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1227

  更令众亲贵对明太子不敢小看的是,明太子居然在回程途中,胆大包天的查抄了张家口!
  张家口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在场所有人都清楚知道,张家口边贸对满清的重要,虽然这些年,明朝也曾经有言官揭发过张家口边贸之弊,要求关闭,但明朝却不敢,一来张家口边贸关系到宣大的稳定,明朝不想在辽东之外,再开第二个战场。二来,张家口是一个利益结合体,不管晋商,还有晋官,宣大的,中央六部的,各路官员在张家口都有抽头,谁要动张家口,就等于是他们的利益,纵使崇祯有意,但想要关闭张家口,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但没想到明太子横柴入灶,根本没废话,直接带兵就关了,即使那些官绅想要挽救,但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也是无可奈何了。
  最后,张家口是明朝获取战马的最重要来源,关了张家口,明朝岂不是无马可用了?但明太子却不管这一点,显然明太子已经想的很明白,和明朝无马可用相比,满清没有布匹粮食铁器,对满清的伤害更大,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这样的生意还是可以做的。
  开封之战的胜利,对建虏虽有影响,但不过是心理上的,张家口对建虏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座七个建虏亲贵中,阿济格最是急躁,看完明太子的情报,他第一个站起来嚷道:“南蛮子关闭张家口是背信弃义,我大清应该立刻起兵,血洗张家口!”
  当初,开放张家口贸易,大明和建虏是有默契的,大明现在关闭,也算是毁约。
  阿济格1605年生人,今年三十七岁,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小”。但长大后却“身长丈余,腰腹甚大”,长的甚是雄健,作战也十分勇猛,不过其人在政治上却十分的没有脑子,属于典型的有勇无谋,但偏偏又野心无限,多尔衮多铎两弟弟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他,令他不能胡来,等多尔衮多铎不在了,他就如脱缰的野马,居然野心勃勃的想要继任多尔衮的位置,担任摄政王,却不想自己的能力比多尔衮差多少?
  结果被顺治削爵幽禁赐死。
  礼亲王代善摸着山羊胡摇头:“不可。明太子在张家口布置了三千兵马,又调勇将周遇吉为宣府总兵,显然是已有准备。再者,宣大路途遥远,土地又贫瘠,就算攻下来也没有什么油头,得不偿失,还是应该按照原计划,向明国京畿进军,掳掠明国的河北山东为上策。”
  阿济格大为不满,立即反唇相讥道:“二哥,你怎么年龄越大,胆子越小了!南蛮子背信弃义,关了张家口,如果不兴兵讨伐,南蛮子岂不是会得寸进尺?不就是一个周遇吉吗?如果二哥你害怕,那就交给我阿济格了,保证拿下张家口,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历经风雨,原本,在其大哥,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努尔哈赤赐死之后,他是最有资格继任为“大汗”之人,努尔哈赤一开始十分中意于他,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代善)收养。”
  代善也不负众望,一度声名显赫。
  但代善这人大事聪明,小事却糊涂,先是与继母大福晋富察氏关系暧昧,努尔哈赤表面上虽不相信,但心中却已经有了芥蒂。
  接着,代善对前妻和后妻所生儿子有不同待遇,只喜后妻所生萨哈廉,却虐待前妻所生的硕托和岳托,逼的硕托差点叛逃,在努尔哈赤想要赦免硕托的情况下,他居然一直要求处死儿子,这激怒了努尔哈赤,认为他无德,随即公开宣布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代善惶恐不已,亲手杀掉了继妻叶赫纳喇氏,才算是取得了努尔哈赤的原谅。
  经此一事,代善知道自己再无当“大汗”的可能,此后专心当自己的大贝勒。
  哈尔哈赤死后,他很明智的选择了支持了黄太吉,而黄太吉也没有亏待他,继位后封他为礼亲王,为众亲贵之首。眼下,在黄太吉身体有恙,多尔衮三兄弟实力强劲,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满清皇帝”的情况下,对于阿济格的不满和讽刺,代善面色淡淡,只当是没听见。
  代善城府深,什么也不说,但他孙子颖郡王阿达礼却难以掩饰不满,悄悄瞪了一眼阿济格。阿达礼是代善之孙,已故萨哈廉的长子,和代善一向都很近。
  阿达礼只敢瞪,不敢说,但却有人为代善打抱不平,只见坐在代善下首的肃亲王豪格忽然道:“十二叔,你的话有点过了吧?大清就只有你一人是勇士吗?二叔怎么就胆小了?二叔戎马一生,何曾有过胆怯的时候?”
