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891

  说不定弹性防御的防线纵深还是不够,仍然被敌人绕了、然后大纵深穿插包抄,把你整个弹性防御区间范围都包饺子包进去。
  ……
  统一了内部思想之后,刘备自然是全力支持相持扩军计划,期待几个月时机成熟、做好万全准备,再有一波决定性的操作空间。
  在刘备的亲自支持下,从兵部、户部、民部等朝廷中枢各部起,下至地方相关兵源征集州郡官员,自然是都快速响应起来。(注:九卿改九部在554章,刘备称帝之后那段情节,跳看的可以回去看看,免得看不懂民部户部职权拆分)
  刘备阵营如今的地盘还是比较广大、山区多,人烟相对关东诸侯稀疏不少,信息传递也慢。所以动员速度劣势依然明显。
  黄权回长安是三月初八,刘备决议扩军是十一日。把征兵减税的消息传递到汉中和宛城时,已经是十五了,抵达三巴更是已经三月下旬。至于远在夏口的李素,差不多也得到那时候才会知道。当然,征兵扩军的事儿跟他没关系,不用在新占领区征兵。
  虽然交通不便动员相对缓慢,但好在三月份本来就是春耕农忙季节,征兵本来就不会那么早。如今南方的双季稻产区因为要抢收夏粮补种插秧,夏天都闲不下来,而北方是单季产区,夏天还能农闲。
  巴郡人口稠密、山区多耕地少,有大把无地农民可以征募。南阳地区则是小麦生产区,不存在双季稻问题,挑这两块稠密之地筹兵源,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
  以目前关西阵营的国力民力,把军队总规模扩大到四五十万,也还是健康的,并不会明显增加百姓压力。
  甚至是可以不用额外加税、就靠目前的租庸调输法的税负力度调度,就可以做到了。四月初开始,一切相关工作倒是推进得有条不紊,并没有激起民变和反抗。
  在刘备这边,一个成年男丁百姓,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全部价值就是等价于一千八百铜钱,不用加。袁绍那边的搜刮力度比刘备高一些,但也还是一个数量级上的,所以双方的战争潜力一目了然。
  那些人口密集区的无地百姓,听说当兵可以免家里四个正丁的徭役和粮税。将来如果打胜仗有了新占领区,还可以优先移民分田,参军热度还是比较踊跃的。
  (这里的“分田”包括去山越和南方拓荒,当时南方开发度还比较低,历史上东吴政权那几十年里,开发力度非常大。东汉时浙南闽北和江西都没什么人。)
  到四月底,至少两万新兵兵员已经集中整编、开始训练。预计五月份之内,剩下的两万人也能全部征集到位。而之前俘虏的那些袁、孙军战俘,更是三月底之前已经结束苦役、被调到高顺那儿重新训练整编、洗脑感化改造。
  这样的扩军整顿速度,如果传到关东诸侯耳中,怕是也会让人感慨难以支撑。
  如今天下还剩下的诸侯里,也就曹操的动员效率明显高出刘备、袁绍,但收益的绝对值不高,还虐民——毕竟曹操也实施了整整四年多屯田了,前几年实力不行,无非是因为他的地盘四战之地,生产力破坏比较大。
  早年曹操实际掌握的总人口就三四百万人,再怎么提高压榨比例,绝对值也不会太高。现在彻底灭了袁术、还接受了孙权的江北淮南之地投效,曹操总人口比四年前翻倍都不止了,这时候曹式屯田的高征收比和动员效率才算是真正发挥威力。
