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1/1227

  但建虏大军却没有攻击宁远,而是绕城而过,往山海关方向杀去了——正常情况下,建虏是不应该这么做的,因为如果宁远守军足够强大,敢于出城截断他们的退路,那他们就危险了,但十几年来,建虏屡战屡胜,已经将宁远军杀破了胆子,守城已经是不容易了,野战根本想也不敢想,因此建虏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不在宁远城下布置兵马,直接绕城而过,往山海关杀去。
  黎玉田和马科都知道,建虏大军并不是攻击山海关,而是去扫荡中右所去了。
  ——中右所距离宁远六十里,是宁远周边最重要的一处据点。
  两人想要救援,但又不敢救援,因为他们不知道建虏究竟有多少兵马?
  如果是过往,关宁铁骑的精锐还在,他们或许还有出城一战的勇气,但现在,无论黎玉田还是马科,都不敢再冒险了——周边的屯子和卫所丢就丢了,宁远才是辽西的根本,只要紧守宁远,建虏就算是占了中右所,也不能长久。
  他们担心的是,在中右所之后,建虏会不会将所有兵马都集中在宁远城下,对宁远发动猛攻呢?
  现在是冬季,觉华岛海面冰封,驻守在那里的水师和兵丁都已经撤离了,这是吸取了过往被建虏踏冰攻取的教训,每到冬季,岛上的物资全部都要运送到宁远城中去,驻守岛上的士兵也要进入宁远城,水师船只则是往秦皇岛操练,因此,宁远没有觉华岛作为犄角,但是建虏大军四面包围,他们只能独自而战。
  ……
  黎玉田和马科决定依照崇祯十七年,多尔衮亲自率兵来攻时的策略,不论外面如何狂风暴雨,只紧守宁远坚城就可。
  ……
  山海关。
  “哒哒哒哒~~”
  六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向京师急送,后背插着三角旗的驿骑向京师狂奔。
  于此同时,几个信鸽也冲天而起,往京师而去……
  ……
  京师。
  军机处灯火通明,从军机大臣到下面的参谋参军参政,每一个人都是忙碌,或在沙盘地图前讨论军情,或者是往来疾走,递送军报,所有人都全数转动了起来。
  ……
  乾清宫。
  斗拱飞檐之下,悬挂了红色的灯笼——正是过年的喜庆时节,但因为建虏进犯宁远的消息,所以隆武帝下旨,取消了宫中一切庆祝活动。
  于海疾步匆匆的进入,手中捧着刚刚送到的飞鸽急报。
  正站在地图前,思索辽东军情的朱慈烺听到脚步声,转头看来。
  “陛下,军情司急报。”于海双手奉上。
  朱慈烺接过来打开看。
  然后脸上露出了惊喜欣慰的笑。
  ——密报是军情司蒙古分司主事,同时也是东厂提刑太监的李晃发来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军情司终于是和王佐(高文采)接上了线,构建了一条从沈阳到锦州,锦州到蒙古草原,再通过蒙古草原到大明的情报路线。
  今日是第一封通过此路径传回的情报。
  高文采,代号王佐。
  王佐何许人?
  听说《岳飞传》的人都知道,当年,金兀术有一个义子,十分能打,后来知道,他竟然是大宋前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陆文龙,潞安州失陷,兀术杀了陆登,因见襁褓中的陆文龙长得可爱,便与奶妈一道掠去北番养大。
  为了劝陆文龙归正,王佐自断一臂,以苦肉计赚取金兀术的信任,最后成功劝说陆文龙反正。
  当然了,是演义。
  当初给高文采取代号时,朱慈烺想到了王佐,因此将其代号定为了王佐。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大拙胜巧
  ……
  高文采十分有心,送来的情报极为重要,不但汇报了多铎此次出征的大概兵马数目和建虏国内的情况,而且还将了解到的,旅顺金州的防守情况和守军多寡和强弱,都一一写明。
  看完情报,知道建虏确实已经是陷入了困窘,今冬辽阳广宁都有冻死饿死之人,多铎率军攻击宁远,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朱慈烺对形势更有掌握,对今夏攻击旅顺金州、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更多了一些信心。
  “真是一纸抵千金啊,高文采,功劳大焉!”朱慈烺先是在赞叹,随即抬头,声音坚定:“走,去军机处!”
  ……
  听闻建虏大军进犯辽西,正在围攻中右所,百官群臣都已经是热血,大部分朝臣都以为应该立刻调集人马,急速支援宁远,击退建虏对宁远的骚扰——过去,大明兵马疲惫、内外交逼之时,大明朝臣都没有对建虏示弱过,何况现在流贼已平,大明兵马已经渐渐充足,这个时候就更是不会容忍建虏对大明的挑衅了。
  更有人认为,大明现在兵精粮足,已经可以趁势收复辽东了,因此竭力请战。
  但皇帝却没有着急见他们,而是先见军机大臣。
  “参见陛下。”
  “都免礼,关于建虏进犯之事,你们讨论的如何?”
