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1227

  如果只是一两省的试点,漕米改海的利润并不会太多,恐怕难以抵消朝廷使用一百艘沙船的损耗。
  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没有“漕米改海”的好处,朝廷真要下旨,征调他沈家的船只,他沈家也不敢不从,现在皇太子给了漕米海运试点的独家,并答应给予一定的补贴,不管从哪个方面讲,他都没有拒绝的道理。
  细细一想,来时运粮,走时将北方商品运送到南方,这一来一往就是赚了。
  于是再不犹豫。
  “臣惶恐。”沈廷扬跪倒在地。
  “五梅公答应了就好,此事利国利民,我还担心五梅公有所顾忌,不敢答应呢。”
  “殿下所命,臣焉敢不答应?”
  朱慈烺心情极好:“五梅公,你什么时候离京?”
  “军粮转运事急,臣明日述职,三日后就离京。”沈廷扬回答。
  “事不宜迟,那就明日早朝吧……”朱慈烺沉思着。
  “好,臣必上本。”沈廷扬道。
  朱慈烺摇头:“不,这个本不能由你上。”
  沈廷扬愣了一下,随即明白。
  他上这个本,然后他沈家又得了专营权,难免会有利益牵扯、瓜田李下的嫌疑。
  “我自有安排,你看我眼色就可以。”朱慈烺道。
  “臣明白了。”
  “此事保密,切不可被他人知道。”朱慈烺端起茶盏。
  “是,臣告退。”沈廷扬起身离开,表情激动又欣喜,虽然只是漕米改海,虽然只是太子同意,在朝堂上肯定会会有争论,但他从皇太子笃定的态度里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把握。
  漕米改海成功了,以后的漕运改海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朱慈烺支持漕米改海有两个原因。
  第一,海运确实比漕运更快更有效,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没有漕河的广东福建最适合海运;第二,他垂涎沈廷扬家中的那一百艘大沙船。明朝最重视私产,即使是皇帝也无权强征百姓的船只,非船家本人同意不可,但民间一般都不愿意跟朝廷打交道,尤其是沈家这样的巨富,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沈廷扬虽然身为族长,但如果没有明显的利益,恐怕也很难说服族亲们配合朝廷的政策,而“试点专营”,就是朱慈烺给沈家的利。
  沈廷扬走后,朱慈烺在殿中踱步,想着明日由谁提出“漕米改海”的建议比较好?
  身为皇太子,除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右侍郎吴甡之外,对其他朝臣他并不熟悉,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而提出“漕米改海”的人位置不能太高,高了惹人注意,但也不能太低,低了不被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得有一定的见识,支持“漕米改海”的政策,并且不会在外面乱说。
  沉思了一会,朱慈烺有了人选:“田守信,派人去传工部侍郎宋玫。”
  “是。”
  宋玫,工部侍郎,五十多岁的老官吏,宦海沉浮几十年,虽然做到了工部侍郎,但在朝堂上却是默默无闻,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他推荐了萧汉俊,恐怕直到现在朱慈烺都不会知道他的名字。
  虽然默默无闻,但经过这些天的了解,尤其是京营营房改建交给他之后,朱慈烺发现,宋玫确实是一名干吏,而且无门无派,思想比较开放,没有那么多死板的成见。宋玫是楚人,早年应该是楚党,但楚党十年前就已经烟消云散,在朝中没有了根基,这应该也是宋玫十年来原地踏步,一直都升不上去的原因吧。
  六部中,礼部最尊,工部最低,同为侍郎,工部侍郎却明显比其他五部的侍郎低一截。
  很快,宋玫到了。
  “见过殿下。”宋玫一脸谨慎。
  朱慈烺微笑赐座,先问了营房改建的进度,勉励了几句,然后直接切入主题:“宋侍郎,漕运海运之争,你怎么看?”
  明代,漕运总督不受部院节制,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在户部和工部中,却各有一个“司”,专理漕运之事,户部管的是钱粮,工部管的是清淤,因此宋玫对漕运之事有相当的了解。
  虽然十几年原地踏步,一直没有升上去,但宋玫的政治判断力却一点都不比那些尚书阁员们低,他立刻听出,太子这是想要改革漕运了啊。照萧汉俊所说,咱们这位太子聪明睿智,雄心勃勃,从治国四策和整顿京营就可以看出,只要是太子看准的事,就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推行!
  但漕运关系重大,皇太子又刚刚退出厘金税,在运河设置了十几处的厘金局,再过几日就会开始征税,这个时候,皇太子却忽然抛出漕运海运的问题,难道是有其他的用意吗?
  宋玫心念急转,在不明白朱慈烺心意前,他四平八稳的回答:“殿下,漕运是国家大计,从运河开凿到现在,将近七百年,唐宋元,加上本朝,南粮北运,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皆依赖漕运。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若无漕运,天下恐怕将是另一个样子……”
  “重要性我知道,说说弊端。”朱慈烺不动声色。
  宋玫眼角一跳,对朱慈烺的心意再无怀疑,连忙道:“漕运所用漕兵漕丁众多,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耗费巨大……”
  朱慈烺淡淡笑:“再说海运。海运有什么优缺点?”