  曹操治下的屯田制现在是五五开的征收比,比“三十税一”可高多了。每个男丁理论上分田一百汉亩,官方制定的年纳税收获量应该是一百二十斛,五五开就是缴纳六十斛(1)。
  刘备是田赋三十税一的基础上,加丁税加徭役,实质上是“十五税一”,而曹操是“五税二(十五税六)”
  如今,刘备要从三十二万人扩军到四十万,继续保持事实上的十五税一倒也不是完全维持不住——但光靠国库的钱,肯定是撑不住的。不加税就得开私库或者内库,也就是让刘备把皇家经营的工商业利润拿出来打仗,同时让甄家糜家诸葛家这些三大富豪认捐摊牌。
  毕竟,刘备阵营的经济结构摆在那儿,那么多年的种田和工商科技发展,并没有让传统农业税增加,那玩意儿只跟农业壮劳力人口基数有关。
  那些种田攀科技成果,都是以工商得利表现的,不在三十税一十五税一的范畴内。前些年好歹是为了“北伐关中、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大家靠同仇敌忾捐助也还能行。
  现在是为了打袁绍、曹操,袁绍毕竟没有董卓李傕郭汜那种程度的罪恶,朝中不少人已经渐渐生出懈怠之心,觉得两边都称帝了,这是两国两个割据政权之战,没早年打李傕那么热血肯捐款了。
  虽然刘备要打,大家还是会努力打,但这个努力程度都是在法定范围内,很少再有当年诸葛瑾“毁家纾难”的程度了。
  为了这事儿,刘备目前暂时是选择先带头开皇家内库,把皇家经营的工商利润补贴军费和装备。
  但长远来看,他觉得还是有必要把工商的纳税,也整理出一套常法,归并到租庸调输法的税赋徭役体系内。
  所以,从四月初开始扩军,刘备就让密使送了一封私信到夏口的李素那儿,一边让他稍等、高顺把新兵训练好之后就会给他平吴会的援军。另一方面,就是委婉地跟李素商量,怎么把工商业的捐献助军制度化固定下来。
  ……
  四月初一,身在夏口的李素,就接到了刘备的信,信里面一次性通知了他好几件事情:
  首先,他原本希望四月份期间就可以到位的北方援军,目前是到不了了,至少再稍微拖两个月,把新兵整顿一下。
  其次,就是钱粮方面新的困难。
  “陛下这是打算用制度化建设,来明确工商得利了,这事儿现在做倒也合适。前年改革了租庸调输法,去年改革创造了科举,现在搞制度化的工商税……
  不过调兵倒是有够慢的,既然有了四万新兵兵源和四万整编的战俘,完全可以更快形成战斗力的嘛。”
  李素看了刘备信里的困难后,觉得优化空间还是很大的,就招来身边幕僚,准备讨论怎么给皇帝回复对策。
注释:
(1)但生产资料都是官府提供的,农民只出劳动力,屯田制下曹操收六十斛,要春耕前先给农民五斛种子粮、给农民铁质农具、并且借牛给农民耕田。
如果是屯了多年的成熟屯田区,官府就不再给种子了,让百姓自己留种子。如果还要提供种子,就按照六公四民分账。另外部分地区如果百姓不用官牛,可以降到四公六民。
所以,刨除掉前期给农民的投资成本,曹操的屯田在每个壮年男丁身上每年横征暴敛到价值四十斛粮食的财物,还是绰绰有余的(百姓不逃亡不欠税、足额征收的情况下)。
屯田制下,丁税就没有了,而徭役也是可以折抵减扣纳粮额度的。所以按照一斛三百钱折算,一个曹操治下的壮年男丁,可不得每年为国家提供相当于价值一万两千钱的物资和劳动?
