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3/1227

  两人最头疼的两件事,一是剿匪,二就是如何节制左良玉?尤其是丁启睿,虽然他在甘肃巡抚的任上果决的处置了乱兵叛乱,稳定了甘肃镇的局面,但他的才具也就是一省的巡抚,面对中原剿匪这么大的盘子,他始终缺乏掌控力和决断力,刚开始还有些胆气,两年剿匪下来,他胆气已经被磨砺的精光。三月份,汪乔年驰援左良玉之战,原本应该是他的任务,但他却百般推脱,缩在固城不敢动,汪乔年倒是实在,千里迢迢地从陕西杀了出来,结果陷入李自成的重围,为国尽忠。
  经此一次,丁启睿更加小心了,只恐自己步了汪乔年的后尘,面对开封之战,他的恐惧超过任何人,他清楚的知道,只要一个不慎,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朝廷论罪处死。
  但身为督师,却避无可避。
  正惶恐之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天而降。
  太子代天出征。
  如此一来,节制左良玉,令左良玉听从命令,奋勇杀贼的人就不再是他,而是太子了。他只用配合太子,出言献策,做好幕僚的工作就好了,即便败了,朝廷追究责任,第一责任人也会是随同太子出征的兵部侍郎吴甡,而不是他,你说他如何能不喜?
  日上中午之时,东宫典玺的车驾终于是出现了。一百名三千营骑兵开路,另一百名武襄左卫护卫,田守信佟定方一行人沿着官道浩浩荡荡而来。远远望见汝宁文武都已经在城门口恭候,田守信不敢托大,急急下马,步行向城门口走去。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丁启睿杨文岳等人见到田守信却都是一脸亲热,宛如是故人一般。虎大威等武将也都是恭敬,唯有左良玉有点冷,端着“平贼将军”的架子。田守信记着太子的叮嘱,当左良玉见礼时,他急忙还礼:“左帅客气,左帅威名,咱家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见东宫典玺这么客气,左良玉也不能再端着架子,脸上露出微笑:“公公谬赞,末将实不敢当。”
  见礼完毕,一行人簇拥着田守信进城。
  田守信身边的那个英武小将颇引人注目,在场的文官武将都猜测,他可能就是在鱼台县之战中大显神威的京营中军官佟定方,不过却也没有人敢问。除了佟定方,护卫的武襄左卫和三千营也引起了众武将的注意,武襄左卫是皇帝亲卫,很少出京,三千营虽然有过出京平乱的先例,但受创严重,这些年缩在京师,已经是悄无声息,早没有当年的威风。此次解围开封,两支精骑随太子一起出京,这两百骑兵盔明甲亮,士卒皆健壮有力,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劲兵,由此可知,太子抚军之下的京营,也必然是有相当战力的。
  想明白这一点,众武将都是心安。
  有京营相助,太子又“代天出征”,这一次解围开封,应该会顺利吧?
  汝宁,河南八府之一(府治在现在的汝南县),古称蔡州,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虽不盛大,但却影响深远的战役。天兴二年(1233年),金朝最后一位皇帝金哀宗死守蔡州,面对蒙宋联军,进行了最后的抵抗,城破前夕,金哀宗自缢于幽兰轩。
  金哀宗曾对侍臣说:“我为金紫光禄大夫十年,当太子十年,当皇帝十年,自知没有什么大的过恶,死无恨矣。所恨祖宗传祚百余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君同为亡国之主,只是这一点让我耿耿于怀……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国家,亡国之君往往为人辱囚,或被绑缚献俘,或跪于殿庭受辱,或关闭于空房。朕绝对不会到这个地步!众爱卿你们看着,朕志决矣!”
