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1227

  流贼被击溃,太子殿下又亲到鱼台县,城中的百姓和商户都涌上大街,想要一睹大明太子的风采。
  银甲银盔,大红的缨子,玉面朱唇,腰悬长剑,骑着一匹纯黑的高头大马,在甲士的护卫之下进入鱼台县城。整个鱼台县都轰动了,人人呼喊殿下,呼喊大明。满城欢呼之中,朱慈烺的脸色却很凝肃。运河对大明朝如此重要,但运河的防守却处处都是漏洞,国家承平时期还好,现在内外兵祸不断,开封之战短时间之内没有结束的可能,如果闯贼再派骑兵突袭运河,鱼台县今日的乱局,有可能会在沿线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为保长久,运河的防守策略必须有所改进。
  同时,胜不骄败不馁,入城之后,朱慈烺立即召集众将,总结此战的经验教训,完了之后又和田守信小声商议,因为鱼台县之战,对汝宁的命令,可能也要有所改变了……
  鱼台县全城轰动之时,五十里之外的一处小山坡,郝摇旗跪在地下正嚎啕大哭,八千人马,最后跟着他冲出重围的不过百十人,可谓是一败涂地。虽然郝摇旗也经历过数次惨败,但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败的这么惨、这么窝囊。
  从前不管败的多惨,他总能在战后收拢到了一些逃出来的老部下,但今天他却不敢奢望,因为他清楚知道,他所有的部下都被围堵在了军阵之中,不死即降,不可能有人逃出来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掌盘不必太过悲伤,何况咱们遇到的并不是普通官军,而是朱家太子的精锐。”
  虽然老部下都折损在了鱼台县,但跟在郝摇旗身边的吕秀才却是毫发无伤,也算是一个奇迹了。他小声劝慰。
  郝摇旗擦一把泪,跳起来,仰天叹道:“败的这么惨,闯帅肯定不会饶额。”
  吕秀才沉思了一下:“如果大掌盘担心的话……不如去投八大王?”
  八大王就是张献忠。
  郝摇旗摇头:“张献忠心胸狭窄,手段暴虐,除了他身边的几个干儿子,容不下其他人的。再者,额是闯营的人,去投张献忠,不是让人小瞧吗?”
  吕秀才脸色臊红了一下,拱手:“吕某孟浪了。”
  “走吧。”郝摇旗翻身上马:“最多不过一顿板子,还不信闯帅会杀额的头。”
  ……
  鱼台县大捷的消息迅速就传遍了山东,也传到了河南汝宁。伴随着这个消息而来的,还有太子殿下的使者、东宫典玺田守信即将到达汝宁的塘报,于是汝宁城中的大小官员,各总兵副将今日都聚集在东门之外,等候田守信的到来。
  等候之时,鱼台县大捷当然是众人议论的焦点。
  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为了拍太子的马屁,众人都是一片称赞。
  唯有一人的脸色有点冷。
  那就是平贼将军,加太子少保的左良玉。
  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最初为辽东车右营都司,与建虏作战中屡立战功。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左良玉因为御下不严被袁崇焕罢职,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中被起复,跟随游击曹文诏支援玉田、丰润,和建虏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大战,因功与曹文诏获得增秩的赏赐。崇祯四年,又与建虏战于松山,崇祯五年,左良玉受命平定河南流贼,由此开始了内地平乱生涯,也正式成为了一方领兵大将。
  明史左良玉传中说他“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
  左良玉虽是一个文盲,但骁勇善战多智谋,又会抚恤士兵,所以战必有功。
  最初平乱时,左良玉屡战屡胜,犹是一腔忠君报国之心,但到了崇祯八年,曹文诏战死之后,左良玉成了朝廷在河南战场唯一的倚仗,面对其他将官的碌碌无为、监军太监的掣肘、文官的胡乱指挥,左良玉的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隐隐已经有了居功自傲、不听调派、养寇自重的苗头了。史载“良玉在怀庆时,与督抚议不合,缓追养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抚檄调,不时应命,稍稍露跋扈端矣。”
  不过因为朝廷此时尚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几个强力督抚,加上关宁军的陆续内调。左良玉并不敢太过分,只是私下里有些小动作。崇祯十年,崇祯帝看出左良玉骄纵难制,于是想将其调离中原。不想圣旨刚下,流贼就连续攻破十几个州县,左良玉坚不肯救,用“调离”做推辞。直到中原士大夫向朝廷上奏疏,请求留下左良玉,左良玉这才发兵救援。
  虽然知道是左良玉在后面搞鬼,但为了中原局势,崇祯帝也只能忍了。
  也就是从那一次起,左良玉跋扈的苗头开始明显,朝廷拨付的军饷只是按照他的九千额兵,为养兵,他纵兵抢劫百姓,为祸一方,名曰‘打粮’,弹劾他的奏章雪片般的飞向京师,但朝廷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严厉处罚,往往都是一句“责令其戴罪立功”就放过去了。
  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一年,在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努力下,官军连续取得大胜,这中间,左良玉奋勇作战,抢到了不少功劳。
  崇祯十三年,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拜为平贼将军。左良玉倒也争气,就任之后,统领各部于玛瑙山大破流贼,但此后杨嗣昌令他堵截流贼,他却又袖手旁观,杨嗣昌连传九檄,左良玉仍置之不理。最终导致襄阳失守。
