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891

  而且这样可以争取时间,让分批撤退的前几批士兵,看看有没有战死战友的铁甲,撤退时尽量带回来减少缴获。虽然实际上战场那么乱,还是比较难操作,总有相当的遗留。
  一个上午的血腥厮杀,最后只是数千人规模级别的换命,袁绍方的伤亡确实多不少,但总的来说就是消耗战,不可能打成歼灭战,关羽几乎就没有抓到俘虏,更没有穿插包围成建制地消灭敌人部队。
  最后退下来清点,关羽一方伤亡了两千二百余人,关键是伤员竟然才九百,可见战死者有一千多——因为关羽一方放弃了战场撤退,打扫战场的机会留给了袁绍一方,所以一些重伤员失去了行动能力,没法撤下来。
  对面袁绍死伤了多少目前不知道,但是根据观察,估计在四五千吧,但战死比例比关羽低得多,估计也就死一千五百人。
  这种消耗换命,怎么能提得起名将的兴趣呢?
  黄权看着关羽退下来,心中怅然,无奈长叹:
  “看旗号,今日具体指挥士卒跟太尉搏战的袁军将领,似乎是张郃与高览二人吧?没想到,张郃高览之类名不见经传的积累资历之辈,在沮授的监军督战下,也能调度出如此战力,让袁绍军变得那么有韧性,当真令人叹为观止。
  长安朝中文武,乃至陛下,没有见到如此血战的态势,还想诱敌出战、野战包围速胜,确实有些苛求了。请太尉勿忧,我回京之后,一定恳切向陛下分析军前将士的难处,不会再催了。太尉自行择机求战便是。”
  ……
  战斗结束后,当天下午回营,关羽就忙着亲自慰问士卒、看望伤员、监督医疗物资的调度。
  诸葛亮则带着黄权复盘沮授的战术,帮黄权更好地理解,便于他回去后可以跟长安的决策层更好地解释。
  诸葛亮经过这十几天的对抗,对于这种大兵团相持防御战的心得,其实又加深了几分。而且弥补了他去年冬天写的论述“大兵团作战如何集结优势兵力”的那个《兵法·内外篇》的一些细节。
  毕竟,沮授能打成这样,显然也是对大兵团集结优势兵力有心得的。诸葛亮明明透彻懂了这方面的兵法,依然不能破局,这说明诸葛亮原先还是缺了一些“大兵团相持时,如何利用防御工事限制敌人机动调度和投入”的经验,这个点要查漏补缺。
  没办法,虚岁十九的年轻人,还是要不断高强度实战喂招成长。
  跟沮授的对抗后,诸葛亮发现自己居然对“长城”这类军事工事的用途,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不是一道不让敌人攻破任何一个点的防御工事。而是限制敌人过墙的速度和规模,让防守一方可以在对方过墙之后、在墙内侧集结更多的兵力打阵地战。
  事实上,历史上华夏的农耕文明,就是这么用长城的。汉人的部队兵力人数总是超过草原游牧,但汉人追不上草原游牧。
  没有长城的话,每个点汉人的驻军总是少于草原游牧全族拧成一股拳后的战力。有了长城,我至少可以逼你在墙内侧的这个点打集结调度后的阵地战,不让游牧放风筝。
  这些朴素的军事思想,到了唐宋明这些和游牧打得有来有回的时代,早就总结透彻了。诸葛亮没总结透彻,主要是因为大汉的历史上,不是跟匈奴和平和亲、休养生息种田,就是武帝时候撕破脸反推了匈奴。
  汉朝被匈奴压着打的时间不久,所以这方面的战略纵深防御经验总结得不如宋明深刻。诸葛亮居然要靠跟沮授的拆招来领悟这些。
  “……所以,沮授这套打法,神髓就是上述这些。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那就是用了这套打法,却还在打防守战,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守势一方的兵力要多,不说远远多于进攻方,至少也不能明显少于进攻方。
  换言之,传统的城池关隘防守兵法,比如《孙子》讲究的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防守坚城关隘的守军可以只有攻防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依然拖住很久。
  我们现在有了杠杆式投石机快速破墙、再遇到这种长防线甬道防守作战,敌人兵力还那么少,被突破一个点就完了。
  所以,沮授实则是拿了至少“倍则分之”,甚至更多的兵,却不敢与我们战。他哪怕没有城池工事,跟我们阵地野战,也是能撑住很久的,他哪怕被破了墙,他的部队人心士气也可用,知道他们人多,破了墙不等于输。
  现在想来,虽然四百多年前廉颇战秦军时,具体细节很多已不可考。但廉颇应该也是略懂此道之人,所以他才是那种率四十万赵军打防守战的典范,被王龁破了百里石防线也无所谓,因为廉颇还有第二道丹水防线,王龁杀进缺口的部队还能被廉颇击退重创。
  而沮授之才,已经远在廉颇之上,他更是结合了当下我军新攻城武器的应对,拿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法对抗防守,才有今日局面。他的防线部署非常精确、纵深距离恰到好处,让我们处处骨鲠在喉。
  以至于投石军虽强,进攻着进攻着就与冲锋的步军脱节了,支援不到步军,神臂弩虽强,也是深入着深入着就脱节了,支援不到第一线,才会打成这样。公衡回去,一定要把这些经验分析清楚。说不清楚的话,看看我给陛下的这封秘策。”
  黄权跟诸葛亮探讨许久,最后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自己的军事策略复盘总结能力,也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同样是观摩了一场战斗,为什么孔明的收获比自己大那么多?
