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1227


第三百二十七章
对牛弹琴
  朱慈烺基本满意,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天的观察,他发现杨轩身上并没有勋贵后代惯有的奢靡骄横之气,日常也不喜欢和其他勋贵后代往来,胆子大,不怕受苦,除了玩枪再没有其他爱好,虽有些冷傲,但却也是性情中人。最最重要的是,杨轩有一腔建功立业的赤诚热血。
  总结以上几点,朱慈烺以为杨轩是一个可以大用的勋贵后代。
  用杨轩一来是给他机会,二来也省得那些勋贵背后中伤,说太子不喜勋贵,跟勋贵为敌。
  五百鸟铳兵演练结束之后,朱慈烺下令:两千纤夫兵分一半交给杨轩训练,待合格之后,再分到其他千总麾下担任火枪兵。
  有兵可带,杨轩满是惊喜,但想到自己只是负责训练,兵终究是别人的,心中又不禁有点失落。
  朱慈烺看出了他的心思,淡淡道:“你帮他们操练火枪兵,他们为你操练长枪兵,难道不好吗?”
  杨轩这才大喜,单膝跪地,连连向朱慈烺谢恩。
  带兵的六个千总中自己总算是占了一个。
  朱慈烺亲手将他搀扶起来,望着他眼睛,勉励道:“你先祖杨信乃一代名将,在边几廿年,威名赫然,虏贼畏惧,不敢寇边掳掠,朝廷倚为西北长城。望你继承你先祖遗风,勇于任事,严格练兵,未来在战场上立下一番大功业,方不负你先祖的英名,也不负本宫对你的信托!”
  杨轩激动的脸色涨红,眼眶也有点湿:“臣誓死追随殿下,万死不辞!”
  朱慈烺点头笑,带着田守信和李若链走了。
  等朱慈烺走后,杨轩方才想起一个问题:两千纤夫兵一半交给他训练,另一半交给谁呢?
  这个问题朱慈烺早已经想好,那就是交给神机营千总魏闯来操练。
  杨轩和魏闯都是年轻后起之秀,不过一个是勋贵后代,一个是平民子弟,倒要看他们两人练出的鸟铳兵谁更厉害?
  同一时间,李国祯和吴襄正在帐中小声说话。
  李国祯靠在椅子上,一脸无奈:“《孙子兵法》是给高级将官们看的,百总只是下级军官,学这个是不是早了点?”
  吴襄老脸阴沉:“殿下的命令,不能不从啊。”
  这个时代的旧军人都将操兵练阵之法当成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保密着呢,除非是自己的儿子或亲从,否则绝不轻易传授,现在可好,皇太子居然命他将几十年戎马生涯、尸山血海的爬出来的宝贵经验,毫无利益的传授给那帮百总,吴襄岂能愿意?
  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随意应付一下就完了,反正皇太子也没有办法考核。
  李国祯叹口气:“那些百总字都不认识几个,又如何能听懂孙子兵法?不过是在对牛弹琴罢了。”瞟一眼吴襄:“老将军您的任务可比我艰巨啊,我照着《孙子兵法》讲就可以,您可是要讲辽东战事的经验和教训啊……”
  听到此,吴襄脸色更不好看了。
  辽东败多胜少,吴襄本人更是鲜有战绩,给百总们讲解辽东战事,那不是自揭伤疤、自曝其短吗?那些百总听了那些丢人的战绩和过往,还能对他这个老总镇生出尊敬之心吗?
  ……
  而此时,朱慈烺已经带着田守信和李若链,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骑马快速奔出大校场,往神机营而去了。
  神机营正在西山脚下的一片旷野中野营操练,只所以神机营野训在西山而不是在城外大校场,乃是因为大校场方圆有限,周围有很多农田,一旦炮兵演练失误就有可能殃及到农田和农夫。
  西山就不同了,山上都是荒野,朝着某一处山坡随便乱轰也不会出什么漏子。
  朱慈烺来到神机营时,已是日影西斜,光线暗沉。
  神机营副将李顺带着魏闯等三名千总连同炮兵教导官焦勖急急出营迎接。
  野营一月,李顺原本白白胖胖的圆脸变的清瘦黝黑了许多,整个人精神不少。
  不止他,朱慈烺穿营而过的时候仔细观察,发现神机营的将士不论鸟铳手炮手都是一脸疲惫。由此可知,神机营的操练并没有偷懒。
  进到神机营中军帐,李顺汇报近期操练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苦练和筛选,神机营一共精简掉一千老弱,三千兵变成了现在的两千兵,其中鸟铳兵一千五百人,炮营五百人。李顺着重介绍了炮营的操练情况,有内监的小太监扫盲,又有焦勖传授科学测算瞄准术,炮兵对火炮瞄准术终于是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不过要想彻底掌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李顺汇报的小心谨慎,在太子面前,他丝毫不敢大意。
  朱慈烺基本满意,尤其是对焦勖的科学测算更是多加赞誉。科学不止是生产力,更是战斗力,有精良的火炮,训练有素的炮兵,未来不管是中原战场还是辽东前线,大明都可以在硬碰硬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等李顺和焦勖汇报完成,朱慈烺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赐给神机营——不是赐给个人,而是赐给整个神机营。
