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1227

  虽然没有选择入仕,但两兄弟的才识都是不低的,赵桓现在随父亲在江南收购粮米,赵直在京师总行坐镇,照顾生意。正因为有他的坐镇,其父赵敬之才可以安心在江南购粮,以支援太子的剿匪大军,现在赵直被李国祯打死,赵敬之如何还能安心为太子供粮?他一心一意的帮助朝廷和太子,难道就是为了这样的结果吗?
  再者,人命关天,即使是崇祯帝在关乎人命的事情上都是小心谨慎,李国祯又何敢打死人?
  等详细看完军情司的密报,了解事情的过程后,朱慈烺心中的歉意和愤怒就更多。
  某种意义上说,赵直是他政策的牺牲品。
  自从撬开海运的一丝门缝,朝廷准许广东福建两省的粮米通过海运而不是漕运,直接运到天津,再送京师之后,朱慈烺和负责运粮的沈廷扬有君子约定,除了运送官粮,沈家的船号还要运送京惠商行从广东福建等地购买的商品粮,且是独家许可,除京惠商行外,不能和其他任何粮商合作。
  朱慈烺的思谋很简单:海运成本低,京惠商行不但可以依靠低成本的粮米平抑京师的粮价,同时也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六月中旬是广东福建两省夏粮收获的时间,七月初,京惠商行采购的第一批广东粮米就送到了京师,然后立刻掀起了轰动——京惠商行的粮米,和同行相比,每石差不多便宜一两银子,一斤就相差四五文铜钱,虽然因为运量的原因,不能敞开供应,只能定点定额,但却足以令百姓们轰动了。
  很快,京惠商行就声名鹊起,每日不等开门,就有大批的百姓围在门前,等候买粮。
  刚开始,其他粮商并没有太在意,以为京惠商行刚开业,是在哗众取宠赚人气,过了这几天就会恢复正常价钱。不想一连半个月,京惠商行的米价始终低廉,他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京惠商行所贩售的粮米,并非是漕米,而是从天津转运来的海米。
  这一来,粮商们都坐不住了,海米比漕米成本低,这点常识,粮商们还是知道的。粮米这东西不比其他,一旦卖不出去,屯到粮仓中,到一定时间就会霉变,更何况这关系到市场占有率和长期的地盘,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向京惠商行施压,要求京惠商行不得破坏行规,应该采用和他们相同的市场价钱。但赵直不理。
  其后粮商们使用各种办法挤兑京惠商行,比如雇佣流氓捣乱、或者雇人到京惠商行反复买粮,但这些伎俩都被赵直一一看破并化解——朱慈烺事先就有预料,提前给留京的东宫锦衣卫打了招呼,有东宫锦衣卫的暗助,所有敢到京惠商行闹事的人,没有一个能占到便宜。
  正面打不开,粮商们又开始使用阴招,有人向赵直发死亡威胁,有人到顺天府告状,说京惠商行藏私,请官府到京惠商行稽查,又有人向朝中的权贵求援,以求除掉京惠商行这个破坏市场行情的老鼠屎,又或者自己也能走海运的后门。
  但同样无用。
  这一场商战,前后持续了一个月。
  其间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也是惊心动魄。
  而后,一些聪明的、胆小的粮商已经看出了京惠商行背景的强大,不敢再和京惠商行争锋,而是悄悄调低了自家粮米的售价。
  但一些大粮商,尤其是一些自认有背景的粮商,却仍不愿意服输。他们都在观望,想着广东福建两省的粮米毕竟有限,京师这么多人,看你京惠商行能坚持多久?
  而随着开封之战的结束,京惠商行和粮商们的矛盾更加激烈。
  河南有百万流民,所需要的八十万石粮米,非京惠商行一家所能承担,为了鼓励粮商们向河南运粮,朱慈烺决定公开的抬高河南的米价,京惠商行运到河南,赊账给官府的粮米,最低五两一石,甚至可以到六两。反正流民也买不起,一两一石和五两一石,对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历来,官府在灾区都是强压米价,造成的结果就是黑市泛滥,有价无米,朱慈烺这一次是反其道行之。给商人足够的利,令他们往河南运粮。
  这一来官府的赈灾成本会增加,原本三百万两银子的预算,怕是要增加到四百万两了,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笔银子终究是到京惠商行的口袋里了。
  河南米价五两,京师只有三两一钱,那些通过漕运,原本要运送京师的粮米,大部分都不会再北上,而是会转运到河南。但一般粮商可不敢赊账给官府,他们要卖粮,只能卖给有钱的大户和寺院,大户和寺院在官府的强制要求下,都在招募流民,大兴土木,这一来,就间接的减轻了官府赈灾的压力。
  原本这是一石二鸟,但朱慈烺没想到的是,这一政策却激化了京师粮商们和京惠商行的矛盾。
  因为京师粮商的成本又被推高了,但价钱却在低档。
  同样是你京惠商行,同样的粮米,凭什么你在河南卖五两,在京师却只卖二两五钱?你这是在河南赚钱,在京师赔钱啊,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独霸京师的粮米市场,不给其他粮商活路!
