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891

  当然了,凑热闹的有,真心知兵的也有。比如刑部尚书法正,就心心念念很想重操旧业,过问几句当年他自觉颇为擅长的军事。
  法正连续给刘备上了两三道表章,详细论述,劝刘备趁着幽州已平、曹操新败、而邺城还未破的时间差,当机立断,在今年进入寒冬之前的最后阶段,扩大战争,在冀州也多割几块地。
  以法正的智谋,这些话当然不是乱说的,军事账算得很明白。
  刘备也仔细看了法正的账目:袁曹合流之前,关东两大诸侯的老兵、生力军,总兵力不过50万。如果没有易水之败,那么曹军在整合关东后,大约还能有35万生力军。
  但现在易水之败额外导致曹军硬生生又折损超过5万人,还丢掉了在渤海新拉的壮丁、损失渤海清河两地不少人口潜力。
  关东伪朝的老兵总规模跌到30万,而刘备方面却临时增长到了63万左右(因为额外多抓了俘虏,但这些部队有些是新拉的壮丁,天下统一后会遣散归农,不会保留那么多常备军)
  这个兵力比已经超过两倍了,现在才九月份,紧急动员的话,十月初可以展开新的攻势,法正觉得今年还是可能稍微多捞一点的。
  当然,入冬了再打仗,天寒地冻导致士卒苦不堪言那是肯定避免不了的。而且被攻打地区的百姓,也会陷入愈发深重的苦难。
  尤其是饥荒和瘟疫导致的人口锐减,会呈现百分比叠乘的恶化。
  道理也很简单:现在开始打,百姓冬天就不得休息,河北地区的人民,明年春耕时肯定还要继续连着打,冬小麦的播种和春耕都没了。
  连续耽误两年农时,造成的大面积饥荒饿死的人数量,肯定比“三年里有两年发生大面积误农、歉收,但这两年是间隔的”,要多得多。
  毕竟中间有个正常年份间隔的话,很多死亡线上的百姓可以缓过一口气,有点积蓄余粮的可以靠积蓄余粮撑一下。
  但两个大荒年连在一起,余粮积蓄全部吃光,就只能人吃人了。
  瘟疫也是同样的道理,越叠加越容易传染。
  两场10%人口感染的瘟疫,说不定就渐渐平息群体免疫了。一场20%人口感染的瘟疫,说不定就到了总爆发的临界点,后续会恶化到30%、40%感染率。
  但法正坚持扩大战争的理由也有点说服力,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灭曹能提前一年甚至两年,早点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百姓痛苦也会小一点。
  刘备说实话有些心动,拿法正的意见跟荀攸商量了一下,又跟刘巴、诸葛瑾商量了一下。
  荀攸没有明显倾向,只是劝刘备决策前要慎重。
  而诸葛瑾和刘巴则是明确劝刘备别这么干,这么大事儿应该先跟丞相商量商量。
  颇懂经济规律的刘巴还私下跟刘备表达了一种观点:
  桓灵时天下大乱,汉统衰微,当时可不是仅仅因为“战乱不断,百姓困苦”,而是天下的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等种种社会弊端,已经积累到了非常深重的程度了。
  所以,早点结束战争状态,却不解决社会问题、不对社会经济运作做好改造的话,就算重归和平,说不定反而掩盖了更多问题,那也就是回到冲质桓灵之前的汉安帝、汉顺帝时期。
  换句话说,形势会比桓灵好不少,但程度也有限。如果说桓灵状态属于“三十年后就要亡天下”,安帝顺帝时期也不过是“六十年后要亡天下”。
  刘备总不会希望他将来传位给后人,天下也只有五六十年太平吧,那可是比刘秀中兴的效果还差得远了——当然这话刘巴不敢直接说,只是潜台词里隐藏了这个道理。
  最后,刘巴敏锐地指出,说他这些年来搞经济工作、得丞相耳提面命教诲、学习进步,揣摩出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战争状态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并且利于推进改革。
  有些改革在和平年代阻力重重,那是因为没法用“需要上马这项改革来提升朝廷对外战斗力”这个借口,让一切阻挠者让路。
  而战时体制,可以把一切阻挠改革的人打成通敌,也能合理合法加强动员,对于真心想革天下之弊的雄主,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所以刘备不该觉得战时状态是一种负担。
  刘巴还举了个例子:要是战争那么快打完了,陛下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发行“战争国债”?还没来得及干完的那些改革,有足够财力支持嘛?为什么不趁着战争的尾声夹带私货呢(1)?
