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3/1227

  皇子不干政,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难道就不怕再发生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吗?
  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如果不参政,如何确定皇子有无能力、配不配封亲王?
  只考言行和举止吗?
  另外,皇子们如果不封亲王,那又以什么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绕来绕去,终究还是绕不过“册封”两个字。
  于是干脆全盘反对,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将所有皇子都封为亲王,然后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辽阔,又新开辽东,分置十几个亲王,不是问题,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后,这四个地方也都闲了出来,也可以安置亲王。
  总之,和朝廷浪费钱粮,供养一代代亲王相比,将皇子留在京师,干预朝政,对大明的伤害更大。
  ……
  对于这种腔调,朱慈烺严厉驳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这个顽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时,朝廷其实就已经是力不从心,他好不容易才改过来,岂能再重蹈覆辙,滥封滥赏?你们不心疼百姓,不担心百年之后,朝廷亲王郡王的数目,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两到三倍,造成国家财政不济,朕这个皇帝却是要担心呢!
  至于皇子干政,内阁已经在制定制度,给皇子们空间,也给他们约束,最重要的一点,皇子不能参与军政,参与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领导之下,皇太子地位神圣,谁也不能撼动,同时的,皇子参政也皆在群臣的监督之下,但是所有人尽忠职守,内外这么多的眼睛,又何惧“乱政”?
  “自从继位以来,朕一直强调两个字,制度!”
  “好的制度,令坏人不敢伸手,坏的制度,将好人染成坏人。”
  “历朝历代,只所以会出现夺嫡夺权,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不明,主上态度不定,任由各个皇子争夺,如果主上态度明确,发现苗头,立刻弹压,又有多少人敢冒着赤族的危险,去参与作乱呢?”
  ……
  眼见直接“硬攻”不成,有朝臣开始将火力转向了永王和周王。
  和皇子不同,这两位王爷可是大明实实在在的亲王,照规制,其实是不能留在京师的。但周王是远藩,永王是庶出,加上永王本身又比较低调,宫中无人,形不成对社稷的威胁,因此在这之前,群臣勉强可以容忍,但现在不行了,或者说,他们两人成了牺牲品,如果能说动陛下,将他们“逐”出京师,或可在皇子留京的事情上,打开一个缺口。
  奏疏雪片一般的来。
  “为了加强宗室管理,朕将周王兄请到京师,这些年来,宗室安然,各地鲜有宗室不法,这都是周王兄的功劳,如果让周王兄回封地,那么,宗人令之职,又有谁可以领起来呢?”
  “因此,朕不准。”
  “永王是朕唯一的一个弟弟,兼着理藩院,责任同样重大,未来朕更有重担交给他,因此朕也不准。”
  “周王永王之事,到此为止,再有上疏者,一律严叱!”
  ……
  就像万历皇子因为立储的事情,和群臣斗气,十几年不上朝一样,现在,隆武皇帝隐隐的也和群臣形成了对峙,但比万历皇帝幸运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改制,京师的言官力量被大大削弱,都察院差不多就是一个空架子,内阁,军机处,六部堂官和九卿,都有意无意的被隆武帝清理过一遍,虽然其中仍然有很多的顽固者,但在隆武帝巨大的威信和声望面前,却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而这些日子里,《三文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对皇子论功封爵之事,大加赞赏,说,没有父亲不爱儿子的,每个父亲都希望儿子能福贵一生。但陛下却能割舍亲情,亦社稷百姓为重,实乃圣明也。
  皇子不封王,需要立功表现,才能成为亲王的事情,迅速传遍天下,在引起轰动的同时,更激发了很多的讨论。
  ……
  虽然仍然有反对,但整个事件,其实是在缓慢推进中。
  ……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大明律
  ……
  十二月初。
  驻朝鲜将军周遇吉回京述职,周遇吉在朝鲜四年,以沉默少言,不怒自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战绩卓著,而受到朝鲜上下一致的尊重和爱戴,听闻周遇吉要离开,从朝鲜王到下面普通的普通百姓都是不舍,夹道相送了几十里,朝鲜王更是上疏大明,请求派周遇吉永驻朝鲜。
  但朱慈烺却舍不得将周遇吉这样一个猛将,一直放在平安无战事的朝鲜,因此令徐文朴驻扎朝鲜,而将周遇吉调回京师,另行任用。
  十一日,隆武帝朱慈烺在武英殿设宴,和周遇吉以及他的副将,庄子固畅饮。
  庄子固亦是猛将,前世历史上,他和刘肇基一起战死在了扬州。这一世跟随周遇吉南征北战,亦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面对英烈,听着两人说起辽东激战,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血战,朱慈烺心情愉快。
  第二次,朝廷擢周遇吉左都督,为宁夏总兵,挂安西将军印。同时封其妻为一品诰命夫人。历史上,宁武关之战时,周妻相助丈夫守城,城破之后,依然占据屋顶,向流贼放箭,后为流贼所杀。
  庄子固擢都督佥事,为青海总兵。
  “辽东虽平,但西北之事,却远没有到平息的时候,你到宁夏之后,要配合史阁部,加紧练兵,以防不测!”