  宋玫沉吟道:“速度快,运量大,不过风险也高,加上东南沿海仍有小股海寇出没,远不如漕运安全。”
  朱慈烺点头:“是啊,海运确实高风险,但有四个漕运不能比及的优点,那就是,速度快,运量大,费用低,省人力。尤其是费用低,朝廷每年用在漕河清淤的费用将近百万两,但如果换成海运,费用最少能减免一半。”
  宋玫咽了一口唾沫,太子的心意已经清楚无比,传他来的用意,也是昭然若揭,于是站起来,拱手道:“殿下,漕运海运之争,已经有几十年了,孰优孰劣,一直争论不下,但殿下刚刚提议设置了厘金局,这时漕运改海,怕是……”
  “怕是自打脸吗?”朱慈烺淡淡笑,接住他的话。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明板甲
  宋玫赶紧躬身:“臣不敢。”
  朱慈烺点点头,宋玫没有迎合他,而是委婉的提出意见,由此可知,这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干吏倒也不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于是道:“漕运不可废,但海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尤其漕米改海最是可行,我想着从东南沿海找出一两个省份做试点,开辟到天津的航线,不论成功失败,都不会影响到漕运大局,你觉得如何?”
  宋玫深眼角急剧跳动,他在朝中多年,但因为是楚党出身,不被东林所喜,一直都升不上去,原本他已经不抱希望,想着过几年就致仕退休,不想府中的赞画、也就是他的师爷萧汉俊却看出了皇太子的英明,毛遂自荐,要跟从皇太子做一番事业。对萧汉俊的眼光,他一向十分信服,而太子在京营和朝堂上的表现,更是让他坚信,皇太子将来一定会是一个明君!
  所以,虽然他对漕米改海之策有所保留,也知道自己一旦在朝堂上提出,就会成为“漕运派”的箭靶,但他依然毫不犹豫。搭上太子这条线,一旦太子登基,他就是从龙之功,现在的一点责难又什么呢?
  “殿下英明,此事确可尝试,臣愿意上本。”宋玫道。
  孺子可教,朱慈烺淡淡笑。
  ……
  宋玫走后,朱慈烺闭目养神,想着明日里该怎么向崇祯和朝臣们吹风?“漕米改海”之事,又如何能在朝堂上顺利推行,而不至于遭受到太大的阻力?
  漕运是国家大计,不但关乎几十万人的饭碗,更关乎沿线城市的繁荣。
  如果没有了漕运,扬州,淮安,徐州,临清,这些城市怕是要破落下去,因此这些地方官和地方势力都不会容许漕运改海,朝廷每年百万两的运河疏通和修建费用,也有一帮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不会容许漕运改海,短时间之内,这个利益机构是不能动的……
  一个小太监轻步走了进来,在田守信耳边小声汇报,田守信点点头,到朱慈烺身边小声道:“殿下,褚宪章来了。”
  “宣!”朱慈烺睁开眼。
  “奴婢叩见殿下。”
  褚宪章快步走进殿中,在朱慈烺面前跪倒,一脸喜色的道:“殿下,照你的图纸,盔甲厂已经打造出两件板甲的成品了。”
  “走!”
  朱慈烺惊喜的跳起来,带着田守信和褚宪章,直奔兵仗局盔甲厂。
  上一次视察盔甲厂之时,朱慈烺将他设计的简易板甲的草图交给了盔甲厂掌厂太监赵宏英,在三十名工匠日夜不停的锻打之下,历经六天,终于是打造出了两件成品。
  边缘4MM,中间大约8MM厚,弧度依身体形状而打造,前后一共两片,用宽大厚实的棉布连接,搭在肩膀上,左右两侧有孔洞,穿上细绳和身体扎紧了,戴上笠盔,配上护肩铁甲和护脖铁甲,士兵的整个上半身就处在严密的保护中了。
  8MM的铁板,对弓箭完全免疫,任何弓箭包括建虏最著名的“重箭”都不能射穿。
  同样,近距离的穿刺,不管是长矛和利剑,都无法对铁板后的身体形成刺穿伤。
  穿上这样的铁板,士兵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朱慈烺很满意。
  见朱慈烺脸上露出笑容,跟在他身后的褚宪章微微松了一口气。
  赵宏英却很是平静,不喜不忧。
  就像朱慈烺预测的那样,赵宏英果然是一个只做不说的角色。
  不过还是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重量太大,太笨重了,前后两块铁板,加起来五十多斤,如果配上护肩铁甲和护脖铁甲,再戴上一顶笠盔,一个士兵盔甲的负荷量超过七十斤,这不是一般士兵能承受的。
  第二,代价太高,耗时太多,两块铁板五十斤,但却足足耗费了六十斤铁,原因很简单,这两块铁板是匠人们一锤一锤锻打出来的,锻打之中,火星四溅,飞溅出去的全都是铁,更不用说,三十名最好的工匠锻打了六天才打造出两副,这样的工作效率要供给大明朝的军队,根本不可能。
  按成本计算,打造一副板甲,是两副铁鳞甲的时间和代价。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眼前这两件板甲,跟欧洲板甲并不是一回事,不论防护力、材质、工艺水平、还是人体工学,都比正宗的欧洲板甲差了很多。
  “不错,很好。”
  但朱慈烺还是很欣慰,万事开头难,工匠们能做出成品已经不容易了,他不敢要求太多。将工匠们聚集到一起,赏赐了他们之后,朱慈烺提出了几点改善意见。
  第一,板甲能不能再薄一点?同时代的欧洲板甲都在4MM左右,有些内侧的非要害部位只有2MM,精巧又贴身。建虏的火器并不强大,明军主要是防箭,因此板甲的厚度可以稍微再压缩一点。厚度减了,份量自然也能轻一些。
  第二,铁板可以再缩小一点,除了胸前的要害部位,其他部位都可以放弃,以此减轻板甲的重量。
  第三,每次捶打多少下,要做一个科学的统计,从中找出打造板甲最合适的锻打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