  金虽亡,但金哀宗表现出的“君主死社稷”的气节却受到历代的崇敬。
  四百年之后,大明崇祯皇帝亦是如此,但比金哀宗更决绝的是,在自缢之前,崇祯帝挥剑砍杀自己的妻女,泪洒坤宁宫,死后亦无人收尸,被曝晒十日之久。
  汝宁是金朝皇帝的坟墓,如果太子不能在开封取得胜利,汝宁也必然会成为大明皇帝的一张催命符。
第四百八十二章
忠臣胆气
  汝宁东临南直隶,土地平坦而肥沃,是中原最重要的粮仓,即使是在久旱的情况下,也依然能有一些收成,可以养兵。加上城池坚固,保定总督杨文岳又率兵长期驻守,才能在中原乱局中得以保全。
  和北方各个城市完全一样,汝宁城中流民遍地,到处都是乞丐。
  田守信和佟定方看了都是伤感。
  作为太子身边的亲信,他们最为了解太子对流民的态度,同时也最清楚太子的不得已。
  进到汝宁官府安排的住所,田守信将“太子金牌”在堂中供起,然后宣读太子军令,令众将即刻准备,明日一早就向陈州进军。荡清陈州的流贼之后继续向北,最后和太子殿下的两万京营大军会师于归德。
  “各营所欠军饷一共七十万两,太子殿下已经准备妥当,两军会师之时,太子殿下会亲自为诸将分发!”最后,田守信笑眯眯地道。
  众将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
  明末,无论将军还是小兵,最喜欢听到的两个字,莫过于发饷,哦,不止明末,任何时候任何部队都喜欢这两个字,只不过明末的部队更热切,因为他们欠饷的问题最严重。
  驻守陈州的小袁营只有三万人,且战力比闯营差的远,左良玉虎大威等人早想“抢功”向陈州进军了,只不过太子严令按兵不动,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忍耐,现在军令发下,除了左良玉默不知声之外,其他众将都是踊跃求战,请为先锋。
  虽然代表太子,但田守信并不参与具体的军议,宣读完太子命令之后,就坐回椅子里,不动声色的开始喝茶。目光所及,从丁启睿杨文岳,到左良玉虎大威,所有人的表情都收入他眼底。
  军议由督师丁启睿主持。
  丁启睿对左良玉非常器重,虽然众将请战,但他第一个问的却是左良玉,微微向前探着身子,表情相当柔和:“昆山将军,你以为如何?”丁启睿三缕长髯,颧骨高耸,相貌颇为威严,又有督师之尊,但却能放低身段,用如此柔软的语气和左良玉说话,说明其人相当柔滑,也怪不得中原剿匪两年,虽没有什么胜绩,但却也没有遭遇过险境。
  左良玉字昆山。
  左良玉红脸长髯,颇有点关云长的意思,双手抱拳,恭敬回答:“但听督师命令。”
  意思是对进攻陈州没有意见。愿意听从督师您的调遣。
  丁启睿给了他面子,他当然要投桃报李。何况还当着东宫典玺的面?
  丁启睿这才笑了:“诸将听令!”
  一番调派,左良玉麾下的精锐骑兵为前锋,左良玉本部为左翼(汝宁向陈州进军的路线在开封右下方,左翼更靠近开封,更容易和流贼接战,右翼比较安全),方国安和杨德政的南方兵为右翼,丁启睿自领标营加上杨文岳虎大威的保定兵、姜名武的一千通州兵为中军,明日一早出征。
  至于汝宁,则由原守军和孔贞会的四川兵、一部分的南京兵一同固守,
  陈州距离汝宁三百里,大军一日行军六十里,五天可达。“诸将,陈州是我大军的第一战,望诸将奋勇向前,切不可辜负了太子殿下对我等的厚望啊!”最后,丁启睿鼓励道。
  众将抱拳,轰然应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军议结束,众将领了命令,急急去准备。
  田守信留下丁启睿和杨文岳,询问军需粮草的筹备情况。
  开封是大战,朝廷无比重视,为了供给十八万大军的粮草,户部尚书傅宗训亲自督办粮草,动用数十万的民夫,从南京,九江,襄阳,新野等地调集粮草,再经由水道和旱路,源源不断的送往汝宁,到今日,汝宁城中已经堆积了二十多万石的粮食。
  一石米大约120斤,够一个人吃两个月,十万兵马两个月需要十万石。汝宁十八万大军,算上军马民夫的消耗,二十多万石的粮食看起来很多,但也仅仅只够大军两个月的消耗。
  两个月的粮草多吗?一点都不多,当初为了救援锦州,朝廷可是为洪承畴筹集了足够一年支用的粮草。而松锦之战透支了大明各地粮仓的潜力,面对开封之战,各地实在是抽调不出更多的粮草了。
  当然了,粮草还在源源不断的运来,不过该来的都已经来了,后续的数量已经很有限了。