  他怀着这样的叹服,即日启程回到了长安。
  ……
  事实上,如果李素此时在场,也观察了沮授的防守战略、以及诸葛亮观察总结后得出的心得,恐怕也会再一次惊讶于历史的加速:
  如前所述,去年冬天诸葛亮帮关羽取得的胜利,其实是“约米尼总结的拿破仑时代内线机动集结优势”。
  但战后,诸葛亮甚至超前地自行反省总结出了“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毛奇时代的外线分进合击同时输出优势”。
  而今天这一战,沮授可谓是让诸葛亮意识到了“有了毛奇时代的外线优势战略思想,依然有可能被内线的防守方使绊子,有劲儿使不住”。
  因为,沮授今天用的防御思想,不就是后世普法战争后数十年、一直到一战前夕,发展出来的“弹性防御”思想么!
  历史上一战前发展出来的弹性防御,正是克制普法战争时代毛奇外线战略的新一代战略思想,让防守方依托可以放弃的纵深防线,重新夺回了普法时代转移到进攻一方的优势。
  所以,德军在一战时沿用普发时的毛奇思想,搞施里芬旋转门计划,才没那么容易,后来更是屡次陷入泥潭——
  整个一战,至少在西线战场,明显是谁防守谁占优,进攻一方亏到死,毛奇时代进攻方外线优势荡然无存了,得等下一个时代的理论闪电战出现,外线进攻方优势才夺回来。
  弹性防御的核心是什么?你不是有分进合击的优势么?你不是有集中优势火力步炮协同么?那我防守方就不在你进攻方预选好的要强攻的那个战场上跟你打!
  我把防御纵深做深,可以放弃前沿阵地,把你放进来,因为直到一战基层部队还没普及无线电,所以一线攻击部队没法实施呼叫炮火支援。
  一旦冲进去双方犬牙交错乱了,进攻一方无法及时掌握自己人打了多深,防守方却能实时知道自己丢了多少纵深,这时候防守方可以呼叫炮火进攻方呼叫不了,进攻方就被惨虐。
  今天这种情况,无非是“弹性纵深”的简化版。一战时大炮能射二十几公里,所以弹性防御要求防线纵深二十公里以上。诸葛亮的杠杆式投石机只能射三四百步,所以沮授的弹性防线纵深只要三四百步。
  沮授做不到让你“步炮协同脱节”,但只要做到让你“步投石协同脱节”、“步神臂弩协同脱节”,然后跟你混战群殴反冲锋,一样压回来。
  李素前世作为一个外交学院的高材生,他打游戏时也很喜欢那些“P社四萌”的人均甲级ZF高模拟游戏,那种游戏能让他有宣泄自己智力的优越感。
  所以,当李素后来听说了诸葛亮和沮授在这短短半年多里的军事对抗和内外线攻守方部队集结优势理论的交替升级,他简直有一种错觉:
  去年冬天,关羽刚出手时,他似乎是在打《欧陆风云》,军事理论巅峰就是拿皇约米尼克劳塞维茨。
  后来诸葛亮总结升华,军事理论已经从《欧陆风云》的背景升级到了《维多利亚》系列,都是毛奇普法战争时期的军事术语了。
  现在沮授和诸葛亮再次对抗、各自完善总结,那些概括出来的军事理论术语,似乎已经是《小胡子的野望》背景里的早期术语了。
  西方世界总结了一百多年的兵法,他们用了半年多的交替对抗就左右互搏出来了。
  果然,军事理论要升级,关键还是要将遇良才、棋逢对手。西方人五十年一次进步,关键还是能打的人太少,每个时代第一名的军事家,都有远超同时代所有人的碾压性实力。以至于拿皇一招鲜吃遍天,没对手破他的招,他就一辈子不用升级。
  或许,毛奇生活在拿皇同时代,破了拿皇的招,而且不是一击毙命、给拿皇时间反思总结、面壁图破壁,说不定一年半载就升华变招了。
  一个谢三少和燕十三同时存在的时代,是幸运的时代,是武学快速进步的时代。
  兵法亦然。
第七百一十二章
你这动员效率还不如曹操
  黄权的河内之行,算是彻底帮助长安朝中的衮衮诸公,看清了前方的不易。
  天下还未太平,长安城里看着可以享乐,但实际上哪来的什么岁月静好。包括刘备本人,刚新年那阵子,因为好消息不断、祥瑞谶纬连番出现,都有些飘了。
  黄权回来复命后,刘备总算是稍稍收敛,觉得是该重新捡起跟兄弟们同甘共苦那些年的操守。
  北线战场不能催了,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嘛,要充分放权让前方将领决断。关羽和诸葛亮建议的进一步扩军的计划,刘备也觉得挺合理。
  而且扩军了之后,也能配合保密措施和放烟雾弹诱敌,后续操作空间很大。
  不过,在执行这个扩军计划之前,刘备最后还是详细询问了黄权一些疑点,主要是刘备听了黄权对前方战况的转述后、依然觉得不合理想不透彻的地方。
  刘备不耻下问地请教:“公衡,你说云长在前线,被沮授以数道防线灵活防御缠住,虽易破墙却难以守住、难以稳扎稳打层层突破,此言莫非有误?
