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1227

  “那臣也二十天!”
  “好。”朱慈烺笑:“二十天后,本宫会再次检阅,到时如果没有做到,本宫可不饶你!”
  “殿下放心,臣一定做到!”徐文朴大声回答。
  “你们呢?”朱慈烺看其他将领。
  “臣等也能做到!”众将轰然答应,太监都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当然也能做到,不然岂不是说他们连太监都不如?只有一人小声嘀咕了一句:“臣手下没兵,要是有兵,十五天就能做到!”
  说话的正是杨轩。
  他的人虽然调到右掖营了,但右掖营的千户已经满员,无法为他分兵,他现在就是一个空头千户。
  “好啊,”朱慈烺淡淡道:“那我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从营中挑五百人出来做你的兵,从右掖营到右哨营随便你挑,但要记着,必须是善使鸟铳的兵,十五天之后,我会检查,如果队列走的好,鸟铳也打的好,赏!但如果你在说大话,那你就脱了这身千户甲,去做一个普通士兵吧。”
  这个赌注可够大,没想到杨轩想也不想的就答应:“臣遵命!”
  眼睛里满是兴奋和自信,就好像他接受的只是一个普通任务,他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朱慈烺对杨轩更是喜欢了。
  千总之后,朱慈烺又和更下一层的军官百户,甚至一一和旗长们见面,看到健壮英武的军士,他也会停住脚步,亲热的跟对方聊上两句,比如“今年多大、可曾娶妻、家中人口有多少、户内有几亩田”之类的家常话,每一个能和朱慈烺说话的军士都激动的眼泪盈眶,大明的皇太子,未来的储君啊,居然一点架子都没有跟他们这些丘八说话,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荣耀啊。
  “驱逐鞑虏,收服辽东。”
  “国家民族利益至上。”
  “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中间,吴伟业亲自挥毫,在校场周围的圆木寨墙上写上了朱慈烺事先交给他的宣传口号——这里原本没有寨墙,是昨天下午临时立起来的。
  不但大校场写,士兵们的营房也要写,而且要让每一名士兵们都明白标语的含义。
  虽然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民族”是什么东西,看了可能会一头雾水,但京营士兵很快就会明白的,因为思想教导官会把民族的含义向他们解释的清清楚楚——对于民族两字,思想教导官原本也是懵懵懂懂,不是太懂,是朱慈烺点拨了他们,并且强制的向他们灌输了民族的含义,严令不可更改,必须照这个意思,一字一句的传达给所有士兵。
  除了标语口号,新军规的五个大木板也摆到了校场边。
  连坐法、战死抚恤制度,都写的清清楚楚。
  各朝各代都有军规,在军中也都有执行,但像朱慈烺这样,清清楚楚的写在木牌上,并且立在校场边的的,却是少之又少。
第二百零四章
打成一片
  看着标语,吴甡和陈新甲都是若有所思。
  最后,朱慈烺又宣布:“从明天起,每个将士每月的伙食标准再提高两钱,管饱吃,一人一天一个鸡蛋,十天一荤腥,一个月一次大餐!”
  不把士兵们的肚子喂饱,是不可能练成强兵的。
  所有的军规中,就属这一条受欢迎,朱慈烺一宣布,全场欢声雷动。
  田守信和吴伟业却都是苦笑。
  这两人,一个大管家一个小管家,太子爷总是在扩大开销,但东宫的银子,却已经快要见底了。
  ……
  送走了陈新甲和吴牲,中午,朱慈烺没有回信王府,而是在大校场和将士们一起进餐,提前准备好的白面馒头和鸡鸭鱼肉流水一样的送入大校场,饭桌就在校场上摆开,将士们甩开腮帮子,大吃大喝,千总把总也就算了,对普通军士来说,这可是过年也不一定能吃上的盛宴啊。
  更何况皇太子还陪着他们,和他们吃一样的饭食,一时将士们人人感动,一边吃一边感念太子的恩德。
  整个过程中,朱慈烺一直把韩琛带在身边,显示他对韩琛的重视,这让京营将士都明白,韩琛是皇太子的亲信,也是皇太子的代表,韩琛当督导官,训练京营将士走队列,如果有人胆敢对韩琛不敬,就是对皇太子的不敬。
  十个思想教导官不需要朱慈烺加持,他们都是文官,大明以文制武,士兵们天生就对文官们有所敬畏。
  到现在为止,京营裁撤老弱的工作已经完成,虽然期间有人在兵部闹事,也掀起了小小的风波,但总体还算是顺利。接下来就是三件事,第一招新兵练新军,照朱慈烺的谋划,京营精锐的战营最少需要六万人;第二就是京营积欠的五个月的军饷要尽快发放,以安军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为右掖营找到一名合适的主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贺珍是骑兵出身,又已经是三千营的主将了,并不适合再担任步兵右掖营的营官,原本想用孙应元,可惜孙将军却陨落在罗山,唉……想到孙应元,朱慈烺就是鼻酸,明明知道结局,为什么还是不能避免?
