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227

  密密麻麻的将士握着手中的长枪如同标杆般耸立,枪头泛着凛冽的寒光,金属头盔,清一色的铁鳞甲,严整的队列、雄浑而又不失齐整的脚步声——这是右掖营,挑选出的六千精兵全部归于右掖营。
  朱慈烺心有欣慰,不管实战如何,右掖营起码像是一支精锐。
  再过去是左掖营,虽没有右掖营的气势,但却也是甲胄鲜明、军容严整,握着刀枪的军士一动不动。
  左哨营和右哨营就差了,只有前排的军官是铁鳞甲,后面的兵丁全部都是棉甲,手里虽然也握着刀枪,军旗虽然也在飞扬,但气势明显不足,阵型也是松松垮垮。
  左哨右哨之后是三千营。
  三千营的军旗是飞豹旗,各色小旗也都是以豹子为主。马上骑士清一色的笠盔和铁鳞甲,武器则各不相同,马槊,狼牙棒,铁锏,还有几种朱慈烺说不上名字的重武器。
  朱慈烺纵马而过,各营情况收在眼底,最后在点将台上勒马而定。
  兵部尚书陈新甲,右侍郎吴甡和田守信正在点将台前候着他。
  京营面貌一新的气势让两位大人颇为振奋。
  “参见太子殿下!”
  贺珍张纯厚为首,五军营三千营中尚在建制的千户以上的七十八名将官躬身参见。
  朱慈烺翻身下马,在田守信和宗俊泰的护卫下登上点将台,上台阶时,他小声问吴甡:“右掖营如何?”吴甡点头,意思是可以一战。上到台上,接过兵册,对千户以上军官一一点名,被点到的军官依次出列,大声回报麾下士兵所到的情况,应到多少,实到多少,汇报的很是清楚。
  右掖营六千,左掖营八千,左哨右哨各自六千余,三千营两千,再加上神机营的三千多,一共有三万两千兵——京师的守卫,流贼的剿灭,辽东的收复,未来就要全依靠他们了。
  望着台下黑压压的方阵,朱慈烺思绪澎湃,脸上忍不住就露出了叹息的表情,贺珍以为自己出了什么漏子,不安的问:“殿下,是有什么不对吗?”
  这七八天来,贺珍虽然一直待在五军营,忙着挑选精兵,但朝堂中的那些流言他却也听到一些,他知道自己正在被勋贵们疯狂弹劾,表面不在意,但心里却还是有点小担心的,京营整顿不出问题也就罢了,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惹皇太子都不高兴了,那弹劾他的奏折,恐怕会多上一倍。
  朱慈烺回过神来,平和的笑:“没事。”看向陈新甲和吴牲,询问他二人对京营的看法,陈新甲说京营军容齐整,士气高涨,必然是胜利之师,威武之师,吴甡却只肃然说了四个字:大有可为。意思是现在还不行。听了吴甡所言,陈新甲微微尴尬,有点马屁没有拍准,被人戳破了的感觉。
  朱慈烺看向众将,朗声道:“编制完成,现在咱们该说说军规了,吴伟业……”
  “臣在!”
  吴伟业带着乌纱帽,身穿五品青色官袍从东宫属官中走了出来,向朱慈烺深深一礼,然后向台下挥手:“抬上来!”
  十几名军士将四五个高两米、长两米,像是屏风一样的大木板抬上了点将台,木板被刷成白色,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都是吴伟业亲笔所书,吴伟业一代才子,书法甚是漂亮,楷书写的尤其好,朱慈烺命他在木板上写字,也算是帮他展示才华了。
  众将都伸长了脖子看。
  台下的千户们则是仰脖子踮脚,都想知道木板上写的是什么?
  点将台地方小,朱慈烺和四营主将,三个副将,七八个参将站在点将台上,千户都站在台下。
  连陈新甲和吴甡都是好奇,陈新甲伸长了脖子看,小声的念了一句:“京营军规……”
第一百九十五章
四项改革
  “不错,正是京营军规。”朱慈烺威严的道:“当年戚少保成立戚家军时,共订立六十四条军规,要求全体士卒必须统一步调,万为一体。临敌时,须谨遵号令,结阵而行,闻鼓进,闻金退。既不能临阵退缩,也不能逞一人之勇而乱阵。全军行连坐之法,一人退却则斩一人,全队退却则斩队长,队长不退而全队退,则斩全队!惟其如此,戚家军才能横扫倭寇,扬威蓟辽,今日我京营就是要仿效戚少保,再建戚家军!吴伟业,你帮将士们念出来吧。”
  “是。”吴伟业答应一声,清清嗓子,走到台前,开始大声的念。
  准确的说,应该是背,因为他根本没有看木板。
  吴是大才子,江左三大家之一,从小就过目不忘。
  十名声音洪亮,大嗓门,事先就挑选好的锦衣卫站在台下,吴伟业每背一句,他们就大声的重复一句。
  声音远远传开,校场上三万人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虽然是仿效戚少保,但京营新军规跟戚家军并不完全相同。
  前面的几条军规没什么,都是大明军队的基本。
  但听到后面,台上的将军和台下的将士却都变了脸色。
  兵部尚书陈新甲微微惊讶,侍郎吴甡却面色淡然,就好像他早就知道军规的内容一样。侍郎如此,尚书自然也不能失了身份,于是陈新甲连忙收起惊讶,正襟危坐,威严的看着台下的官兵。
  朱慈烺制定的新军规有四条特殊之处。
  第一,将官值班制度,
  各营主将副将参将轮流夜宿军营,千户必须住宿军营,五天可回家一次,百户十天回家一次,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请假。百户以下的将官必须以军营为家,过去那种点一下卯,就回家抱孩子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中下层军官必须时时待在营中,非有命令,不得离开。
  军官们听了心中都是叫苦,这么执行,他们以后连喝酒的时间都没有了。
  第二,军饷直发制度。
  以后饷银的发放,由代发改为直发,设置专门的发饷官,负责把饷银发送到每一个士兵的手里,发饷官直属京营戎政,各级军官无权节制,断绝军官们贪墨底层军士饷银的路径。
  第三,战死抚恤制度。
  凡京营将士,战场战死的都有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金,家中有未成年子女者,由京营负责抚养成人,并设置专门的学堂,供烈士子女读书;伤者从二十两到五十两不等,但如果是战场退缩、逃跑抗命被斩首之人,一分抚恤金也没有,严重者,还可没收其家中财产。
  听到这一条,校场上的议论之声几乎是有点压不住了,士兵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战死有抚恤金,伤了也有?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己战死了,家中儿女负责抚养,而且还可以上学?
