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227

  不明白他为何一眼惊惧?不过众手下还是把刀放下了。
  虬髯胡须滚鞍下马,向朱慈烺抱拳躬身,低头道:“误会,都是误会……公子请便。”
  向后退了一步,让开道路,意思是决不再阻拦。
  隐隐地,他额头有丝丝地细汗。
  朱慈烺看一眼曹西平手中的绣春刀,知道是绣春刀的独特刀型露出了破绽,又有田守信在旁,虬髯胡须很容易就猜到了他非富即贵的身份,因此才不敢拦阻,虬髯胡须士能一眼认出绣春刀,显然是跟锦衣卫打过交道,又或者江湖经验丰富。
  既然身份已经暴露,朱慈烺也就不再隐藏,淡淡问:“你是这里的护卫?”
  “是。”
  “上面的小煤窑是何人开设?”
  虬髯胡须低着头,依然保持着抱拳的姿势,听到朱慈烺的问题,犹豫了一下,还是回答:“是驸马都尉。”
  “那你可亲眼见过他?”朱慈烺问。
  虬髯胡须点头。
  到这里,再无怀疑,巩永固果然是私开了一间小煤窑。
  忠臣未必不爱钱啊。
  朱慈烺微微感叹,拨转马头:“我们回去吧。”
  曹西平等人收了刀,簇拥他离开。
  虬髯胡须愣了两愣,忽然追了上来:“殿……公子请留步,草民有一句话要说。”
  “讲。”朱慈烺勒住马缰,回头看他。
  曹西平等锦衣卫则是警惕,右手又按在了刀把上。
  “驸马爷虽然开了这一间的小煤矿,但他绝不是贪财之人,他这么做,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虬髯胡须抱拳而立,声音有点着急。
  “什么苦衷?”
  “驸马爷天性仁厚,仗义疏财,京师内外但有活不下去的穷苦人,只要让他看见了,他都会伸手帮忙,我等在京师生活无据,如果不是被驸马爷收留,说不定早就流露街头了。草民不敢多说,京师里倚靠驸马爷生活的困苦家庭,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但他俸禄再多,再经不起这样使用啊。所以他不得不出此下策,还望公子明鉴!”
  原来如此。
  朱慈烺有所明白,看着眼前的虬髯大汉,他忽然心中一动:这名虬髯汉不但剽悍健勇,观察细腻,一眼认出自己的身份,而且颇有忠义之心,见自己对巩永固不满,立刻追上来为巩永固辩解,这份胆量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应该是一个可以栽培的人才,于是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张名振。”虬髯胡须还如履薄冰的站在原地不动呢,听到朱慈烺问,连忙回答。
  “什么?你是张名振?”
  朱慈烺脸上漫过一阵惊喜。
  晚明的忠臣烈子中,如果非要排一个名次,那张煌言绝对可以排在前三位,而有一个名字始终伴随在伴随张煌言左右,那就是抗清名将张名振。
  张名振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击刺,性情豪放,喜任侠,长期在京师游历,曾寓居于广宁门街北报国寺。时有箭靶赌局,每负一矢,罚钱一百,京师子弟俱往赌赛,往往囊尽而归,报国寺僧众知道张名振善射,集资五百,怂恿他前去踢馆。张名振箭法如神,赢银数千。一时名声大作。
  崇祯十六年,张名振任台州石浦游击,负责整训水军,监造战船,从此就与水军接下不解之缘,此后的十几年里,为了复明,张名振纵横一千里,大小百余战,官至定西侯。
第一百六十九章
横海孤臣
  而张名振名字始终和张煌言连接在一起,两张撑起了东南的一片天,最多时两张麾下有将士十万人,数次逆长江而上,试图恢复南明故土,然而历史似乎总是在跟他们开玩笑,他们的船舰竟然多次遇到风暴袭击,损失惨重。
  张名振和张煌言都是悲剧英雄。
  1651年,舟山为清军攻陷,张名振的母、妻、子均投火自杀殉国。张名振缟素入城后,寻尸不得,惭愧自责,试图自杀,被张煌言救起。
  张名振曾经率领水军三入长江,还做诗:“十年横海一孤臣”的名句,但都无功而返,最后猝死于军中。
  有一说法是被郑成功毒死。
  事件真伪无人知道,明确的记载只有张名振临死之前,以手击床,含恨而死。
  同名同姓,时间和年纪也对的上,眼前的张名振必然就是那个“十年横海一孤臣”的张名振了。
  听到朱慈烺好像听过自己的名字,张名振颇为惶恐,赶紧低头。
  虽然不敢百分百的确定,但他已然猜到,眼前这个少年就是当朝皇太子朱慈烺。
  气度不凡,身边有锦衣卫,还有公公,又抚军京营,自己开府,可以自由出入京城内外,除了当今的皇太子,还能有谁?
  “大丈夫在世,当立不世功名,上则致君,下则卫民。张名振,我瞧你颇有勇武,你手下的兄弟也都是健硕之人,为什么不报效朝廷,却甘心留在这煤黑之地,当一个小小的护卫呢?”朱慈烺淡淡问。
  张名振更惶恐:“草民原本是军中之人,不过……得罪了监军,不得不避祸与此。”
  “原来如此。”朱慈烺点头:“京师三大营正在裁撤老弱,挑选精兵,不日就可整顿完成,到时会空出不少的将官名额,你可以去报名,如果你能通过考核,就可以成为京营的将官,我保证,不管你曾经得罪过谁,他都不敢再找你的麻烦。”
  “草民明白了,草民一定去报名。”张名振抱拳。
  “好。”朱慈烺笑一笑,拨马走了。
  张名振九十度躬身,恭恭敬敬地送朱慈烺离开。
  等朱慈烺走远了,他才站直了身子,脸上有细汗,眼睛里满是喜悦。
  虽然皇太子没有明说,但他却知道,皇太子已经解除了对驸马爷的误会了。
  “大哥,他是谁呀?”