  朱慈烺一边挥手,一边疾步匆匆地来到沙盘地图前。
  “尚没有一致意见。”军机首席、也是兵部尚书的李邦华说道:“玉铉。你先说吧。”
  陈奇瑜字玉铉。
  陈奇瑜首先回答,他以为,建虏看似浩大,但在连连受挫的情况下,其军力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朝廷应该像反击建虏入塞一般,调集兵马,强而有力的对建虏予以还击,如此,才能令建虏望而却步,也才能保辽西平安。
  朱慈烺听罢,不置可否,目光看向其他人,意思你们怎么看。
  “臣有些不同的看法。”
  高斗枢面色凝重的拱手。
  朱慈烺点头,示意你说。
  高斗枢道:“建虏这一次是多铎领军,并不是多尔衮,由此可知,建虏并没有出动全部的主力,而宁远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绝非建虏可以轻易拿下的,现在是寒冬腊月天,不利行军,对于在野外扎营的进攻一方就更是不易,因此陈以为,朝廷根本不必着急派遣援兵,先看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也不迟。”
  ——这几年来,特别是隆武帝继位以来,耗费重金建设京营和修缮加固蓟州密云长城,以防止建虏的绕道入塞,对宁远山海关的投入并不多,现在山海关虽然有一个镇的精武营可作为机动兵力,但精武营是步军,在去年插汗河套中伏,关宁铁骑精锐尽失,至今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情况下,以全步军出战,怕是没有多少胜算,如果真要出战救援,非得调集三千营、宁远营,以及宣府蓟州等地骑兵,再从京营抽调三到五万人,以良帅领兵,如此才有取胜的把握。
  而这需要时间。
  “臣以为,不应当随建虏起舞,我大明还是应该坚守之前制定的辽东战略,以不变应万变。”最后,高斗枢又道。
  ——自军机处组建起来,关于辽东的讨论,不下万千次,而每一次探讨军情,隆武帝都会对松锦之战的失利和十几年来,朝廷对辽西的大笔投入,从钱粮到士兵的损耗,流露出痛惜之情。
  朝廷在辽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大量的城堡,缝缝补补,却在缺乏野战能力的情况下,这些城堡最后都成了大明军队坐困孤城、作茧自缚的累赘。
  因此,隆武帝力排众议,定下了辽西暂时固守,不再修建无用的城堡,寻机在辽东海岸开辟第二战场的辽东战略。
  这一点,内阁和军机处都是明白的。
  这两年,朝廷也一直是这么执行的——因为停止了修建,也没有再往辽西增兵,只有例行的修缮,辽西这两年军费缩减了很多。但这并不表示宁远防务有所松懈,相反,朝廷一直在为宁远补充军需,更换新式武器,对于宁远城防,军机处还是有相当信心的。
  今年渡海攻击顺利,现在朝廷正积蓄粮草,准备实施夺取金州旅顺,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如果个时候调集大量人马和粮草出关去救援宁远,明年想要实施第二战场的计划,肯定就是要泡汤了。
  默然。
  高斗枢的看法,并没有得到军机处上下的全部支持,除了堵胤锡拱手支持外,其他人都倾向支持陈奇瑜,原因很简单,现在可不是历史上崇祯十六年无兵可用的时候,现在朝廷在山海关内,从永平、玉田、蓟州、一直到京师,现成的兵马最少十万人以上,粮草也有储备,喜峰口塞外蒙古的威胁又已经解除,面对建虏的侵扰和宁远的危急,实在是没有不救的道理。
  如果朝廷不救援,辽西被动挨打,山海关和宁远之间的驿站卫所全部被建虏一扫而空,继而包围孤城宁远,宁远一旦守不住,那丢失的责任,可不是军机处能够承担起的,到时就算陛下不降罪,只天下人的唾沫,也能将军机处淹没了。
  又或者,军机处承担也就罢了,如果天下人将怯弱不敢出战的不满,冠到陛下的头上,那军机处就万死莫赎了。
  因此,按兵不动的决定,不是轻易能做出的。
  敌人兵临城下,没有不迎战的道理。陈奇瑜尤其坚持,他和高斗枢两人唇枪舌剑,陷入了激烈的讨论。
  隆武帝不发表意见,只是静静倾听,同时在心里默默计算。他计算不止是兵力,更有钱粮和辎重……
  “军报。”
  于海疾步匆匆地奔了进来,双手呈给隆武帝。
  朱慈烺接过了,看完脸色顿时一变。
  ……
  中右所。
  “杀啊~~”
  这里不见喜庆,只有滚滚和硝烟和震天的喊杀之声。阳光下,这里早已经变成了一座血肉横飞的修罗场。
  “随我来~~”
  眼见建虏汹汹而上,城头已经是守不住,中右所守将,游击张国忠浑身是血,踉踉跄跄的奔向城头,直奔粮仓和武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