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891

  一些武艺高强的军官、精锐老兵,甚至是在相撞之前的一瞬间,就提前用挠钩抛出绳索缠住对面船的垛堞、桅杆、飞桁等高处。
  然后在相撞前起跳,利用相撞后继续往前冲的惯性荡过去,如同人猿泰山。这样相撞后的刹车前冲非但不会对自己造成磕碰,还能变废为宝成为动力。
  这些荡绳落地的精兵,要面对的也只是曹军士卒跌撞得头破血流、刚刚想重新站起来。
  这些曹兵本来是眼看着对面的汉兵要荡过来,所以提前预估落点来拦截,想把他们在半空中就戳死。
  结果就在出枪前的一瞬间两船相撞,直接跌到在地,成了白给的一方,被汉军精兵站稳后毫不费力就近反杀。
  曹休旗舰上的喊杀声愈来愈猛烈,哪怕相撞的冲击散去后,因为船体已经严重进水并且被撬动,甲板也已经倾斜。曹军士兵水性不好,压根儿不习惯站在倾斜的地面上厮杀。
  而对面的甘宁部下都是老水鬼,在倾斜船上奔跑冲杀如履平地——对这点很难想象的看官,看一下海浪中渔民们是怎么在起伏的甲板上平稳走路的,就不难理解了。
  那种稳定性,简直如同脚趾也能跟手指一样扒住甲板似的,怎么斜都落地生根。所以这样的近战搏杀,简直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单对单的短兵对砍,曹军节节落败,死者无数。
  唯一的希望,似乎是抱团结阵用长枪整齐对外,曹休本人也确实是这么指挥他身边的亲卫锐卒抵抗的。
  可惜,因为立足不稳,曹军枪阵才堪堪刺死几个单独莽上来的甘宁部下,就因为枪阵内部有士兵重心倾斜跌倒、然后演变成了一排人滚作一团,阵型大乱。
  甘宁连忙带着身边心腹勇士,猱身而上,大呼酣战,刀戟并用,砍杀无数。
  人堆中,曹休也被身边一名跌倒的卫士压住了一条腿,一时移动不得,被甘宁亲自一铁戟横扫而来,扎中脖颈,血泉喷涌,瞬间毙命。
  曹休一死,死讯很快传播开来,汉军高声呐喊,曹军的巢湖水师渐渐崩溃四散,来不及逃被包围的,也都举船投降。
  半个时辰之后,巢湖湖面终于安静了下来。被鲜血染红的湖面一角,也渐渐随波逐流化开了血色,那些血水都沿着濡须水奔流而下,流往下游,最后会充分稀释注入长江。
  曹军最后的水师被彻底扫清,从此前方战场就只剩陆军。
  六万汉军陆续全部进入巢湖水面,重新整理队形,休整军容。甘宁改乘小艇,靠上李素的坐舰,亲自向丞相献上曹休的首级。
  如今正是农历六月天,气候极为炎热,何况战斗是早晨开打的,此刻已经是正午刚过,烈日当空,死人被晒一两个时辰就非常熏了。
  李素下意识“啪”地打开折扇往外扇,一是怕热二是驱味,连忙老远就先吸了一口气憋住,等甘宁走到近前才中气颇足地用气声嘉许:
  “兴霸神勇,果不负孤所望。容后自会表奏陛下升赏。不过眼下还有合肥、寿春未下,还要再接再厉。”
  甘宁意气风发:“丞相放心!以我军如今连战连捷,兵锋正锐。合肥刘勋不过数降懦夫,先从袁术,后随曹操。这等懦夫定然手到擒来!”
  李素没有立刻搭话,而是使了个眼色,让旁边人把已经开始微微腐臭的曹休人头拿下去,他才长出一口浊气,温言笑谈:
  “孤也是这么觉得的,让士卒加把劲儿,快速通过巢湖,连夜兼程赶往合肥、把东西淝水河口都拦截阻断了,再考虑休兵歇息!”
  “喏!”
