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1227

  群臣们又微微吃惊。
  专线他们都能想到,但专营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专线专营,即补充了漕运的不足,省却了广东福建两省的劳顿,又不影响整个漕运大局,还可以咎责专人,臣以为,此议可行!”微一思索,礼部右侍郎蒋德璟终于直接表态支持了。
  群臣议论纷纷,他们大部分都是漕运的支持者,知道只要开了海运这扇门,漕运终究会受到损害,不过一时半会却也想不出反对之策,更何况,龙座上的崇祯眼有喜色,对皇太子的提议好像颇为欢喜,他们父子二人是不是早就商议好了?贸然提出反对,会不会惹的龙颜大怒?
  只有礼部尚书林欲辑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慨然道:“陛下,海禁是我大明祖制,不可轻开啊!”
  崇祯不说话,显然,他也正在祖制和现实的利弊之中纠结。
  朱慈烺知道,必须再加一个筹码了。
  如果说漕米改海只是撬动海禁政策一道缝,将来同荷兰人谈判,给予自由贸易权,就是开一扇大门了,如果连小缝都撬不动,又何谈大门呢?
  于是向崇祯拱手:“父皇,儿臣以为,除了专线专营,将广东福建的漕米运到天津,那家被准许的船号,还需承担另外一个重大任务。”
  “讲。”
  “做我大明的后备水师,听候朝廷调遣,只要朝廷需要,船号随时为朝廷运兵!短期是义务,长期朝廷可适当给予补偿。”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议论之声就更大了。
  崇祯可能是华夏王朝里对私有财产权最看重的一个皇帝,国库内库空虚见底,崇祯低声下气的请求群臣义捐,但却从来也不敢横夺,对大臣如此,对商家百姓也是如此。崇祯十七年,王朝覆灭在即,欲调山海关吴三桂回京勤王,吴三桂提出饷银要求,崇祯拿不出,都到这个时候了,崇祯也不敢想出一个“坏点子”,对城中的富豪勒索银两。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一共从勋贵,官员和富商的家中抄出七千万两银子。
  北京城中并非没有银子,只是崇祯想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说,他儒门圣教徒的性格,使他根本想不出“坏点子”,如果换成他先祖朱元璋,南京修城没钱,立刻就想办法抄了首富沈万三的家,一点犹豫都没有,纵使知道会遭人非议,他也毫不在乎。
  万历皇帝虽不抄家,但却想办法的开店开矿,增加内库的收入,崇祯束手无策,空有道德,眼看着国库空虚,除了向群臣乞求义捐,竟然没有第二个办法。
  朝廷使用民船,历来都是要给钱或者是抵充徭役的,哪怕给的很少,从来没有白用,朱慈烺现在的提议,让群臣微微吃惊。
  “殿下,所谓运兵,指的是哪里?”礼部尚书林欲辑又颤颤巍巍的站了出来,向朱慈烺拱手问。
  他最喜欢的就是在朱慈烺身上挑刺。
  朱慈烺回一礼,淡淡回答:“没有特指,如今天下不宁,外有建虏内有流贼,朝廷在北方的兵力捉襟见肘,但在南方却还一些闲兵,如果能有一支运兵的船队,可以将广东福建之兵短时间之内运到天津,不但拱卫京师,也可预防万一。”
  林欲辑又颤颤巍巍的退了回去。
  朱慈烺回答的有理有据,这刺他挑不出。
  群臣之中,不少人在微微点头。
  是呀,如果能通过海运,从东南运来兵马,不管面对建虏或者流贼,朝廷能使用的兵马都会增加不少,虽然这些年来朝廷也动过东南的兵马,比如四川的白杆兵,但陆路遥远,来回就得走一年,三月发出命令,来年三月才能赶来,根本远不济急。
  而从广东到天津,海运只需一个月,危急之时,确实可以使用。
  “殿下,民船都是小船,运粮可以,如果用来运兵,怕是不行吧?”谢升皱眉。
  朱慈烺笑:“先生有所不知,民船并非都是小船,据我所知,一次能运两百人的大沙船,在江南为数不少,如果能为朝廷所用,不管调兵还是运粮,都是朝廷的一大臂助。”
  龙座上,崇祯眼睛发亮,到这时,他已经完全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要执行对建虏后方骚扰的战略,非有一只运兵船队不可,原本的谋划,是想要使用长江水师,但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之事,因为江南官场的反对,已经是夭折了,朝廷又没有财力造新船,如果照朱慈烺所说,江南真有一次能运载两百士兵的大沙船,用来当作运兵船,最合适不过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船号专营
  谢升却还没有猜到皇帝的心意,他皱眉道:“广东福建两省漕米不多,运输利润有限,又要承担为朝廷运兵的义务,怕是没有船号愿意承担吧?”
  “是啊,构想虽好,但那些奸商们肯定不会愿意。”
  “太子殿下想的太简单了。”
  群臣议论纷纷。
  连海运支持者,蒋德璟宋玫李明睿也都是沉思。
  首辅周延儒皱着眉头。
  原本是要争论漕米是否改海,但现在却已经跳过“是否”,直接讨论如何执行了。
  皇太子高明啊,群臣不知不觉就被他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了,皇太子的身份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朱慈烺只是一般的朝臣,群臣不会这么容易就入彀。
  周延儒暗暗叹口气,看来,漕米改海之策已经是挡不住了。
  “一般的船号,肯定是不愿意的,但如果是忠臣名士的家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等议论稍停,朱慈烺向崇祯拱手:“父皇,这大殿之中就有一人的家族,有此能力,就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谁?”
