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7/891

  不如把那些草案也讨论明晰,等到确要执行之时,才派司空外放襄阳督导,确保执行顺利。而且陛下既已称制,委派差事当有正式名分,再如之前那般设置都督,没有正式官名,也不恰当。”
  刘备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就几个人闭门私下讨论,先是把李素重回荆州独挡南方的时间拖后,确保九月份到任即可,他还可以在长安再处理一个多月变法大事。
  其次,大家讨论后,把临时管理一州或者数州兵、政、财权的官职,也讨论出来了。
  如果是管一个州,就叫“都督某州事”,如果是管几个州,就叫“总督某某某州诸事”。
  这些官职的职权,其实又跟当初被废的州牧一样所有权力一把抓了,非常危险。但刘备给这个职务上了一道紧箍咒,那就是担任这个职务的期限只能是一年或者半年,不能是常设职务,而且只有在战时可以设置,和平年代不能设置。
  如果确实兵凶战危、反复拉锯战非常激烈,一年仗还打不完,又不能临阵换帅,那也得每年到期之后朝廷三公重新讨论,一致决议请求皇帝延期。而且无论怎么延期,最多不能做超过三年。
  三年期满后,如果还在打仗,也得强行换帅,以免养寇自重。同时这条规定要写入“祖宗之法”,让以后的皇帝借鉴,不能乱改。法律效力要提高到类似于高祖“白马之盟”的程度。
  刘备也会在到时候送李素启程之前,杀个黑牛盟誓一下,让所有公卿和四方将军以上的高层一起见证这个地方最高官员任命规则。
  李素这次的临时差事,就叫“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全称“卫将军、领司空、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
  刘备自己留下了关羽张飞马超这些将领,还有他们的部将、属官(比如关羽的长史诸葛亮、部将徐晃张任等)。
  李素到襄阳之后,麾下会有原本今年就跟着他讨袁术的赵云、高顺、周泰、甘宁,再加上刘表的黄忠、文聘这些,文官还有鲁肃顾雍等人。
  把这些事情讨论完之后,荀攸再三复盘,查漏补缺,又想到一个问题,就劝谏刘备:
  “陛下,臣以为,今年第一次开科举,而且之前我们也商议过了,考试的时间是设在秋末,如此既结束了秋收,不违农时,可以靠闲时考试,也不至于太寒冷或者酷暑。
  不过,北方毕竟寒冷,所以长安这边今年的秋闱,应该在九月初或者中旬就开考。否则时间再晚,长安天寒是一方面,凉州与河套、河东这些北方士子考完后如果没中,要回乡也路途难行,容易路上遇风雪。
  但今年通知又晚,南方益州、交州等士子或许八月份才刚接到朝廷开科举的消息,等州郡举出举子,九月中旬或许赶不到长安。
  既如此,不如分南北场,李司空至襄阳后,在襄阳或江陵设一科场,称“江南贡院”或其他名字,取南方各州举子,也减轻他们旅途劳顿。蜀道顺长江而下至荆州,也远比陆路出秦川易行,彰显陛下体恤士人。
  此法还有第三个好处:法孝直不是已经在暗示某些有世家大族抗拒考试的州郡的主官,让他们暗示那些世家大族,可以把今年所举的五个候选之人,全部换成他们想举之人,乃至才学不如他们真正想举之人的人。
  如果天下举子考一个场,到时候某些郡的举子成绩普遍差,却要给他们名额,难免会引起考绩好、学风昌盛之郡举子的嘲讽。如果分场考,则可避免这些事儿。
  等将来天下太平,或科举之法已经实施数年、反抗渐熄,再合并考场、统一试卷。如此循序渐进,可把世家大族之反抗,降到最低。”
  刘备看了一眼荀攸,眼神暗示,似乎是在说荀攸这个三公,这辈子总算是坐稳了。
  他出身颍川荀氏这种大世族大豪门,在这种问题上还知道纳投名状表态自己拥护皇帝、愿意揭如何对付世家大族的老底,确实值得重用。
  “好,荀卿也多谋善断,朕无忧矣,此事便从公论。”
第六百三十六章
法正:我不做人了!