  说到名将,这个时代最大的名将当然就是李定国,可惜李定国此时还是张献忠的义子,还跟着张献忠在蹂躏百姓呢。
  张献忠,这贼比李自成更可恶!
  朱慈烺在大校场待了一整天,除了跟贺珍学习骑射,跟杨轩学鸟铳,还跟宗俊泰学习了一段近身格斗术,虽然累的满头大汗,直不起腰,但心情却极好。
  正式的操练明天才会开始,但众将现在就已经等待不及,纷纷拉着部下在校场上操练了起来。
  三万一千人,虽然比过去少了两万多兵,但现在的京营才是真正的兵营。
  朱慈烺在京营的大动作,很快就传了出去。
  朝中清流又开始担心了,明朝以文制武,从太祖高皇帝时,就有意打压武人的地位,如今皇太子跟五军营的将官们围坐在一起,一起吃饭喝酒,隐隐有抬升武人地位的用意,明显就是违背了祖制。
  如果言官御史在朝,肯定会弹劾,最起码也会含沙射影的弹劾一下贺珍,但如今言官御史全部都被派到外地了,纵使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写奏折弹劾皇太子,恐怕也是一月后的事情了,加上言官御史们分派各地,无法合纵连横,三三两两的弹劾,根本形不成力量。
  “太子,无礼啊!”
  听到皇太子在军营中跟将官们共进午餐的消息,尤其是要训练什么队列,还用了几个太监当教官,已经快到京师的左都御史、一代大儒刘宗周气的再一次的跺脚。
  紫禁城,乾清宫。
  “胡闹!陈新甲和吴甡怎不阻止?”
  崇祯猛的一拍桌子。
  皇太子居然对着三万人演讲,还自称“我朱慈烺”,一点都没有太子的威仪,崇祯听了就是怒。
  不过等到王承恩将朱慈烺演讲稿呈送到他面前,他拿着信笺仔细的看过之后,他脸上的表情渐渐就变了,不再是愤怒,代之的是激动,看到最后两行时,已经是泪眼蒙蒙。
  “唉……我儿……真能胡闹。”放下信笺,崇祯轻轻地叹。
  王承恩不说话,只是淡淡笑。
  ……
  “殿下,毕懋康毕先生进京了!”
  下午三点,朱慈烺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毕懋康,字孟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累迁广西道监察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后遭宦官魏忠贤排挤、御史王际逵弹劾,遂被削籍。崇祯初年,起用为南京通政使,升兵部右侍郎,旋自免归。
  毕懋康最著名的不是他的为官经历,而是他著写的《军器图说》。
  《军器图说》在崇祯八年成书,成书之后,毕懋康立刻就进献给了崇祯。
  然而那一年正是多事之秋,曹文诏战死,张献忠攻破了凤阳、大明风雨飘摇,崇祯皇帝究竟有没有看这本书,谁也不能知道,知道的是这七八年来,大明火器厂对火绳枪没有任何的改进,甚至连落后的三眼铳也一直在不停的生产。
  在朱慈烺看来,燧发枪意义重大,不但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和精度,而且使用方便,是大明对付建虏的不二武器,然则大明上下对燧发枪的重要意义无一人有认识,致使毕懋康这样的大才一直郁闷不得志。历史上,毕懋康在崇祯十七年,大明灭亡之后,忧愤交加的死去。
  今世穿越,毕懋康是朱慈烺一定要重用的人才。
  在城北的一处宅院里,朱慈烺见到了久仰的毕懋康先生。
  朱慈烺不是一个人去的,他特意带了火器厂掌厂老太监刘若愚。
  毕懋康是研发者,刘若愚是未来的生产者,两人尽速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毕懋康今年已经七十岁了,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不过精神尚好,见到朱慈烺之后,不但下跪无虞,而且声音洪亮,令朱慈烺一直忧心他这么大年纪可能无法再承担制作燧发枪的重任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毕竟是做过兵部右侍郎的人,又七十古来稀,毕懋康面对当朝皇太子,依然能不卑不亢,直到朱慈烺拿出《军器图说》,他才忽然激动了起来。
第二百零五章
火器专家
  “毕先生,我想制作自生火铳,你能帮我吗?”朱慈烺微笑的问。
  毕懋康在《军器图说》里将燧发枪说为自生火铳。
  “老臣遵命……老臣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想不到古稀之年,还能为朝廷尽绵薄之力。”毕懋康激动的老泪纵横。
  七年前,当他把《军器图说》献给崇祯之时,就在等这一天了。
  这一等就是七年。
  接下来,围绕着燧发枪,朱慈烺和毕懋康进行了长谈。
  燧发枪的结构比火绳枪要复杂得多,虽然毕懋康对各个部件了然于胸,但真正试制起来,他却也不敢有百分百的把握。
  “燧发枪的难点在弹簧。”毕懋康直接点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