  从张名振惶恐又惊喜的表情中,他手下人都知道猜到了朱慈烺的不凡身份,不过他们却猜不出朱慈烺具体身份,纷纷围上来问。
  张名振淡淡笑:“一个贵人。”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哈哈大笑两声,扶鞍上马,左右看看身边的兄弟:“老子要去京营当兵了,你们愿不愿意一起去?”
  “京营?”左右都是惊异。
  “对,京营!”张名振大声回答:“不过现在我们要去先通知驸马爷,西山这事,怕是瞒不住了。走!”
  快步驰去。
  ……
  朱慈烺回到王府时,已经是下午的两点,过饭点了,厨房紧急为他热饭,他躺在后殿的床榻上,一边休息一边思索着那一个个的难题。
  稍顷,午膳热好,朱慈烺就在床榻边开吃。照规矩,太子每一餐都应该正襟危坐,符合礼制的,而且太子膳食的标准跟皇后差不多,每一餐最少十几个菜,荤的素的,连汤带盆一大堆,甚至连每一天的菜单,初一和十五应该吃什么,都是有死规定的,不过自从进到信王府之后,朱慈烺就改了那些老规矩,每一餐就只四个菜,两荤两素,自己吃就可以,不用宫女伺候,不摆排场。
  其实照朱慈烺的意思,一荤一素就可以了,但田守信坚决最少也得两荤两素,如果朱慈烺不听从,他就要把此事报告给皇上,没办法,朱慈烺只能同意。
  “殿下,户部郎中沈廷扬求见。”吃完饭,漱完口,田守信进来禀告。
  “宣。”朱慈烺知道沈廷扬应该是早来了,只不过自己没有吃完饭,田守信不愿意通报罢了。
  沈廷扬是明末海运名人,他船运世家出身,自从入仕之后,就孜孜不倦的推动海运,想要重开明初被禁止的海运,以便用高效快捷的海运,取代耗钱耗力的漕运。
  不过一直不被朝廷支持。
  去年,沈廷扬做书《海运书》五卷和《海运图》,并进呈崇祯帝。崇祯皇帝命他造海船试行,沈廷扬率两艘海船,载着几百担粮食,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从淮安运抵了天津,时间效率远超漕运。崇祯皇帝龙颜大悦,让他做了户部郎中,常驻登州,负责山海关外守军的粮饷转运。但漕运改海之策,崇祯却一直都没有定夺。
  沈廷扬不但是能臣,也是忠臣,永历元年(1647年),降清的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明军支持。明军以张名振领军,沈廷扬副之,张煌言监军,率将士数万人,战船两百艘,于四月初六自舟山出发,不意在崇明岛外突遇风暴而大败。沈廷扬乘坐的战船翻沉,被清军所获,沈廷扬誓死不降,于七月二日,身着方巾宽袍,在苏州从容就死。
  此次沈廷扬奉召进京,商议锦州投降后宁远粮草转运事宜,上午见了崇祯,下午朱慈烺就派人去请了。
  沈廷扬对粮草转运颇有心得,还会建造新式运粮船,在他的主持下,朝廷向宁远转运粮食的效率大大提升,在朱慈烺看来,应该封沈廷扬为“海路运输部”的部长才对。
  朱慈烺召沈廷扬来,一是为了见见这个忠臣,二是想向他讨教粮船和兵船建造之策。江南官场反对,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之事,已经是夭折大半,江南的战船指望不上,就只能想办法在天津造船了,工部当然有造船主事,不过朱慈烺想先听一下沈廷扬的看法。
  “臣沈廷扬见过太子殿下。”沈廷扬不是进士官,乃是由国子监生出仕,起点低,今年已经快五十岁了,才只是一个郎中,头发斑白,脸上颇有风霜之色,可能是长期被海风吹拂的原因吧。见到朱慈烺之后,他立刻跪拜。
  朱慈烺微笑:“五梅公快起。田守信,赐座。”
  沈廷扬号五梅。
第一百七十章
海运名臣
  沈廷扬是崇明人,沈氏是崇明最大的沙船帮,主要做辽东、朝鲜生意,建虏在辽东崛起后,沈家生意大受影响,今年松锦之战后,大明失去锦州,沈家辽东的生意恐怕会彻底断绝,但多年商贸,沈家对辽东朝鲜一代的海域情况非常了解,如果大明想要袭扰建虏,运兵过海,崇明沈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被朱慈烺称“五梅公”,沈廷扬很是惶恐。
  “五梅公不必拘谨。”等沈廷扬坐了,朱慈烺回主座坐了,笑:“五梅公的《海运书》和《海运图》,我已经拜读,对先生的见解,我深为佩服。”
  沈廷扬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也曾有过面圣的经历,但今日听到皇太子称自己为“先生”,还读自己的书,一时心情激动,脑袋嗡嗡作响,暗想,难道皇太子召见我,是为了漕运改海吗?拱手道:“殿下谬赞,臣实不敢当,不过若是真能重开海运,漕粮耗费起码能少七成。”
  沈廷扬是海运的支持者,他提议朝廷恢复元朝末年被废止的海运,海运不但比漕运快,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漕运成本——比如运河的清淤费用和漕丁的人数就可以大大减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