  鲁迅先生说过: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甚至还不及牛马;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叹息的时候,然后再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这个道理在管理底层读书人对选官制度的期待值上,同样有效。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底层读书人,都是见识过宋明以后那些“秀才、举人都得是一级级考出来”的制度的。
  那么再让他们回头来看李素如今实施的这种、与隋唐仿佛的“举人以下可以地方上随便包办操作,只有最后一级中央考试公平公正”制度,底层读书人肯定会忿忿不平,肯定会想要更多。
  但这个世界上的底层读书人并没有见过做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见过猪狗级别的待遇,所以给他们牛马的价格,已经是循序渐进的进步,所有底层读书人都歌功颂德。
  最后中央这一级,好歹还是要考试考一考的,已经比原先全部由地方官随意暗箱操作一举到顶好多了。
  反对的,只有那些原本一举到顶的既得利益者,而他们的反对,还要经过朝廷的分化拉拢,具体情况具体针对。
  自从七月过半、科举制度草案的敕命下发之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关中各地已经基本传达到了县乡级别。到八月中旬,凉州和益州地方上,县一级基本上也能收到消息。
  关中地区得到信息快,反应自然也快。这不,仅仅七月底,第一批想要提反对意见、至少是暗中不满的人,已经要冒出来了。
  法正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他很快发现了最容易出事儿的位置所在:
  三辅之中,京兆尹还是比较安分的,因为“京兆韦杜”都被收拾过了,而且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真没人敢闹事。
  左冯翊地区,因为河东卫家被收拾,剩下的世家大族实力不够,也处于观望状态。想看看三辅其他地方有没有人闹,要等别人当出头鸟,风向有所可为,再考虑争取更好的条件。
  所以,九月底的时候,第一个有提意见和闹事倾向的,反而是右扶风地区。
  陈仓、郿县、槐里、美阳等地,多多少少有些家族想设法拖延秋税征收、或者组织治下百姓暗暗徭役怠工、或者破坏地方治安,多闹点事情,总之不是那种明着反叛的不合作。
  明着反叛肯定是死,那是没人敢的。
  而汉末时世家豪强威胁地方官、让太守举他们家的人,常用的威胁手段就是“你不举我们家的人,就让你不能准时收上税来。或者让你治下每天发生杀人越货的案子,让你的政绩崩溃”。
  其中世家主要靠前者,豪强主要靠后者。(常说的“打击土豪劣绅”,土豪就是豪强,劣绅就是世家。前者对应帮会社团,后者对应公知大V)
  这些不让官府抓到直接把柄的软刀子,还是非常好使的,地方上有的是办法拖延行政效率,毕竟古代统治没那么精细,皇权不下县的事实肯定得承认。
  于是乎,农历七月底原本是秋收即将结束,秋税征收工作即将开展的时候,右扶风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徭役和收税的拖延,让今年新接替法正担任右扶风长史的杜畿,很是郁闷。
  杜畿毕竟是“京兆韦杜”的一分子,哪怕是杜家当中跟朝廷合作态度比较好的,那也依然是世家,收信任程度肯定不如其他刘备的嫡系文官亲信。
  而且杜畿投奔刘备阵营,也就是194年秋收的时候,当时距离李傕覆灭、关中光复没多久,如此算来,杜畿投奔刘备求官做,也不过三年而已。哪怕出于笼络本地真心投效家族,三年给他做到郡长史,已经很优待了。
  不过杜畿这种人,哪怕到将来天下统一,也就是个郡守之才,十年八年内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能把一方地方治理清净就不错了。
  法正了解到杜畿面临的问题后,假装跟朝廷请了半个月假期,把廷尉正的活儿交给其他人暂代,他要回一趟郿县老家“探亲”。
  法正的家族法家,算不上右扶风多强的世家,但在郿县周边这一亩三分地上,始终是没有人能挑战他们的。法正的父亲如今年近五旬了,被刘备调到陇西当太守,否则要是法家人当右扶风一把手,这儿这点破事早就搞定了,根本没人敢反抗。
  但刘备要推行变法,也不能光考虑一个地方的支持率,所以不能把所有资源集中使用。陇右之地此前同样清洗力度比较小,需要有人压制。
  法正回到郿县后,就遇到了闻风而来郿县视察工作的杜畿,然后杜畿非常上道地顺路上门拜访。
  “见过廷尉正。”杜畿态度很是客气。
  法正让家中婢女摆下待客的酒食,皮笑肉不笑地先敲打警告:“杜长史客气了,我不过是回乡探亲,听说秋税该上来了,扶风这边的进度,可是比京兆和冯翊要差一些。
  这是拖三辅后腿的事情,陛下刚刚践祚一个月就这样,不想闹得难看,你们自己想办法大事化小吧。今冬可能要跟袁绍重新动兵,荆、益钱粮北上支援不易,就指着关中一家的粮食支撑跟袁绍之战呢。”
  杜畿叹息道:“法廷尉,这事儿真不是我等不用心,其实您也该知道内情的,扶风几个有头脸的大家族,之前哪怕是钟司徒当右扶风、您当郡长史那几年,也是有孝敬排队过的,钱粮纳税上也都配合。
  现在改了科举,举五个最终做官一个,那些排队孝敬的觉得自己之前的配合都白费了,朝廷不给他们报答,今年就不是那么想配合了。而且他们还稍微占点理——
  您是知道的,前两年,毕竟兜兜转转总有小灾小荒,哪怕不是全郡受灾,哪年不得有些乡县实在收不上来?那些世家豪强,可是多多少少帮忙包税了的,他们就指着为朝廷包税换几个孝廉,这可不是私贿,是直接为朝廷办事。”
  包税制毫无疑问是一种陋习,一种恶政。但是在古代,郡一级的税收摊派下去,肯定有情况特别困难的个别地方收不上来。
  有大家族肯出面帮官府包,或靠武力威胁让其他已经交足额的地区为邻居把缺额补上,或自己掏腰包自负盈亏,肯定都是有的。
  不管手段多卑鄙,朝廷反正只要结果,多半也不会去看过程,免得脏了朝廷的眼。按照潜规则,那些为地方包税出了力的,太守还他们一个孝廉名额补上人情,也是有的。
  法正闻言自然丝毫不诧异,因为去年他自己就是扶风郡长史,那些人就是在他和钟繇任上包的税。人情有没有还清法正自己心里很清楚。
  所以他也不跟接锅的杜畿玩虚的,直接撂话开条件:“这种简单的事情,不会自己想办法么?孝廉是要举五个候选了,五个都是他们的人,不就等于实打实还他一个孝廉了?还有什么担心人情白给的?”
