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2/1227

  临行前,朱慈烺召见史可法,长谈了一个上午。
  ……
  十一月。
  京师降下今冬的第一场大雪。
  瑞雪兆丰年。
  也就在这一个月,四皇子朱和圻三岁诞日、六皇子朱和坤满月之礼,连续在宫中举行,宫中喜气洋洋。
  礼部上疏,说淑妃所生二皇子朱和增已经十二岁,娜仁贵妃所生三皇子朱和圳也已经十一岁,都已经到了册封的年纪,陛下您该册封他们了。
  甚至礼部连封号都给两个皇子准备好了,二皇子辽王,三皇子蒙王,辽王封在辽东,蒙王封在大宁,也就是原先宁王的封地。
  但隆武帝却不应。
  礼部之后,群臣继续上疏。
  ——大明自开国以来,一直遵循太祖皇帝的祖制,皇子成年即封亲王,然后就需要离开京师,去往封地就藩,终身不得返回,这是吸取历朝历代,皇子作乱,兄弟阋墙的教训,成年之后就外放,将其排除在京师的权力核心之外,断绝其野心,同时的,皇子外放,也有坐镇地方、加强边关的用意,这也是最初,不论燕王宁王,都执掌大批兵马,当靖文帝削藩的时候,他们可以揭竿而起,成就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可以成就大统的原因。
  而朱棣成为皇帝之后,意识到亲王带兵将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因为他开了带兵夺位的恶例,其他亲王也可以有样学样,为此,朱棣继位之后,大力削减各军亲王的兵权,限制亲王卫队的人数。
  不过因为祖制的原因,各地亲王仍然保留有王府卫队。
  等到武宗皇帝,江西宁王造反之后,王府卫队全部被取消,亲王在封地的一举一动,都被在地官员监督和约束。
  从那以后,大明各地亲王都被形成了广义上的“软禁”,连出城一次都得向地方官员汇报,没有一丝的自由。
  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地方上的作威作福,碍于王权,地方官员能惩治的只有他们的家奴,更多的时候,地方地方对各地王府的不法,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王爷不谋反,不蓄兵,不结交官员,只是欺压一下下层的百姓,官员们都会选择容忍,因为即便是报上去,朝廷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惩处。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亲王册封
  ……
  这样的王爷,这样一辈子的豢养,重重枷锁,无所事事,醉生梦死,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老实说,朱慈烺不想让自己的子孙继续下去。
  因此他在继位之后,没有准许弟弟永王就藩,还将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师,主持宗人府,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是打破了成年亲王外放就藩,终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朝臣时不时的都会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时令周王返回封地。
  朱慈烺一概不理。
  同时的,朱慈烺也对不论功绩,不论学识,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可以被封为亲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就这方面来说,清朝做的比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亲王,做议政王,做顾命大臣,但有的却只能被封为一个贝子,终身默默无闻,其后代很快就淹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奉行论功行赏,即便你是皇帝的儿子,但没有功绩,也是不能被封为亲王的,顺治帝在位时,仅追封了幼殇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其他七个儿子皆不给封爵。也就是说,康熙并没有亲王爵。
  而康熙一共35个儿子,最后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为亲王的,却只有四个。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功绩的增长,步步观察,步步提升的。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后,才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相比于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孙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儿子,不管你是猪是龙,一出生,就注定是亲王。
  因此,朱慈烺决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绅之后,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挥向自己。
  因此,他对礼部谏请册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发。
  ……
  而群臣并没有意识到隆武帝的心思,依旧有人上疏。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应不可,不然随着两个皇子年纪的增长,谏请册封的奏疏会越来越多。
  皇极殿。
  面对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几步,缓缓说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禄大大减少,而且各地都出现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业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别是郡王诸五世孙,中尉一级的,商有湖广荆王后裔,联合经商,开铁厂,兴纺织,工厂从苏州开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画名闻天下,千金难买;湖南湖北,今秋乡试,有九个宗室中了举,他们都是优秀的宗室,给天家长了脸,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比过去更好更滋润。”
  “但同时的,却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从皇家钱庄贷了银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双手一摊,连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来。”
  “同样一个朱姓,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宗人府统计了一下,这些不良的宗室,大部分都是镇国将军一级的,他们都是郡王的子弟,从小喊着金汤匙,吃喝不愁,每日花天酒地,不读书,不懂经营,除了吃喝玩乐,再不会其他,一下断了他们的宗禄,即便钱庄有贷款给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民间说,废材,败家子,就是他们这种。”
  “但中尉一级的,宗室改革之前,他们收到的宗禄比较少,论起来,已经和普通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学习一些维生之道,因此,当朝廷放开宗室限制之后,他们不但能自立更生,自食其力,而且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好,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
  “所以啊,还是过高的爵位,害了那些镇国将军。德不配位,才不足领,终究是误国误己……”
  朱慈烺轻叹。
  “陛下英明~~”
  殿中一片颂扬之声。
  待声音平息,定了一下,朱慈烺继续道:“由他们,朕不由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不知道百年之后,他们是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呢?还是像那些不成器的镇国将军一样,文不成,武不就,经商不会,力气没有,沦为别人口中的笑柄呢?”