刘备那边不加税的情况下,一个男丁一年供给才价值两千钱左右,曹操这边的综合压榨力度大了六倍(但官府也组织生产、保证销路、提供生产资料,农民就只卖力气别的不用操心)。
第七百一十三章
托名司空,实为汉相
  刘备这次想要改革新开财源、扩充军备的决心还是挺慎重的,对于不能给李素立刻派来援军,也是颇有几分内疚。
  所以刘备才没有用旨意的形式给李素下令和通知,只是以私信、密信的方式,跟李素商量探讨。而且派来的信使也是最近四处奔走视察、比较了解情况的黄权,而不是像前几次那样,派个龙套路人信使办差。
  李素拿到信后,礼数尽到,就先让人安排黄权好吃好喝招待着,夏口城里黄权有什么想玩的地方,李素都派帮闲甄尧陪对方吃喝玩乐,还主动提出让甄尧带黄权游梁子湖,体验江汉地区的云梦沼泽景色。
  至于李素自己,当然是先关起门来,跟核心幕僚们分别讨论了一下如何给皇帝提反馈——注意,是分别讨论。
  也就是跟徐庶聊军事议题,跟张松聊财务改革等内政阻力问题,再跟王累聊如何对付可能出现的改革中的死硬顽固既得利益。
  毕竟,李素手下这群幕僚,每人都不像李素这般是通才,有些人擅长战术,有些擅长内政利益分化一拉一打、有些则纯粹只适合出来得罪人。
  李素做领导多年,也早就练出了用人之法,人尽其用各展所长,他自己只把握大方向,下面人补充完善细节。
  被礼貌招待玩乐的黄权还有些不安,几次在梁子湖游船上跟甄尧旁敲侧击打听:李司空莫非觉得这次改革的想法有点操之过急?还是对于北线迟迟不能抽调援军来助他全取江东感到惋惜、想竭泽而渔换别的办法快速强行扩军求战?
  对于这些疑问,甄尧这个帮闲从事懂个屁,他从头到尾都是好心好意让黄权别多想,拍着胸脯说李司空是真心在运筹对策、看看如何细化陛下的思路,便于落地实现,慢工出细活嘛,陛下每次找司空远程讨论国家大事,哪次不得多慎重几天。
  黄权原先没办过这种级别的沟通工作,只是有些不适应,才觉得惶恐。虽然接受了甄尧的说法,他还是没心思继续玩乐,第一天游了一半梁子湖后,就回驿馆宅着等消息。
  甄尧不好强逼着他玩乐,那就只是让人每顿按时给黄权送好酒好肉。
  来到夏口的第二天晚上,黄权吃着膏粱厚味的美食,眼前七八道江鲜,都是梁子湖和长江汉水里产的,南边罗霄山的山珍野兽也不少,獐狍麂鹿一应俱全。
  不过美食也只是让他感受到了“司空对于天使还是很重视很尊敬的”,他内心忍不住一边吃一边感慨:
  “或许这是正常的吧,谁让司空虽然挂名督师、奉辞于外、掌握南方四五州之地,可他事实上还“托名司空,实为汉相”。身不在中枢,而最大的朝廷大事还要跟他商量,这圣眷远非钟司徒荀令君可比了。
  陛下践祚之初,册封的三公卿相名单,终究是不能代表陛下心中真正的信赖程度强弱,有些不过是看在对方在先帝时就已身居高位、朝中资历深远,才继续摆在高位上过渡一下。或许不用两三年,陛下早年相交于患难的年轻幕僚,都要大大提拔一波了。”
  还别说,黄权因为这次刘备对李素表现出的特别信任,再次领悟到了朝政人事方面的一些风向。
  在官场上,从来不是谁的官位高谁就圣眷重的,尤其桓灵以来,卖官导致的高位筹勋虚职都泛滥了,威信大降。
  刘备称帝时的公卿名单,当然也是一个妥协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物,并且对“年功资历”这个考量因素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鲁肃、诸葛瑾这种跟随刘备很早、但跟随时太年轻的文官,如今都没有到九卿之位,还在地方州当布政使。
  但刘备称帝九个月了,黄权已经看出来,对鲁肃的信赖是绝对不在钟繇之下的,跟荀攸也可以一拼(主要是荀攸智商也不错,给刘备出了不少主意,钟繇只是内政人事之才为主)
  诸葛瑾次一些,但刘备对他的信任也不比钟繇差多少,绝对在目前九卿中一半人以上,倒是法正这个“刑部侍郎”,虽然是九部的副职,信赖度跟诸葛瑾伯仲之间。