  杜畿:“可是他们最想举的人,学问不行。”
  法正终于有机会把他准备了很久的台词说出来了:“那就把剩下四个换成学问最差的!”
  杜畿松了口气:“真要是这样,我保证扶风全部世家、豪强全部拥护科举变法——不过这事儿能成?李司空和荀令君那边,不会查出来吧?”
  法正傲然道:“李司空管不了那么多,我也是深受陛下信赖,监察的事儿,终究要廷尉说了算。如今廷尉出缺,只有我这个廷尉正,有我在一年,这事儿就帮你们捂一年。十年八年之内可以照旧。
  毕竟天下还在打仗嘛,内部上下一心最重要,公不公平可以再论。收敛着点儿别明着来就好。”
  听法正这样承诺了,杜畿当然是知道怎么安抚住下面了。
  而事实上,法正的承诺当然不算数——至少那个“此法十年八年之内不会收紧”绝对是假的。或许也就两三年,等大家都接受了科举,法正就要翻脸不认人了。
  当然具体的翻脸办法,也不是法正不认账,而是三年后说不定法正就不是廷尉了,被调走了。那些当初听了法正忽悠而愿意支持科举的人,到时候要找人算账,也算不到朝廷头上。
  最慢最慢,李素估计也不会超过两届茂才科。茂才是三年一录取,也就是今年取过茂才后,第四年、第七年还会再取茂才。而第七年那次茂才开科的时候,这些潜规则肯定都被新的修补堵漏了。
  等于是法正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了,官场人际关系也搞坏了,但也拉走了朝廷骗改革的仇恨值。而且刘备肯定会保护住法正,若干年后,法正的最终官职肯定比廷尉还大一些。
  杜畿从法府离开后,当天就开始串联斡旋,把今年扶风郡的孝廉围标给围了,其他明法的贤良的能围也围。
  如果两个大家族平分秋色要竞争,那也可以,暗地里明说了,五个候选人三个是菜逼陪跑的,另外两个各自家族的优秀子弟,就凭自己真本事了。
  反正最后胜出成为孝廉的那个家族,就算是官府还了他一个名额的人情,输了的那家算还半个名额人情,怪他自己给了机会不中用。这样卖杜畿每年一个名额可以当一个半卖,还多还了半个,可以更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最后的明算一科不太好围,主要是因为那些备胎陪跑的真实数学成绩没人知道,有些人明明这两年暗暗恶补了数学,但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依然扮猪吃虎装作不懂数学。万一被拉进陪跑名单里,最后却杀出黑马把内定的干掉了,也会比较尴尬。
  所以对于想参与明算一科的,法正也提醒杜畿留个心眼:官府别帮忙暗中牵线找陪跑,让那些世家自己找。
  官府只负责勒令,陪跑的人明面上看起来不能是同一个世家大族的,必须找族外人陪跑,这样社会公众才信任官府的改革。而且陪跑的人也不能完全在当地没有学问名声,那样就太假了。
  这样一来,是否会踩中扮猪吃虎假装不懂数学的黑马,风险就转移到了那些想要包场的世家大族身上了。最后要是被黑马截胡,官府也管不着,反正官府已经把人情还清了,依然算是“给了包场的世家大族机会了,你自己不中用”。
  法正临了还给杜畿暗中撂了一句话,让杜畿暗示给那些世家大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