  事关生死,粮商再一次联合了一起。
  不过因为已经意识到了京惠商行的强大背景,所以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敢蛮干,而是托人找到了小襄城伯李国祯。
  为什么找李国祯?
  因为京惠商行和京营是有业务往来的,京营的鸡鸭鱼肉,都是由京惠商行供应的,赵直这个人软硬不吃,粮商们约了他好几次,想要谈判,但赵直始终不肯见面,所以粮商们想请李国祯当一个中间人。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又是京营提督,赵直不给别人,还能不给李国祯面子?
  李国祯风度翩翩,长袖善舞,是京师的名人,和京师富商巨贾颇有交往,这一次太子带军出征开封,精锐将领都跟着去了,独留他主持京营事务,令他十分愤懑。“有志难伸”的情况下,他几乎是每天都喝酒,且每次都喝醉。听到富商邀请,他也没有多想,当晚就赴宴了。粮商们也甚是乖巧,见了小襄城伯,并不提粮米之事,只是一劲的拍马屁灌酒,等喝得差不多了,这才提出京惠商行的事情。
  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对京师米价的变动,一点都不关注,对粮价商战,更是一无所知,听到富商们不过就是想要见赵直一面,已经喝高了的他想也没想的就同意了——不过就是一个给京营供应鸡鸭鱼肉的商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唤他来见就是了。
  听到李国祯召见,赵直不敢怠慢,急急来见。不过进了酒楼,见京师的几大粮商全部在场之后,他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赵直,人如其名,虽然经商有成,但本质上还是一个直性子人,见李国祯喝多了,语无伦次,又懒得和那几个大粮商说话,于是向李国祯客气了两句,转身就走。李国祯喊都喊不住他。
  众人面前,李国祯栽了一个大面子。
  像李国祯这样的人,最在意的就是面子,加上他心情本就愤懑,这一来登时就勃然大怒!
  不过怒虽然怒,但李国祯并没有丧失理智,莽夫一样的追出去,而是起身离席,直接去京营。一番安排之后,半夜时分,派遣一队兵丁,将赵直捉到了京营。
  “鸡是死的,肉是臭的,我京营的银子,就那么好挣吗?”李国祯一拍桌子,怒喝。
  赵直立刻明白,自己被陷害了。今日他刚往京营送了一批肉,事先他都检查过,绝对没有死鸡和臭肉。
  赵直不承认。大声喊冤。
  李国祯却不给他辩解的机会,一声冷笑:“奸商欺我,来人啊,杖四十!”
  正常情况下,杖四十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不想李国祯手下的那几个亲兵想要献宠,暗地里下了死手。
  赵直竟然被当场打死了。
  李国祯出了一口恶气。虽然打死赵直并非他的本心,不过他也并没有太在意,一个商人嘛,有什么了不起?回到府中倒头就睡,直到被老爹李守锜用拐杖砸醒,一番痛斥,他才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赵直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却是太子特批的商人,京营的后勤补给,只要是京惠商行有的,都要优先使用。更何况京惠商行能通过海运运米,在河南又大肆向官府供应粮米,这样的大手笔岂是一般商人能有的吗?
  “如果我料的不错,京惠商行的幕后老板就是太子。赵氏父子是太子的得力助手,你杖杀了赵直,太子焉能放过你?”
  李守锜暴跳如雷,双眼冒火,额头上的青筋一根根的凸显了出来,拐杖狠狠点地,都快要把地砖点破了。自从李国祯做上京营提督,他就有不好的预感,总觉得儿子在太子手下迟早要出事。令儿子辞职,儿子却又不听,无奈,他只能暗中关注,时时提点儿子,但想不到还是出事了。
  李国祯是他的独子,他襄城伯府未来的继承人,无论如何他也要卫护。
  “就是一商人……再者,我也不是无缘无故,谁让他那么不经打的?”李国祯还嘴硬。
  “逆子!死到临头犹不自知,你以为太子是好欺的吗?”