  如果是正常情况,左良玉拒不听令,朝廷已经可以斩了,但左部势大,朝廷对左良玉的处置,仍然只是“削职戴罪立功自赎”。
  现在是崇祯十五年,朝廷给左良玉的兵额扩大到了两万五千人,但左良玉的实际兵马却将近十万,拥兵一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对于这个朝廷,左良玉心中的敬畏已经流失了大半,不管是在中原剿匪,还是面对杨嗣昌的命令,左良玉最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剿匪,而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在实力允许,且有胜机的情况下,左良玉会拼力死战。去年在信阳杀败张献忠就是如此,信阳之战中,左良玉杀的张献忠只剩下十几骑,几乎不得免,若非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张献忠说不定就被灭了。
  左良玉有勇有谋,算得上一员优秀的统帅,但私心太重,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能打的仗他会打,不能打的仗,他转身就走,才不会管国家糜烂的大局、督抚文臣和监军太监的意思呢。历史上朱仙镇之战就是如此,见没有胜机,左良玉带兵连夜撤退,丝毫不顾丁启睿和杨文岳的反对,也不怕两人的弹劾,反正朝廷的责罚就是“戴罪立功”,他早已经习惯了。没想到的是,李自成跟皇太极学了一些伎俩,在他撤退的道路上挖掘了壕沟,以至于撤兵变成了溃败。
  现在的左良玉当然不会知道历史的结局。
  不过和历史上一样,对于此次救援开征,他信心并不是太足。
  说来也是怪了,左良玉对张献忠十战九胜,但面对李自成,却鲜少有胜绩。尤其李自成现在拥有将近五十万的大军,左良玉惧战的心思就更是浓重了。只不过朝廷严令,他不敢违抗,只能整理行装,带兵救援开封。不过从一开始他就抱定了“能打则打,不能打就退”的心思。
  直到京师传来消息,说太子“代天出征”,并且携带了七十万两银子的欠饷之后,他信心才被鼓动了起来。兵无饷则无力,如果饷银充足,士气高昂,击败五十万流贼也并非不可能。
  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了太子亲征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节制各镇总兵,他左良玉怕会是太子严厉督导的第一人。这么多年的剿匪生涯,从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陈奇瑜到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经历的督抚都是大明朝最有能力,也是最有权势的一批文臣,人人都捧着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不过除了洪承畴孙传庭和卢象升,左良玉对其他人还真不放在眼里,包括提拔他为“平贼将军”的杨嗣昌也不例外。
第四百八十一章
虎大威
  杨嗣昌死后,洪承畴又折在松山,孙传庭刚刚出狱,威望不足,天下再没有任何文臣能节制他左良玉。
  但没想到,东宫太子居然代天出征。
  这一来,左良玉心中不免有点打鼓。
  太子虽然年幼,但代表的是国本,又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想像糊弄督抚文臣一样的糊弄皇太子,怕是不可能的。
  虽然跋扈,虽然对各个督抚的命令阴奉阳违,但左良玉心中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始终都有一杆秤。太子和文臣不一样,他不能再用对付文官的那一套去对付太子。
  如果太子执意令他在开封死战,他该怎么办呢?
  转念又一想,太子不过就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虽然有很多的传言,说太子在殿上舌战群臣,推出了治国四策,又抚军京营,将京营练成了一支强兵,不过左良玉始终有怀疑,即便是马进忠从京师发来密信,告知他京营训练有素,有强兵气象,太子殿下少年英才,才具非同一般时,他依然不能完全相信。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有什么太超群的能力?就算有,也是有人在幕后指点。
  朝堂政事能指点,但军事上面的事情,可不是京师的那群文官所能指点的。
  这么多年的阅历,剿匪形势复杂,就不信糊弄不了一个少年。
  唯一的难点,随太子出征的兵部侍郎吴甡可能会是一个麻烦。
  但再麻烦,也麻烦不过杨嗣昌。
  左良玉已然下定了决心,在没有胜机的情况下,哪怕是太子下达死令,他也不会将所有的本钱都投进去。实在不行,就用一场小败裹挟着太子逃走。虽然败了,但他有护驾之功,朝廷应该不会太过责罚他。
  主意打定,左良玉就气定神闲的在汝宁等待。但今早传来的鱼台县大捷的消息却让他犹豫了起来,他隐隐觉得,他对太子的判断可能有误。郝摇旗虽然不是闯营中的绝对主力,但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官军几次围剿,都不能将其歼灭,太子的京营一出手,就将其歼灭在鱼台城下,虽然有四路合围,内线作战的优势,但若非有一定的战力,也是不能将郝摇旗的八千骑兵全部歼灭的,由此可知,在太子抚军之后,京营战力大幅提高,不是空穴来空的流言,而是确有其事。马进忠在信中所说也都是事实。
  继而推断,太子并不是一个黄口少年,而是有相当的练军治军的水平。
  这一来,左良玉不免忐忑起来。
  如果太子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光杆司令,如果京营还是像过去那样糜烂不堪、不经一战,开封之战需要倚仗他左良玉的情况下,他不但说话硬气,在战局不利之时,他完全可以实施“小败裹挟太子逃走”的策略。但鱼台县之战证明京营有相当的战力,如果太子到时带着京营死战,他能带兵逃走吗?
