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1227

  史可法面露为难之色:“先生的意思,学生不是不明白,然一旦出兵镇压,必然会伤及无辜,学生实在是不忍……”
  李邦华微微皱眉,史宪之虽然清廉有干才,但性子太软了,没有决断力,浑不知淮安之事如果不能明快解决,影响的不只是漕运,而是整个大明的局势,到时死伤的可就不只淮安居民了。于是肃然道:“宪之,不可妇人之仁啊!!”
  史可法叹息:“可出兵镇压,万一官逼民反……”
  李邦华摇头,断然道:“万万不会!外面聚事的多是船工船丁,但朝廷开征厘金税与他们并无太大的干涉,减免辽饷反而对他们有巨大的好处,今天之事不过是一帮奸商在鼓动,拿下徐旭东,令他交代其他奸商的藏身之处,将其一一揪出,绑缚于府衙之前,说明事情的真相,那些船丁船工,自然就会散去。”
  话都说的这么清楚了,但史可法却还是难下决断,他满头大汗的又开始踱步了。
  高玮追上去,着急的道:“制台,下决心吧!”
  应廷吉也拱手:“制台,卑职以为,除了兵马弹压,眼下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史可法只是叹息,却不说话。
  李邦华终于忍不住了,一跺脚:“宪之,一家哭胜过万家哭啊,你万万不可再迟疑了!老夫在来时的路上已经见到不少的地痞流氓在趁机抢劫,等天色一黑,那些歹人会更加猖獗,倒霉的无辜百姓会更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淮安的骚乱不能尽快平息,扩延到运河两岸,甚至是南方各省,到时呼喊悲戚的,恐怕就不止一个淮安城了!”
  史可法一直不愿意出兵弹压,除了爱惜百姓,也是在爱惜自己的名声。无论哪朝哪代,出兵镇压治下的百姓,都不是什么好事,都会被史书写上一笔,就像他刚才所说,兵以御外寇者也,岂能用来镇压百姓?
  爱民是史可法的心魔,使他一直难下弹压的决心,但李邦华的话给了他当头棒喝,是啊,再犹豫不决,不但淮安,运河两岸都要乱了,于是猛地站住脚步,闭上双眼,痛苦的道:“应廷吉!”
  “卑职在!”
  ……
  崇祯十五年,三月十三,淮安骚乱,漕运总督史可法出标营兵,捕闹事歹人于街头,缚奸商于衙前,细说其害,百姓乃定。
  京师。
  乾清宫。
  这几日,崇祯帝很是烦躁。
  不止是因为松山的惨败,中原的糜烂,钱粮的匮乏和财政的困窘,还因为东厂提督太监王德化的一句话。
  太子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右侍郎吴甡往来密切,有结党嫌疑!
  初时听到,他勃然大怒:“好大胆的奴婢,居然敢中伤朕的太子!?”
  王德化吓的面如土色,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砰砰的,额头几下就见了血。
  崇祯初时暴怒,恨不得将王德化推出去斩了,但等到冷静下来,从一个父亲变回一个帝王之后,他心思却渐渐有所改变。
  纵观崇祯帝的性情有四个特点:勤政、好清誉、果于杀戮、性格极为多疑。
  勤政就不说了,好清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议和之心却无承担之意,事情败露,杀陈新甲以掩饰;明明想要南迁,却又要等众臣的拥戴,以至于错过南迁的时机。
  果于杀戮表现在崇祯一朝诛了两个首辅,两个兵部,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而在大明过去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首辅被诛的只有一人,而在之前的宋朝,宰相被诛的更是一个没有。华夏历史上历朝历代在风雨飘扬、巢倾卵覆之际,崇祯帝是杀大臣杀最多的一位。
  性格多疑也很明显,袁崇焕被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虏的离间——袁崇焕罪过再大,以他镇守辽东、勤王京师之功,也不应该是死罪。罢官,甚至是下狱都是可以的,让他牢狱之中冷静几年,等辽东事急还可以再起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袁崇焕之后,辽东再无一个有作为的督师,军事糜烂,辽东败局也就无可挽回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父子不疑
  另一例子就是太子南巡,只因为光时亨一句:奉太于往南,诸臣意欲何为?欲效唐肃宗灵武故事乎?群臣不敢再言,崇祯这个当父皇的,居然也默不作声,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崇祯帝沉默的原因,但担心太子南迁之后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影响,应该是一部分的原因。
  简单讲还是两个字:疑心。
  这几日崇祯帝反复的想,又将王德化的密折仔细的看了两遍——短短一个月里,太子朱慈烺和陈新甲密会五到六次,和吴甡在酒楼密会一次,虽然有抚军的职位,和兵部的两位大人见面并无不可,但崇祯帝的心里却总是笼罩着一片阴云——春哥儿这是干什么?有事不通过我这个父皇,直接找两个兵部欲意为何呀?
