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4/891

  甘宁也不知道继续往北会遇到什么文明、何种程度的抵抗,总不能冒险开个破船就继续推进。
  这种感觉,就跟哥伦布第一次抵达古巴的时候差不多,得从零开始种田建设,稳着探索。这么一算,耽误半个多月绝对是正常的,没有人能指责他的谨慎。
  好在休整修船的这段时间,甘宁也没闲着,派出了侦察部队在岛上搜索情报,了解当地部落。着实拿到了很多可靠信息。
  甘宁来之前,他对这儿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他曾经想过从无所不知的李丞相那儿得到更多提点教诲,但李素也非常识趣地没有多说。
  因为李素知道,虽然他前世看过几眼所谓的曰本古代史,但那些东西显然是不可信的——按照《曰本书记》和《古事记》,早期天皇的事迹基本上就是神话,捏造度绝对比中原的三皇五帝还要高出数倍。
  欠史八代就不说了,哪怕是从最早有考古物证佐证的年代算起,最初三四百年的历史也是扯的。
  按照曰本人的说法,毫无考古可言的“欠史八代”天皇,大约是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100年,那中间的五百年完全是编造的。
  曰本本岛的关西地区有国家政权的诞生,基本上也就是公元前100年,对应西汉武帝的时候,才算是刚有雏形。
  但是当时曰本至少有三大类政权的存在,一类就是北九州的邪马台,一类是南九州的熊袭,第三类是关西淀川琵琶湖流域的大和——
  至于浓尾平原再往东的关东地区,那就不用说了,完全不可考,或许当时的虾夷人活动范围有那么广吧,整个关东到北海道都是虾夷野人。
  估计一直到汉末刘备李素这时候,曰本也还是这么个状态,零散小部落至少上百。
  《曰本书记》和《古事记》上倒是说早在公元80年左右、相当于东汉汉章帝时期,景行天皇已经把熊袭蛮灭了,但这个记载也绝对是扯淡,所以李素没误导甘宁。
  此刻甘宁亲自到了南九州,见识了熊袭蛮的状态,确实还是处在独立蒙昧之中,一切也就真相大白。
  毕竟按照《曰本书记》的说法,灭熊袭蛮的景行天皇虽然不是欠史八代,但也长寿得夸张,跟欠史八代时的古人一样逆天,足足从公元前13年活到公元130年,有143岁。
  哪怕尧舜禹都不敢这么吹嘘寿命呢。
  既然如今熊袭还是没有国家的蛮夷,甘宁顺手奴役一些人来修船造码头、征粮抢牲畜,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甘宁也想过用文明人的贸易手段来获取补给,但也得对方听得懂人话、有话事人能跟你贸易啊。
  那些蛮子自己听不懂汉语,那汉人就直接拿,这很合理。
  在熊袭肆虐获取够补给后,甘宁才继续北上,在八月底抵达了邪马台。
  期间,甘宁还好奇同在一个岛上,为什么南北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所以他的船队沿岸北上的途中,经过阿苏山还靠岸勘察了一番,甘宁亲自尝试带队探险攀登,纪录地理。
  甘宁这辈子是第一次看到始终冒着烟的活火山,内心也是颇为震撼。
  所有的汉军海军将士,也都觉得蔚为壮观,算是理解了为什么一座宏伟火山构成的无人区隔离带,能让一个岛南北两侧有那么大的文明差异了。
  抵达邪马台之后,甘宁一开始也杀伐征服了一阵,但随即就发现对抗自己的居然就是公孙康留下的镇守军。公孙康的人自己也才刚刚彻底征服邪马台没多久。
  甘宁轻易击败公孙康留下的数千士卒后,抓了点将领活口拷问,得知公孙康去年冬天才设计宴请邪马台高层去朝贡,然后把邪马台巫女头目卑弥呼在内的人都杀了。
  当时邪马台这边还不知道公孙康的父亲公孙度已死,公孙康就是趁着爹刚死秘不发丧那阵子,把邪马台高层清洗屠杀了,以实现他鸠占鹊巢留退路的阴谋。