  豪格维护代善,不是没有原因的。
  建虏的帝位,并非是嫡长制,而是有实力者居之,老虏临死之前,原本属意十四子多尔衮,并将具有极强象征意义的正黄旗交给了多尔衮,奈何多尔衮当时尚年幼,实力不够,被黄太吉一番合纵连横,轻松的就夺了他的汗位。
  黄太吉继位之后,虽然在政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大汗为皇帝,将以前的贝勒合议制改成了皇帝的圣意独裁,立国号为清,但在储君继位之事上,却还没有改成大明的“太子制”,原因就是阻力太大。黄太吉原本想着自己还年轻,还有时间改,不想去年松锦之战时,他亲临前线,指挥调派之间,他竟然鼻血不停,一次就流了一大碗,从那时他就意识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怕是没有多长时间了,也是从那时起,他对“储君”之事就更加重视——多尔衮三兄弟实力强劲,威望和手腕都足够,如果他不早做准备,一旦他归天,皇位必然会为多尔衮所夺!
  黄太吉有八子,其他七子都年幼,唯有豪格成年,所以黄太吉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扶豪格上位,因为一旦多尔衮一旦上位,是绝对不会放过他黄太吉这一系的,不说黄太吉当初窃取了多尔衮的大汗之位,只说黄太吉逼死多尔衮三人的母妃,令其为努尔哈赤殉葬,就是多尔衮三兄弟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仇恨。一旦多尔衮得势,他黄太吉一系将永无翻身之日。
  黄太吉的忧虑,身为儿子的豪格,心知肚明,也因此,他才处处表现,想要压过多尔衮一头。
  豪格今年已经三十二岁了,论年龄比多尔衮大三岁,但辈分却低了一辈,每次见到多尔衮,都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叫声“十四叔”,所以心里那个恨啊,更恨的是,无论谋略、手腕,还在军中的威望,他都比多尔衮差了一截,偏偏多尔衮还有两个强大的兄弟当助手,一个多铎,另一个就是阿济格了,三兄弟进则同进,退则同退,黄太吉虽然知道三人有不轨之心,但却无可奈何。
  黄太吉无奈何,豪格就更是没办法了,不过他清楚的知道,能否得到两红旗代善的支持,是他未来能否继承大统的重要关键,见阿济格出言无状,得罪了代善,他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既能拉拢代善,也能刺激多尔衮。
  见豪格出言顶撞,阿济格眼睛一瞪,就要发脾气,忽然看到十五弟多铎正在冲他使眼色,登时明白自己刚才的话可能是有点过了,再说下去,说不定真会得罪代善,于是冷哼一声,转开头,不再说了。
  御座之上,白白胖胖,留着八字小胡须的黄太吉将几人的心思都看在眼里,
  微微一笑,目光看向多尔衮:“老十四,你怎么看?”
第六百零六章
征明大将军
  多尔衮今年刚三十岁,正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黄金的年纪时段,英武,睿智,沉稳,坐在那里,岳峙渊渟,极有气势,刚才阿济格失言,多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但多尔衮却是不动声色,眉毛都没有动一下,此时听到黄太吉问话,他抬头回道:“皇上,臣弟以为,明国关闭张家口,背信弃义,此种行为,我大清必须要予以惩罚……”
  听到此,阿济格得意的扬了一下眉毛,心说还是我兄弟向着我!
