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1227

  太子不但是国本,而且刚刚统军取得了开封大捷,一战击溃了李自成,生擒罗汝才,这是督抚都没有取得过的功绩啊。太子明明可以走彰德,保定,但却绕道山西,显现出对山西的重视,作为山西的文武之首,两人都有点小忐忑,担心出什么叉子,现在被太子一扶,两人心中更觉得没底。
  两人的紧张,朱慈烺感觉到了,他温言而笑,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聊山西的风土人情,又有吴甡在旁边搭讪,蔡周二人才渐渐放松下来。
  和忠臣见面,朱慈烺心情大好,一时忘记了李国祯的烦恼,在众人的陪伴下登上潞州城头,遥望城里城外。
  潞州古称上党,所谓居山之高,与天为党,是为上党。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为了争夺此地,秦国和赵国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死于此处。唐宋之时,这里都曾爆发激烈的战斗。
  历史已经远去,但峥嵘犹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进击京师之时,派刘芳亮为侧翼,进攻潞州,明军溃败,分封在潞州的沈王逃散,刘芳亮顺利和李自成的主力汇合。
  潞州的城墙是嘉靖七年(1528年)刚修的。城池呈方形,城墙高约三丈五尺,厚二丈,完全由砖石砌就,城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七里,整个周长有二十四里,虽然比不上太原和大同,但却足以傲视一般的府城了。
  因为李自成已经在开封溃败,朱慈烺已经不担心他会在崇祯十七年,率领大军向京师进发了,作为京师的侧翼,潞州不会再遭到李自成的攻击,因此朱慈烺登上的虽然是潞州城头,但谈最多的却不是潞州,而是辽东、宣府、大同、三镇的防御。
  朱慈烺想要更多的了解周遇吉——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周遇吉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忠臣,但历史记载有时候也会有偏颇,还是自己亲自了解一下更放心。
  周遇吉辽东出身,对边镇形势极为熟稔,凡太子的问题,他几乎都不需要怎么想,随口就能答出,说到伤心处,这个钢铁的汉子忍不住红了眼眶。
  朱慈烺暗暗感佩,又看周遇吉麾下的亲兵,都是魁梧能战之士,知道周遇吉练兵有一套,历史上能在宁武关杀得李自成心惊胆战,绝非是偶然。而那个重任交给周遇吉正是合适。
  李自成兵败,河南危局缓解,而紧靠河南的山西,自然也就不用那么紧张了,朱慈烺想着,周遇吉之才用在山西可惜,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更需要周遇吉这样的猛将驻守。
  那就是宣府。
  宣府,曾经是明九边军镇之首,随着建虏的崛起,渐渐让位于辽东,不过宣府的位置依然十分重要,因为位在京师西北,为京师屏翰,辽东失守,还有山海关,但如果宣府失守,敌人可就直接开到京师城下了。甲申之变就是如此,大同和宣府总兵不战而降,为李自成打开了进京的道路,原本被周遇吉杀的已经失去进京信心的李自成,重新精神大振,但使大同总兵姜镶,宣府总兵王通能有周遇吉一半的忠心,甲申之变就不会发生。
  松锦之战后,九边精锐丧于松山,九边总兵也发生了大变,杨国柱,王廷臣等人战死之后,接替他们的都是庸碌无能、且没有忠心之辈。
  现任宣府总兵王通就是如此。
  朱慈烺急于撤换王通并不是因为他会在崇祯十七年投降李自成,乃是因为在他下一步的战略中,宣府有可能一改此前没有被建虏攻击的情况,转而变成建虏报复和攻击的重点。
  因此,他必须早做预防。
  ……
  第二天早上,朱慈烺启程离开潞州,蔡懋德周遇吉等山西文武惊讶的发现,东宫典玺田守信居然没有跟随太子离开,而是带六十个锦衣卫留了下来。
  “蔡抚台,周总兵,田公公留在山西,是有一件公干,希望到时你们两位能配合他。”临行前,朱慈烺很严肃的叮嘱蔡懋德。
  蔡懋德一头雾水,不明白太子所指何事?但不敢问,而田守信带锦衣卫留在山西,并不违背任何律法,他也没有办法干预,这一点明朝和清朝不同,清朝太监私自出京,留驻地方是死罪。
  “是,臣明白。”蔡懋德相信,太子殿下绝不会妄为。
  朱慈烺不和田守信多说,只微微点头。
  田守信面色凛然,深深一躬,意思是殿下放心,奴婢必完成任务!