  甘宁当然也是很为愤慨,但也顺势将计就计,可以笼络本地土著的人心。邪马台剩下的都是些蒙昧的平民,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和贵族阶层足以反抗。至于那些巫女阶层,就更是毫无威胁。
  既然连被公孙康奴役他们都暂时忍了,无力反抗,现在正牌的大汉来了,他们当然也是乖乖躺平接受大汉的统治。
  整个过程实在是没什么好多说的。
  搞定这一切之后。甘宁就彻底控制了大致相当于后世博多、福冈一带。那地方就是隔着对马岛海峡和韩国釜山相望的。
  甘宁收拾完之后,就遇到了公孙康从对马岛休整完,继续南下,自以为逃出了大汉的“地图迷雾视野范围”,从此可以不被汉人知晓他的存在。
  在对马岛以南的海域,公孙康大惊失色地撞上了甘宁的船队。随后自然是一场腥风血雨一边倒的海战。
  之前公孙氏的人马以五倍的兵力跟李严对战,尚且死了主帅、人马战船折损近半,大败亏输。
  现在只剩一万多人的公孙康军,面对有两万之众、还是开着大福船来以逸待劳的甘宁,那屠戮之惨烈,就不用说了。
  公孙康全军覆没,跟弟弟公孙恭一起被击杀在对马海峡,三韩地区的割据军阀至此总算是彻底肃清。
  倒霉的太史慈,最后还是没捞到公孙康的人头,不过他好歹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全部土地,又花了两三个月打肃清战争,最后拿了个濊貊国蛮王的人头,聊以表功。
  赵云拿扶余王,甘宁拿公孙康,太史慈拿濊貊王,李严拿公孙渊,总算是都有军功收割入账。
  战事结束后,各方联名给李素报捷,当然是由甘宁派出福船直航会稽郡送回去。
  因为海路迁延,李素那边又拖了一个多月才得到消息,当时已经快205年的腊月了。
  雒阳方面,刘备也在李素之后大约十余日,得到了三韩尽平的好消息,还搂草打兔子把九州岛和整个流虬的地图都开了、顺便羁縻了一下。
第22章
大汉不能只有十五个州
  章武十年(205)十一月二十日。
  会稽郡治山阴县内,从句章巡视归来的丞相李素,就得到了三韩与九州岛平定的消息。
  李素当然是非常振奋,当天就决定在公爵府上大摆宴席,宴请扬州官员、丞相府幕僚,同庆大捷。
  当时,李素本人因为刚刚从外地回来,正在享受天伦之乐,身边都是妾侍子女,这些人当然也都向他贺喜。
  为首的,自然就是他侧室中地位最高的甄宓。此刻的甄宓还有些憔悴,不过看上去心情很是喜悦开朗,只是肉身虚弱,她发自内心地吹捧:
  “恭喜夫君又为大汉绸缪了如此一桩大功,虽周公不及矣。”
  李素一脸意气风发:“这次至少也把当初青、兖度田引起泰山贼再叛的削地,拿回来了。要是后续还能再扩大功勋,说不定能多拿一两个县——”
  甄宓闻言,却不好接话,只是低头微笑,靠在夫君肩膀上。
  还是一旁抱着孩子的另一个小妾周樱凑到近前打趣:“夫君从来不在意功名利禄,只想教化世人,怎么反而计较起封地了。”
  李素接过儿子,无所谓地笑笑:“咱是不计较,但也不能太寒酸,毕竟是想好了将来要拆封会稽,可如今闽中之地,才侯官一县处于封下。
  移民新设的漳、泉等地,那都是避嫌没有吞并,将来总不好让这小子沦落为县侯吧。”
  原来,他手上这孩子,才四五个月大,正是他来封地会稽这两年里,甄宓又给他生的。
  蔡琰留在老家陈留,为父亲最后尽孝,还带走了李素那个姓蔡的次子。所以章武九年、十年这两年,李素在会稽,大半的宠爱都分给了甄宓。
  甄宓三年多前就给李素生下过第一个孩子,但是个女儿,所以李素至今只有蔡琰所生的两个嫡子,一个还改姓了。最近才算是刚刚补齐了继承公爵爵位所需的儿子数量。
  如今甄宓也已经二十一周岁,嫁给他整整五年了。周樱她们几个更是有二十六七岁了,蔡琰则已年过三十。
  甄宓是去年秋天、李素刚到会稽半年之后怀上的,今年夏末刚生。生下来后,李素又很贴心地陪甄宓调养身体,小半年没离开山阴,有些许公务也是在公爵府上处置,让幕僚上门汇报请示。
