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891

  但正因为他们的约书里如此说了,数百年过去,连罗马人都信了那个小族真是被全族流放。而几百年前改宗留下的人,竟不知自己是世居于此,还以为自己是那原有之族被流后才迁居过来的。以经史造一片地域之正统的威力,可见一斑!
  近年来,罗马日渐衰微,说不定那些说自己是被赶走的人,还有可能回来建国呢……
  同理,这书上说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分别成了巴勒斯坦地区两个族的祖先。这显然也是跟吴太伯为周文王伯父的套路一样。无非是他们的‘吴太伯’完全没吞成他们的‘周天子’,但偏偏还不甘心融合,于是一代代打死打活。”
  李素倒数第二段展望的话,当然是有夸大的嫌疑的,但他是为了让刘备坚定信心,知道“以经史造地域正统”的威力有多大,所以用了夸张的推演,反正刘备也没法求证。
  而事实上,犹大人虽然在罗马灭亡时没有复国,但两千年后还是成功了,关键是全世界很多人都相信。这不得不说是他们媒介选得好,毕竟西方世界的人都看过约书,也就本能不会去怀疑。
  一直到2008年,特拉维夫大学的施罗默教授才站出来,用详尽的证据揭开这层窗户纸。
  前世那年李素刚好上大三,遇到经济危机不好找工作,所以他上造核心课的时候对这个课外材料学得特别认真,穿过来十二年了还记得。
  地域核心造得好,两千年后还能作为复国依据。
  约书就是干这个事儿的。
  而且,你以为希罗多德、李维和塔西佗就没干么?
  千万别好奇李素为什么回这么熟练,“从来不惮以最卑劣的恶意来揣测全球所有文明的历史学家”。
  这就是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不同。
  外交专业上历史课,每一段典故都是会被老师追问历史学家选史动机,如果你识破不了历史学家“造核嫌疑”的,直接就挂科。
  所以,李素看历史的眼光才如此锐利独到,隐藏在潜台词下的造核企图他都一眼看穿。
  学历史只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格局小了!
  还得识破敌人的造核!自己学会造核!
  这才是真·格局。
  ……
  刘备果然非常振奋,一下子对造核的信心彻底坚定了。而且他觉得眼界大开,原来外面的世界真有跟华夏一样生长阴谋诡计的土壤。
  伯雅贤弟学贯东西,对东西的谋术也是彻底融会贯通了……这些西域的书,也不能乱给百姓和百官看呐!
  刘备想到此处,忍不住出言提醒:“等等,伯雅,这些书放在兰台,将来你打算百官和举子都能查阅么?不太妥当吧。”
  李素:“臣会分级,到时候列出清单,请陛下最终定夺,少数书普通读书人不适合读,也没必要急于推广。”
  刘备点点头:“再说说别的吧,有没有真的靠经史拓地成功的例子。”
  李素放下约书,又拿起提图斯·李维的《罗马建城以来史》,指着其中一段:
  “刚才那个例子,已经是西方最著名的了。但陛下要找拓地成功的,那些就不如前一个例子那般“幽而复明”,反而都是锦上添花、巩固统治。
  比如这李维所著、叙述罗马渊薮的部分,提到罗马始祖罗慕路斯有亲兄弟雷穆斯,他们的母亲是贞女感孕战神而生,但其亲弟弟和义父却在罗慕路斯选址建罗马城的过程中,因为分歧而被罗慕路斯杀害……
  这里面细节还有很多,陛下有空可以慢慢看,但臣就简明扼要指出其中疑点:罗马人非要这么安排。其实完全是因为罗马城建立者是有希腊化背景的外来移入者,他们需要把半岛上罗马地区的原住民变成“始祖的弟弟和义父遗留下的罪徒”,这样便于统治土著。
  事实证明半岛上的罗马旧土著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渐渐忘了真相,就相信了罗慕路斯。
  而且这好歹还是“历史”,再往前追溯,希腊人在神话里也经常有新神推翻旧神后、顺理成章奴役放逐有原罪的旧提坦神之后,总之有兴趣慢慢看吧。先当故事听,再讲解其后的隐喻……
  说到底,一切涉及上古史的“经文”,乃至神话,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文本流传,而是为神职之人笔录、口述布道给信众,那就有很多托古伪作制造正统的空间。
  约书名以上是摩西得天授,实则一代代祭司都在传抄时优化。希腊神话代代相传,也是这样优化的。
  在我们华夏,这样的事情便少么?最初的《太平清领道》真的背离《老子》那么多么?还不是于吉张角之流托古篡改。哦,这事儿臣前些年在华山,跟妙真人倒是长谈过很久。
  这些涉及鬼神编造源流的事儿,臣所知不算多,臣是儒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嘛。神鬼托古伪造方面,陛下想知道更多,可以召见妙真人。她这几年闭关清修,似乎写出新的辩考了。”
  李素把西方造核成功案例一番铺垫叙述,总算是让刘备暂时心怀大畅,觉得这事儿可以丢开一边了。
  刘备暗忖:将来如果朝廷真的需要全方位文化管理,从史书到民间鬼神一并整顿,就召见一下那个名义上的远房侄女儿,问问鬼神编造之事。
  刘备也因此对于刘妙愈发放心了,他意识到这侄女儿不是为了避嫌才去出家修仙的,人家是真心用功修仙。
  更确切地说,这种修仙不是寻求长生不老,而是当个神学家,钻研辟伪。
  把文化造核的方方面面都问过一遍了,刘备心里踏实多了,总算开始涉及深水区,想听听李素有什么具体编造证据来源的思路:
