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4/1227

  ……
  京师。
  官道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旗帜飘扬。
  持着长枪的军士维持秩序。
  盖伞之下,几十名官员排列如仪。绯袍蓝袍一片。
  原来是内阁首辅蒋德璟连同内阁诸臣,代表隆武陛下,出城十里,迎接班师归来的将士。
  此次孙传庭带兵出喜峰口,虽然没有拿下义州,没有为大明增添一寸土地,但却是解救了数万汉人包衣,削弱了建虏的国力和义州锦州的防守,众军也都得到了锻炼,现在这数万汉人都被安置在了大宁、喜峰口一代,孙传庭又暂留王光恩、秦兵牛成虎部协助大宁防务,保证大宁地区的安全,加上侧翼有哈刺慎右翼的保护,即便阿济格心有不忿,想要报复大明,大宁也有足够的兵力,进行自我保护和反击。
  “来了!”
  当孙传庭的帅旗出现之后,兵部司礼官立刻大声传令:“呜铳!奏乐!”
  砰砰砰砰,几十杆列成两排的礼铳按照先后时序,喷出了一团团连续的火光。
  十面大鼓同时擂动,唢呐笙笛齐鸣吗,同时奏响了《凯旋令》。
  众将簇拥之中,绯袍纱帽,披着大氅,无比威严的孙传庭缓缓走马而来……
  与此同时,很多自发前来欢迎的京畿百姓,发出了一阵阵由衷的欢呼声。
  万胜,万胜!
  孙传庭表面平静,胸中却是激动,在他看来,此次并不算大胜,只是小小的达成了战略目标,削弱了建虏在辽西的力量,相比与消耗的钱粮,实在是当不起朝廷这么隆重的欢迎。
  陛下如此恩遇,让他无以为报。
  ……
  皇极殿。
  隆武帝端坐殿中。
  百官两侧。
  武英殿大学士,本兵,大军统帅,蓟辽总督孙传庭进入殿中,大礼叩拜,平身,大声回报此次出征的战果……
  行礼如仪之后,隆武帝传旨犒赏有功将士。
  ……
  下午,隆武帝在武英殿宴请出征的副总兵以上将官。
  和此前在皇极殿的行礼如仪、天子威仪不同,此时的气氛更加随和,隆武帝一边和众将饮酒,一边问起战中的情况,众将都知道皇帝是知兵之人,对答之间不敢隐瞒,将战场上的一些对敌细节,一一讲出。
  隆武陛下听的仔细,听到高兴处,他哈哈大笑,听到战事焦灼时,他静目沉思……
  一场宴席,君臣尽兴。
  孙出庭滴酒不沾,算是饶过,其他将官大部分都喝醉了。
  隆武也微醺,不得不将和孙传庭的对谈改到了第二日。
  ……
  次日。
  乾清宫。
  隆武帝单独召见孙传庭。
  青梅煮酒,纵论辽东战略,这是隆武帝和孙传庭又一次的长谈。
  “纵观此战,建虏疲态尽显。卿以为,我大军何时可以兵出山海关,收复松锦?”
