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1227

  朱慈烺点点头,将手里的物品清单交给吴伟业:“入库吧,照西便门粥厂需要,每日拨粮食煤料和需要的棉布。”
  出了整修营房,信王府还扩建了原有的库房,足可以放下这些物资。
  这些事情应该是东宫管家——典玺太监田守信所做,但田守信跟着朱慈烺每日都是忙忙碌碌,根本无暇管理府中的事情,吴伟业这个左庶子闲着没事,朱慈烺干脆就交给他了。
  吴伟业接过清单,再一次抱屈:“殿下,臣是左庶子,教导您读书才是臣……”
  “对了,还有一件事。”
  朱慈烺打断他的话:“你挑一些能说会道,特别能煽动的人出来,以忠义二字为题,一人给本宫写一篇文……嗯,也不要挑了,所有东宫属官都一视同仁,一人一篇,明天一起交给本宫,写的好,本宫有赏,虚掩应付的,本宫一定责罚。”
  吴伟业惊讶:“殿下您这是……”
  朱慈烺却已经挥手:“下去忙吧。”
  吴伟业又是不解又是委屈,深深一躬,下去了。
  太子今天的要求虽然有点突兀,但总算是跟文章沾了一点关系,比油漆木牌之类的事情让他欣慰多了。不过看着手里的那几张物资清单,吴伟业的头,又大了……
  傍晚,广安门百户孟文龙被朱慈烺召到信王府。
  孟文龙满头大汗,昨天下午的粥厂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没想过自己竟然有一日能被皇太子垂青赏识。朱慈烺已经令他全权处理西便门的粥厂之事,虽然他官职没变,还是一个百户,但谁都知道,被太子青睐,他高升的日子马上就在眼前了,今日下午在粥厂,连顺天府尹周堪庚看他的表情都和过去不同了。
  进到后殿,向朱慈烺叩拜之后,孟文龙起身,将朱慈烺要他了解的那些情况,详细的向朱慈烺讲了一遍。
  朱慈烺微微吃惊。
  西山和房山之上,那些私开小煤窑的权贵,除了嘉定伯周奎和定国公徐允祯,还有一个他意想不到,同时跟崇祯皇帝关系非常密切的人——驸马都尉巩永固。
  巩永固,字鸿图,顺天大兴人,光宗婿,也就是崇祯妹妹安乐公主的夫婿,朱慈烺的姑父。巩永固爱读书,喜欢结交豪爽气的文人,懂一些国政军事,也擅长骑射,崇祯十七年,国家危亡的前夕,乐安公主病逝,巩永固在伤心之际,也没有忘记忧心国事。
  二十五日,巩永固入朝,请崇祯南迁,并说可以召集数万人,保护崇祯南迁不成问题,但崇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等到三月份,李自成兵围北京,崇祯才又召来巩永固,询问南迁之策,巩永固哭道:“当初我还有把握,可是现在……人心离散,只图自保,我没有办法,一个人都招募不到了啊!”
  第二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巩永固用黄绳将五个子女全部缚在妻子安乐公主的棺木上,说:“你们是皇帝的外甥,不能受辱!”点火,全家跟公主的尸身一起自焚而死。巩永固死时才三十一岁。
  这样有性子的皇亲,比那些投降的王爷强多了。
  甲申之变中殉国的皇亲在历史中明确记载的有三位,分别是:驸马都尉巩永固,新乐侯刘文炳(崇祯帝的亲舅舅之子,姑表兄弟),新城伯王国兴,好像也是崇祯家的亲戚。
  三人死的一个比一个惨烈,其中朱慈烺印象最深的就是驸马巩永固。
  在朱慈烺看来,巩永固绝对是忠臣,想不到却出现在违法挖掘小煤窑的黑名单里。
  “这个名单,你没有搞错?”朱慈烺确认的问。
  “绝对没有,臣确认了好几次,还专门跑了一趟房山。”孟文龙小心翼翼的的回答,鼻尖已经冒出了细汗,他清楚知道自己这张名单的份量,上面的不是侯就是伯,如果不是有太子爷的命令,他绝对不敢去打听的,
第一百六十二章
新甲对策
  同样的,要不是因为孟文龙做了十几年的五城兵马司的百户,城里城外一切都熟悉,平常出了什么差错,也是他们这些五城兵马司的“城管”去维持秩序,和勋贵们的管家都比较熟悉,交谈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机密,不然他也是弄不到这张名单的。
  “好,下去吧。”
  朱慈烺点头。
  孟文龙躬身退出。
  朱慈烺看着名单,冷静斟酌了一下,忽然道:“田公公。知道萧汉俊在忙什么?”
