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227

第二百零七章
精武善柳
  京师百姓大都还没有起床,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没有开张,街面上很是冷清,只偶尔有一两个早起的行人经过。京营的数万官兵从大营冲出来涌上街道之后,这种沉寂瞬间被打破。数万人的脚步一起踏向地面,如同平地惊雷一般将街道两旁的百姓都吵醒了。
  “孩他爹,出什么事了?”街旁的一栋民居里,一位刚披起衣服的老妇人惊恐的询问自己的丈夫。
  她丈夫下了床,小心翼翼地趴在门缝上向外张望了两眼,扭头安慰道:“没事,是京营的兵马,没穿甲胄,看样子好像是要出城操练。”
  老妇人松了一口气,但想到自家在蓟州服役的儿子,忍不住又流泪:“唉,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啊。”
  被惊醒的百姓何止一家?街道两旁,甚至更远地方的民居都被京营将士的跑步声所震撼,百姓们纷纷披衣起床,躲在门窗后,吃惊看着街面上跑过的大队兵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疑惑:这是要干什么呀?
  京营士卒可没心思去顾忌百姓心中所想,他们正拼命的往前跑——军官们已经说了,规定时间之内不到校场者,不但没早饭,而且还要挨鞭子!
  ……
  第二天一早,朱慈烺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辽东督师范志完、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护送杏山塔山两地百姓已经进了宁远城。
  好。
  朱慈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山西副总兵李辅明,塔山总兵佟瀚邦和杏山守将吕品奇带兵断后,正与建虏在塔山血战,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率大军正向塔山驰援。
  吴三桂,但愿你不要让我失望。
  ……
  早朝结束,回到乾清宫的暖阁后,朱慈烺将昨天校场检阅之事向崇祯进行了汇报,又把自己为京营制定的新军规说了一下。
  京营军规改动这么大,尤其是训练方法的改动,他必须向崇祯禀明,以免有宵小之徒向崇祯进献谗言,影响他京营的训练大计。
  连坐法,抚恤法,崇祯听的连连点头,不过眉间却有忧愁。
  一人阵亡三十两,一千人阵亡就是三万两啊,春哥儿在京营推行可以鼓舞京营的士气,但如果各地官军有样学样,都伸手向朝廷要抚恤金,每年阵亡的官军最少几万十几万,每年光这笔开销就得一百万两银子,朝廷根本拿不出。不说抚恤金,连日常的军饷朝廷都已经拿不出了。
  但崇祯还是支持。
  只要能把京营练成一直强兵,砸锅卖铁他都愿意,这么多年,他已经被各地军镇要挟怕了。
  朱慈烺道:“父皇,京营整编完成,五军营原先的编制已经被打乱,特别是新选出来的精兵营,人员来自原先的四营,再用过去的名字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儿臣想着,是不是该换一个名字了?”
  崇祯沉思着点头。
  朱慈烺跪拜在地:“请父皇为新营赐名!”
  崇祯沉思了一下,缓缓道:“右掖营就叫精武营吧,希望他们能精武报国……左掖营叫善柳营,左哨右哨营……就叫左柳营,右柳营吧。”
  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而闻名,他的营叫细柳营,连皇帝都不能轻入,崇祯用“柳”字为三个辅兵营命名,显示他对辅兵营仍有期待。
  “儿臣遵旨。”朱慈烺跪拜,心想这几个名字中最好听的倒是善柳营了,张纯厚可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等朱慈烺起身,崇祯眼有忧虑的道:“老弱撤了,京营征兵之事你要抓紧进行。偌大的京师,可不是六千人能护卫住的。如果缺钱,你就跟朕要。”
  “儿臣明白。征兵之事儿臣已经在进行了,戚少保《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儿臣时时研读,对戚少保征兵、练兵之法,儿臣非常佩服,因此儿臣仿效戚少保的做法,分别派锦衣卫南堂指挥李若链和京营副将董琦到天津和山东,招募纤夫和矿工去了。算算日子,再有几天,李若链招募的第一批新兵就可以返回京师了。”
  崇祯道:“那就好。戚少保是我大明名将,他的练兵之法你要多多钻研。”
  朱慈烺拱手:“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向你禀报,儿臣抚军京营,彻查京营官田,共清出十万亩,加上京营原有的二十万亩官田,共计三十万亩。”
  崇祯点头,朱慈烺只用十天时间,就逼着勋贵和将领们交出了十万亩的田地,他又喜又忧,喜的是朝廷多了十万亩地,忧的是朱慈烺这么一搞,那帮退田的勋贵将领们个个不满,没有了勋贵们的支持,朱慈烺未来的帝位,会不会不稳呢?
  朱慈烺不知道崇祯的忧虑,继续说:“三十万亩,乍一听好大的数目,但儿臣派人探查才发现,因为年久失修,官田周围的水利设施不是堵塞了,就是荒废了,这些年,官田的收成一直都很不好,二十万亩田,还不如天启年间的十万亩。要想这三十万亩官田丰收,非重修水利不可。现在是三月,去年的冬小麦马上就要进入返青期,正是需要灌溉的时候,因此儿臣想马上整修官田附近的水利设施,以保证今年夏粮小麦的丰收。”
  崇祯皱起眉头。
  水利的重要性他不是不知道。
  但他更知道的是,府库空虚,朝廷拿不出整修水利的钱粮。
  但儿子提出来了,他也不能反对,只能问:“你可计算过了,需要多少钱粮?”