  离开潞州后,朱慈烺带着三千营和武襄左卫急速行军。走黎城,到涉县,过武安,直达广平府,两天后到了真定府。
  夜晚,朱慈烺接到了萧汉俊传来的最近情报。小福王的任务完成之后,萧汉俊就去了宣府,去执行另外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此时看着萧汉俊传回的情报,朱慈烺欣慰微笑,虽然有点赶,但萧汉俊还是按期完成了任务。
  “镇远~~”朱慈烺道。
  “在!”中军官佟定方从外面走入,抱拳听令。
  “京营走到哪里了?”
  “前军刘肇基已经到了保定府。后军吴襄还在顺德府。”
  “给刘肇基传令,令他执行我交给他的野训密令。”
  “是。”佟定方领命退出,急急去传令。
  接着,朱慈烺摊开笔墨,开始写一份紧急奏疏。
  “哒哒哒……”
  保定通往京师的官道上,打着飞龙旗的京营前锋大军正在急速行军,已经是下午申时,落日渐渐西沉,照往常,大军已经应该找寻扎营的地点了,等明日进京,但京营大军却没有停下的意思。军旗如海,长枪如海,士卒们已经有所疲惫,但阵型依然保持齐整,铁甲锵然之声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踏起烟尘无数。
  两边的商队和百姓都是驻足观看,同时窃窃私语,开封大捷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天下,都知道太子亲征击溃了李自成,活捉了罗汝才,是官军近年来少有的大胜,连杨嗣昌都没有做到的事,居然让太子爷完成了。
  而眼前这支队伍,就是太子亲自抚军的京营,盔明甲亮,队伍严整,果然是比那些地方上的乌合之众强多了。
  “太子,英明啊~~”
  “是啊,愿天下早点太平吧。”
  前锋过后,中间的将旗下,一名顶盔掼甲的大将正在阅读刚刚传来的军令,却是刘肇基。看完之后,他翻身下马,向后方抱拳,肃然道:“臣谨听令。”转身命令中军:“立刻召马副将、杨千总来见我。”
  “是!”
  很快,马进忠和杨轩就赶到了。
  当着他两人的面,刘肇基将太子临行前交给自己的一封密令,捏去蜡丸,打开信封,看完之后,再交给两人,三人都看罢,马进忠和杨轩抬目看向刘肇基。刘肇基脸色凝重的道:“殿下的命令很清楚,此次野练是绝密,除我三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再不许其他人知道行动的路线和目标,如果出了叉子,你我三人同领死罪!”
  马进忠和杨轩抱拳:“谨听令。”
  刘肇基点头,道:“地图!”
  中军取过地图。
  刘肇基在地上铺开了,三人蹲在一起,商定了一下行军的路线。
  最后,刘肇基说道:“那就行动吧,照太子的命令,我们的目标是宣府,在鹞儿岭附近扎营,尽量不要惊动宣府本地的驻兵,本副将领杨轩在前,马副将在后,兵分两路,予七天后抵达鹞儿岭,扎下营寨,等太子到来。期间若遇到当地驻军询问,一律以京营野练,各军勿惊以为回答!”
  马进忠和杨轩默默不说话,两人都有点怀疑,太子为什么要令他们去鹞儿岭?
  真是野练吗?