  众将纷纷领命,当下只是略微打扫战场,都没多休息,一半多士兵睡觉,另一半士兵划船操帆,轮流出力快速行军。
  不过两天时间,船队就穿越了整个巢湖湖面,第三天就进入淝水,六月初九掐断东西淝水航道,初十开始部署对合肥的围城。
  汉军刚刚完成这一切,西淝水西侧上游,就有曹军斥候出现,并且前出哨探,但是被汉军轻易击退。交战中双方也都有抓到对方的俘虏。
  汉军把战俘拉过来拷问一番,发现果然是李典的撤退部队的先锋哨探。李典的主力因为朱治的拖延,至今没能完全摆脱,之前在石亭跟朱治打了好几场,朱治伤亡不少,但还是成功拖延了李典,让他直到合肥被围城,都没能撤出淝水。
  当然,即使到了此刻,李典还是有一个选择机会的——那就是全军强攻,支援合肥包围圈内的刘勋,跟刘勋里应外合,把围城的李素诸葛亮甘宁霍峻这些人全部干掉,顺便也打通他跟曹仁会师的道路。
  但李典自己的兵力,加上刘勋的部队,总数还不到李素的三分之一,他怎么可能有胆子这么干?
  所以得知自己的探路斥候被歼灭后,李典非常果断地选择了弃船弃辎重、翻山轻装而走,继续往北撤往汝南,跟豫州战区的曹操主力靠拢。
  刘勋果然是无骨降将,被李素围困合肥区区七八日,稍稍攻打了两次,他就弃城投降了。
  不过他并非一开始就主动投降,依法不能保留投降时的官职待遇,被剥夺了其地方官职,只保留了原有杂牌部队的军职。
  李素还催逼刘勋打前站,跟着大军继续沿着淝水北上,通过芍陂直插寿春。
  六月二十日,汉军终于抵达寿春,这座淮河与淝水的节点,也是当时从长江水系进入淮河水系的关键要害。
  面前的曹仁,因为之前丢了曹休、刘勋,而李典虽未被歼,却也被逼离了淮南战场。
  所以曹仁的淮南战区五万精锐曹军,最后只剩两万精兵在寿春城里笼城死守。剩下的战力,就只能指望临时拉的壮丁了。
  好在前面曹休、刘勋的拖延,让这些天来收割入库的两淮早稻,倒是大部分被曹仁掳掠入城,这给了他多征壮丁的底气。
  曹家的屯田制原本是跟屯田百姓五五开分收成的,这次曹仁事急从权,直接有多少收割多少,十成全征,淮南本地的百姓就丢给李素去养了。
第九百一十八章
震惊!大汉最难攻的城池竟是这里!
  汉军兵锋直抵寿春城下后,李素立刻分兵围城,立营设置甬道,部署久战之计。
  相比之下,那些打造投石机、云梯车和攻城锤、掘城木驴之类的活儿,倒是不着急,可见李素刚来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只要曹仁想坚守,这场仗持续的时间就应该不会短,所以先打稳基础更重要。
  当然,与此同时,李素也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的心态,派出了信使和骂阵手尝试一下,远远地对着城内喊话劝降。
  表示曹仁只要弃城,就可以饶他不死,还允许他带走寿春城里剩余的兵马。
  万一对方动摇了呢?
