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1227

  回答的不软不硬,绵里带钢。
  “臣作证,昨日和江南沙船商人见面,臣就在场,除了讨论海运利弊,绝无其他行事。”有官员站出来为宋玫证明。
  朱慈烺放心了,毕竟是老干吏,不是那么容易被欺负的。
  吴甡眉角一挑,瞥着魏藻德冷笑道:“魏部堂,就事论事就好,揣测动机就太没有格调了。不然以后再没有人敢在朝廷上提出政策了,支持海运就是收了海运商人的好处,那照此推断,为漕运说话者,是不是也受了漕运商人的好处呢?”
  “……”魏藻德脸色微微臊红。
  这时,礼部右侍郎蒋德璟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宋玫所请,朝廷应该慎重考虑,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漕运海运之争已经有十数年,朝廷一直没有定论,不如照漕运总部史可法进京,史可法总督漕运,政绩斐然,听听他对漕运的意见,对海运漕运之争,大有益处。”
  据沈廷扬所说,蒋德璟和史可法都是海运的支持者,蒋德璟虽没有清楚表态,但他把漕运总督史可法拉进来,明显是想要增加海运派的发言权。
  “臣以为不妥。”
  谢升却反对。
  谢升是东华阁大学士,内阁四臣,说话自有份量,他一出声,朝堂立刻就静寂了。
  谢升道:“眼下三月,马上就是漕运清淤的关键时间,这个时间点不宜召史可法进京,何况史可法在历次奏折中都写的清清楚楚,钱粮虽有短缺,但漕运绝不会淤塞,没有淤塞自然也就没有漕运不通,需要另辟海运的道理!”
  蒋德璟淡淡道:“三月不行可五月,五月不行就八月,海运漕运之争终得有一个解决。”
  谢升皱眉:“如果朝廷不能决断,事事都要找各地督抚进京,那还要我们六部何用?”
  蒋德璟不卑不亢:“如果是民事军事,朝廷自然可以做出决断,但漕运之事争执数十年,赞成反对各有道理,史可法是能吏,治理漕运成绩斐然,对于漕运必有高明看法,召他进京,彻底解决漕运海运之争,岂不是最妥当的吗?”
  听到这里,朱慈烺心中一动:蒋德璟这是在给史可法搭梯子啊,史可法是东林左光斗的弟子,是东林的后起之秀,四十岁就已经是漕运总督,蒋德璟显然还想要再提携他一下。
  “蒋宗伯所言甚是,臣附议。”
  有朝臣站出来附和蒋德璟。
  当然是东林人。
  蒋德璟是礼部侍郎,“宗伯”是侍郎的别称。
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槌定音
  “不妥!漕运海运已有定论,史可法不必进京。”
  反对的也有。
  虽然谢升是内阁四臣,蒋德璟只是一个礼部侍郎,但因为蒋德璟是朝中东林之首,气势并不比谢升差,双方各有拥趸,一时僵持住了。
  御座上的崇祯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
  朱慈烺知道不能再等,起身走到殿中,向崇祯施礼:“父皇,儿臣有不同的想法。”
  皇太子一起身,整个大殿立刻变的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
  崇祯点头。
  “漕运是我大明的根本,绝不可轻废。”朱慈烺首先表明态度。
  谢升和魏藻德都是松口气。
  “但儿臣听说过一句话,叫做鸡蛋不可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去年浙江闹匪,致使漕运中断三日,虽然官军很快就平息叛乱,疏通了漕运,但此事却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尤其张献忠等贼有向江南流窜的迹象,一旦他们占据了运河的某一点,切断漕运,京畿地区的粮米供应岂不立刻就会陷入危机?”