  比起抚养,上学更令他们心动。
  这个时代,可不是谁想上学谁就能上的。
  “肃静!肃静!”
  军法官狠狠甩着皮鞭,好不容易把这一阵骚动压了下去。
  吴伟业继续念。
  第四,施行戚家军的“连坐法”。
  所谓连坐法就是,上阵杀敌,如果长官死了而自己逃了回来,杀头。如果同伴遇险而自己不救,杀头。如果同伴逃跑而自己不举报,轻则割耳朵重则杀头,绝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谁逃跑就斩谁,如果都逃跑了就砍队长的脑袋!
  这条军规并不新鲜,戚家军之后,各地明军都有这样的规定,但鲜有严厉执行者,大约只有袁崇焕督师辽东时,曾短暂在辽东施行过,正是因为有此法,辽东边军才会是大明的第一精锐。
  另外,训练中也施行“连坐法”,士兵一人掉队、什长受罚。两人掉队,旗总受罚。军官掉队,军官降级,所有部属一起受罚。
  对于连坐法的实施,朱慈烺犹豫了很久,但最后还是决定加到军规里,残酷的时代,必须实行残酷的军规,不然就无法逆转残酷的历史。逃跑砍头的政策虽然无情,但却是不得不的恶。慈不掌兵,在这风雨飘扬的时代,要想扭转大明军队军纪涣散,一战就溃的坏毛病,严厉刑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赏罚分明,军纪严厉,装备精良,思想坚定,四管齐下,才有可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抚恤金大家喜闻乐见,但“连坐法”一出,将军士兵又有点惊惧。
  士兵们都在心里盘算:逃跑不但会被就地斩首,家里财产还会被没收,如果是战死,不但有三十两银子的抚恤,家中儿女由京营负责抚养,而且还可以上学,两者相比,那是地狱和天堂的差距啊……
  吴伟业念读完毕。
  十名大嗓门锦衣卫的声音在校场上空久久回荡。
  校场上鸦雀无声,只有风卷过军旗沙沙声和远处不时传来的鸟鸣声——三万将士好像还沉浸在残酷军规的震撼中。
  连兵部尚书陈新甲都被震撼了。
  朱慈烺环视众将,又看台下的千户,威严的问:“这就是我京营的新军规,大家可有意见?”
  没有人说话。
  “连坐法”让军官们心惊。
  “抚恤法”,又让他们欣慰。
  普通士兵三十两,他们这些千户把总阵亡,抚恤金会更高。
  饷银直发断绝了军官们贪墨军饷的路径,连坐法是所有人的紧箍咒,抚恤金是安慰剂,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如果是他人担任京营总督,制定出这样的军规,军官们一定有很多的意见,但现在没有人敢吭气。皇太子的手腕和手段,他们已经领教过了,没人敢再尝试。
  “既然没有,那就照此执行。”朱慈烺平缓但又不失威严的道:“凡我京营将士,从今日起,必须严格执行京营军规,但有触犯者,皆照律执行,绝不容许有任何的纵放!但有战死受伤者,按照军规抚恤,我朱慈烺在此用皇太子的名义发誓,所有牺牲烈士的家眷,我朱慈烺一定会负责到底!若有违背,天打五雷轰!”
第一百九十六章
操练之法
  十名锦衣卫将朱慈烺的誓言传送出去。
  “殿下!殿下!”
  校场上的三万将士齐声呐喊,山呼海啸,声动天地。
  士气涨到了最高点。
  不说其他,只是抚养遗孤,就足以让将士们感动了。
  陈新甲张大了嘴,眼睛里都是惊讶,或者说是惊慌——从此没有一个皇太子会当众发誓,尤其发这种恶毒的誓言。若是让言官们知道了,少不了又是弹劾,不过还好,言官都是派到外地,即便如此,这番发誓的话传到朝中清流的耳中,也会掀起不小的风浪。
  吴甡却一派淡定,对皇太子的不拘小节,他早就习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