  可惜,意外并没有发生,这种劝降果然毫无效果,连曹休都知道要为曹家死战,何况曹家头号顽固死守分子曹仁呢。
  但立营建甬道这段时间闲着也是闲着,骂骂阵打击一下士气也不算浪费,顺便还能把曹军其他各路的惨状和败退被歼消息散布到城内,让守兵人心惶惶。
  ……
  围城开始后第八天,六月二十八,营地和甬道已经完全完工,投石车阵的组装工作也已开展了两天,其他云梯木驴也纷纷开始就地打造。
  攻城用的壕沟作业倒是还没开始,因为那东西的施工费时持久,所以一场攻城战的初期往往不会用到。
  一旦用上了,至少就是两个多月才能攻破一座城,慢的话三四个月也有可能。好处则是可以尽量减少伤亡,让进攻效果变得更稳。
  汉军自从诸葛亮发明Z型壕沟接近攻城法以来,一年的时间里,也只在幽州州治蓟城、以及豫州前沿主力决战战场郾城,用过两次这种战法。
  面前的寿春如果最终不得不用,那将会是第三次。
  围城施工进展那么顺利,作为丞相的李素每天无所事事,只能是督军理纪、同时抽出时间处理新占领地区的安抚民众工作,恢复生产。
  考虑到曹仁刚刚抢了寿春附近的淮南百姓的早稻收成、全部汇聚入城,所以民生工作也是很有重视必要的,否则今年两淮地区饿死加瘟疫流行病死百万人都是有可能的。
  古代的瘟疫很大一部分是大批人口死亡后无人掩埋、腐烂肿胀导致病毒爆发。
  所以大规模的饥荒之后,但凡饿死二三十万人,这么多无人掩埋的尸体成为腐烂毒源,最后瘟疫蔓延开来总计死上近百万就有可能了。
  而前阵子李素围城兵逼寿春那些日子,刚好是早稻收割完后晚稻要下种的时间。以至于李素不得不把他的六万大军分出一些人手,帮助因为战乱误了农时的淮南百姓抢着播种。
  在南方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抢收抢种是最忙的时候,这段时间需要大量额外劳动力,后世哪怕到二十世纪,农村地区在这个时候也有农忙假,孩子都要回去帮忙种田。
  李素的几万壮劳力和随军运粮民夫,虽然人数不多,却也缓解了淮南百姓相当的劳动力短缺。哪怕今年的晚稻依然会因为稍稍种晚了而出现歉收,但也好过彻底错过一季。
  尤其早稻的收成完全被曹仁抢了,百姓本来只能撑过青黄不接的余粮,现在要多撑将近四个月,饿死人是肯定免不了的。李素这么做也只是缓解,不可能彻底解决饿死人。
  李素最后能做的,只是让新派的地方官员和驻军到各处宣传朝廷的仁政,表示今年的晚稻会彻底免除赋税,同时要跟百姓讲清楚:
  虽然他们今年事实上还是“五五开分成纳税”,具体表现为“早稻全被抢而晚稻完全不用纳税”,但抢他们的是曹仁狗贼,免他们的是李丞相和诸葛尚书。
  只要活下来的百姓能把这个简单的道理记清楚,明年淮南地区的民心才能彻底被朝廷收服。
  事实上,眼下刚刚帮百姓抢种完,民心就已经颇为可用了。
  淮南乡野各处,家家户户詈骂曹仁之声不绝,上百万百姓都诅咒曹仁生儿子没屁眼,全家断子绝孙。
  而这些诅咒,眼看着很快就能实现。
  ……
  除了上述这些民政安抚的活儿,李素最后剩下的差事,就是每天巡视攻城准备,侦查城防漏洞。
  不过,几天巡查下来,还真没被他发现什么明显漏洞。
  曹仁守城的本事,在三国名将当中也算一流了,这样也很正常。
  这天傍晚,随着又一天的巡视结束,一行人最后停留在了一座离城墙四百步左右的投石机组装阵地上。放下望远镜,旁边都是忙碌的工兵,把这一批投石机堪堪装好。
  恰巧诸葛亮也在旁边陪同,李素忍不住感慨:
  “寿春不愧是两淮第一坚城,当年袁术以此为伪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与此相比,合肥的城防实在不算什么。
  曹仁的坚守之术,也当真了得,说不定此城最后还是要靠阿亮你的蜿蜒壕沟战法、让弩手和投石机迫近轰击,以为久计。”
  诸葛亮又最后确认了一下地形,也放下望远镜,审慎地说:“学生的壕沟攻城法,虽然去年顺利破了蓟城,最近眼看又能破郾城。
  但事不过三,各处地理不同,要在这寿春第三次用,怕是还要解决一些因地制宜的困难——恩师可看,这寿春城濒临淮河,离城稍远便地势低洼。
  而城池本身却又建在台地上,淝水与淮河在此分流,本身便是因为寿春所在的台地高峻,而城西迅速降低,出现缺口,导致淮河分水南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