  “户部郎中沈廷扬。”朱慈烺说出沈廷扬的名字。
  户部郎中只是一个五品官,在这冠盖云集的大殿之上,毫不起眼,所站身的位置也是最后排,海运漕运激烈讨论之时,他默默无语,一直不说话,直到朱慈烺提到他的名字,他才从队列的最后方走了出来,向崇祯行礼。
  朝堂一下就寂静了。
  沈廷扬是船运世家,也是漕运改海的支持者,数次在朝堂上发起漕运改海的动议,今日海运漕运争的激烈,他却没有发表意见,群臣都有点诧异。但老谋深算者,却已经猜到个中原委了。
  “沈廷扬,我听说你家是船运世家,家中有一百艘运兵两百人的大沙船,不知道你家族可愿意担起这个重任,专线专营广东福建的漕米,并且听候朝廷调遣,为朝廷运兵呢?”朱慈烺问。
  沈廷扬深深一躬:“虽然还没有和族亲们商议,不知道他们的意见,但心忧天下是我沈家的祖训,所以臣……愿意。”
  “好!”
  崇祯站起身,一脸喜色。他终于是抛开了“祖制”。
  “臣以为不可!”
  大事即将抵定之时,忽然有一人站出来阻止,却是左副都御史方岳贡。
  方岳贡,天启二年进士,有名的廉官,最高官至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拷打北京官员,追赃助饷,搜到方岳贡家,居然只发现了五套布袍,一条犀带,二锭皇帝赐的元宝,这令流贼们感到非常诧异——“阁老何一贫至此?”
  刘宗敏不相信一个明朝的内阁大臣如此贫穷。
  但方岳贡真就这么穷。
  在被关押期间,方岳贡曾有机会碰到崇祯皇帝的太子,太子放声痛哭,求方岳贡救他。方岳贡说:“臣当忍死以拥殿下!”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忽然挟持太子出京城讨伐吴三桂。十七日,城中喧传太子坠马而死。方岳贡捶打胸口大叫,滴水不进,悲愤不已,二十六日,他整好衣冠,自缢而死。
  方岳贡是廉臣干吏,更是忠臣。
  对这样的人,朱慈烺满是敬重。
  何况方岳贡一直都没有给他制造麻烦,不管是治国四策,或者抚军京营,方岳贡都没有发表意见,而默然不语就是对朱慈烺最大的支持,方岳贡身为左副都御史,也就是言官的三把手,他的沉默对御史言官们有一种暗示作用,如果他站出来激烈抗争,朱慈烺在前些日子遇到的反对,一定会更强烈。
  即使是现在御史言官都出京,左副都御史已经变成光杆司令的情况下,方岳贡的话也依然有很大的份量。
  “陛下,沈廷扬是朝廷官员,担着登州到辽东的军粮转运职责,其家族承担漕米改海,广东到天津粮米的转送之事恐有公私不明、甚至是以公肥私的嫌疑,臣以为不妥,如果朝廷真要漕米改海,应选择其他的船号!”方岳贡道。
  “臣附议。”
  “臣附议。”立刻就有几个清流站出来附议,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通政司使施邦曜。
  崇祯犹豫了。
  朱慈烺早有准备,向崇祯拱手道:“父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沈廷扬虽然是朝廷官员,担着向辽东转运军粮的重责,但他常驻登州,不管是广东还是天津,都不是他能够到的地方,和他官职并无利害相关之处。儿臣反倒以为,正因为他是朝廷命官,其家族才不敢逾越法纪,在粮米转送之中夹带私货,因为那不但害他们自己,也会害了沈廷扬。有沈廷扬在,朝廷令沈家运兵,沈家必然是全力以赴……”
  崇祯微微点头。
  对崇祯诱惑最大的,并不是漕米改海,而是沈家那一百艘一次能运载两百士兵的大沙船。一艘两百,一百艘可就是两万人啊,加上长江水师和东南水师的船只,一次运十万精锐到建虏后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来一个“三光”政策,看建虏如何再猖狂?
  朱慈烺继续说:“何况除了沈家,江南之地再没有能一次拿出一百艘大沙船的船号了,如果分给几家来做,必然会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粮米转送耽搁几天问题不大,但如果耽搁了朝廷的运兵大计,那就得不偿失了。望父皇明鉴。”
  听朱慈烺说完,群臣嗡嗡议论,原本认为沈廷扬可能会“以公肥私”的人,倒有一半被朱慈烺说服了。
  “内阁怎么看?”崇祯看向周延儒。
  从开始到现在,周延儒一直都还没有说话呢。
  心知皇帝已经同意,周延儒自然不敢反对,心里暗暗叹口气,出列拱手:“陛下,老臣以为,沈廷扬的官职和沈家海运之事,并无冲突,太子殿下所言,老臣赞同。”
  事情到此,基本就定了。
  接下来就是一些小细节。
  广东到天津,专线专营,广东福建两省的漕米以后不再通过漕运,而是通过海运送到天津。时间暂定为两年,如果成效不佳,或者有触犯朝廷法纪的地方,朝廷随时可以取缔,到时不但沈家要承担责任,沈廷扬的罪过也少不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神机野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