  殿中静寂。
  ——陛下自己的子孙,可不是他们可以轻易置喙的。
  “朕今年刚二十八岁,但已经有六个儿子了,继续下去,十个,二十个怕也是可能的,朕在想,如果朕的每一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等于一下子就多出了二十个亲王。二十个亲王,二十块封地,我大明还有这么多的地方可以分封就藩吗?”
  朱慈烺的目光看向群臣。
  群臣微微骚动。
  陛下什么意思?难道是不想分封自己的儿子吗?
  “二十个亲王,加上孙子的郡王,怕是七八十人,如果再加上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怕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那一来,朝廷又要支出很多。”
  “朕改革宗室,就是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朕不能一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边又任由回到过去。所谓革了别人,肥了自己,史书不写,朕心中也是要惭愧的。”
  “再加上镇国将军的教训,如果德不配位,没有能力,将他册封为亲王,不但没有益,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
  听到此,殿中轰的一声,所有朝臣都是震惊,原来陛下真的是要改革自己,真的是要改掉皇子皆为亲王的祖制!
  不理会众臣的震惊,朱慈烺继续道:“经过深思熟虑,朕决定,以才能和德行,决定皇子们的亲王位。”
  “不能因为他是朕的儿子,还没有彰显才能和功绩,朕就封他为亲王。”
  “能不能成亲王,还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
  “有功于社稷,自然封亲王,无功,就让他们做一个富家翁吧。”
  ……
  隆武帝的话,在殿中久久回荡,群臣都被震惊住,除了内阁军机几人,其他人都是张口结舌,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改革从来都是改别人,想不到隆武陛下将刀子挥到自己儿子头上了!
  就群臣的潜意识来说,陛下身体康健,弓马娴熟,今年刚是二十八,以后有二十个皇子,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二十个皇子,二十个亲王,对朝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如果陛下能改掉祖制,少封几个亲王,对大明朝廷,对天下百姓,的确是能减轻一些负担。
  但很快的,群臣就意识到,如果不封亲王,皇子只是普通宗室的身份,那是不是就不用出京了呢?那样一来,京师宗室岂不是要成倍增加,皇子们都聚集在京师,宫廷政变,社稷不稳的风险,岂不是也要增加?
  “陛下,如果不封为亲王,皇子岂不是要长留京师?”礼部侍郎站出问。
  朱慈烺点头:“没有封亲王,只是普通的宗室,自然是要留在京师的。”
  “陛下,此乃取乱之源,万万不可啊!”
  不等礼部侍郎反对,周边早有其他朝臣站出。齐声反对。
  ——虽然不是亲王,但毕竟是皇家血脉,是皇子,一旦有变,被野心家利用,说不得就会掀起大浪头。
  另外,陛下所说的才能和德行,其实一直都是为太祖成祖皇帝所忌讳的,在他们以及朝臣百官看来,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越废物越好,因为他们的废物,无法争权夺利,大明朝廷才会江山稳固,也就不会发生第二次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可现在陛下要依照才能和德行给皇子们册封亲王位,但才能和德行在宫里是看不出来多少的,非的放到实际的位置上历练才可以,难道陛下心里的想法,是想要让皇子们参政吗?
  啊,这可是不行。
  朝堂上一片反对之声,内阁军机重臣也都是皱眉。
  朱慈烺没有强争,起身下令退朝。
  新鲜事物刚出来,总是有些骇人听闻,但时间长了,讨论的多了,增加配套措施,终究是可以施行。
  朱慈烺相信,自己有这种威严和威信。也有这种毅力。
  ……
  但朝臣们并不罢休,继续上疏反对,最初,他们反对的并不是“亲王论功封爵”,而是皇子参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