  临行前,朱慈烺牵着周遇吉的手叮嘱。
  周遇吉感激陛下的器重和恩遇,跪在地上:“臣领命!”
  ……
  “咚,咚,咚咚~~”
  随着新年的钟声,隆武十二年来到。
  大年初一,隆武帝在皇极殿接受群臣的新年祝贺,并赏赐群臣和勋贵酒菜。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感觉登基之日仿佛就是在昨日,但群臣的面貌却已然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愁眉苦脸,眼神焦虑,欲言又止,而一个个是精神抖擞,敢所言,敢任事,没有过去的压抑,而是展现出了一种蓬勃。
  ——虽然继位以来,朱慈烺“一意孤行”的进行了很多政策的调整,但从来没有一个臣子因为反对他的政策,而被他下狱论罪,朱慈烺所为的就是一条,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行政官员,不同意朝廷的决议,可以辞官,但只要在位,就必须执行朝廷的意志。
  相反,朱慈烺对御史、监察官员,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一直到现在,都有御史上疏反对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但朱慈烺并没有责罚,因为御史本就应该是天然的反对者。只要不逾越分际,就可以被容忍,也必须被容忍。
  ……
  初六内阁开议。
  朱慈烺亲临。
  “朕今日要说的,只有一个字,法!”
  “都察院弹劾,广州知府收受贿赂,干预判案,其一府境内,积压的案子,竟然有千件。”
  “最长的,竟然六年未判,告状的老头已经故去。”
  “朝廷责问,广州知府竟然以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审案做推诿。”
  “前年,广西有一件案子,知县曲解大明律,妄下判决!县民不服,告到省城,方才大白于天下。”
  “山西有仵作,竟然不知验尸五法,但有命案,竟然是将过去的验尸报告,拿过来随便一抄了事!”
  “这样处置,焉能没有冤案?”
  “天下百姓,一求安居乐业,没有盗匪,二来就是司法公正,明镜高悬,但有委屈,官府可以主持公道,惩恶扬善,如果百姓空有冤屈,却得不到伸张,必然对官府失望,对朝廷失望,时间长久,民怨累积,必然会惹出乱子。”
  “此种种乱象,非改不可。”
  ……
  很快,内阁传出消息,说陛下要依照大明律,制定新的条例,同时修改官制,新设司法官。
  简单一句话,以后的知县知府只抓地方行政,不再管司法,但有民事或者是刑事案件,将有专门的法官进行审理,知县知府所有事务一把抓,升堂审案、衙役口喊威武的场景,将变成历史。
  行政权和司法权,将被分开。
  至于维持治安,抓捕盗贼,当然还是县令的事,只是如何定罪,就不是县令可以参与的了。
  当然了,一县之首还是知县,县司法官的品级为从七品,和县丞同级,位在知县之下。
  消息传出,又是轰动。
  一县父母官,主管县内的一切,这已经是千年的传统,从没听说过有什么问题,陛下怎么别出心裁,在知县之外,要新设什么司法官?这是分知县知府的权力吗?又者,朝廷财税紧张,如果新设司法官,岂非又得多发俸禄?
  至于修订法律,就更是重大了。
  历朝历代,增修律法都是一件大事,本朝从开国到现在,虽然世事变化,皇帝更迭,但大明律的本文自太祖皇帝订下之后,就始终未再动一字,有变通之处﹐则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
  弘治十三年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增内三百七十六条﹔万历十三年又重修﹐增内三百八十二条。此后律、例并行。
  现在隆武陛下要增订大明律,岂非是大事?
  立刻,朝臣中就有人提出反对意外,认为大明律已经很是完善,何必劳民伤财的修改和折腾?
  但隆武帝坚持。
  ……
  内阁和刑部还是领受了命令,开始进行大明律的增编和细定。
  《大明律》共分30卷,由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成,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十恶、八议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
  照隆武帝的意思,将增加《商律》,在保护商人的权益之外,亦提出“专利保护”。
  《吏律》新增,行政官员不得干预司法,违者重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