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2/891

  但如果是烧乡镇,烧城外的密集建筑群,随便几根带着麻油棉絮和推进火药筒的飞火神鸦射铺了草和木椽的房顶上,一时够不到救火,延烧开来就非常棘手了。
  “嗖嗖~呼呼~”呼啸的飞火神鸦通过神臂弓发射、发射前还预点火喷火推进,很快燃起了十几处火头。
  (神臂弩发射普通弩箭可以接近三百步,飞火神鸦只能弹射不足百步,因为这是风筝造型的,风阻力比较大,主要还靠飞行过程中喷火反冲继续加速弥补动能,神臂弩只是提供个起飞速度。)
  “行了,够了!这玩意儿用完了没得补充,区区鄂县用个几十根就够了!更多的还要留给后面的大目标!你们这些败家子!”甘宁看着火势已经烧起来了,连忙制止己方士兵再浪费这种此次出征后都没法补充的珍贵物资。
  那名鄂县守将眼看着前所未见的火鸟飞空而来,直接就懵逼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救、先救哪里,很快陷入混乱,那些江夏郡兵乱哄哄逃出镇子,依然有上百人死于火场中混乱的自相践踏,还有更多被烧死烧伤在火场里。
  甘宁看敌人实在是崩溃得彻底,才本着捡便宜的心态一个背刺冲杀,收割了几百个人头,抢了一些兵器——主要是弩箭之类的消耗品。
  甘宁此战虽然船上装了很多物资,持续作战能力很强,但物资用一点少一点,遇到歼灭敌军的机会,也得尽量补充。
  ……
  大年初二,鄂县郊外数处烟火狼藉,郡兵一夜之间总折损也近千人了,实在是士气崩溃,甘宁深入敌后的确切消息,也至少传到了江夏,最多半天之后,就会传到柴桑和夏口。
  不过,柴桑那边倒是不用等鄂县人来警告他们了。
  因为大年初二上午,甘宁再次在长江北岸庐江郡最边境的小县城蕲春放了把火,这次比鄂县动静还大,因为东汉的蕲春县是个江北岸的港口县城,素来不是军事要地,防御很薄弱。
  城墙都没四面围死,南面直接有港口码头连到城内,甘宁到的时候,见状直接冲到港口纵火,杀伤了数百郡兵和更多的县中乡勇。
  然后还是飞火神鸦开道,先把码头货栈堆场和几艘停泊的商船点火烧了,随后看守兵彻底没有了战斗意志,再靠上去登岸,抢了一些货栈堆场里没烧掉的物资,人工近距离抱着柴草纵火补刀。
  年初二傍晚,同样的遭遇蔓延到了第一个柴桑附近的县城。至此,从除夕开始,短短三天之内,江夏、庐江、豫章三郡,各有一个县城或者县城外的乡镇被放火劫掠,每处相隔百余里,不得不让人感叹甘宁当海盗时的神速,简直比维京人还推进得更迅猛。
  雪片一样的告急文书通过快马信使,疯狂往西送,最终的目的地,都是送到江陵城南江津口水寨里的周瑜手中。
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素的秘密武器
  甘宁在江夏、庐江、豫章三郡交界附近的长江沿岸数县,放火劫掠制造麻烦、闹腾的范围绵延二三百里,东吴腹地一夜数惊。
  与此同时,李素本人在作为长沙门户的巴丘港,带着两万五千人的主力战兵,已经做完了决战前的物质准备。
  当然,李素后面带来的这批将领和士兵,会继续每天保持训练,加强与新式装备和战船的磨合,同时由甘宁这边留下的老兵进行传帮带,调整到最佳状态。直到周瑜什么时候被勾引出来,即可迎头痛击。
  因为甘宁要负责诱敌,而赵云等陆战骑兵将领要在当阳-宜城一线的陆路防区封堵以为疑兵,所以李素手下用于这场水战的将领,也不是很多。
  李素自己是不会战术指挥的,他只负责战略。把敌人逼到他希望的时间、地点、形势之下开打,这是李素的职责。至于开打之后,还是要靠将军们。
  如今李素麾下的水战主将,还是得靠两个月前刚刚损兵折将的“败军之将”太史慈,未来决战的时候或许还会加入周泰。另外还有一个原本也在长沙、江陵一带略习水战的黄忠。
  原本历史上的黄忠年过65才投入刘备阵营,几乎整个军事生涯的建功机会,都集中在平定益州(包括汉中)的那数次战役中,所以没捞到水战的机会。
  不过,黄忠既然是荆州本地人,跟着刘表刘磐混过,水战肯定是会一点——哪有南方将领完全不习水性的。何况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黄忠只要指挥好弩手部队,一样有机会大放异彩。
  ……
  或许有人会觉得:甘宁这次去游击,敌后骚扰围魏救赵,都带了足足五十条新式大福船,那李素这边决战战场留下的大福船,一定会更多吧?