  李守锜怒不可遏,一拐杖就扫了过去,砰,拐杖断为两截,李国祯惨叫一声,被打得翻倒在地。
  ……
第五百七十四章
谋晋商
  李国祯父子的争执,朱慈烺现在尚不知道,不过就像李守锜预料的那样,朱慈烺已经起了杀心。赵直不能白死,李国祯必须一命偿一命,哪怕他是小襄城伯也是一样!
  但现在当务之急是安慰赵敬之。
  中年丧子,这样的打击说是晴天霹雳一点都不为过。
  朱慈烺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赵敬之表达自己的歉意,写着写着,忍不住就叹息,心情也愈发沉重起来。
  赵直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思虑不周,他想到了京师的粮商会用各种手段挤兑京惠商行,但却没有想到,最后的突破口却是在京营自身,现在赵直不在了,京师总行无人坐镇,平抑米价的行动,还能延续吗?更可怕的是,赵敬之在江南买粮运粮的事情,还能不能继续?一旦赵敬之撂摊子,短时间之内他根本无法找人代替,而河南的流民是不等的,一旦没有粮食,填不上他们的肚子,那百万流民随时都可能再起,剿匪成功的成果,瞬间就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国祯!
  “令郎之仇就是本宫之仇,本宫必报之~~”
  朱慈烺最后写道。
  给赵敬之写完信,朱慈烺又派人通知河南巡抚高名衡,令他早做预防。同时给军情司发下严令,令他们注意京惠商行在各地的动向。
  ……
  从怀庆府到潞州卫,三百多里的路程,朱慈烺走的极度郁闷,始终担心京惠商行出此大事之后,赵敬之会支撑不住,连带着河南的赈灾也会受到大影响。吴甡看出了太子心情很不好,小心的问,朱慈烺却摇头,虽然吴甡是他的亲信,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老臣,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告诉吴甡。
  直到收到赵敬之的回信,朱慈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情也才稍微安稳了一些,随后忍不住红了眼眶:赵敬之,识大体啊。
  赵敬之的回信很平静,信中他说他会回京师亲自坐镇,江南买米和运米之事,交给次子赵桓和几个亲信掌柜,保证不会耽误了太子殿下的大计。对于长子赵直之死,只字不提。
  而就在接到赵敬之书信的同时,一封从京师发来的请罪书也送到了朱慈烺的面前。
  是李国祯。
  朱慈烺压着火气打开了看,看完之后,冷冷一笑。
  李国祯百般狡辩,但却改变不了妄意杀人的事实。
  ……
  八月二十九日,朱慈烺抵达潞州卫。
  山西巡抚蔡懋德,总兵周遇吉于三日前就已经到达,此时正在城门前迎接。
  这两人都是大明忠臣,朱慈烺一直敬仰,今日总算是见了。
  蔡懋德标准的文士模样,面容清瘦,三缕长髯,只是眼睛有点不好,照现代说,是近视,而且还比较严重,说话看人总是眯缝着眼睛,背也有点驼,无甚官样,若非身穿绯红的官袍,说他是乡间的教书先生,会有人更相信。
  而这一路行来,山西境内虽然土地贫瘠,旱情不减,但民情却还算是稳定。路上经常看到有大批的饥民在官员的带领下修缮河道,挖掘水井,施行的想必也是以工代赈的办法。大一点的市镇,都会有固定的粥棚,饥民们排队领粥,秩序井然。由此可知,身为山西巡抚的蔡懋德做了不少的事情。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山西虽然大旱,但却没有发生贼乱,一来山西人多经商,不仰赖土地,二来蔡懋德处理旱情和贼乱,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又或者说,对境内旱情和贼情的处置,蔡懋德萧规曹随,一直都遵循吴甡当年留下来的好办法。
  一路而来,望着三晋大地,前巡抚吴甡颇多感慨。看到民生艰难处,有时还会黯然落泪。
  周遇吉是猛将,在朱慈烺想象中,应该是身材高大,虎虎生威,不想实际上周遇吉却是一个身材一般且偏瘦,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中年汉子,但目光炯炯,面色坚毅,额头眼角的疤痕清楚的表明了他沙场悍将的身份。
  “快起~~”
  当两人拜见时,不等田守信喊礼,朱慈烺就亲手去搀扶。
  蔡懋德和周遇吉都是惶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