  云长不能攻下一道长堑甬道就派兵固守,然后相持修整一段时间,再攻第二道?攻下后再修整稳固、如法炮制,再对付第三道?而且沮授何来的人力冬天修起那么多工事?”
  刘备的问题里面,有些黄权当初就问过诸葛亮的,那就直接转述,很快释疑清楚。不过有些细节是黄权当初也没问的,幸好诸葛亮详细写了,黄权就帮着解读:
  “陛下,沮授的反击,比我们之前想象的都不同,他只是为了让太尉的神臂弩与投石机与攻坚步军暂时脱节、趁着步军上前立足未稳,就立刻展开了反攻,跟我军绞杀作一团。
  沮授能这么干,关键神髓在于他的兵比我们多,却依然采取守势,所以才能这样守。他的甬道长堑也造价极为低廉简陋,就是限制我军集中投入兵力和展开兵力的。
  太尉也不是不能与敌人绞肉死战,只是这种被卡在缺口中搏杀换命的打法毫无战术,只是结硬寨打呆仗换命。太尉想的‘打野战’,不是什么野战都行的,他希望体恤士卒、有机会像去年十一月时那样打出包围战、歼灭战。”
  这一点,哪怕是后世之人,如果只是《三国志》玩家,估计都理解不了。但P社四萌玩家肯定能理解,因为《欧陆风云》、《维多利亚》、《小胡子的野望》这些高仿真战略游戏才还原了“部队堆叠后勤惩罚”和“部队堆叠作战效率惩罚”。
  因为人太多,堆在一个地图格子里,因为“这块地图的道路运输条件承载上限不足”,部队站在那儿都会直接自行饿死一部分、每个回合死人。而《三国志》之类游戏里肯定不会还原这个点。
  因为人太多,堆在一个地图格子里,朝另一块地进攻,结果因为后勤条件道路通过不够,进攻正面宽度不够、堆叠惩罚到无数部队站桩被挤住白白站着却不能站桩输出,这也是非P社简化世界里看不到的。
  沮授的弹性防线不是让人不能破,而是用来卡进攻方走位、逼进攻方走位、限制进攻方兵力投入速度和效率的。
  刘备理解不了,说白了就是他这辈子也没打过指挥十万人以上在单一战场输出的战役,当初北伐关中总兵力十二万,还分了三路呢。
  不否认刘备亲自领兵打仗也是可以的。但历史上他一辈子指挥的是中等规模的部队,能力类别肯定有所局限。己方兵力众多的超大规模战役,刘备的历史战绩是一胜一败,汉中胜而夷陵败。
  所以刘备还没理解到韩信的“将兵不过十万”和“多多益善”的差别,现在黄权给他看了诸葛亮的兵法总结后刘备才有所进步。
  彻底解释清楚之后,刘备也总算是完全搞清了关羽的详细诉求:他求的不是有消耗战肉搏战打就满足了。关羽还想打运动战、歼灭战,要有迂回穿插包抄、成建制分割消灭敌人的操作空间。
  如果不让秀这些领域的操作,纯换命,关羽宁可继续爱惜士兵生命找机会。
  而沮授知道自己装备太差,单兵战力和素质也都远逊于关羽,如果被关羽拉扯着打沮授肯定会被收割。沮授只有人多,所以他的选择虽不能帮袁绍打赢,却是最适合袁绍情况、最能帮袁绍拖住和消耗敌人。
  把关羽的走位逼住,不让他操作,强行摁着对方打呆仗,这已经是沮授的过人之处了。
  别以为这很容易,如果今天换成历史上曾国藩之类的“儒将”,就是想逼对方打呆仗,都未必逼得到。人家根本不接团,继续拉扯你,拉扯到你出现脱节再回身接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