  这个认知,就恰恰偏离了事实,因为李素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决战舰队留成建制的福船,就算偶尔有几条,也是执行侦查、传令任务的。
  而所有战船上的武器装备配属,也是跟甘宁那支游击舰队风格迥异。
  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大福船还太少——汉军大规模建造大福船的时间,才刚刚一年,最初几个月还是在交州那边造的。后来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造新船,满打满算不到十个月。
  这么点时间,能造出五六十条大福船就很不错了,当然是绝大多数都给甘宁带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李素这边的舰队,目标是水上决战,不是打游击,周瑜也不存在跟李素放风筝的可能性,所以航速优势就没那么重要了。
  既然如此,李素要留的当然是近战能力超群、速度指标可以略微牺牲的型号。包括那些早在赵云镇守长沙任期时、就开始建造积累的老船、旧式战船。
  (注:这个“老”,是相对于普遍船龄才一年的大福船而言的。刘备阵营在长沙造船厂造的船,最老船龄是五年,也就是192年下半年造的。三国的战船使用寿命普遍在三十年)
  这些战船当中,最大也是最老派风格的一种,叫做“五牙战舰”,是从传统两千多人载量级别的楼船改良而来。尺寸更大一些,满载可以装三千人,还能装不少重装备。
  “五牙战舰”这种东西,历史上要隋朝灭南陈的时候才发明出来,最大的特征就是船头和船舷上累计装了五根巨大的拍杆。拍杆全部放平时,船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龟头和龟四肢都伸展开来的大乌龟。
  拍杆长度有数丈,前端装一个上千斤的大锤头,一旦敌船贴近时,像守城战放吊桥一样把锤头放下来,砸中敌船后直接就是一个大窟窿,很快就沉了。
  历史上隋初杨广罚陈时,拍杆的材质只是一块钻了孔的大石头,砸南陈的战船一砸一个沉。此后几百年内,五牙船的拍杆锤几经改良,到富庶的宋朝时就变成了尖头铁锤。
  比如靖康之难时,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时,开的五牙战船就已经进化到铁锤了。不过南宋再往后,五牙战船就再也没发挥过威风,最终在灭宋之战后淘汰出了历史。
  蒙元灭宋的最终之战时,宋将张世杰也是有五牙战船的,可是显然不适合长江口和杭州湾海面的风浪,从焦山之战开始,宋军大船面对蒙元灵活小船都是被动挨打(当然宋军士气低落、不得不把船连起来不利火攻,也是原因之一。一个朝代快亡的时候往往各方面都不行了,不能怪某一个原因,具体不多水)。
  李素当然是知道这些前因后果的,说这些,只是证明他内心很有逼数,几年前赵云初镇长沙时,李素安排下暗暗造船以徐图江东的计划,就已经算好了自己这些装备是用在什么战场环境下的了。
  反正,只要别到建业更下游、靠近长江入海口的水域作战,五牙战船的稳定性和适航性绝对是够用的,扬长避短有利无害。
  东吴政权如今的政治核心就在建业,将来拿下建业战争基本就结束了。所以也不存在像对付定都会稽的南宋政权那样、打下建业还得过江阴继续往东打的麻烦。
  或许有人会奇怪:历史上五牙战舰既然是隋朝才发明,如今刘备阵营提前四百多年造出来,研发过程中就没遇到什么技术难点么?也没见之前李素对这事儿花了多少心思、亲自指挥开挂呀?
  但事实上,还真没遇到多少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李素依然只是提供了一个立项思路,下面的人就做出来了——主要是因为刘备阵营有这方面一脉相承的技术积累。
  早在190年平巴郡的战役中、刘备军俘获甘宁后、跟刘瑁在钓鱼城相持时,就早早发明了“乌鸦喙”这种模仿自罗马乌鸦战舰的登船跳板装备。
  而乌鸦喙和五牙战舰拍杆其实是异曲同工的,把机构和强度放大就行了。研发过程中的曲折都只是测试调整就能解决的体力活,不存在原理性困难。
  把杆子从薄薄的跳板基础上加厚,变成整根的树干削成四方形截面,强度撑得住重锤的坠落。锤头也从原本只用于钉住敌船防止挣脱的尖钉,放大到几千汉斤的锥头铁锤。
  当然了,李素早在193年的一次视察中,见过当时还处在实验试航阶段的五牙战船,然后发现这种拍杆锤依然不太好使,所以提出了些许改良意见,把锤子分为两大类——两舷的龟四肢依然用锥头重锤,而船头的龟头换成斧刃状。
  这个形状设计,自然是来源于李素穿越前玩过的《刺客信条:奥德赛》和《罗马全面战争2》等游戏的启发,奥德赛里卡姐的旗舰不就是典型的希腊罗马式撞角战船,撞角就是一把垂放的斧刃或者说锛刃形状,这种结构最适合撞击敌舰把对方撞断。
