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5/891

  如果把中原的失地贫农移民过去,那同化进程就只会更快,毕竟移过去的民族构成就是完全的汉人,很快能成为当地的主体人口。
  不管眼下做得如何,至少开了一个好头,后续一切可期。
  ……
  李素对于在有生之年彻底整合日韩、趁着他们形成自己的民族意识之前就扼杀,当然是有信心的。
  但他缺乏的,是一个足够的借口,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一些他个人的私心和倾向,毕竟其他不是穿越者的人,不可能在汉末就觉得这些鸟不拉屎地方的蛮夷有提防其将来做大的必要。
  对于汉朝统治者而言,难度不是问题,成本是很大的问题,就算解决了海运,皇帝还是会觉得开拓那些地方不划算。
  朝鲜半岛也多山,除了后世汉江流域和釜山盆地,其他地方没什么成片的大面积农耕区。都是山区和原始森林,矿产资源倒是有些,煤也很多,但古代没用啊。
  曰本列岛就更是山地太多,平原就北九州、大阪湾和琵琶湖、关东武藏野这几片上万平方公里级别的平原。而且最大的关东平原如今还是原始沼泽地呢。
  这些东西,对于汉人而言同样没有吸引力。只会觉得朝廷投了人力物力财力搞原始投资、花运费移民过去,也对中央财政毫无反哺,反而时间久了容易形成新的、更强的有威胁割据。
  毕竟不怕东边岛上有蛮夷,就怕有了有文化的移民过去,这些移民却不心向大汉。那样一旦中原出现不稳,将来反而有可能反噬。
  这些粗浅的道理和担心,李素都不用上表刘备,光是在山阴城内,跟其他心腹扬州官员和幕僚讨论时,就已经有足够多的人提出了。
  张松、王累、桓阶这些幕僚纷纷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乃至提出了折衷的意见:
  “丞相为何念念不忘在这些远处东海之东的蛮荒僻壤、另设州郡?虽然陛下信任丞相,但也要给出足够理由才好。否则恐怕假以时日,还是会被朝中新晋大臣暗中攻讦呐。
  这些地方孤悬海外,离中原太远,就算陛下与丞相君臣相得,难保百年之后不会有后世子孙趁中原不稳自行割据。为长远计,还是不开拓的好。”
  李素对于这些意见,还真没法立刻回应。
  毕竟他知道张松这些人说的,都是确有道理的。
  即使站在穿越者的角度,觉得这些地方后来会有威胁,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边的邻居最初能发达起来,就是靠着跟中原学习,只是最后别人改了新的师傅,脱亚入欧了。
  暂时的征服容易,但一旦把文明传过去之后,产业上却没能形成新领地与中原的互通有无、自行造血能力,那几个朝代之后,就是在自树敌手。
  说句难听的,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如果李素有生之年,能抵达美洲。那他对美洲的态度,肯定也只能停留在物种交换的程度。
  把有价值的物种种子、幼崽带回来种植、饲养就好,但对美洲殖民在如今这个时代肯定是没有价值的。
  你做得再好,几百年之后呢?无非是相当于培养出一个新的米国,最多无非是一个血统上不是白人主导、而是以黄种人为统治阶级的黄色米国。
  道理就跟历史上千年后英国人培养出的米国那样,无非换一个移民新主的肤色而已。
  李素静下来之后,觉得自己必须捋一捋给刘备的劝说借口。
  他自己内心当然知道,征服曰本短期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找金银铜矿(1)。
  如果假以时日,花个几十年移民开采,中原肯定会对当地形成重视,好好建立统治。甚至朝廷中枢会为此建设一支常备海军,以形成威慑,免得当地地方权贵仗着孤悬海外、而觉得自己有希望独立。
  当然,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经济掠夺”,压榨矿产资源,那么被移民过去的百姓肯定也会不甘心。所以这个过程中,也要想办法形成经济上的互利。