  御座上的崇祯脸色一变。
  不但他,殿中群臣也都是微微变色。
  倒不是朱慈烺的想法让他们吃惊,而是朱慈烺如此直接的在朝堂上说了出来。
  也就亏了朱慈烺是皇太子的身份,如果是其他人,立刻就会被群起攻之,套上一个“危言耸听”的罪名。
  个中道理,朱慈烺当然是明白的,就像他上朝第一日就提出治国四策一样,他倚仗的都是他皇太子的独特身份。因为他是皇太子,所以崇祯对他绝对信任,朝臣也不敢轻易质疑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儿臣以为,海运虽然不可以全面放开,但适当放开一点小缝,还是可以的,一来找寻利弊,二来预防风险,纵使漕运被阻,朝廷依然可以通过海运从江南调配粮米到京畿。”朱慈烺道。
  “太子殿下所谓的不全面放开,指的是什么?”谢升皱着眉头问。
  朱慈烺向谢升拱拱手,谢升是东华阁大学士,内阁四臣之一,该有的礼节不能少,然后缓缓道:“江南各省,南直隶,浙江、安徽、四川、两湖、山东等地粮米都是通过漕运运送到京畿的,其中,南直隶、浙江和山东最为省事,因为漕运就从三地境内通过,四川有嘉陵江通长江,也算是便利。安徽两湖稍远一点,需要先经过水路转运,少则七八日,多则十几天,才能运转到漕河。但两广福建就远了,最少需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将粮米送到淮安,淮安到京师,又得一到两月,前后算起来差不多四个月时间,实在是太慢了。广东福建都是靠海之地,如果能在这两地试点海运,直接海送到天津,而不必到淮安运转,一定能事半功倍。如此不但提升效率,也减免了两地的转运之苦。”
  听到这,朝臣们都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朱慈烺虽然支持漕运,但却也支持宋玫的建议。
  皇太子,终究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群臣嗡嗡议论,一时没有人出来反驳朱慈烺。
  朱慈烺向崇祯拱手:“父皇,广东福建两省的漕粮并不多,但却总是最后两个运到京师的省份,概因路途遥远,转运不便的原因。儿臣以为,如果选择广东福建两省作为试点,准许他们使用海运,不但对现有的漕运没有太大的冲击,而且还可以改善两省漕米年年落后的窘况。漕运海运并行,不管哪个地方问了问题,都可保证京师粮米无忧。”
  说完,深深一躬。
  原本皱眉不语的崇祯眼睛一亮。
  崇祯不是顽固古板的性子,不排斥接受西洋先进思想,大量引进火器,甚至还为天主教提写匾额,对于新鲜事务他历来都很有兴趣探寻,对海运,他并不反对,甚至心中是支持的,不然他也不会令沈廷扬建造新式运粮船,还做了一次从淮安到天津的试验。
  但漕运关系重大,不可轻动的道理,崇祯是非常明白的。
  不说那十几万人的生计,只说说牵扯到漕运利益的有关官员,就是一个庞大数字。
  身为皇帝,尤其是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稳定朝局是他最优先的考虑。
  加上海禁是祖制,他就更是不敢轻启海运了,明知道海运更快更省他也是不敢。
  不过朱慈烺的话,却让他心动了。
  是啊,不全面放开,只要广东福建两地海运,不但可以试验海运成效,而且不会影响漕运稳定的大局。
  “殿下所言大妙!选择广东福建作为海运的试点,两地漕米不多,对漕运影响有限,海运漕运并行,施行两年,便可看出海运漕运的优劣!”兵部右侍郎吴甡一脸喜色。
  兵部尚书陈新甲原本是漕运的坚决支持者,漕运海运之争,他本来不打算说话,不过朱慈烺“漕米改海”的政策一抛出,他就知道自己站错了队伍,连忙弃暗投明,出列而奏道:“漕米改海兼顾漕运和海运,广东漕米不但可海运到天津,甚至可直接运送到觉华岛,用作宁远的军粮,中间省去转运之苦,臣以为,可以试行。”
  原本漕运派占据绝对优势,但朱慈烺这么一搅合,形势立刻逆转。
  内阁首辅周延儒一直是面容淡淡,古井无波,殿中争吵的再是激烈,好像也飘不到他的耳朵里,但是当朱慈烺说完那一番话后,不知不觉的,他眉头已经皱在了一起。作为首辅,朝政的推动者和掌舵者,他清楚知道漕运稳定对朝局稳定、还有他首辅位置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他是满朝文武中,最不愿意改动漕运的那个人。
  而漕运改海的提议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了,每一次都会被封杀。
  照他本来的估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但想不到太子忽然插了一脚了。
  太子说的简单,只广东福建两省,不会搅动漕运大局,但谁又能保证,通过海运输送到天津的粮米,都是这两省的呢?
  周延儒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谢升。
  谢升会意,于是向朱慈烺拱手:“殿下,臣有一问。”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专线专营
  “先生请问。”朱慈烺微笑,他一出来,工部尚书魏藻德就退缩了,显然是畏惧他这个皇太子,谢升倒还有些胆气。
  “厘金税是殿下倡议,朝廷开设的,如今各项事务都已经齐备,只等三月十五日就会开始征收,今天已经是初十,只五日时间了,殿下却在这个时候提议为海运开一扇小门,臣有点不能理解。”谢升肃容。
  朱慈烺淡淡笑:“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但厘金税针对的是一般货物,粮食不在征收范围内,因此漕米改海并不会损害到厘金税的征收。”
  “殿下如何保证,海运来的都是粮米,里面没有暗藏其他物品?”谢升追问。
  “粮米之中混杂其他物品,借以逃避厘金税,这个问题不止是海运,漕运同样也存在。”朱慈烺淡淡道。
  “漕运有十三道关卡,关关严查,纵使奸商能在一两处取巧,却不可能在十三处,处处过关,只要查出一处,就是严惩,而海运却只有起始和终点两处,万一有奸商在粮米之中混杂其他货物,朝廷又查缉不严,货物都走海运,大量走私,厘金税岂不是就变成空谈了吗?”谢升皱着眉头。
  “先生所虑正是我所忧心的,所以我才说要有限,而不是全面放开。”朱慈烺道。
  谢升不明白。
  朱慈烺向崇祯拱手:“父皇,儿臣以为,要避免海运乱象,现阶段,只有一个办法。”
  “讲。”崇祯竖起耳朵。
  “专线专营!”
  朱慈烺清楚的说出四个字,然后解释:“漕米改海,使用专一航线,只允许广东到天津,其他航线不得经营,乱窜者视为贼船,此为专线;所谓专营,就是交给一家大型的船号,出了问题,不管是走私或者是搅乱沿海治安,都唯船号是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