  华夏古代的战船因为是平头,没有龙骨,很少搞撞角。但现在既然李素提前把战船的龙骨结构发明出来了,汉军的五牙战舰也在传统楼船基础上弄了框架龙骨,强度足够。
  那么,顺带着把船头的拍杆跟撞角融合,变成一柄既可以固定突刺、也能从天而降的几千斤重大斧头,斧刃拿来撞,斧刃两端的尖角用来砸,正好把装备的潜力发掘到极致。
  当然了,后续研发时还有过不少小波折。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拉住拍杆的麻绳设计不合理,拍杆的木杆和金属锤头的总重量配比也不合理。
  结果导致拍杆放下去之后,锤头过重、没砸到敌船的情况下,会拖得五牙战船本身重心不稳、剧烈左右摇摆。甚至还有锤头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带着拍杆一路下坠、最后坠到抡了半圈后杆子砸到自己船舷——
  幸好杆子长度超过船舷到船底的高度,所以锤头砸不到自己,倒是没发生“自己抡的锤没砸到敌人,惯性抡回来半圈砸死自己”的乌龙,只是杆子撞断、船舷也微微撞裂、锤头掉到水里沉底而已。
  后来,李素和诸葛亮也研究过这个问题,通过“杠杆原理”的物理思想给了工匠们一些计算经验:要确保木杆提供的储备浮力、乘以上浮的杠杆力矩,要大于锤头超出浮力部分的重力、乘以下撞的杠杆力矩。
  这样后来再造出来的拍杆,只要没拍到敌船而是拍在水面上,越到水下速度越慢,最后被木杆的多余储备浮力拖回水面扶着。战船上拉绞盘的士兵就能像守城时收吊桥一样把拍杆重新绞起来,准备下一次砸击。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那么多物理计算的设计,怕是将来让周瑜看到了实物原理,一时也想不明白。除非是直接拿到原件仿制,否则以东吴缺乏数学物理定量计算人才的现状,哪怕模仿一两年,模仿出来的也都是“会抡锤把自己砸死”的歪瓜裂枣。
  除了拍杆的五牙战舰之外,李素一方在战船方面倒是没有更多精彩绝伦的新设计了。不过船用战斗装备方面,还有很多小优化。
  毕竟造船很慢,大型战舰不提前一两年布局,根本看不到影。但船上用的武器,却可以以较快的周期更换迭代。
  自从两个月前太史慈试探性进攻败给周瑜后,李素也结合周瑜的战术特点,临时琢磨了一些新的小玩意儿,都可以在决战中立刻用上。
第六百七十五章
孙策周瑜回援
  神臂弩、飞火神鸦,这些远程兵器,都是李素早在最近一两年就秘密研发的了,所以才能给甘宁的游击舰队带去那么多。
  因此,李素在太史慈上次试探性进攻败北后、最近两个月内才鼓捣出来的针对性新兵器,显然要比上述两种更加厉害,而且更加适合克制周瑜已有的水战战术。
  这些新兵器,有的只是稍微优化改良,有的则是大刀阔斧的发明。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既可以撑杆使用、又可以激发引信后漂浮顺流而下、延时数秒爆炸的原始“撑杆雷”。
  中国古代就是有水雷的,所以这类东西技术含量并不算逆天。历史上明朝中期的武备著作就大量记载水雷了,比如“混江龙”、“水底龙”,还是延时引信的那种(半漂在水上靠管子露出水面获得氧气,导火索慢慢燃烧烧光了就爆炸)
  南宋末年疑似也有水雷,不过更原始古老,就是个木桶装点火药,激发引信不如明中期的靠谱。这玩意儿在《大航海时代OL》里也有渲染,就是战舰航行的时候从船尾丢个火药桶下去。
  李素虽然这辈子都未必铸造得出大炮,更不可能造出无缝钢管火枪,但既然有了火药,搞个药桶式水雷难度还是不大的。
  他一贯以来的思路也很明确:作为不懂具体研发的文科生穿越,他从不指望研发出热兵器用于陆战野战,最多只是在水战和攻守城上点点热兵器科技树。
  而之所以他打造的人类第一款水雷兵器,没有选择传统历史的“漂浮雷”,反而是罕见的“撑杆雷”。
  一方面是因为李素觉得,在诸葛亮、黄月英都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指望他自己快速研发出漂雷引信,难度太大了。质量和稳定性肯定达不到“敌船一碰到漂浮的火药桶就起爆”的效果。
  把火药桶绑在长杆上朝着敌船杵过去、狠狠一撞才炸,更容易实现,起爆也更稳定。
  另一方面,这也跟十月份那场太史慈对周瑜的战败有关。周瑜在那场水战中表现出来的对“用撑杆防止敌军纵火船撞上来火攻”这一战术的吸收掌握程度,已经不亚于李素这个“战术原始发明者”了(当然李素也是抄的唐朝李光弼的)。
  这让李素当时一度有些担心:周瑜学去的这个战术,会不会导致决战时,周瑜歪打正着对五牙战舰的拍杆攻击,也实现较强的防御效果。
  众所周知,拍杆要发威,也是得在己方五牙战舰接近到敌船五丈距离之内,甚至更近,才能攻击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