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0/891

  好在酒宴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且估计都不止摆一天,李素想了想,怕阑尾炎导致驾崩,只好临时搞点小发明。
  动用他可怜的物理知识和经验,让人找来几个会做乐器的皮匠木匠,吩咐他们蒙一批新的鼓来,供陛下玩乐。
  涿县这种穷地方没什么好乐师和乐器匠,不过既然是丞相发话了,骠骑将军当然是亲自安排快马斥候,去蓟县找了几个高手匠人过来,还按李素的要求,把这个时代宫中配置的鼓乐种类全部带来,供丞相检阅和指点修改。
  李素原本对古代民族乐器懂得不是很全面,但谁让他老婆是当世第一音律高手呢,几个小妾也多有精通音律。结婚十二年了,乐盲都能调教好。
  李素知道这个时代的鼓只是打节奏的,但没有精准的音阶梯度——当然这不是说东方打击乐就没有精确定音,而是东方打击乐靠编钟来完成这个工作。
  金玉之声,怎么都比皮革之声要高贵。但刘备本人不雅,玩不了编钟,那东西也不是一个人玩得起来的,需要一队乐女来敲。
  李素想了想,就指点工匠们注意调节鼓面的大小、皮革的厚薄,学西式的定音鼓,至少搞五面从小到大、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健全的鼓组。
  工匠们倒也给力,当天晚上就拿出了几个皮革都还没晒干的草样,给刘备玩。
  刘备发现打鼓都能打出五音俱全的曲调了,大为惊讶,加上这东西简单好玩,一个人也玩得转,就不舞双股剑了,喝酒吃肉觉得撑了,就打鼓发泄。
  “当年高祖还沛,击筑为《大风歌》。今日贤弟随手作此新鼓、五音俱全,法度严谨,快哉!没想到击鼓也能跟鸣钟一般错落有致。
  喝!继续喝!丞相说得对,吃喝多了不能上蹿下跳,会岔了肠气!谁觉得喝多了要发泄,坐这儿击鼓就行!云长翼德子龙你们都得学,放心,很简单的,别怕丢人,朕都会击!”
  刘备一边命令臣下同乐,一边传令让工匠们赶造更多定音鼓,又派兵去蓟县抬点编钟来,准备在涿县老家好好爽他个几天。
  要不是李素知道这些都是古人,还以为遇上摇滚狂欢节了,不由汗颜。
  不过,总比舞剑上蹿下跳阑尾炎要好。
  李素饮酒胡思乱想之间,刘备一把拉他一起锤鼓,一边问他:“贤弟你读书细!当年高祖还沛喝了几天来着?朕不是不记得……嗝,喝多了想不起来了。”
  李素苦笑:“《高祖本纪》载,还沛聚饮半月,帐饮三日……”
  刘备把鼓锤一丢,直接拿手掌重重一掌拍在鼓面上,就跟喝高了拍桌子一样:“那就是喝了十八天了!聚饮帐饮什么区别来着?”
  李素:“聚饮就是只跟邻里相亲在家喝,帐饮就是当时把沛县全县百姓都请去喝了,没地方坐得下,所以在城外军营里喝。”
  刘备不拍鼓面了,改为拍拍李素肩膀:“还是贤弟读书多,这点细节都读得懂,要是朕就随手翻过去了。”
  “陛下您轻点儿,您酒后手劲大。高祖那是心怀忧虑疑惧,咱不用都学!少几天没事儿!”