  详细谈论了整儿战事的经过、纵论各部强弱和新式火器使用心得之后,朱慈烺问。
  孙传庭急忙起身离席,拱手跪拜,肃然道:“我大军如果兵出山海关,收复松锦,建虏必举全国来援,此乃是国战,非准备齐全,绝不能轻出。”
  “卿需要多少兵马,多少粮草和辎重?”朱慈烺问。
  “兵马最少十五万,粮草辎重给养,最少一年所需。”孙传庭答。
  孙传庭回答的很谨慎,也很保守。
  朱慈烺沉思:“现在京畿各处,从京营,秦兵,宣府,大同,昌平,密云,玉田,蓟州,大宁,宁远,山海关,各处关防隘口,总兵力将近二十万,战时,我朝还可以征调土默特、张家口塞外三部、哈刺慎右翼的蒙古骑兵,除去留守的必须,综合算在一起,我朝可调用的兵力,最少有十五万。”
  “这些年整顿下来,各处实兵实将,绝没有空额。”
  “所以,兵马是不缺的,甲胄装备也齐全,现在缺的是粮草辎重。”
  孙传庭点头,他即是军机,也是内阁,对于大明的府库钱粮,再是清楚不过了。
  “粮草辎重之事,朕已经和蒋阁老议过了,朕心中也有一些谋划,明年七月之前,朕会将十五万大军,一年的粮草辎重全部给你备齐。”
  “陛下……”孙传庭微惊。
  “朕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朕不会加赋税,不会从老百姓身上取,”朱慈烺微笑了一下,随即肃然道:“至于朕为什么改变,也是不得不啊,此次之战,我军捣毁了义州锦州周边的田庄,两地的粮草已经无法自给,建虏国力更是疲惫,对义州锦州的支援,已经是力不从心。朕担心,多尔衮有可能会放弃锦州,收缩兵力,命令锦州守军向辽东撤退。一旦锦州的三万兵马逃跑,我大明就失去了借助第二次松锦之战,一举全歼建虏主力的绝佳机会,再想歼灭建虏主力,就得深入辽东腹地,往广宁、辽阳、沈阳走了,不但后勤补给的距离增大,而且地形也不为现在的将士所熟悉。”
  “所以,我们必须在多尔衮下定决心,要从锦州撤退之前,发起松锦之战,令他不得不举全国之兵来援。”
  “对我大明来说,从京畿从锦州运送粮草,路途遥远,建虏从沈阳往锦州运粮,也不近矣。”
  “因此,松锦作为决战的战场,远比广宁、辽阳、沈阳更好。”
  听完陛下所说,孙传庭脸色肃然:“臣,明白了。”
  ……
  沈阳。
  睿亲王府。
  今冬的第一场雪正飘飘洒洒,银装素裹,整个王府都披上了一层白色的外衣。
  温暖的暖阁里,气氛却是冰冷。
  多尔衮负手来回踱步,脸色寒霜。
  一个穿着建虏二品官服,蓝宝石顶戴及单眼花翎的干瘦老者,眼有风尘,正坐在下手,恭恭敬敬的等待。
  正是刚刚从锦州返回的洪承畴。
  义州锦州之战,虽然以孙传庭的撤退而告终,看起来大清守住了义州和锦州,好像是战事的胜利者,但在洪承畴和多尔衮这样的明眼人看来,这分明就是一场败仗,在明军的压迫下,不论军事还是民事,大清在这两地,都已经是举步维艰了。
  义州锦州周边的田庄被捣毁之后,两地今秋颗粒无收,为了帮助两地守军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大清不得不从盛京调运了百余车的粮草,分别送往两地。
  等到明年开春,估计还得运送更多的粮草到这两地……
  这大清来说,这无疑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
  洪承畴静静等待,偶尔抬头看向踱步的多尔衮。
  他虽然老眼昏花,但居然也清楚的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多尔衮的鬓间竟然也多了几丝的白发。
  才刚刚三十八岁啊。
  洪承畴不由感叹。
  ——辅政王看起来地位尊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谁又知道,多尔衮承受了内内外外的多少压力?这几年来,内政外事皆不顺利,大清最倚仗的军事,更是连连失败,多尔衮亲自出马也没有能挽回,反而耗尽了国库,将黄太吉多年的积攒,一朝罄尽。
  虽然有大玉儿和小皇帝的支持,多尔衮地位稳固,将豪格一系压的抬不起头来,但多尔衮心里清楚的知道,如果他不能振作大清的国势,或者稍有疏忽,那些被他压制的反对力量就会揭竿而起,将他啃的连骨头都不剩。
  多尔衮用尽了浑身的解数,为大清,为自己。
  但奈何隆武不给他一丝一毫的喘息机会,辽南,朝鲜,现在又加上了锦州……
  巨压如此,他要如何应对?
  “锦州义州……真的无法挽回了吗?”
  多尔衮倏的站住脚步,眼神痛苦的看向洪承畴。
  洪承畴起身,不回答,只是哀戚的看着多尔衮。
  多尔衮仰天长长叹息一声,闭上眼睛,痛苦无比的说道:“本王明白了……先生一路辛苦,去休息吧。”
  “下官告退。”
  洪承畴轻步退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