  不过崇祯帝依然不相信皇太子会结党。
  大明朝体制使然,皇太子没有结党的必要。
  何况他是看着朱慈烺长大的,朱慈烺性聪慧,心思单纯,又刚刚十五岁,绝不会有权谋之心。
  不相信太子结党,但心里的阴云却又驱散不了,因此崇祯帝越发的焦躁,时不时就发脾气,吓的內侍无人敢靠近。
  “陛下!淮安急报!”东厂太监王德化急步走了进来,手里捧着最新的塘报,交到崇祯的御案前。
  崇祯帝展开看过,眼中有欣慰,点头道:“史可法还是有干才的……”放下塘报,目光落到王德化的额头上——王德化额头上有血疤,那是前两日在御前密报太子有党,龙颜震怒,他磕头请罪,用力过巨所至。崇祯帝当时暴怒,现在却变成了感动:王德化还算是一个忠心的奴婢,换做别人,未必会把皇太子和陈新甲和吴甡交往过密的事情禀告于我。
  心中有感动,崇祯帝声音稍微温暖了一些:“塘报交给内阁,由内阁处理吧。”
  “遵旨。”
  王德化躬身,低着头。
  崇祯帝想了想,问:“东厂在太子身边有几人?”
  “一人。”王德化回答。
  崇祯帝淡淡道:“有点少……”
  王德化眼角微跳,他已经明白崇祯帝的意思了。
  信王府。
  得到淮安传来的好消息,朱慈烺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是放下了。
  塘报写的比较简单,没有提到李邦华,所以朱慈烺把所有功劳都算在了史可法的头上了。
  史可法,终究是没有让我失望,还是可以大用的。
  朱慈烺很欣慰。
  很快,史可法请罪的奏疏送到了御前。
  事先没有预防,平乱的过程中死了几十个百姓,幕后挑事的奸商也没有全部抓获,漕运总督史可法自认不称职,请朝廷降罪。
  朝廷当然不会降罪,勉励了一番,此事就算是过去了。
  淮安骚乱影响深远,原本各地的富豪巨商们都蠢蠢欲动,想要通过聚众示威的方式,逼迫朝廷收回厘金税,但淮安骚乱之后,他们一下就老实了——淮安骚乱平息之后,幕后指使者之一的淮安首富徐旭东获罪下狱,家产全部被抄没,据说是崇祯帝亲自下旨的,厘金税虽然肉疼,但抄家下狱的结果却更加悲惨,两厢一比,商人们哪还敢闹事?
  淮安骚乱平息,厘金税成功上路,朱慈烺心情大好,嘴里哼着內侍们听不懂的流行歌曲,从邓丽君的甜蜜蜜一直唱到今天是个好日子,旁边小太监偷笑,被田守信狠狠一眼瞪过去。
  下午,汤若望求见。
  原来,那一本意大利文的炮兵实用手册他已经翻译完成了,今日特来献给朱慈烺。
  朱慈烺大喜,汤若望真是一个宝啊。
  和汤若望见面,感谢他之后,朱慈烺邀请汤若望到城外的神机营走一走,汤若望是铸炮好手,邀请他到神机营,现场看一看神机营的大炮,提提意见,指指毛病,对炮营建设有莫大的好处。
  汤若望欣然从命。
  两人一路同行,除了讨论火炮,也讨论棱堡的修建。
  棱堡是唯一能抵挡红夷大炮轰击的城防建筑,如果想要稳固京畿的防守,或者未来进军辽东,棱堡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汤若望很健谈,有时候还带着一点幽默,令朱慈烺不时大笑。
  历史上,汤若望的名字很多时候都是跟徐光启联系在一起的,不论火炮或者是棱堡,都离不开徐光启的名字,谈着谈着,汤若望忽然红了眼眶。倒不是为了徐光启,而是为了徐光启的学生,也是他学生的原登州巡抚孙元华。
  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天启间举人,是一位真正的西洋火炮专家。师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后在边境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
  孙元化有超越同僚的战略眼光。他清醒的认识到,在冷兵器的较量中,明军包括声名在外的辽东铁骑已经不是八旗军的对手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才能遏制建虏的进攻。
  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崇祯三年,孙元化在登州组建新军,不但聘请葡萄牙人铸炮,还花费重金邀请澳门的精通大炮战术的葡萄牙炮兵军官到登州做教官,传授使用、保养、西洋大炮的方法。明朝的兵录记载,孙元化从西洋学会了抛物线的计算方法,利用参照物测量距离,再通过射角的改变,就能大幅提高火炮的精准度。
  孙元化培养了一批明朝自己的火炮手,让登州成为“东陲之西学堡垒”。
  此外,孙元化还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炮学专著《西洋神机》
  可惜啊,孙元化虽然是一个技术专家,但却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更不识人心,他辛辛苦苦,朝廷投入八十万两银子组建的新军所使用的军士,都是孔有德等人从皮岛带回来的毛文龙旧部。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海盗、矿工、囚徒出身,虽然打仗很勇猛,但个人素质、修养、道德都比较低下,不知道民族大义,不懂儒家忠义道理,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导致反复无常,一旦产生不满,立刻就叛变当汉贼,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其实,也有人劝说过孙元化,但孙巡抚总是抱着以诚待人的态度,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理由而置之不理。
第二百七十章
前车之鉴
  崇祯四年,隐患终于爆发了,因为一只鸡的问题,孔有德部跟吴桥百姓发生了冲突,随后,孔有德举兵叛乱,一路杀回登州,整个山东半岛都被他搅的天翻地覆,朝廷急调大军,甚至把关宁铁骑都调来平叛。
  孔有德抵抗不住,最后带兵出海投降了建虏。
  如果他们是普通的辽东兵也就罢了,但偏偏是学习了最近火炮技术,朝廷大力支持的新军。孔有德率部叛逃建虏,不止是带走了一支队伍,几十门最先进的红夷大炮,更是把最新近的火炮射击技术带给了建虏。
  自此,明军失去了火炮优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