  到孩子满了百日之后,确认没什么灾病,妻妾也恢复得很好,李素才恢复了到处视察的工作节奏。
  这不,十月初他才去了一趟吴县、娄县、海盐、句章,乃至新设的舟山县,在外面走了一个半月,视察港口和船厂的建设工作。
  毕竟倏忽之间,已经快两年了,李素筹备的南方开发计划,可不也已执行了两年。
  规划中的舟山群岛灯塔群如今当然还没开建,毕竟海运需求还没饱和到那种程度,那些劳民伤财的奇观总能再拖延个五到十年才提上议程。
  不过两年的时间,对于港口和造船厂的建设、当地商贸工业的发展,已经是足够发展出个雏形了。
  毕竟这方面李素有丰富的种田经验,当初鲁肃在南海筹备造船事业,诸葛亮在光复雒阳后发展黄河下游的造船业,也都是两年就看到疗效、能凑出一支船队了。
  现在,李素刚刚视察完,对种田的阶段性成果比较满意,发现南方种田的产出可以比较高效低成本地与北方中原沿海地区交流、互通有无。
  结果这几天刚回来,就又得到了更多好消息。太史慈甘宁就如预期地取得了大胜,也算是让李素的种田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继续大造海船,把三韩和扶桑的高价值密度物产运回中原,构建紧密的商贸合作体系,那么大汉对三韩和扶桑的控制就不会松弛,可以靠自身造血功能维持下去。
  这里面的弯弯绕,李素的妻妾们当然不会想得太明白,她们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无法脑补出来。
  不过甄宓好歹知道,夫君真的很强很负责,自己为夫君生的第一个儿子才五个月,夫君已经在想着给儿子挣封地了,把闽中地区朝廷新设的县也纳入公爵领地,而这些将来都是她儿子的。
  夫君年轻的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难道真是上了年纪之后,会变得多多少少有点溺爱少子么。
  这个念头一闪过甄宓的脑海,她就连忙暗自谴责了一下,怎么能想“上了年纪”这种形容词呢,夫君明明也才三十六岁啊(对外虚报的,肉身三十三)
  而刚才她也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好意思点破李素变得“醉心利禄”,毕竟那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而儿子不是周樱的,所以周樱打打趣无所谓。
  ……
  此后数日,李素大摆宴席,接受了扬州各地官员的庆贺。同时他自己也在琢磨,并且召集来幕僚商讨,该如何给刘备上表,为众将请功,同时拿出一套对三韩地区乃至邪马台的后续统治方案,让刘备接受对当地的深入开发和治理,而不是仅仅以羁縻的形式松散统治。
  当然,李素心里完全清楚,太史慈发出这份捷报的时候,濊貊夷和熊袭蛮子的一部分死硬部落,肯定还在抵抗,不归王化。太史慈干掉的,只是那些顶层的蛮王,后续还有得忙呢。
  否则征服蛮夷之地也就太容易了,大汉的版图远不会只有如今这么点大。
  相比之下,后世日韩之地,其实算是比较容易拓展进大汉统治圈的,至少比漠北草原要容易的多。
  究其原因,古代没法统治日韩,只是航海技术不行,船太大。朝鲜半岛靠陆路运输跟中原联系,成本比辽东更高数倍。航海短板一解决,剩下的汉化不是问题。
  毕竟日韩的生产方式、农作物、气候环境,跟中原农耕区是很近似的。
  最多两代人,四十年,当地人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汉人了,何况他们都还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语言,也没有历史记载。汉人有文字有书籍尤其是有历史书,还不是汉人说了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