  “伯雅,此事之施行,朕再无疑虑。不过行此事所需的‘太史公当年也不曾得到的史料’文献,我们又该何处去寻找?或者说找个什么样的来源,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刘备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蔡邕之前只是笼统对他说需要“出土新证据”。
  但蔡邕毕竟只是历史学家,不是考古学家,所以具体操作落地,得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配合。
  李素也不是考古学家,但他毕竟是后世之人,读书多,还是知道很多历史上的考古典故的。所以他几乎立刻就想到了解决。
  “这好办,大汉初得的《尚书》原本,最初始于文帝时齐博士伏胜背诵,之前古本都是秦始皇焚书而毁。
  有汉四百载来,先汉末年刘歆为太史时,有孔安国献书古文。后光武帝时,民间又有人号称发掘先河间献王刘德所藏《尚书》古遗十余篇。
  既然大汉每次中兴都有人献出土的古文尚书逸篇,那就再出土一次好了。而且,发掘河间献王刘德私藏那次,还有人找到了《左传》的额外篇目。这次,咱就再找一点《国语》的失传篇目好了。之前董卓烧雒阳,所毁弃甚多,太傅整理国故有所发现,也不稀奇。”
  这方面李素之所以这么熟练,是因为他前世毕竟也看过网络小说。而古文尚书今文尚书那点破事,基本上都被网络小说炒烂了,想看不见都不可能,所以细节也无须赘述。
  只不过大多数网络小说提到古今尚书的事儿,都重点强调历史上东晋永嘉南渡后那次“重新发现尚书”,主要是那次改动最大,颠覆最多。
  但实际上,“尚书”的不断发现,汉朝本身就有两次了。说实话,《尚书》的每一次被迫修改,其实都是华夏和夷狄界限需要调整了。
  刘备看他这么毫不掩饰,目瞪口呆了一会儿后,叹道:“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莫不也是想把“存在过的先王之政”,都变成秦人希望世人看见的样子吧。
  咱大汉虽然也要统一古识,却也要堂堂正正。如今之世,不比先秦,万里之外的蛮夷都有文化,而且百姓也已经有了雕版印书可读,识字知古之人,比先秦时多了何止百倍。为君者还是对天有些敬畏才好,可不能妄想以堵代输了。
  不然迟早也会被后人甚至外国蛮夷挖出来的,这事儿,拿捏好分寸。反正我们要的也不多,别大材小用演过了,反而留下隐患损害朝廷信用。”
第八百二十四章
太原围城战
  刘备这人,年轻时内心对读书这事儿的态度,一贯是“高祖之风”的。
  喜狗马、爱音乐、美衣服,不甚乐读书嘛。
  当了诸侯之后,最近十年,才越来越意识到不读书不行,但也仅限于读读粗浅通用的兵法,以及可以作为借鉴的历史。
  其他没用的之乎者也、死记硬背,他还是不读。
  在选才方面,如果要重用读书人,他也是重其谋略,轻其文化。那些有名声的文学之士,给点钱养着,礼贤下士的表面功夫做好,也就行了!
  这种心态,跟后世赵匡胤刚得天下那阵子,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时,是差不多的。
  如今,作为诸侯军阀已经十年,称帝都第三年了,总算是因为跟蔡邕、李素的这一波深入学习,对历史和文化教化作用的深入了解,意识到了自己原来还是有肤浅之处的。
  经此一事,刘备才总算也有足够的觉悟,说出那句“宰相须用读书人”。
  用光荣系列《三国志》游戏的说法,那就是光有智力90几,如果政治值很低,那还是不适合为相的。
  当然刘备运气好,李素是肉身无加成状态下,至少智力90+了,算上先知光环能破百。而他政治裸数据也接近100,算上先知造核光环也能破百。
  所以只要跟李素一人多沟通沟通原先没注意到的领域,刘备就足以发现宝藏,得出上述结论——原先还是低估了伯雅贤弟的实力呐,他是真的文治什么领域都会。
  也正是经过此事,刘备内心彻底坚定了让李素当丞相这事儿。
  虽然原先刘备也已经说好提拔的事儿了,但那更多是“筹功”的心态,觉得李素功劳应该做丞相。
  现在才是觉得李素才能的方方面面都配做丞相,竟找不出一块达不到丞相要求的短板。
  丞相要统领九卿。
  李素会整顿军备、知兵调度,兵部的活儿绝对专业。其他会变法明刑,会移民整顿,会财税改革,刑民财三个领域也无可挑剔。
  还会工程规划、科技种田、科举改革、外交诈骗、扩张造核……工程人事文教外交统统没问题,那加起来就八个部的职责了。
  除了那些虚伪的祭祀礼法乌七八糟形式主义的活儿,目前看来其他八部李素全能。
  最近才表露出来的“扩张造核”才能,算是补上最后一块短板,从七部之才变成八部之才。
  刘备觉得,下半年把文化造核的书写一写,年底前把运河工程再推进一下,雒阳新城的百姓也进行了第一轮的秋收,能够安居乐业。税收也按新的商税改革后第一次实收成功,军事上顺便再略微扩张一下……
  最后,等伯雅贤弟下半年过完他的三十大寿。
  到时候就有充分的理由给伯雅贤弟正式提拔为丞相了,满朝文武绝对也是无人不服,有目共睹。
  ……
  此后十余日,刘备在雒阳巡视,他一改之前的不爱读书,真心每天找太傅或者一众太学博士官请教,提升自己作为皇帝的应有素质。同时督导文化造核的初步规划。
  十几天下来,蔡邕和李素虽然还没写好造核的书,李素也没时间亲自干这种写书的事儿,所以蔡、李二人只是初步把造核顺序、预期难度、脉络梳理了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