  这话刘巴也是不能在朝议上说的,太阴损了,私下里跟刘备说说倒是可以。
  而且刘备想拒绝法正、理由也很充分,都现成摆着呢,就说不忍河北百姓连续受苦,完全不用提别的。
  刘备听后果然犹豫了,没有再被法正的意见左右,决定去雒阳,问了李素和诸葛亮再拍板。
  可见四十岁的刘备,还没那么自负,不至于说出“事事问丞相,莫非朕不知治国”这样的话。
  九月初六的朝议上,刘备就敲定了三件事儿:
  先是正式讨论封司徒钟繇为槐里侯,食邑三千户,这个很快集议通过生效。
  随后刘备就宣布,即日起御驾东巡雒阳,百官也另定计划,分批在三个月内前往雒阳。明年的新年朝会,会在雒阳举行,到时候也会在雒阳重新郊祀,把朝廷职能全部搬过去。
  这个过程中,其实也会有少量官员被要求留在长安组成过渡期班子,那就等于是跟着钟繇退居二线了。
  至于长安周边的军队,除了要留守关中、警戒西北的之外,其他应该跟着朝廷走的部队,拖到明年春耕结束后再动身。
  因为军队人多,可能涉及十几万人,这些人在关中地区再多吃四个多月粮食,也能减轻雒阳那边的粮食运输压力,减少浪费损耗。
  雒阳的粮食,未来终究是要靠关东的河南河北供给,否则狭小的伊洛平原绝对养不活百万级的人口。
  现在河南河北还是敌占区,就算将来光复了,最初的一两年也要战后重建,不可能正常收税。没有河南河北的漕运,雒阳不适合驻军太多。
  刘备这次要从长安带过去的部队,也就在雒阳走个过场,然后就会投入统一战争了。到时候还是靠新修好的南阳运河,抽取长江、汉水流域的物资来供养,维持战争。
  南方荆、益两州,毕竟始终是大汉如今最富庶、建设最好、生产力保存最完善的地方。荆益的余粮才养得起几十万数量级的脱产部队。
  三天之后,九月初九,刘备就再次东巡,只带了几千近卫的骑兵,还有皇亲国戚、宫女常侍。
  官员方面有尚书令荀攸、还有尚书台的一些配套班子,和兵、财、民三个部的属官、家人。
  这几部分总共加起来一万多人,拖家带口踏上了东行之路。这个规模从皇帝迁都的角度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从简了。后世皇帝出巡都有可能带十几万人的,迁都更是第一波就十几万起步。
  刘备这也是考虑到了弘农的崤函道路难行,分批走压力小些,也不滋扰地方。
  九月十五,刘备甩开后续大队人马,先行到了雒阳,为了赶时间,他没有再慢腾腾坐辇,而是骑马赶路。
  李素和诸葛亮照例出城数十里迎接。
  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还意外了一下:“孔明贤侄,不在博望督造运河么?”
  诸葛亮连忙应对:“一切妥当顺利,明年春耕之前,一定把运河修通。臣也见河北战局风云变幻,特来雒阳请示丞相,荆州军是否该做好准备随机应变。”
  刘备点头笑笑:“朕匆匆赶来,也正为此事,怎么,丞相可有定论?”