  毕竟在李素这套设想下,以后在曰本列岛定居的也都是移民过去的汉人后裔,那就是真的同文同种了,不是“被殖民压迫的异族对象”,肯定要考虑他们的民生,不能跟历史上英国人对米国人那样。
  长远来看,如果不搞矿产资源掠夺这种不可再生、不可持续的行当,那就只有把曰本多山的环境,改造成一个种植梯田、山林经济作物、以及进口腌制海产品的州。
  然后利用中原平原耕地更多的比较优势,用中原的粮食,换取山林和梯田作物、腌鱼干。这就逼得李素得进一步改良造船技术、降低海运成本,否则连粮食贸易都海运的话,肯定是会巨额亏本的。
  至于卖腌鱼,这一点倒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上,进入航海时代之前的英国,就是这么立国、通过卖鳕鱼鲑鱼,从欧洲大陆赚取金银硬通货的。还有就是拿着巴斯渔船捕鲸贩卖鲸须鲸油鲸肉。
  曰本的地缘环境,在海洋资源方面跟英国很近似,当然也能模仿这个经济生态位。
  但可惜的是,这些东西目前还是空中楼阁,只能是作为一个远期规划,而依然无法解决眼下最急迫的动机问题。
  李素不可能铁口直断跟刘备预言“曰本有金山银山铜山”,他得掩饰一下。
  想来想去,最后李素也只想了一条不知道行不行得通的,只能是仗着刘备对他的信赖,先曲线迂回一下。
  “要不,就拿着当初从林邑人那里引进林邑稻的例子,劝诫一下陛下,要开眼看世界。发现了新的文明聚居地,要深入探险调查,说不定在曰本能有值得引进的新农作物物种。
  这种建议组织探险考察的计划,花费应该不多,真着手了之后,再在执行过程中先斩后奏、歪打正着,要是真发现了金银矿,陛下也会答应扩大探险计划吧……”
  李素想来想去,最后居然发现自己最后的规划,竟跟历史上哥伦布跟西班牙女王吹嘘的美洲的价值,惊人地相似。
  没办法!谁让美洲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钱不值的呢?后来发展得那么好,那是百年之后的事儿了!是欧洲一代代失地农民去殖民,好好种田开发的结果。
  在最初的时候,你只能骗君主一些直接见效快的利益,不是说有巨量的现成财宝,就得说有高产农作物,两者总要占一个,不然君主干嘛支持这个计划。
  李素想明白之后,才独自完成了他给太史慈甘宁等人请功的奏表,顺便写了几条对于在三韩和邪马台建立新的州郡的建议。
  这也不算离谱,历史上公孙度在平定三韩之后,也在三韩以大汉的名义、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州,名叫“平州”,辖区就是相当于后世整个朝鲜半岛。
  现在朝廷还多统一了一个九州岛,设一个新的州级行政单位,也说得过去。而且辽东以北的新开拓区,也能调整一下,顺便把东北重新划分一下。
  几件事儿,被李素归拢在一个奏表里,年底之前一起送到了雒阳。
注释:
(1)曰本不仅有佐渡金山、石见银山,铜矿也很多的,有别字铜山和足尾铜山。只不过古代跨海运铜成本比较高,中原早期的航海技术不行,所以铜看不上眼。
曰本的地质条件和智利其实差不多,都是大洲大洋板块边缘的火山挤压隆起,这样的地方金银铜所有重金属都丰富。
但曰本人因为细水长流开采了一千多年,所以到当代明显不如智利了。在江户幕府统一曰本的早期,也就是16XX年,曰本的铜矿出口也占到过世界第一,但只维持了不到一个世纪。
第23章
汉地十八州
  李素本来指望靠一份奏表搞定对刘备的劝说,让他在“总督青徐兖扬诸州事”的两年任期结束后,依然能亲自督师移镇三韩、处理对扶桑的后续平定、整合事务。
  毕竟朝廷好不容易定下一个良法,在地方上总揽数州军政财权的封疆大吏,任期不能超过两年。
  这个法度李素可不想亲自破坏它,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恶例。说好了到青徐兖扬两年那就是两年,今年年底必须换新的官职头衔。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素的奏表抵达雒阳后过了没多久,还没等到刘备的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打断了他的部署。
  他留在陈留郡汴梁县老家的妻子蔡琰,在腊月十五这天送来了一封急信,说是父亲蔡邕应该已经是弥留之际了,让他早做准备。如果国事军务不繁忙的话,就尽快赶回来。