  李素龇牙咧嘴躲开两步,刚才刘备已经用手掌都拍破两面牛皮鼓了,这手劲谁受得了啊,这不喝多了发酒疯么。
  为了转移刘备可怕的手劲发泄渠道,李素只能是再接再厉发明发泄式打击乐。
  这不,原本汉朝传统乐器里,是已经有锣和钹的(锣其实也不能算乐器了,就是听个响,有时候战场上鸣金,都会以锣作为备用)。
  钹就是后世的铙钹,两个金属片对拍发出声响那玩意儿,铙和钹一开始还是两种东西,本土的先有钹,而铙钹要随着南北朝崇佛兴起之后,被佛家推广。汉朝佛还比较小众,所以只有钹。
  这些东西也都是没法定音阶的,就随便拍拍。
  李素连架子鼓都做出来了,当然也会联想到后世摇滚乐里那一个个从大到小的圆形金属片(镲),也是让鼓手偶尔拿鼓锤敲一下的。
  他一不做二不休,让铜匠从大到小锻造圆片,然后测试定音,供刘备弥补他文化不足、写不出《大风歌》的遗憾。
  很快,刘备就彻底沉迷于打击乐,也不再计较他才艺不如高祖的那些细节了。连他安排的舞女也越来越群魔乱舞,毫无章法,毕竟跳舞的人是很容易被音乐带偏的。
  “唉,非要喝满半个月,还没文化不会写歌词,只能让他乱砸半个月发泄了。”李素也是挠头不已,无可奈何。
  第二天开始,李素赴宴喝酒就偷偷戴了耳塞,否则这真要是被重金属摇滚半个月,听力扛不住啊。
第九百四十七章
赢了每人分套房
  天地良心,李素在外面巡游天下的时候,是不带妻妾的,最多带点儿家里的侍女。赶路也挺辛苦,舟车劳顿他也正好不近女色养养身。
  但是在涿县的这些日子,他着实感觉身体被掏空,一个是被迫暂时酗酒给害的,另一个就是必须忍受天天听到重金属摇滚打击乐。
  就好比让一个内向喜欢安静的人、每天去酒吧蹦迪,时间稍微久一点,哪怕不上女人那身体也受不了啊。
  好在这样的日子终究有个头,而且隔三岔五会换换环境图个新鲜,总算是张弛有度。
  这不,在楼桑里喝大酒的日子,一共也就持续了五天。第六天开始刘备就把场子挪到了张飞家的桃园,表示会在桃园这个场子再摆十天。
  换了场地之后,地方更加开阔了,而且景色不错。时间已是七月底,桃花肯定是没有了,不过正好是初秋结果的季节。
  这座桃园中间易主了至少十五年,断断续续少人打理。不过在灵帝末年时,似乎被当时新买下庄园的客商,另外种了些杂七杂八的果树,后来就没人管了,自然生长。
  去年开始张飞光复了涿郡,刘放才专门派人好好伺候这果园,算是拍张飞马屁,除草施肥、裁剪枯枝劣苗,今年总算全部结果了,看起来欣欣向荣。
  刘放心里清楚,他是提前年初就打听好消息了,陛下要巡视新光复地区,肯定要还乡。把桃园打理好点儿,到时候一片欣欣向荣,说不定还能凑点祥瑞,作为政绩献宝。
  李科植物基本上都是农历六七月份果实成熟的嘛,也就是桃李梅杏这些。
  古人虽然没有生物分类学的知识,但也有朴素的农业经验,一个果园里种的树,基本上习性科属相近。
  所以此时此刻,桃园里可以看到树木层叠、枝叶稀疏、但密密麻麻都是桃子李子杏子,还有极少数的梅子。
  可惜祥瑞倒是不多。
  古人有以一禾多穗为祥瑞的,称为“嘉禾”,象征天下太平、民生繁荣,丰穰在即。
  果树类的植物,类推比照之下,如果有一串果子结果特别多、枝条垂累都撑不住了,那也偶尔会被地方官拿来献宝一下。
  不过这种情况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水果不比谷物,很难长期保鲜。地方官采下来的时候说是一颗花序下面一整串结了十个八个桃子,也没法把桃枝直接运去京城啊。
  半路上桃子早就腐烂了,就算运到也都因为过于成熟、从枝头脱落了,你还怎么证明这一大串桃子是长在一起的?