  李素审慎应对:“此事说来话长,臣原则上不建议冬天扩大用兵。细节还是迎陛下回城再谈吧。”
注释:
(1)必须澄清一点。利用战时的紧急状态更利于做事,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刘备、曹操这些人手上,是确实革除弊政、为国为民改革兴利的。
但历史上也不乏尝到这种制度好处后,赖在战时体制的便捷性上不肯过河的。比如曹叡的十四年任期里,前八年就属于利用战时体制做了正事儿,扛住诸葛亮的压力,他自己也不敢懈怠。
可诸葛亮死后,曹叡的最后六年没了外部威胁,就属于赖在战时体制的红利里不肯下来,依然高强度动员,但搜刮来的民力都用来造宫殿个人享乐,腐化堕落。所以我并不是一味为战时体制的优点鼓吹。
第八百八十一章
学以致用刘玄德
  刘备也不急于一时,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挥鞭示意李素诸葛亮并辔进城,随后扭头问诸葛亮:“贤侄擅学,每向伯雅请益,必有收获启发,回头也跟朕说说。”
  李素和诸葛亮也不至于真的并辔而行,诸葛亮基本上是落后了一整匹马的长度,而李素则只比刘备拖后马肩和马脖子这点距离。
  诸葛亮闻言连忙应诺,表示回城后跟陛下切磋学问收获。刘备又有一搭没一搭地转身拿鞭梢拍拍李素的肩膀:
  “子龙能助翼德获破曹之功,也算是意外之喜了,说到底,还是贤弟调度有方,让子龙提前去支援子仲。破曹之功,贤弟也要居三成呐。朕看这次值得给会稽郡封地再加俩县。”
  李素骑的马位置明明比刘备落后,就这刘备还能拍到他肩膀,不得不承认刘备的肩关节灵活性是真的强,手臂也是真的长。别人根本做不到的动作,刘备做起来一点都不违和。
  李素淡然一笑:“不敢,都是子龙谨慎隐忍、士元擅长随机应变,才有此功。臣当初建议的部署,只是让子龙支援辽东。
  后来阴差阳错,曹操力有不及,与袁家开战后,足足三四个月,都无暇无力分兵攻打辽东,让子龙闲了那么久。
  但凡子龙稍稍沉不住气,也是不可能有后来的出其不意机会的。相隔万里,臣岂能事事提点,只能说是有备无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李素说的也是实话,他对赵云的调遣建议,说到底只是类似战前的参谋部部署,后面实际战局进展,都打得跟最初作战计划走样多远了。
  这里面一是赵云沉得住气,等到了机会,二是庞统在前线的临时指挥参谋建议给力,第三就是张飞赵云徐晃传接的临门一脚,配合得好。
  刘备心里也清楚的,他就是跟李素分享一下喜悦,见对方谦逊,也不多纠缠,到时候刘备论功行赏心里有本账就行。
  一行人很快回到城内,这次刘备再来雒阳,就不需要去城南灵帝园林遗址暂住了,雒阳的皇宫已经倒腾好了。刘备也就直接回宫。
  虽然面积比东汉全盛时小了一部分,不过刘备的后宫也没那么庞大,其实绝对是够住的。
  或者说,只要不是遇到穷奢极欲的昏君,大部分时候任何朝代的皇宫都是够住的。
  皇宫的最后修复、装修环节,都是今年完成的,李素也加入了一些中西合璧节约成本的操作,让将作监的工匠和罗马来的工匠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毕竟也是为了赶时间,刘备也理解的,有新技术先进的技术干嘛不用?又不是说省钱寒酸。
  再说了,任何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因为新奇,没人会觉得掉价。就好比后世80年代初,国家刚刚开放没几年,那时候修的居民小区,还以贴马赛克为洋气呢。
  李素虽然不至于给皇宫里贴马赛克,但是也尽量节约了木料和石料的使用,有些引水沟渠之类的配套设施,罗马来的工匠教将作监用“罗马水泥”造,李素就拍板定了。
  反正下水道这些又不是给人看的,藏在下面功能性满足就好,何必浪费精细修凿的青石板?
  而且跟罗马工匠交流多了之后,李素也眼界开阔多想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那个罗马大匠提图斯,就多次跟李素说过:
  罗马高层贵族早年的健康生活习惯、和如今的每况愈下。有罗马学者估计肯定是引水或者沐浴或者别的营造建材有点问题,后来发现某些含金属的管材不能用,有些石料危害也未知。
  提图斯一开始说这事儿的时候,未必有科学依据,但任何时代都是不缺“震惊部”的,古人其实也有各种一惊一乍的揣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