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227

  朱慈烺知道躲不过,甩鞍下马,迈步走过去。
  不骑马,用步行表示对两位先生的尊敬。
  但心里,他对这两人却是鄙视的。
  王铎二十来岁就中进士,点庶吉士翰林,有“才压江南”的美名。
  吴伟业书香世家,崇祯四年一甲第二名,俗称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江左三大家”,不过气节却不怎样,明末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不想做崇祯的官,建虏入主华夏后,却做了建虏的官。
  王铎也一样,满清攻到南京时,他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一起开城门投降。
  两人虽满腹诗文,但却没有多少气节。
  朱慈烺穿越而来,甲申之变就在眼前,他每分每秒的时间都是宝贵,根本不能浪费在这两人身上,且这两人也教不了他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他一直不见他们,但想不到他两人如此执拗,每日求见也就算了,今日竟然堵在路边了。
  眼看避不过,只能一见了。
  见太子还是如过去那般的“有礼”,王铎和吴伟业相互一看,总算是有点心安。
  两人迎上朱慈烺:“臣见过太子殿下。”
  朱慈烺笑:“两位先生免礼。”
  “殿下身体无恙,为何一直不愿意见臣等二人,是臣等哪儿做的不好吗?”吴伟业年轻,说话不会绕弯子,感觉有点冲。
  朱慈烺淡淡笑:“左庶子哪里话?本宫这些天就是身体不好,弓马骑射还可以,但一看到书本就脑子疼,御医给本宫看了看,说还是需要多休息,不宜劳神,书本暂时还不能碰,所以这些天才没有见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勿要多想。”
  王铎和吴伟业相互一看,脸色都很难看,不能读书,却能骑马,还到校场阅兵,这是哪门子的道理?明知道太子说的是“鬼话”,但他们却也不能戳穿。
  相互对望了一眼,还是由吴伟业发问:“殿下,臣听说,今日你在校场斩了一百人?”
  朱慈烺点头。
  “不知他们犯了何罪?”
  “冒充京兵,按律当斩。”
  “还派人抄了右掖营主将徐卫良的家?”
  “是。”
  “殿下,你这么做,可经过了刑部,或者经过了陛下?”吴伟业脸色严肃。
  “没。”朱慈烺坦然相告:“我今天是代天巡视,有临时处置之权,徐卫良贪墨军饷,弄虚作假,还想欺瞒本宫,本宫不能饶他,不然何以震慑校场上的六万将士?”
  “殿下差矣,校场上都是我大明的将士,何用震慑?只要殿下修德治心,仁义为本,将士们自然心悦诚服、奋勇用命。何况人命关天,纵使罪犯,也不能随便斩杀,需交给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审理,以昭公信,因此臣以为,殿下今日之言行,大为不妥。”
  吴伟业深辑到地,一副犯言直谏,劝导君储的直臣模样。
  朱慈烺微微皱眉:“左庶子是说……本宫没有公信吗?”心里暗骂:你吴伟业吴梅村怪不得在明末清初的文华中只能算一个小道人物,就凭你的迂腐你就成不了大器!不震慑士卒,不杀贪官,不凝聚军心,只靠你嘴里的仁义,能挽救大明的危局吗?
  你跟我说仁义,有本事你跟徐卫良说去,让他不贪墨军饷,跟那些士卒说,让他们不怕死的去杀敌,又或者你直接跟建虏说去,让他们仁义为本,不要再侵扰我大明,看他们理不理你?!
  “臣不敢。”吴伟业吓一跳,连忙跪倒在地。
  王铎也跪倒。
  质疑皇太子的公信,间接的等于是在质疑天家和皇帝的公信,这个罪过可大可小,如果皇太子抓住不放,吴伟业肯定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吴伟业是两榜进士,榜眼出身,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只不过刚才太激动了,以至于口不择言,如今太子这么一说,他立刻就知道自己犯了个错误。
  王铎连忙打圆场:“殿下,吴伟业心忧殿下的学业,以至于一时糊涂。言语无状,还望殿下恕罪。”
  “起来吧,本宫并无怪罪之意。”朱慈烺淡淡道:“今日校场之事,实乃事出有因,如果不能断然处置,必然影响到京营的军心士气,还望两位先生能够体察。”
  王铎和吴伟业站了起来,吴伟业被太子折了锐气,不敢再多说什么。王铎胡子一大把,资格老,又是詹事府的詹事,胆气依然在,拱手道:“殿下,我大明以法治国,刑罚乃刑部职权,无论何人犯罪,都应送往刑部,由刑部审理,最后是杀是罚,皆应由刑部定夺,即便是陛下也不能干预。殿下国之储君,万民表率,可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啊。”王铎语重心长,语气比吴伟业柔和多了。
  但不想太子却不给他面子,皱起眉头,冷道:“本宫刚才说过了,本宫今日处置的并不是民,而是兵!一切都依军法处置,绝没有逾越刑部的权责,两位先生不必再多言,若没有其他事,本宫就要回城了。”
  “殿下!”
