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5/1227

  “去请豫贝勒。”
  待洪承畴走后,多尔衮对亲卫道。
  因为朝鲜之败,多铎被连降两级,现在只是一个贝勒了。
  当然了,王爵虽然降了,但多铎依然是镶白旗的旗主,是盛京的实力人物,也是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
  很快,多铎就到了。
  多尔衮此时已经恢复了平静,他屏退所有下人,声音清楚的将自己的忧虑和决定,向多铎所说。
  “什么?放弃锦州义州?十四哥,你疯了吗?”
  听完多尔衮所说,多铎针扎一般的跳了起来,用一种惊骇的,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多尔衮。
  多尔衮脸色和声音都冷静:“我没有疯。夜来思量,反复思索,这是跳出隆武三面包围、我大清重整旗鼓的唯一办法,锦州义州两地的田庄,已经被南军破坏殆尽,今秋颗粒无收,数万大军的粮草都需要从盛京转运,现在盛京的情况你也知道,自给已经不易,何有多余的粮草,再拨给锦州?”
  “大军无粮则败。”
  “今年孙传庭虽然撤兵了,但他明年一定会再来,到时兵马会更多,战力会更强,隆武给他的支持会更多。与其最后锦州失守,兵马丧于敌手,倒不如现在就撤退,将两地驻守的兵马调回辽东,加强辽阳沈阳的防守,如此,我大清在辽南和鸭绿江兵力短缺的窘境,立刻就能缓解。安定鸭绿江,对朝鲜的惩罚之战,也立刻就可以进行!”多尔衮道。
  ……
  多铎震惊的听着,脸色渐渐平静下来,他知道,十四哥说的有一点的道理,但是放弃锦州之事,他还是不能接受。
  “朝鲜小邦,背信弃义,自当惩罚。但锦州是大清历经十数年,耗费兵马钱粮无数,毫不容易才打下来的,更有松锦大胜的辉煌,如今,只是因为明军破坏了那里的屯田,你就要放弃。朝臣不会同意,豪格他们更是不会同意!”
  “黄太吉开疆拓土,你却放弃锦州,此议如果成,你声名扫地,这个辅政王,那就做不下去了啊。”
  “所以哥,锦州不能弃啊。”
  多铎大声的劝说,坚决不同意。
  多尔衮眼中闪过痛苦,但声音却毫无犹豫:“现在如果不弃,等到明年,孙传庭卷土重来,大军包围锦州,我们救还是不救?如果救,必然是要倾国而出,但朝鲜和辽南,还有大量的明军呢,他们一定会趁势攻击我复州和凤凰城。留的兵马少了,守不住这两地,留的多了,又救不了锦州,到时我我大清必然左支右绌,无可为继,一个不慎,就有可能是灭国的大危,因此,我不得不有所决断。我作不作辅政王,不重要,但如果犹豫不决,断送了锦州的兵马,致使大清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我就万死莫恕了!”
  ……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多尔衮的无奈
  ……
  沈阳。
  睿亲王府。
  “辅政王!你是不是太悲观了?锦州城池坚固,城中大小火炮,三百多门,更有威力无比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说是天下第一坚城也不为过,绝不是明军可以轻易攻下的,如果明军胆敢围攻锦州,我大清正可以趁他们在锦州城下受挫,转守为攻!”
  多铎激动的声音在堂中回荡。
  这一刻,他不叫十四哥,而是叫辅政王,提醒的意味浓厚。
  多尔衮却仿佛听不出,声音更冷静:“莫忘记我们是怎么拿下锦州的,我们能做到,明军也能做到,何况,以隆武的睿智,他怎会犯崇祯的错误?这几年来,我大清国事不顺,最大的原因就是低估了隆武,如果我们再看不清这一点,再端着进攻的架势,而不想着防守,时间长了,必败!”
  多铎被多尔衮说的呆了一下,脸色阵青阵白,是啊,隆武的手段,他可是领教过不止一次了,但想到锦州,他依然是摇头:“不,锦州决不能放弃!”
  ——就像是身上的一块肉,明明已经快要溃烂了,但却很少有人能狠心一刀剁去。
  何况,烂与不烂,还是一个未知呢,
  多尔衮看他:“不弃锦州,锦州粮草从何而来?从盛京辽阳向锦州发粮,路途遥远,所耗众多,如果明年明军大军大举攻击锦州,我大清又拿什么去救?”
  “那也不能放弃,一矢不发就放弃锦州,宗室朝臣都不会同意的!”多铎反驳。
  “由不得他们不同意,”多尔衮声音坚定,这一刻,他杀伐果断的枭雄性格尽显:“为了大清的长久,为了太祖的基业不毁于一旦,不同意,也得压着他们同意!”
  多铎又呆了一下,随即跺脚,嚷道:“你有本事就说服他们,我不管了!”