  这个时代望远镜还是一个非常稀罕的物件,虽然在1623年,汤若望就翻译了《远镜说》,介绍了望远镜的制造,并带来了望远镜的实物,崇祯七年,由大明制造,汤若望监制的望远镜大功告成,崇祯帝亲临观看,不过其体型过大,不易于携带,需要“筑台”,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无法在军中推广。
  同一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工匠已经能制造短筒望远镜了,但因为望远镜是战略产品,威尼斯国不轻易对外出售,加上明廷财政困窘,无力购买,所以大明军中没有望远镜。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比任何人都知道望远镜的重要性,尤其炮兵和侦察兵更是如此,上一次和西洋三国商人见面时,他向三国咨询过威尼斯望远镜,但一问价钱把他吓了一跳。除非大财政危机缓解,否则就算威尼斯商人送上门来,大明也是买不起。
  朱慈烺现在赐给神机营的就是一支产自威尼斯的短筒望远镜。时人称“千里眼”。
  李顺大喜,捧着千里眼,对朱慈烺连连拜谢。
  有了望远镜,加上火炮瞄准专用工具:铳规、铳尺、度板、火炮瞄准精度一定会更加提高。
第三百二十八章
军情首领
  不但李顺,就是焦勖见了短筒望远镜也是惊喜,虽然他从他老师汤若望那里早就知道西洋有短筒望远镜的事情,不过却没有亲眼见过,今日见了,拿在手里一用,惊喜的差点跳起来。
  “神器,神器啊!”焦勖赞不绝口,对朱慈烺躬身道:“殿下,如果炮营百总以上的军官都能有一千里眼,那百发百中,指哪打哪,未必不可能。”
  人的目力最多只能看清200米左右的事物,一发炮弹打出去,有没有达到效果,距离“目标”差了多远,就非人眼所能判断出了,但如果有了望远镜就不再是问题。一个有经验的炮兵指挥官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的鉴别出误差距离,稍微调整,下一发就可以直接命中目标。
  这也是焦勖所谓“百发百中,指哪打哪”的原因。
  这个道理,朱慈烺当然也是知道的。
  但现实却做不到。
  望远镜太昂贵,除非国产化才有可能在军中大面积的推广。而如要国产化,就需要有科技、材质、工艺各方面一起进步才可以达到——这个问题,朱慈烺已经在思索了,并有了初步的谋划,只等那一位叫薄珏的奇才进京之后就可以展开。
  见朱慈烺不说话,李顺害怕了,向焦勖连连眨眼,意思是你胡说什么呀?看,惹的太子爷不说话了吧?说不定会怪罪你我!再者,千里眼是神器,岂能每个百总都能拥有一支?如果是那样还能叫神器吗?
  焦勖也意识到了失言,连忙跪倒:“臣妄言,殿下恕罪。”
  朱慈烺笑:“焦主事快起,军中谏言焉能是罪?我只是忽然到了一些事,才没有回答你的问题。你说的很对,未来我炮营每一个百总都应该配备一支千里眼。”
  “殿下……”焦勖和李顺都是惶恐。
  “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但请相信,未来一定能做到的。”朱慈烺胸有成竹的笑。
  不管一年,两年,哪怕是五年十年,很多推动时代进步的科技必须要在大明全面推广。
  这句话像是对焦勖李顺说,又像是对自己说。
  “魏闯,你三人预备的怎样了?”炮兵之后,朱慈烺看向三个火枪千总。
  魏闯等三人一起出列:“谨遵殿下命令!”
  朱慈烺曾经说过要他三人严格操练,一月之后会检验他们,其中成绩最差的那个千总将会被罢黜。
  这一月来,三人都不敢怠慢,都在绞尽脑汁的提高手下鸟铳兵的成绩。三人之中魏闯最为年轻,又是从底层爬上来,枪法好,练兵也最为扎实,其他两人都是世袭的千总,虽然在神机营任职时间很长,但不论枪法或者是练兵都没有过人之处,两人不期望打败魏闯,只期望能打败另一个人就好。
  “那好,明日清早,你三人带队前往大校场,本宫要亲自检阅。”
  “遵命!”
  离开神机营前,朱慈烺告诉李顺和焦勖,精武营改制之后需要更多的炮兵,而培养炮兵的重任就压在他们两人的肩膀上,他二人要紧密合作,争分夺秒,为京营训练出更多更好的炮兵来。
  回城进到信王府时,已经是戌时五刻,将近晚上九点了。朱慈烺将李若链留在府中,和他商议了很久——有一件大事非交给李若链去做不可
  深夜,萧汉俊秘密拜见。
  “殿下,那件事臣已经筹备妥了,明日就可以发动。”萧汉俊道。
  烛光照着他的脸,他脸色平静,声音更是平静。
  那件事指的当然就是令工部尚书魏藻德身败名裂之事。明日发动,今夜来请示,看皇太子是否改变了主意?
  “好。”
  听完萧汉俊所言,朱慈烺毫不犹豫的点头。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对魏藻德在崇祯十七年的表现太印象深刻了,今世又亲自和魏藻德面对面,知道魏藻德的品行,魏藻德身为工部尚书,有才无德,工部下面的兵器厂一塌糊涂,更阻扰镇虏厂的合并,朱慈烺肯定是不能容他的。
  “事成之后,明晚你来见我。”朱慈烺道。
  “臣明白了。”
  萧汉俊悄然离去。
  朱慈烺坐在灯下,望着殿门沉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