  这一来,连养气养的极好的王铎也不免有点变色了,争执道:“殿下,臣等一片忠心……”
  朱慈烺摆手打断他:“两位先生的忠心本宫很清楚,也很敬佩,但本宫这件事处置的并没有错,两位不要再言。再说一遍,他们是兵,不是民!~”
  王铎楞了一下,忽然有所顿悟,眼睛里闪过惭愧,拱手长辑到地:“臣明白了。”
  吴伟业楞了一下,也明白了,只要太子紧咬那一百人是兵不是民,就没有处置过重的问题,朝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他二人是太子老师,应该维护太子,当然也应该紧咬这一点,而不是自失立场,太子明着是斥责,其实也是在提醒他们。想明白这一点,吴伟业连忙也躬身,心中却想:太子也太机心了吧。
  王铎道:“乱兵之事,臣和左庶子一定在朝中为殿下辩解,但请殿下以后说话行事还需小心谨慎,遵从古礼,不然臣等万死莫赎。”
  指的当然是太子在校场发表演说,不守礼制之事。
  见王铎不再提乱兵之事,朱慈烺深深望了王铎一眼,心说这老头还算是知所进退,一点就透,怪不得是大书法家呢。
  “谢先生,本宫知道了。”
  朱慈烺淡淡笑,看似虚心接受,内心却不以为然。礼,什么是礼?难道一本正经的坐在那,说一些官话就是礼吗?骗这个时代的小孩儿还行,朱慈烺前世三十岁的灵魂和阅历可不吃这一套,何况大明只所以衰败,跟顽固保守、阶级分明的的“礼制”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怎么会遵从?
  王铎和吴伟业相互一看,明知太子在糊弄,但也好继续再追究下去了,毕竟是太子,他们当臣子的,不能太过逼迫。
  “那明天的早课……”王铎问。
  “呀,本宫头疼的厉害,李若链,快扶我上马。”朱慈烺转身就走。
  ……
  王铎和吴伟业弓身拱手,目送皇太子上马离开,直到皇太子远去了,方才直起身来。王铎望着皇太子的背影,若有所思。吴伟业却是皱着眉头,眼神惊讶:“太子殿下……好像是换了一个人啊。”
  以前的太子,秀气文雅,言语中带着尊敬,对他们两人的话,绝不会有任何的疑问,但眼前的太子,不卑不亢,眼神里透着英武,话语间更隐隐有自己独特的道理——一个月没见,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有了主见,甚至是有点“离经叛道”了。
  两人都有这种感觉,但却不敢明言,忠义大节,君臣礼仪,有些事情绝对不能碰触,有些想法也是绝对不能有的。
  “走吧,听说有几个御史蠢蠢欲动,想给太子找麻烦,我们得想办法去劝阻。”
  王铎掀帘上了轿子。
  吴伟业点头,不管怎样,作为太子的老师,他们都必须要维护太子,那些弹劾太子的奏疏,哪怕就是一个一个的谈,也要想方设法的挡下来。
  刚进了城门,朱慈烺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吴有性进京了!
第二十三章
瘟疫论者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瘟疫论一书。明末三大害,天灾,流寇,瘟疫,从穿越而来的第一天起,朱慈烺就在思考这三个问题,而吴有性就是解决瘟疫的药方。
  二十天前,朱慈烺派人打探吴有性的消息,得知他此时人在山西,立刻派人去请。
  两个时辰前,吴有性进京,被安排在了朱慈烺预先准备的一处宅院里。
  除了吴有性,朱慈烺还请了两人入京。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开物】,是明末著名的农学家,对手工业生产和冶金也颇有研究。明末天灾不断,米粟产量太少,根本喂不饱百姓的肚子,而土豆、番薯、玉蜀黍虽然已经传入大明,但并没有被大规模的播种。
  以京师为例,京师周围的荒山野地,长不出米粟,但却极适合土豆、番薯、玉蜀黍的生长,只要大范围的播种,京畿周围的吃饭问题,立刻就可以解决。宋应星是土豆、番薯、玉蜀黍的行家,朱慈烺必须把他请来。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安徽歙县人,是明末著名的火器专家,著有《军器图说》一书,《军器图说》在七年前就已经被刊印出来,书中图文并举,详细罗列了各种火器的使用与制造方法,并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的制造和使用。
  但可惜,这项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比起火绳枪,燧发枪不但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速,最重要的克服了火绳枪点火怕风雨的弱点,这项发明的改造与完成时间,大致与欧洲属同一时期。而欧洲很快就普及开来,但在大明,一直到毕懋康死,燧发枪都没有在大明军中出现。
  今世,朱慈烺要改变这一悲剧。
  照史书记载,毕懋康死于1644年,也就是说,这位伟大的火器专家,只有两年寿命了,因此朱慈烺想要见到他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为了最快的把毕懋康请到京师,朱慈烺派人带了自己的亲笔书信,亲自去江南邀请,算算日子,他们应该已经到达安徽歙县了。
  这三位老先生是大明科技的先行者,也是朱慈烺挽救大明计划的重要支柱点。
  因此,当听说吴有性已到京师的时候,朱慈烺非常兴奋。
  “走!”
  原本是要回宫,但朱慈烺一甩马缰,转头去见吴有性了。
  “殿下,宫门快要关闭了,再不回去就晚了。”
  田守信和李若链在后面追。
  朱慈烺不管,因为进宫后他就出不来了,猛然想到了什么,勒住缰绳,小声的吩咐了田守信几句。
  “啊?”
  田守信脸色发白,结结巴巴的说:“这行吗?”
  “当然行,放心,我母后一定会答应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