  京营野练并不新鲜,从精武营到神机营,都有长期在城外扎营操练的经历,但范围都在京师一百里之内,最远不过到延庆,即使是董朝甫的夜不收,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在密云,蓟州一代训练,这一次怎么跑到宣府了?再者,刚刚结束开封之战,长途行军归来,士卒疲惫,这个时候进行野练,好像不太适宜。
  太子殿下那么睿智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马进忠是流贼出身,一向都谨小慎微,想了一下,问:“跨界到宣府不比在京师周围,如果……不幸被宣府方面发现了,宣府巡抚令我们回军怎么办?”
第五百七十五章
急崇祯
  刘肇基冷冷道:“他敢?京营乃是天子亲兵,岂是他可以指使的?再者,此次野训,兵部陈部堂是知晓的,他会帮我们向宣府方面打招呼。”
  马进忠这才放心。
  其实对本次“野练”,刘肇基心中也是有怀疑的,他虽然不是文官,但对大明文武之别,体制对武将的钳制,还是有相当了解的,在没有外敌入侵,没有朝廷命令的情况下,跨界行军是大罪,而现在,他们就是跨界行军,宣府防务一直都是由宣府驻军负责,京营虽然是天子亲兵,但一向只负责京师的防务,忽然跑到宣府野训,肯定会令人起疑。
  但太子钧令,他无条件服从,不要说宣府,就是太子令他现在向辽东行军,他也不会迟疑。
  “遵命!”
  马进忠和杨轩同声答应。
  ……
  那么,太子的目标是宣府鹞儿岭吗?当然不是,他的目标是鹞儿岭百里之外的张家口,
  张家口。晋商盘踞的大本营。太子谋划很久的秘密目标。
  张家口位在京师西北,只是一座不大的小城堡,但在明末,一直到清中期,张家口都是闻名天下的大所在,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摊铺栉比,商贾云集。
  然最开始之时,张家口只是一座普通的军事城堡,并没有商贸。洪武皇帝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大漠,建立大明之后后,沿着长城建立了九边重镇,其中位在京师西北的宣府镇为重中之重,而张家口则是华北平原与山西和内蒙古之间的交通要道,设重兵防守,归宣府镇统辖。
  公元一五五一年,嘉靖三十年,在蒙古人的臣服恳请之下,大明在张家口开设了第一家针对蒙古部落的贸易马市,用布匹粮食交换蒙古草原盛产的马匹、牛羊和皮毛。
  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次准许和蒙古人通商。
  隆庆四年(1570年),在首辅高拱的大力支持下,互市之策正式确立。
  最初,互市制度是一剂良药,不但缓解了边境的紧张局势,使蒙古人不必通过寇边,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布匹和粮食,而大明也得到了所需要的战马,双方以商止战,和谐共处。
  以张家口为例,每一年都能为大明输入了万匹以上的战马,为大同马市的两倍,缓解了大明的马荒。
  但随着建虏的兴起,张家口却有点变味了。或者说,大明的边贸政策没有随之调整,不但不再有积极性,反而祸大于利,变成了一颗任由建虏吸取营养的毒瘤。现在,朱慈烺就要切除、或者改造这一颗毒瘤。
  而这颗毒瘤最大的结构体,就是盘踞在张家口的晋商。
  要改张家口,非除晋商不可。
  但晋商和朝中官员勾结颇深,为防消息走漏,也为了防止在朝堂上扯皮,朱慈烺决定先斩后奏,利用带兵回京的机会,用野训做借口、当掩护,一举扫平张家口,然后再回京向父皇和朝臣们解释。
  ……
  紫禁城。
  崇祯帝正在烦恼中。
  开封大捷的欣喜,不过就是让他高兴了三五天,随后而来的消息,又让他烦恼起来。先是怀庆府送来急奏,说小福王暴毙。虽然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一位堂兄弟,但将《皇明祖训》视为圣典、非常照顾亲贵的崇祯帝对小福王还是很不错的,听闻开封大捷,收复洛阳,他想到的第一件是就是册封小福王为真正的福王,请他回封地洛阳,安享幸福,不想小福王却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