  “不知道……”田守信回答。
  萧汉俊虽然要了五百银子,还要了五个人,但他和朱慈烺有约定,那五个人要完全听他的指挥,事情成功之前,朱慈烺不能有任何干涉,因此朱慈烺并不知道他现在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行踪。
  那件事,指的当然就是斗到魏藻德,令其身败名裂之事。
  朱慈烺知道自己问的多余,沉思了一下道:“令厨房做碗莲子羹,你亲自送到我姑姑、安乐公主的府上。”
  “是。”
  明朝驸马是一个比较悲催的职业,不但本人不能当官,家族三代中人若有人当官,也必须马上退休,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公主嫁给驸马后,两人并不能直接居住在一起,公主住在十王府的公主府,驸马想要见公主,就得要等到公主的传唤,驸马一次可以住个几天,但时间不能太长,不然女官就会干涉了。
  安乐公主的公主府离着信王府不远,走路十分钟就可以到,不过安宁公主去年冬天生了一场大病,但现在都没有有,一直闭门不出,朱慈烺穿越而来,还没有见过自己这个亲姑姑呢,今天听到巩永固的消息,心有感伤,才想起姑姑就住在隔壁街上,自己却一次也没有问候过。
  “对了,这两天杜勋哪去了?怎么没见他?”朱慈烺淡淡问。
  田守信低下头:“杜勋胆大包天,跟府中的一个小宫女没规矩,奴婢打了二十棍。这两天他正养伤呢。”
  朱慈烺不动声色:“去忙吧。”
  ……
  早朝之上。
  一如所料,杏山塔山撤退的消息传开之后,朝堂上一片哗然,朝臣们对兵部尚书陈新甲猛烈开火,用各种难听甚至是污蔑性的语言攻击陈新甲,如果照陈新甲以往不认输,什么事都要争两句的脾气,他肯定是要据理力争,反唇相讥,不过因为朱慈烺事先给他打了招呼,所以他忍着怒气,跪在地上,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臣做事不周,臣有罪。”
  不说密旨,更不往崇祯身上扯。
  而内阁四臣都是知道密旨的,因此在陈新甲被攻击之时,从周延儒到魏照乘,纷纷跳出来为陈新甲辩解,但和陈新甲一样,他们也都不提密旨,只说杏山塔山难以坚守,撤军是明智之选——这四个老狐狸显然都很了解崇祯的脾气。
  朱慈烺不动声色的观察,暗暗庆幸,幸亏是把六科给事中还有十三道御史台都送走了,若是他们在场,非把陈新甲撕了不可。
  清流们言语汹汹,但他们的战斗力明显比六个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台差了一大截,加上又有内阁四臣帮忙维护,因此对陈新甲攻击的火力很快就减弱了很多。不过仍然有几个清流抓着陈新甲不放,义愤填膺的要求将陈新甲论罪下狱。一片攻讦之中,陈新甲颇为狼狈。
  “陛下,臣以为,兵部不但没罪,反而有功!”这时一人站了出来,对着崇祯奏禀。
  众人一看,原来是兵部右侍郎吴甡。
  崇祯面无表情,但眼睛里却闪过一丝欣慰,点头:“讲。”