  “但二哥的考虑也是对的,张家口路途遥远,大军远征,劳师动众,所得的效果远没有直接攻击明国京畿来的好。”多尔衮继续道。
  多尔衮的话,左右逢源,既赞同了代善的建议,维护了代善的面子,也给了阿济格下台阶。
  张存仁祖可法和范文程三个汉奸相互一看,心里都说:睿亲王真会说话,不愧是一个睿字啊。
  豪格却是暗中冷笑。
  多尔衮向黄太吉抱拳:“所以我大清不应该受影响,还是应该按照原计划,向明国京畿进军,南下扫荡,伐树断枝!但使破关斩将,杀的明国溃不成军,到时令明国重开张家口就是了。”
  所谓伐树断枝,乃是黄太吉制定的一项攻明策略,大明太大了,满清一口是吞不下的,所以征明如伐木,先把树枝树杈什么的都砍断了,树根也松动了,最后大树自然就会倒。建虏屡次入塞,掳掠人财,削弱大明的战争潜力,执行的就是这样一个策略。
  但黄太吉并非是这个策略的发明者,最早是努尔哈赤在征伐乌拉时提出来的。
  “十四哥说的好,我赞同。”眼睛细长,目光犀利的多铎第一个赞成。
  自己两兄弟都赞同,阿济格也只能点头。
  郑亲王济尔哈朗性子比较软,历来是中间派,墙头草,代善到多铎都赞成,他当然也是赞成了。
  黄太吉不动声色,目光看向三个汉臣。
  张存仁,祖可法和范文程都是拱手,异口同声:“睿亲王所言甚是,我大清入塞之策,不应受张家口之事影响。”
  众人达成了一致,黄太吉微笑点头:“既如此,征明就定了。但张家口之事却也不能等闲视之,令哈刺慎和喀而喀两部集结兵马,侵扰张家口,一旦我大清入塞,突破明国边关,他两部要立刻猛攻宣府!”
  “辄!”
  入塞定了。
  接下里就是征明大将军的人选了。
  “二哥,你以为,谁可为征明大将军?”一如往常,黄太吉满脸微笑的先征询礼亲王代善的意见。
  黄太吉的微笑就像是他的招牌,永远都挂在脸上,无论多愤怒,他都不会轻易发火,因此在满清亲贵中,有“笑太吉”的称呼。
  此言一出,众人屏气凝息,殿堂里静得连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征明大将军”将统领满清将近七成的兵力,不止是外战,更会影响到朝局。如果是老七阿巴泰领军,对多尔衮和豪格,属于是无害人选,各方都可接受,但多尔衮或者豪格领军就大不同了,一旦大胜或者是大败,必将会影响到彼此的威望和势力的消涨,继而影响到帝位的继承,因此谁也不敢大意。
  代善是一个老狐狸,城府极深,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他一向都保持中立,两不相帮,在这敏感时刻,他当然就更是不会轻易表态了,于是拱手,四两拨千斤的说道:“征明大将军事关重大,非臣所能妄议,臣以为,此事还要请皇上定夺。”
  听罢,阿济格冷笑,多铎撇嘴,多尔衮不动声色,豪格却是大喜,站起来抱拳:“父皇,儿臣请命,愿带兵直取明国!”