  朱慈烺知道崇祯的忧虑和为难,所以不敢多要:“工程比较大,前后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银两儿臣可以自筹,粮食嘛……只今年可能就需要一万石。”
  崇祯不说话。
  “父皇,这一万石算儿臣向户部借的,等到夏粮收获,官田丰收后,儿臣一定把这一万石还给户部。”朱慈烺道。
  崇祯皱眉道:“朕会跟陈阁老商议,如果可以,多拨你一些也没有问题。”
  崇祯虽然是皇帝,但在钱粮问题上却也无法独断专行,非得跟户部尚书商议不可。
  “谢父皇。”
  “人力呢?你是想要征发徭役吗?”崇祯问。
第二百零八章
皇子皇庄
  “不,儿臣想要用西便门外的灾民,与其让粥厂赈济,倒不如让他们自食其力,有劳动能力者,都可以到水利工地干活,一来让他们吃饱,二来也可以减轻粥厂的负担。”
  崇祯微微惊讶,然后欣慰的道:“嗯,我儿思虑周到,很好。”
  朱慈烺趁热打铁:“说到水利,儿臣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天工开物》,一本《农政全书》,儿臣觉得非常好,想推荐给父皇。”
  崇祯点头:“好,有空朕会看。你就说吧,你是不是想要推荐这两本书的作者?”
  朱慈烺腼腆的笑:“被父皇看穿了,确实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已经到了京师,臣想用他做东宫之官,这一次官田兴修水利的工程,也交给他去做。”
  “准。”
  “农政全书的作者陈子龙是徐光启的弟子,农政全书也是陈子龙整理徐光启遗留的草稿,删其繁芜,补其缺略而成,陈子龙现在在浙江绍兴担任知县,儿臣觉得实在是大材小用,所以想请父皇调他入京,专管农业和水利之事,有他在,农业水利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徐光启……”
  听到这个名字,崇祯眼中有伤感,好像是想起了很多的往事,轻轻一叹,吩咐王承恩:“跟内阁打一个招呼,照太子所说,将陈子龙调入京师。”
  “是。”王承恩躬身。
  “谢父皇。”
  虽然知道崇祯会同意,但是当崇祯真同意了,朱慈烺还是欣喜不已,跪在地上向崇祯拜谢,然后收住笑容,肃容道:“儿臣还有一事禀报。”
  “讲。”
  “马绍愉前往辽东之前,儿臣亲自见了他,并且跟他有过交代,辽东百姓只要愿意退回关内者,儿臣都会给他们分发田地。”
  崇祯神色不变,对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但不是通过锦衣卫,而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禀告给他的,马绍愉临走前,派遣仆人将所有事情都告诉了陈新甲,而陈新甲不敢隐瞒,又立刻禀报了崇祯。
  历朝历代,对撤退百姓都会有所安排,不过却很少有事先宣布的,大部分都是等事情结束之后,视人数多寡和朝廷的财政情况,再做出适当的安抚。崇祯朝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土地又是最珍贵的资产,哪有这么多土地分给辽东百姓?尤其京畿地区的田地最为紧张。
  一开始,崇祯觉得朱慈烺在胡闹,甚至想要派人给马绍愉传旨,令他不要执行朱慈烺的命令,不过细想之下觉得儿子不是一个说大话、信口开河的性子,又有那日早朝的治国四策,儿子的聪慧高远让他这个当父亲的都是惊奇不已,会不会儿子有其他的安排或者是想法?
  崇祯稍一犹豫,马绍愉就已经到了山海关。
  于是崇祯决定静观其变,看儿子究竟要怎样处理?
  实在不行了,他可以从皇庄里面拨一些田地分给辽东百姓。
  不过等到朱慈烺清查京营军田,从勋贵手中夺回十万亩官田时,他隐隐已经猜出儿子的用意了。
  “你想把京营清出的十万亩官田,分给辽东百姓,对吗?”崇祯问。
  朱慈烺摇头:“那是京营之田,属于京营全体将士,儿臣怎敢私自做主分给他人?”
  崇祯好奇了:“那你要如何兑现你的承诺?”
  “儿臣……想把东宫的庄田拿出来,全部分给辽东百姓。”朱慈烺肃容回答。
  崇祯脸色微微一变。
  大明朝的皇帝,从成祖文皇帝开始就拥有自己的庄田,也就是皇庄,最初是国家官田的牧马草厂地﹐或者是夺还勋戚的庄田。最开始时,只是意思意思,数量并不多,但到了武宗皇帝时,皇庄数量急剧膨胀,明武宗即位一月之间﹐就增皇庄七处﹐后又增至三十多处。
  皇庄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北直隶的顺天等八府。尤以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为最多。
  皇庄收入是内廷收入的一部分,各处皇庄都由管庄太监直接掌管。
  后因各处管庄太监太过跋扈,还有太监妄指民田献为皇庄﹐致农民冤声撼野,嘉靖朝时﹐首辅夏言查勘皇庄﹐将一部分皇庄改称官地﹐同时撤回管庄太监,由户部派州县官取代﹐即“有司代管”。
  但实际上由太监征收皇庄子粒或皇庄子粒银的办法﹐一直维持至明末。
  某种意义上讲,皇帝的皇庄跟各地王爷“自留地”差不多,都是自己使用,不用向户部缴纳田赋的所在,唯一不同的是,皇帝的皇庄要供给宫内的开销,还有京营和上直二十六卫的粮饷。
  除了皇帝的庄田,还有皇太后及皇太子的庄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