  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望着他的背影,多尔衮先是苦笑,然后沉思。
  ——虽然多铎嘴上说反对,但只要他在朝堂上立主,多铎还是会维护他的。
  因此,他不担心多铎。
  他担心的是豪格一系的反对和众多宗室朝臣的不理解。
  要想搞定这些人,非争取到一个人的支持不可。
  “备马,本王要去探望礼亲王。”
  多尔衮道。
  “嗻!”
  ……
  飘飘洒洒的白雪中,身为辅政王的多尔衮,亲自前往礼亲王府。
  半个时辰后,多尔衮一脸不满的从王府中走了出来,嘴里喃喃道:“明哲保身,模棱两可,老狐狸……”
  ……
  二十天后。
  十一月末。
  原吏部右参议,已经卸任在家养病的高鸿中,忽然上了一个密折,密折里说了两件事,第一,请朝廷立刻征伐朝鲜,朝鲜背叛大清,必须予以消灭,不然大清后方不稳,威严不存;第二,认为义州锦州已经不可守,为长远计,朝廷应该思虑从两地撤兵,加强辽东本土防守之策。
  因为是密折,最先看到的多尔衮,随后他召来郡王以上的宗室和极少数的汉人重臣,将密折给他们看。
  众人看完,都是震惊,讨伐朝鲜是应该的,也是大清正在秘密准备的,但放弃锦州,第一反应都是不可,高鸿中在满嘴胡言!
  高鸿中,辽东辽阳人。天启二年在广宁降清,授游击世职,驻防辽河沿岸。天聪年,黄太吉改制,高鸿中进入文馆,为赞画机要,从此就成了黄太吉的重要智囊,己巳年,黄太吉绕道喜峰口,偷袭大明之策,就是他最先提出,并予以完善的。其后,更和鲍承先两人施展反间计,致使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帝处死。
  除了这两条毒计,对建虏的政事,高鸿中也颇多谏言,都为黄太吉采纳。
  论起来,高鸿中不但是最早投降的一批汉官,而且也是最有成就,最得建虏信任的几个汉官之一。
  崇德年后,高鸿中在家养病,已经极少参与朝政了,但想不到竟忽然上此奏疏。
  ……
  “高鸿中什么意思,这是要祸我大清的江山吗?”
  “我看他是老糊涂,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最初,高鸿中遭到了猛烈抨击,那些不知情的建虏宗室都是愤怒,他们对高鸿中大加痛斥。恨不得将病中的高鸿中提到大堂来审问。
  一片抨击之中,多尔衮却说:高鸿中是先帝老臣,智谋甚远,他的话,可议。
  此话一出,朝堂立刻就安静了。
  聪明人立刻意识到,高鸿中的奏疏,怕不是本意,而是辅政王的授意。
  随后,多尔衮就高鸿中的密折,在一众宗室和重臣面前,细细分析,说到动情处,甚至是潸然落泪。
  ——辽南、鸭绿江、锦州,这三地今年以来,一直都有战事,南朝三面进攻,三面骚扰,我朝三面应对,都比较被动。
  三面之中,祸害最大,距离大清根基最近的就是朝鲜,当年先帝就是因为平定了朝鲜,稳定了后方,然后才能进取整个辽东,继而夺下锦州,现在大清要想摆脱颓势,就非是讨平朝鲜不可。
  然大清粮草和兵马都困难,过去,依靠百十几的田庄,锦州义州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今年南军破坏了两地所有的田庄,并将汉人包衣全部掳走,锦州义州无法自给,以后必须得从盛京输送了。
  锦州距离盛京遥远,即便是从海州广宁往锦州运送粮草,都会有相当的损耗,而从情势来看,锦州义州将是明国下一个重点进攻之地,其兵马一定会越来越多,一旦明国兵围锦州,大清连救援的钱粮也是拿不出。
  锦州义州已经是难守,我多尔衮无能,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遵从高鸿中的谋划,暂时从义州锦州撤退,集中兵马,讨伐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主守辽东,以待来时,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宁愿现在就辞去辅政王!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睿亲王,这是以辞职相要挟啊。
  虽然多尔衮主政起来,豪格一系一直不服,但其他派系,却渐渐为多尔衮慑服,且现在的烂局,除了多尔衮,怕也再没有人能挑起来……
  ……
  随后,一直默默无语的多铎,第一个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说,避敌锋芒,暂时隐忍方是上策,他支持辅政王的计划。
  接着,原本在这个事件里保持中立的礼亲王代善,也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他没有说支持放弃锦州,但既然全力支持多尔衮继续为大清的辅政王,那也就是间接的支持多尔衮从锦州撤兵的决定了。
  只有济尔哈朗依旧一言不发。
  眼见就要形成决议,一个人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那就是被禁足的豪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