  吴甡道:“当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犯境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得到消息后的刘备,弃新野不守,急急撤往江夏,撤退的过程中,百姓们扶老携幼的跟随,到当阳之时,跟随刘备的荆州百姓居然高达十万人。身边的人都劝刘备不可携带百姓,因为这会拖延行军的速度,被曹操所追上。但刘备依旧坚持要携民渡江。果然,刘备被曹操追上了,若不是赵云死战,张飞断后,刘备死在当阳坡也不是不可能。”
  “刘备败了,但没有人耻笑刘备的愚蠢,反而称赞他的仁义,当阳虽然败了,但刘备的仁义却也因此名扬天下,也因为仁义,刘备才能成就他蜀中的霸业。在刘备看来,新野十万之城,不如跟随他的十万百姓,新野可以弃,但百姓不能弃。杏山塔山被建虏兵锋直指,城小力微,朝廷又无法提供足够的援兵,一旦被建虏所围,必然是城破人亡,两地的百姓无一人能存活。当年刘备尚且知道弃城守百姓,难道今天我大明,竟没有当年刘备的见识吗?”
  吴甡说的慷慨激昂,说到最后,微微有点激动。
  朝堂上鸦雀无声。
  那些攻击陈新甲的清流,有点哑口无言。
  吴牲继续道:“从杏山塔山两地撤军是明智之举,不但救了两地的百姓,也避免了两城一旦被围,朝廷千里救援的窘境,因此臣以为,兵部不但无罪,反而有功!”
  “吴侍郎此言差矣,若是为百姓,可以令百姓撤退,边军为什么也撤退?”
  跳出来反驳吴甡的是户部郎中王宏祚。
  “那你觉得,杏山塔山可以守吗?”吴甡冷冷问。
  “当然可以守!杏山塔山尚有六千兵,如何不能守?”王宏祚激动的道:“杏山塔山不战而退,宁远山海关是不是也要有样学样呢?吴侍郎身为兵部右侍郎,不思运筹帷幄,守卫国土,反而畏敌如虎,有此侍郎,兵部弃城弃地,也就不奇怪了。”
  “你……”
  吴甡虽有谋略,但口舌却差一些,被王宏祚一反驳,竟然有些面红耳赤。
  见吴甡哑口无言,王宏祚颇为得意,向崇祯拱手:“陛下,陈新甲弃城弃地,罪不可赦,兵部右侍郎吴甡和他是一丘之貉,两人狼狈为奸,误国误民,不惩处二人,恐难掩天下悠悠之众口。”
  “臣附议。”
  “臣附议。”
  又有两个清流站了出来。
  不过只有他们三人。
  其他朝臣都是默然。
第一百六十三章
宁远山海
  和陈新甲不同,吴甡可是东林中人,如今在朝的东林人中,属蒋德璟和吴甡官职最高,隐隐是东林领袖,攻击别人也就算了,攻击自家的领袖,显然不是东林人愿意做的。即使在前几天的早朝上,吴甡赞同朱慈烺的追逮三策,东林人心里很愤怒,但表面上却也没人攻击吴甡。
  何况今日的早朝,战斗力强大的给事中和御史们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下这些散在六部中的清流,加上内阁一直在维护兵部,聪明的朝臣早已经测到了风向,因此没有人站出来附和这三人。
  只有王宏祚三人很是坚持,看他们的义愤样子非是扳倒陈新甲不可。大学士谢升站出来厉声呵斥,要三人退下,但三人却越发的坚持,大有今天不惩治陈新甲,我等就要撞死在阶前的架势!
  朱慈烺站起来,下到殿中,对着龙座上的崇祯拱手:“儿臣有本。”
  殿中目光齐刷刷看向朱慈烺。
  沉默了两日,皇太子终于又要说话了。
  龙座上,崇祯面无表情的点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