  一旦他成征明大将军,征明取得大胜,声势必然水涨船高,未来继位,也就没有人敢说三道四了。
  黄太吉微笑:“好好。你先坐下,看你几个叔叔的意思再说。”
  豪格悻悻然坐下。
  “郑亲王,你以为呢?”黄太吉看向济尔哈朗。
  和在座的人都是努尔哈赤的种不同,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从小跟着努尔哈赤长大,舒尔哈齐反叛努尔哈赤被诛后,济尔哈朗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受努尔哈赤的信任和重用。努尔哈赤时,他是八大贝勒,黄太吉继位后,封为他和硕郑亲王,地位尊崇。但因为是舒尔哈齐的种,他心中的自卑和戒备总是难免,所以行事非常小心,从不站队,是一个永远的中间派。
  济尔哈朗今年四十三岁,一把大胡子,闻黄太吉问,急忙拱手回道:“臣赞同礼亲王所言,征明大将军之事,还要请皇上圣裁。”
  黄太吉又看向多尔衮:“十四弟,你以为呢?”
  多尔衮抱拳,恭恭敬敬的道:“回皇上,二哥所言甚是,此职事关重大,非臣弟等人所能妄议,还请皇上圣裁。”
  黄太吉脸上微笑,心中却有两个字:狡猾!
  “请皇上圣裁~~”
  多尔衮都这么说了,其他人当然不敢有意见,一起起身行礼,请黄太吉圣裁。
  而这,正是黄太吉所希望的。
  黄太吉微笑点头,待众人坐下,他目光环视全场:“十四弟有勇有谋,用兵娴熟,乃是我大清第一统帅,本来是征明大将军的第一人选,奈何十四弟和朕一样,都在松山染了疾病,率军征战乃是殚精竭力之事,容不得一丝的马虎,身体不好是支撑不起来的,所以只能请十四弟安心静养了……”
  黄太吉这番话说的漂亮,多尔衮心中再有不服,也无法反驳。
  “肃亲王豪格忠勇可嘉,原也可以为征明大将军,然先皇有遗训,征明之事我等兄弟要轮番而为,我等兄弟尚在,征明大将军的帽子,暂时还不能戴到你豪格的头上。”黄太吉声音淡淡。
  豪格心中发苦,但却也只能接受。
  黄太吉笑眯眯地继续道:“征明之事非同小可,朕想来想去,考虑了很久,觉得还是交给老十五最为妥当。十五弟,朕意令你为征明大将军,你意如何?”说着,目光就看向了多铎。
  听到此,狡猾如代善和多尔衮者,都已经明白了黄太吉的用意。
  大清虽然在松锦之战取得了胜利,但却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人困马乏,黄太吉在松山大流鼻血,多尔衮也染了小疾(多尔衮后来早逝也与此有关),所以最开始黄太吉才想要用老七阿巴泰为征明大将军,总管兵马。
  但明太子横空出世,开封大胜,关闭张家口之后,情势发生了改变。过去,在计算明国兵马时,大清从来都没有把明国京师的十几万京营算在其中,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群造粪的废物,但现在不同了,明国的京营不再是过去的孱弱之兵,隐隐然已经是有一定的战力,又是明太子抚军,未来必然会成为大清征明的阻碍。
  为谨慎起见,肯定是不能用阿巴泰当主帅了。大清这些亲王贝勒中,阿巴泰的谋略和勇猛,只能算是二流。代善老了,济尔哈朗稍逊一筹,多尔衮三兄弟才是其中翘楚,以前还有一个岳托勉强能抵上多铎阿济格的水平,但在岳托病死之后,多尔衮和多铎已经是征明大将军的唯二人选了。
  这一点,御座上的黄太吉心知肚明。
  也因此,黄太吉才会更加警惕,对征明大将军的人选,也就更加慎重了。
  从胜率和统帅能力来看,多尔衮是最佳人选,但黄太吉却不能用他,因为征明大将军将统领满汉八旗,加上蒙古八旗,一共十几万的人马,如果全被多尔衮带走,等于多尔衮掌握了大清七成以上的兵力,如果是过去身体康健之时,黄太吉倒不会惧怕,他相信自己能镇得住场子,但现在他身体每况愈下,一旦在这期间有什么意外,豪格纵然能登基,一旦多尔衮带着大兵回卷,豪格就会是盘中餐、板上肉,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