  肯定不行。
  太子不是督抚,是国本,如果失了太子,崇祯帝涵养再好也不会容他了。
  一时,左良玉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今日迎接田守信,左良玉本不想来的,一个宦官,还不值得他平贼将军亲自迎接,但账下幕僚苦劝,说田守信代表是的太子,太子是国本,未来的皇帝,不出意外的话,田守信会是将来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得罪田守信,不给田守信面子,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再者,太子殿下对将军的态度不明,从田守信那里或许能探听到一点什么。
  左良玉想想也有道理,于是这才屈尊前来。
  因为有心事,所以在众人称颂太子的功绩时,左良玉表现的最为冷淡,他只淡淡说了一句:“太子英明神武,实是我大明的福气啊。”除此,再不多言。
  相比于左良玉的矜持,保定总兵虎大威却是毫不吝啬他对太子的赞誉之情,在武将群中,他大声的评论着鱼台县之战,就好像他本人在现场一样。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太子殿下是国本,更不只是为了拍马屁,而是因为一个月前,他意外接收到了六百具来自京师的甲胄。和以往的甲胄不同,这一批甲胄不但质量上乘,而且还加了脖甲,工艺更精,防护力更好,明显和工部生产的普通甲胄不同,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一批甲胄出自内廷兵杖局盔甲厂,是太子殿下特意吩咐,要送到他虎大威军中的。
  虎大威大为感动,他和国本素无交往,不明白国本为何如此厚爱于他?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都说“简在帝心”是一个将领最大的荣宠,太子殿下想着他,给他送甲胄,不就是“简在帝心”的表现吗?虽然押运的官员严令他不得声张,但虎大威的得意却是藏不住,今天论到鱼台县之战,他自然而然就流出了对太子的感激和炙热之情。
  太子为什么对虎大威厚爱?一来是读史,知道虎大威是一员猛将,二来吴甡是虎大威的老长官,通过吴甡,太子对虎大威有了更多的了解。
  虎大威治军严整有战功,喜欢冲锋在前,每战必受伤,但却不善于和上级沟通,很难得到额外的军资和粮饷。崇祯八年就已经是副总兵了,但却不知道扩充兵马,一点都没有学到左良玉收降纳叛、扩充实力的本事,都崇祯十五年了,手下竟然还是一千骑兵,两千步兵的标准配置。
  这样的将官,在明末是凤毛麟角。
  虎大威是榆林人,本塞外降卒,从军有功,累官至山西参将,崇祯七年,山西巡抚吴甡视察军中,发现诸将中惟虎大威、猛如虎、沈毅的兵马可堪一战,遂委任。崇祯八年,虎大威和猛如虎在代山击破流贼,吴甡荐二人忠勇,虎大威,猛如虎都进为副总兵,其冬以扼贼功,又加署都督佥事。
  白话讲,虎大威和猛如虎都是吴甡一手提拔起来的。
  猛如虎去年在南阳被李自成团团包围,城破后猛如虎和流贼展开巷战,他大喊着往返冲击,鲜血染红了战袍和衣袖。经过唐王府门口时,他朝北叩头在地,感谢皇上对他的大恩,自称没力气打下去了,话未说完,就被流贼乱枪戳死。
  猛如虎死后,朝廷在中原战场敢于冲杀的猛将就只剩下一个虎大威了。
  明史记载,虎大威其所率军兵虽仅有数千人但却常常被指挥围剿流贼的总督杨嗣昌、杨文岳等视为主力。虎大威横纵一千里,大小百余战,最后战死在汝宁,论者贤之。
  穿越而来,朱慈烺对每一个忠于王事的忠臣烈子,都想法设法的在照顾,在重用,虎大威这样的猛将当然不能放过,只不过现今他给不了虎大威什么,只能将盔甲厂的好甲胄送一批给虎大威,希望虎大威麾下的勇士们能少受伤,少战死。
  虎大威说的热烈,方国安,杨德政,包括通州副将姜名武等人都是连连点头。
  歼敌八千人,对左良玉虎大威这样的剿贼悍将来说,并不算什么值得称赞的大功劳,但对国本却意义非凡,对提升京营乃至整个官军的士气,都有不小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太子证明,他带领的并不是一支孱弱之师。
  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朝廷不用丁启睿,而用太子“代天出征”,最大的用意就是要节制不听指挥的各路总兵,虎大威方国安等人都自认遵守命令,无论丁启睿还是太子,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区别在于左良玉。
  太子亲征之下,一向桀骜的左良玉想必会收敛不少,他们这些小军镇面对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不少,所以和左良玉的忐忑不同,虎大威等人对太子亲征是极其支持的。
  武将如此,丁启睿和杨文岳更是如此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