  鲁肃法正诸葛瑾升官慢,关键是年轻、在原先灵帝和献帝朝时的官方身份相对低微,当时只是在刘备的私人幕府里受信任,不能拿到台面上讲。
  而当私人幕府向朝廷转变的过程中,对朝廷旧体面的兼容就得慎重考虑,让出很多高位。类似于历史上曹操掌握朝廷时,一开始他真正的心腹最高位的也就荀彧是尚书令,其他官职都不行,要慢慢一年年剪除旧人元老。
  当然刘备不存在剪除元老,因为他本来对刘协朝廷旧官的接收就不到两成,剩下八成挂名京官都跑去跟袁绍了。
  而且只要是忠于汉室的大臣,跟刘备也不存在利益冲突,最多就是才干不行不值得委以重任居于高位。这些是要慢慢调整的,但绝对不是剪除,调整后该保证的待遇还是要保证。
  黄权最近也算受刘备信任,这种沟通工作担任了好几次,也知道点内幕。他是见过李素上次给刘备的回奏的,知道李素也不想太跳,要卡“三十岁之前不当丞相”的时间点。
  黄权心中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觉得一旦李素到了三十岁、当了丞相,那恐怕就不是李素一个人的调整那么简单了。李素拜相后的一年之内,鲁肃、诸葛瑾、法正、顾雍、诸葛亮估计都要跟着涨一波,递补上来。荀攸钟繇本来就很高位了,应该没法挪。
  事实上的丞相却还要领兵在外、同时皇帝对于改革变法方面的大事儿都非听他不可,钟繇荀攸说了根本不算,朝廷的议事周期自然免不了一再拉长拖久。
  毕竟李素现在没机会跟刘备当面面谈议政、说错话被质疑就能立刻改口。李素是跟刘备隔着半个月一趟的书信交流在讨论国政,一句话说错追都追不回来,刘备提出疑问的话他至少半个多月后才能追加解释。
  这样的办公环境,李素必须慎之又慎。
  就好比后世的专利代理人,面对答国知局的OA时,如果是书面回复,肯定要比当面口审想得全面一点,因为你短时间内没有第二次补充的机会。这还是电邮沟通,都如此慎重,何况是半个月一封的人肉投递。
  “司空和陛下真是不容易啊,但愿早点把孙权在江东的地盘全灭了,司空能腾出手回朝,朝政沟通效率也能高些,朝廷不能没有司空坐镇啊。”黄权由衷地感慨。
  ……
  黄权在驿馆里刚刚用完晚膳,还没收拾,忽然外面一阵动静,他出门去看,原来竟是李素亲自和蔼亲民地来找他谈公务,身后还跟着俩幕僚。
  黄权连忙迎出去:“司空莫非是商讨出应对条陈了?唤在下前去就行,何必亲自至此。”
  李素摇了摇折扇:“公衡这次可是身负皇命,我亲自来陈述也是该的。正好,你这儿还没收呢,我刚聊完公事,顺便在这吃一点。”
  李素非常简朴表率地让驿馆的驿卒补了几副碗筷。反正黄权桌上还有一道铁板煎麂排和一道炭烤网油裹香獐腿动都没动,鱼虾也有两道没动,李素和徐庶张松对付着吃两口足够了。
  黄权看得着实感动:都说李司空奢靡,但人家办公也是真的认真,奢靡只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奢靡,忙起来连剩菜都会吃。
  李素也不客套,很快进入正题,先提纲挈领把他的态度说了:“陛下所想,都是善政,我原则上每条都支持,不过具体实施,肯定有轻重缓急。我先把总的态度跟公衡说一下,细节么都写在秘奏里了:
  对于北线战事不能速决、援军不能速至,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另想办法克服。今年扩充八万新军,这是该的,就指望这些人成军之后,增强南线兵力,北拒曹操、东灭孙权呢。但是,对于如何扩军、能不能加速成军速度、并借此迷惑敌人,我秘奏中另有论述。
  其次,对于工商之税,此法长远来说肯定要行,但现在有点操之过急了。如今已经四月,往年收税都是农税,秋天要完税,这也没几个月了,太过猝然容易激起民间反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