  “两月军粮有点少,下官以为,大军携带三个月的军粮前往开封最是稳妥。”丁启睿道。
  田守信不动声色的端起茶碗,淡淡道:“督师的意思咱家明白,去准备吧,咱家就不送了。”
  “是。”
  丁启睿和杨文岳躬身告辞。
  “杨制台留步。”田守信道。
  制台,总督的尊称。杨文岳现在的官职是保定总督。明制,总督比督师低一截,因此中原战事以督师河南、山东、湖北军务的丁启睿为首。
  杨文岳楞了一下,拱手:“是。”
  丁启睿心有疑惑,不明白田守信为什么留下杨文岳?但却不敢多问,躬身告辞。
  丁启睿走后,田守信令人换了新茶,和杨文岳面对面详谈。
  杨文岳惊疑更多。
  作为一名东林党人,杨文岳对内宫之人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带着一丝厌恶,当年魏忠贤倒台之时,他欣喜若狂,在街头作诗,为人所传唱。这几年他带着保定兵在中原剿匪,对军中的“监军太监”不得不虚与委蛇,但内心里,他对太监是相当不耐的,也因为如此,他对太子殿下不派文官,却派一个太监到汝宁发布军令的方式,颇有些不以为然。即使田守信和佟定方在鱼台县立了大功,他也不觉得这中间有太监的功劳,多半是辽东小将佟定方的大功,东宫典玺田守信不过是顺道“沾光”罢了。
  因此,当田守信郑重礼遇,做出促膝详谈的样子时,他惊疑不已,不明白田守信什么意思?
  “制台勿要惊疑,咱家留下制台,乃是有一件要紧之事,非制台去做不可。”田守信脸色凝肃。
  压下心中的惊疑,杨文岳拱手:“公公但请吩咐。”
  田守信淡淡笑:“制台,军中粮草不足,两月军粮怕是难以应对开封战事,但开封危急,不容我等留在汝宁继续筹集粮草了,身为保定总督,国之柱石,制台您可有什么良策吗?”
  “这……”
  杨文岳脸色一红。
  粮饷是大明朝所有官员的短板,无论是谁,提到粮饷都是一脸苦笑,连杨嗣昌洪承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杨文岳就更是不行了。不过他听出了田守信话中的意思,于是拱手:“但请公公指点。”
  “咱家倒是有一个办法,但就是不知道制台大人有没有胆量去尝试?”田守信紧紧盯着杨文岳。
  杨文岳虽然是文人,但胆气极壮,田守信略显小看的表情令他热血腾的一下就涌上了脑门,脸色通红的道:“公公尽管说,只要能为大军筹集到军粮,就算是刀山火海我杨文岳也愿意去走一遭!”
  田守信抚掌赞道:“制台大人果然是一个豪杰!”压低声音道:“敢问制台,汝宁最有钱最有粮的人是谁?”
  杨文岳脸色微微一变,还用问吗?当然是分封在汝宁的崇王朱由樻!
  找崇王借粮,甚至是助饷,杨文岳不是没有想过,但崇王每次都是哭穷,他作为总督,也不好逼迫,因此很早就打消了向崇王借粮的心思。
  田守信从袖中拿出几封硬皮书信,郑重其事的推到杨文岳面前。
  奏折?
  杨文岳大吃一惊,奏折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流传的,田守信手中怎么会有本应该在朝廷通政使司的奏折?
  “制台不要惊疑,这几份都是陛下留中没有处理,但却抄送存档的折子。”看出了杨文岳的惊疑,田守信淡淡解释。
  杨文岳这才放心,抄送存档意味着不再是秘密,朝廷五品以上的文官,都可以查看。
  杨文岳翻开了看,然后更是吃惊。
  原来这几份奏折都是弹劾崇王朱由樻的!
  崇王朱由樻,分封在汝宁,这也是杨文岳驻守汝宁的原因之一。明朝的藩王尊贵的不得了,一旦藩王有事,被流贼杀害,有责任的督抚总兵一个也不能免,都要被斩首弃市。前任河南巡抚李仙凤就是因为福王被害之事,而被论罪处死的,即使李仙凤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开封和洛阳之间往来奔波,最后保住了开封,但仍不足以抵消福王陷落的大罪。
  侵占民田,私自经商,崇王被攻击的两点,虽然不是大罪,但已经可以列为行为不检点,朝廷真要较真,也是可以降罪的。不过崇祯帝对宗亲一向宽待,除非真正是违反了《皇明祖训》和《宗藩条例》,否则他一般不会轻易问罪。这也是他将奏折留中不发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