  李素原本以为自己这次出镇两年,是见不到蔡邕的最后时刻了。
  这也得感谢太史慈和甘宁周瑜他们动作利索,对三韩和邪马台的军事征服,居然在短短三个多月之内,就彻底结束了战斗,这才让李素没必要亲自渡海督师。
  否则此时此刻李素要是在海外,蔡琰就是想找他都来不及。
  当然,这里面也有公孙度已死、公孙康接位威望不足、军心士气低落的因素。
  要不是赶上公孙度死了,三韩征服战或许要多打半年,钱粮上至少也多花数十亿,让朝廷的还战争国债大计也因此拖延。只能说是天佑大汉,王朝中兴的时候,什么都赶上了好时运好契机。
  另外,蔡琰在给李素的信中还提到,她已经同时向陛下请旨过了,陛下应该是会恩准的。所以李素接到妻子的信后,也就没什么可顾虑的。
  直接吩咐了一下手下人关于地方政务处置的事儿,然后他就立刻带着护卫骑兵,坐上最轻快的马车,一路换马沿着淮河汝颍汴河北上,直奔汴梁。
  一千多里路,李素只走了五天,抵达汴梁时,蔡邕也还有气,李素又亲自问疾了两天,才算是寿终正寝。临了也没什么话可以交代他的,毕竟蔡邕的著作和思想都在女儿那儿,蔡琰和李素夫妻之间以后可以慢慢聊。
  医官也说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病,就是天寿到了,很多脏器血脉元气都枯竭了,越是到了冬天,老年人越是难以扛住。
  李素知道,用现代医学的话术来说,那就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嘛。这也算是最不受苦的自然死亡了,蔡邕这辈子也是改了命运,晚年享福,多活了整整十三年。
  汉朝人对于弟子对师长的要求,是不包括服丧守孝的,不过也得“敬祭如父”,就是祭奠方面要跟自己爹一样隆重。
  七七四十九天祭奠完之后,理论上就不戴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后续的时间你“心孝哀思”就行,不必拘泥于形式。
  不过很多人为了举孝廉,还是会做得更加夸张一点,就当成亲爹的流程来办。
  比如已死的前会稽太守、大鸿胪王朗,当年他求学时、师从太尉杨赐(杨彪的爹,杨修的爷爷),杨赐死的时候,王朗原本只是旁门入职的小官,并非察举正道出身。
  王朗就弃官给杨赐守孝三年,守完后名声大振,成为东海郡有名的孝道典范,被陶谦指示东海太守举孝廉重新入仕。
  李素肯定不想模仿王朗那么虚伪的人,而且他作为丞相,就算他愿意大操大办,朝廷也肯定要夺情。
  不过他跟蔡邕毕竟除了师徒,还有翁婿的关系,低调一年半载、停停娱乐活动还是应该的。
  而且蔡邕是腊月二十二没的,消息传到雒阳,皇帝刘备都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到汴梁探视,李素连忙安排在陈留郡公府上接驾,并接待百官吊唁。
  太傅的级别毕竟尊贵,一时间雒阳到陈留之间官员的车驾往来络绎不绝。虎牢关和酸枣、官渡这些交通要津,驿站人满为患。百官内心,也再次刷新了对李蔡两家地位的认知。
  那些繁文缛节可以按下不表,李素也是真心哀悼满了四十九天,连206年的新年和上元佳节,都没参加庆典。
  一直到二月底,蔡邕正式择地下葬完了之后,忙活好了丧仪,李素才抽时间回雒阳,向刘备再次谢恩,并且聊些国政大事。汴梁到雒阳才三百多里,往来也方便。
  ……
  刘备没有让李素参加正式的朝会,只是在重建后的兰台私下接见了他。这也是防止李素在孝期内公开当众处理政务,面子上不好看。
  大家先聊了一会儿这两年的内政大局、三韩和邪马台的现状、征伐的靡费。
  一切情况看起来都不错,朝廷的财政这些年也确实在一直好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路,也是对的。
  如前所述,朝廷的战争国债是发行到章武八年(203)为止的,巅峰期在章武五年、六年,后续逐年递减过渡。
  如今已是206年,也就是章武十一年。朝廷已经停发并且转入全力还债阶段的第三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