  所以,这种事情不是没有,但没法操作,也就极少被史书纪录。
  刘备重回桃园的第一天,管庄子的官员就献上了一大堆托盘,上面有一串花序结了七八颗桃子的,也有一串结了十几个李子的,估计都是千挑百选把桃园里收成卖相最好的拿来显摆了。
  刘备得了彩头,虽然知道下面的人刻意讨好,也不点破,与文武和士卒、乡亲同乐,吩咐把桃园剩下的果子都摘了分赐众人。
  “来来来,这几串最大的桃子,朕和云长翼德面前都放一串。这串最大的李子放到伯雅那儿,这串杏子搁子龙那儿。”
  刘备看果子品种很多,还特地分了分,桃李杏也没有高下之别,这几串挑出来的果子都卖相很好。刘备这么分,只是刻意纪念一下当初桃园盟誓而已。
  李素和赵云当然不在乎,反正李子杏子又不难吃。
  君臣毫无礼数拘束,随性宴乐。周遭被请来同乐的百姓,也比之前在楼桑里时又扩大了一圈范围。
  从刘备的亲戚街坊,进一步扩大到但凡稍微有过一面之缘的,也都在受邀之列。刘备自己没说,但李素也看得出来,这就是在模仿高祖的做派吧。
  些许恶趣味,可以容忍。就当是现代人也会玩玩梗,引经据典一下,很正常。
  人一多,场面也比较乱。尤其刘备这人年轻的时候,结交那也叫一个广阔,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原本历史上,他当平原令、平原相那阵子,不也是已经身居郡国相,照样跟什么人都能喝酒,颇得人心。这一世历史轨迹虽有改变,没有再担任那个级别的官员过,但做派禀赋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尤其是刘备这次在桃园设宴时间太久了,一旦他展现出依然随和念旧的一面后,这些消息有足够多的时间扩散。
  那些原本不在涿县,或者明明在涿县,但自觉身份低微不好意思来蹭酒的,就会渐渐壮了胆子,得到消息后再特地赶来。
  数日之内,李素着实见识了一些颇似“高祖还乡”的市井俚俗桥段,看得他都忍俊不禁。
  有二十几年前跟着刘备一起混过社会扛过架的“轻侠”(其实就是牛氓混混,街溜子),侥幸混了这么多年社会还活下来的,或者是中途去别的阵营当过兵又残了放回家的,都来这儿讲当年的丑事,有些也不是恶意,就是卖惨想讨点安家费。看刘备脾气好,只要记得,确实是当年哪怕扛过一场架的,也给赏,然后这种人就越聚越多。
  李素看在眼里,觉得这场景着实是魔幻,就跟后世度娘里那些戒某吧里的老哥似的,“闭着眼睛摁零,打多打少是个缘”。
  只不过刘备用的具体道具,换成了马蹄金饼或者银铤随便撒。
  再往后,当年跟刘备做贩马生意,甚至是织席贩履生意时有所往来的“供应商”,都有壮着胆子趁着喝完酒的当口,提当年还有货款赊欠没清的。
  刘备也都大笑痛饮,随便撒钱清账,并不与人计较。
  遇到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供应商纠纷”之后,刘备才想起,他当年生意上最大的原始赞助商——中山郡的贩马商人张世平、苏双。
  这俩人已经整整十八年没见了,最后一次见还是中平元年、听说黄巾作乱的时候,两人给了刘备五十金黄金和一千斤钢铁,供刘备打造兵器和募兵。
  而事实上,除了给“起兵的原始轮投资”之外,刘备其实跟他们还有点别的更久远的交往——刘备不是十五岁就开始给马贩子当向导带路和护送商队了么,所以其实等于是被这些人雇佣过。
  刘备觉得那么多“供应商”都见了,当年的雇主和投资人也见见比较好,就派人去找,他反正要在涿县喝个十几天,等得起。
  足足又过了七八天之后,还真被刘备派出的骑兵,把张世平、苏双二人找来了。
  这两人比刘备年长十几岁,毕竟刘备十五岁开始混社会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自己带队的富商了,当时就二三十岁年纪。
  刘备都已四十二岁,这两人自然是五十好几奔六的人了。
  他们是知道刘备巡视关东、会路过老家涿县的,但是不好意思怕尴尬,所以一开始没来。
  张世平的想法也很简单:要是只是给了刘备五十金和一千斤铁,那还好说,只是投资赞助,现在还不得好好过来连本带利讨个重赏。他们知道刘备的为人,肯定不会吝啬的。
  但关键尴尬的点在于,他们还雇佣过刘备当保镖和向导,万一这事儿好说不好听,抖出来让皇帝难堪呢。所以他们才没打算在人多的场合凑热闹,打算以后单独找刘备,免得丢脸。
  最后还是没躲过,被刘备从外地找出来了,他们也很识相,决定闭口不提刘备当过保镖和向导的黑历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