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891

  所以这样综合考量之后,李素跟三公、尚书令、相关卿曹最终妥协的结果,就是对于其他四科专业人才,只要绩优五年后,补考法律、数学这两门专业课,就可以担任原本茂才才能担任的州郡县一把手官职,诸子百家和兵法可以不考。
  另外,这些补考也跟前述补考一样,是不跟当科新人争夺通过率的,这只是一个检验性的考试、而非卡线选拔性的考试,只要考试分数及格就行。
  尤其数学和法律都是很好算分的考试,都是考的客观题。只要做对六成以上分值的题目,就可以通过了——
  以后如果大家水平都变高了,李素也可以考虑加大考卷难度,或者适当提高分数线。
  比如题目要是跟驾考一样简单,那就要求人做出八十分或者九十分的题目才算通过。又或者是做成后世司法考试那样题面弯弯绕,而且都是多选题,那样就算满分600你360就通过,也不容易做到,不至于放水漫灌。
  其实李素原本是想只补考一门数学的,那样也能把国民的学习方向愈发往文理平衡上拉动。但考虑到官僚集团的抵抗,普遍大家数学都不好,才把法律加进来,这样一文一理也没人能挑刺了。
  事实上,其实自从去年李素让刘备实施“租庸调输”法改革后,因为地方征税需要行政主官做大量计算征收调度效率的工作,数学已经事实上提高到了非学不可的程度了。
  如果你没学,虽然旧官员沿用旧法,依然可以当地方一把手,但只要你征税时对实物、等效徭役和等效运输调度的征收比例、摊派额度配比不合理,你最后的财政政绩肯定是很差的,说不定会被降职。
  只不过目前的地方官用旧办法,还能“自己不懂数学但是聘请一个钱粮统筹优化非常懂行的师爷幕僚”,或者是指望朝廷分给他一个能干的户曹财曹属官,把这事儿搪塞过去。
  以后科举考上来的新官全部按照新制度,就必须得一把手本人数学好才行了。数学不好不能当县令、太守、布政使。
  这两套专业官之间互相转职的制度,最终也在下一次的五日大朝会上,得到了御前最终讨论并通过,最终以圣旨敕命的形式正式明发。
  与敕命一起下发的还有李素列的考试范围大致提纲,好让地方上今年选拔举人的时候就准备起来。
  其中知兵专业课的考试大纲是太尉关羽提供的、太尉长史诸葛亮帮忙起草。而数学和物理的考试大纲当然是李素和诸葛亮师徒亲自操刀。其他法律和诸子、策论都由相关有司负责。
  地方上拿到考试范围之后,又掀起了一股疯狂恶补数学的风潮。哪怕是一些地方世家豪强跟当地太守甚至布政使打点过了门路关系,但他们也知道,要是数学客观题不及格,他们就是被举到京城也考不上啊!
第六百三十五章
温水煮蟾蜍
  连续十几天的高级别讨论、三场大朝会的反复辩析堵漏之后,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分科普遍察举制”选才的实施办法,总算是公示了下去。
  与传统的察举制相比,新制度名义上只是把“地方举、中央考察”的具体方式明确化、固定化。同时把分科、设科的条件、时间、规模也全部明确。
  原先察举有很多科目是不常设的,现在统统改成常设。
  哪怕考试录取频次最低的茂才、知兵、贤良三科,也是三年录取一次。其他孝廉年年录取,明法和明算则是按大小年,三年录取两次。
  这也是考虑到各类岗位官员出缺数量的差异。地方主官、搞理论学术研究的学者型官员、将才需要量比较少,战时将才需求加大可以临时开恩科。
  而基建种田和钱粮民政、司法监察需要的数量是前者的好几倍,是负责具体常务工作的,甚至有些是把原先不通过察举的“曹掾、吏”上升到了“官”,就多录取一点。
  这样也有利于全体公务员队伍尽量科班化考试化。避免原本历史上“做官的考试,出来后只会务虚。县里具体某些曹、房的政务小吏要务实,却不用考试”的问题。
  ……
  以后这项制度就简称“科举制”,因为并没有改掉察举的旧名字,只是重新简称,所以地方上实在是找不到直接反对这个新法的借口。
  加上刘备阵营目前的地盘都是实打实武力打下来的,地方官都是刘备直接任命的,所以地方上官员层面的人,对中央都是很支持的,掌控力度远非桓灵时那种形同间接统治的情况可比。
  就算最后下发到地方,有人要反抗,那也是以地方上的民间世家大族和豪强恶门为主,而不是地方官本身参与反抗。
  而且刘备在益州的时候,就借助经济制度改革、打击了一大批囤积居奇的炒作豪门。所以益州地区民间世家大族几年前就已经被削弱了一波。
  同理,对于关中地区,也通过前几年“租庸调输”的“输”的改革,加上赈灾时打击舞弊,把一些上下其手捞好处的贪官污吏和灾年骗补贴的豪门或干掉、或打压。
  西凉地区的汉人势力本来就不存在很强的豪族,而内附异族中的地方豪强,则是在李素当初钓鱼发掘郭汜同党的时候杀得七七八八,所以反抗实力也处在一个相对低谷。
  可以说李素在建议刘备实施这场最艰难的改革之前,已经铺垫了足足五年,把有可能反抗变法的内部敌人,分批削弱过了。
  用对钱的变法,把反抗变法的势力引出来,消灭得差不多了,才进行对官的变法。
  而且李素不是各个州同时铺垫的,基本上有错开时间。收拾益州反抗变法势力以192年到193年为主,收拾关中反抗世家以194到195年为主,西凉则是195和196。
