究是瞒不住,与其汉军旗将领被动知道,倒不如主动告之,以显示大清的恢弘和有底气,另外黄太吉也实在是想知道潮白河和墻子岭两战失败的细节,于是他令人传令,加速押解祖泽润回沈阳。
  等祖泽润被押回沈阳,黄太吉亲自问询,就两战的经过和其前其后的一些细节,仔细盘问。
  黄太吉越听越心惊。
  除了惊讶于明军的谋算,提前知晓了大清兵马入塞的消息,在蓟州之东实施坚壁清野,死守蓟州和玉田,令大清主力大军无法获得补给和军需之外,黄太吉对明国京营兵马在潮白河和墻子岭表现出来的战力,很是惊异。
  或者说,他对祖泽润所说的那一种,不需要火绳,直接就可以击发,而且在百步之内能打穿大清勇士的双层铁甲的火枪大为震惊。
  虽然不是穿越者,但黄太吉的见识却远超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他是建虏第一个认识到火器火炮的强大威力,在建虏军中设置专门的火炮部队的领导者。
  为了铸造火炮和火器,他不惜投入重金在沈阳修建炮厂,铸造火炮,连续尝试,终于使建虏有了铸造火炮的能力,其中有汉人工匠发明的“失蜡法”更是提高了铸造效率,使建虏的火炮铸造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松锦之战时,明清两军架起大炮互轰,建虏丝毫不落下风,甚至一度压制明军的火炮,就足以说明建虏火炮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比大明差多少了。
  而这一切,都是黄太吉远见卓识的功劳。
  黄太吉对火器特别重视,他深深知道,建虏的短处在攻城,而攻城最依仗的就是火炮,一旦有了威力巨大的重型火炮,大清的短处将不再是短处,以后纵使遇上明军的巨城天险,大清也可以用巨炮轰之。
  除了火炮,黄太吉对单兵使用的鸟铳也非常重视。
  因为重视,所以他清楚知道鸟铳的短处,那就是必须使用火绳,一旦遇上雨雪天气,鸟铳十发也难击发一次,威力大减。
  现在明军居然有了不使用火绳就可以直接射击的鸟铳,而且听起来威力比之一般的鸟铳威力更大,一旦明军成建制,大规模的装备,未来交战之时,他大清兵必然要承受比过去更大的伤亡,你说他心中如何能不惊?
  “明太子抚军京营,不过一年,京营竟然就有了战力?”黄太吉问,这个问题不只是在问祖泽润,也是在问自己。
  祖泽润无法回答,只能叩首不动。
  当日他在墻子岭投降时,为了保命,主动割去了辫子,现在被送回来,自己胡乱的绑了一条假辫子,看起来非常狼狈,还好黄太吉并不责怪,也不追问究竟是他自己,还是明军割了他的辫子。
  “你说你见过明太子,你详细和朕说说,明太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黄太吉换了一个问题。
  于是祖泽润将那日明国太子和他见面的过程,从头到尾,想详细细的讲了一遍,除了拔高自己的英武,撒谎说自己见了明国太子不跪,是被明国太子的侍卫强压着跪下之外,其他的他倒也没有敢撒谎,一五一十的如实讲诉,包括和明太子的对话,甚至明太子的容貌和表情,他都有描述。
  祖泽润虽然是武将,但并非不通文墨,因此整个描述倒也算是生动具体。
  黄太吉静静听。
  随着祖泽润的讲述,明国太子的形象,在他脑子里面渐渐清晰起来。
  不过十六岁,就能领军打仗,在密云虚实并用,麻痹敌人,果断伏击,将沙场老将阿巴泰杀的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能臣出谋划策,只是明太子自己的思虑,那就有点可怕了。
  而身为太子,地位如此尊贵,居然放下身段,亲自见一个败将,而且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败将放了回来,还说要用阿巴泰换洪承畴和祖大寿,以黄太吉对明国君臣的了解,这样的事,以明国刚硬的风格,从崇祯帝以下,绝对没有人能做出,也不敢做出。
  但明太子却做了。
  由此可知,明太子倒真是有些魄力。
  至于换俘。更是清清楚楚的阳谋,黄太吉诡计玩的多了,这点小伎俩怎能瞒住她?
  但阳谋之所以叫阳谋,就是明知道对方的“险恶”,一时却也想不出合适的应对办法。
  因为不管怎么应对,此事的影响都已经形成了,明太子已经达成了一部分的目地,大清要想扳回一程,需要更深的谋划和努力。
  又想起明太子抚军京营,在朝堂献策,干预朝政,在开封一举击溃李自成的流贼大军,种种手腕和谋略,都是大手笔大战略,令黄太吉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少年从心底里升起了巨大的忌惮——不同于大臣督抚做事束手束脚,有志难伸,明太子一旦继位,一定能在明国掀起大变,到时形势很有可能就会逆转……
  黄太吉自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初若不是他,而是其他兄弟继位,大清绝难有现在的成就。从明国少年太子的风格和手腕看,其心机和权谋怕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他必须郑重对待,他绝不能让明国从目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那样一来,迎接他女真一族的绝对不会是什么好结果。
  祖泽润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他把经历过的,能想起的,和明太子共处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全部禀告,完毕之后,以头触地,等黄太吉的旨意。
  殿堂中静极了。
  黄太吉久久没有说话,他还沉浸在对明太子的担心之中。
  黄太吉不说话,祖泽润自也不敢动,额头上的汗水涔涔而下——他是败军之将,被明国俘虏放回,以建虏军法的严厉,最轻也是贬为庶民,重一点,斩首,家人罚没为奴也是可能的。
  而如何惩处,全在黄太吉的一念之间。
  终于,黄太吉抬头望向祖泽润,目光沉思——他不止在思索如何处置祖泽润,也在思索祖泽润有没有说百分百的实话呢?狡猾的明太子有没有什么私密的话语,请他转告他的老父祖大寿,而他并没有全部坦白呢?
  常理推断,应该是有的。
  但黄太吉对祖泽润的忠心也是有一定一定信心的。
  所以黄太吉并不想追究,因为他猜也能猜到,明国太子会说什么话,无非就是动摇祖大寿的心志,说什么既往不咎的宽恕话罢了。
  祖大寿已经是笼中鸟,这里又是大清的大本营,不是锦州关宁,所以一点都不用担心祖大寿能惹出什么幺蛾子,这一点,不论祖泽润和祖大寿都是清清楚楚,给他们父子两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擅动。
  第二,关于祖泽润的处置。
  如果祖泽润只是一人,如果没有背后的祖家和汉军旗将领,黄太吉对祖泽润绝不会客气,绝对杀了他,以祭那些阵亡的大清将士,但为了安抚汉军旗,尤其是祖家将领,祖泽润这个人是不能杀的,必须宽容处理。
  “贬为庶民,闭门思过吧。”良久,黄太吉缓缓道。
  “谢皇上不杀之恩,谢皇上。”
  祖泽润如释重负,对黄太吉连连叩首,等黄太吉摆手,他才敢站起来,低头,小心翼翼的反步向后,一直到了殿门口,方才转过身,正常的迈步离开。
  从后面看,他整个后背都被冷汗浸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