  这样就可以确保所有内部想反抗的人,不会同一时间反抗,从而被从容各个击破。
  可以说刘备治下土地,只有荆州和交州没有经过系统的变法性清洗。
  尤其荆州因为前些年始终没有战乱,刘表名称八俊名声又好,收容的天下各州的流亡士人很多,把荆州当做乐土移民的世家大族也很多。
  加上刘表是一个多月前才正式表示承认刘备,刘备没法快速建立起对刘表故地的直辖统治。所以李素和荀攸等人都估计:今年治下的世家如果会出现反抗科举,主要会在荆州爆发。
  至于交州,虽然也没清洗,但那破地方就没几个特别牛掰的读书人,想作弊想反抗操作空间也不大。
  而且反抗科举制度的世家大族,他们反抗的动机,肯定是怀念更适合他们互相报恩、互相推举营私舞弊的九品官人法,觉得袁绍那套更好。
  所以他们反抗的实施办法,李素猜都能猜到,多半是靠离开刘备的统治地区,重新移民到袁绍统治区。
  毕竟谁都知道,要是头铁到在刘备治下直接扯旗反抗,那就等于是找死——除非你扯旗之后,能直接引来外敌。
  比如让袁曹孙三家的军事力量攻打进来,然后里应外合把刘备赶走,然后在反抗者的故乡建立起九品官人法统治,然后当地世家大族就可以和袁绍分赃做官名额。
  可是,不管是自己移民这种消极反抗,还是做内应推翻刘备统治迎接“王师”从外部反抗,最容易出问题的,也都是刘备和其他军阀接壤的州。
  毕竟益州、凉州、交州那些地方跟天下剩下的三大军阀不接壤,当地世家就算想做内应作乱接应外敌,也接应不到,隔得太远了早就成飞地了,袁绍军没法隔空打过来拯救他们。
  要想移民,益州凉州交州人也得先经过雍州或者荆州,才能移民到其他军阀的统治区去。
  如此一来,关中和荆州就成了世家大族门阀对外移民的高风险前沿。
  关中好歹是刘备的国都所在、天子脚下,统治力度不是一般的强,“京兆韦杜”为代表的三辅豪门也都敲打过了。所以剩下的全部风险,都集中在了荆州。
  十月十六日,明发“科举取士法”的那次大朝会结束之后,刘备留下了李素、荀攸等少数几个人,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反抗变法、反抗者会以何种姿态出现。
  当时,李素和荀攸在稍微排查之后,就达成了共识,把这个结论告诉了刘备:
  “陛下,我等以为,今年首次实施科举变法,反抗程度最激烈、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荆州。一来我们占领荆州时间极短,而且不是武力征服,也就没有清洗过地方世家大族豪门。
  二来关中与司隶之间,好歹隔了潼关、函谷关和三百里崤函道,都是山川险峻之地,百姓往来移民困难。
  荆州南阳与豫州颍川之间却是只有方城垭口为界,博望、叶县、昆阳之间往来极为便利。荆州夏口与江夏,乃至扬州豫章、庐江之间,也是水运发达,江河港汊纵横,容易偷越。
  所以,今年确保科举顺利实施,首先要确保荆州世家大族不会移民外逃。其次,在堵住移民之后,也要防止那些有私兵势力的家族接应曹操、孙策为内乱。
  必要的时候,如果真诱发了与曹操、孙策的冲突,我们也要及时果断还击,不能让曹、孙心存侥幸。也是为了防止朝廷的威信丧失,导致其他州郡对科举心怀二意之辈受到鼓舞、蠢蠢欲动。
  只要荆州那边防住了,其他几州以之前跟法孝直商量好的分化瓦解之法,解决不难。”
  刘备听得很认真,对李素的推演也是非常认同,私下感慨道:“伯雅办事还是稳当呐,管萧良平不过如此,事未举而弊已察,可谓料敌机先矣。
  不过,即使荆州有人想阴为内应,曹操、孙策真敢接应么?如今天下之势,名义上拥立伪帝刘和的三大诸侯,任何一方单独都不是我们的对手,哪怕袁绍的国力钱粮也是不如我们。曹、孙岂敢惹火上身?”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诚恳地判断:“我也以为他们现在不敢,但是,如果到时候还有别的战事先发生,比如我们跟袁绍的停战,在数月之后重新爆发,我们的主力已经被袁绍吸引住,而南边荆州世家大族又有联络愿为内应,说不定他们就敢了。”
  刘备:“谁敢?朕是说相对而言,曹操孙策谁更妄为一些。”
  李素:“曹操本来就跟袁绍一路,谈不上敢不敢,只是他的地盘与我们并不直接接壤,天下世家大族最多的颍川郡,如今是袁绍直辖之地。
  曹操要进攻我们,也得是袁绍授意、袁绍供应他粮草,请他一起出兵,由昆阳、叶县等地,从颍川攻打南阳。
  而眼下袁术虽然连连败战数月,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谯郡、淮南郡依然在其手。如今即将秋收,一旦进入寒冬,则对攻坚一方不利。
  我估计袁术能活过今年冬天,或许入冬之前只是丢掉个谯郡。但袁术大概率活不到明年春耕之后农闲,曹操肯定会在明年春耕后农闲季把袁术彻底扫平,具体的快慢,就看最后的寿春坚城能维持多久,城内守军何时会崩溃。
  相比之下,孙策要进攻我们,不需要其他诸侯提供粮草,只要有内应,他手握江汉河口之利,也能从江夏直接偷袭南郡或者襄阳或者长沙。
  但孙策跟我们目前达成了暂时的互不侵犯密约,一旦翻脸就得承受我们的怒火。如果不是让他们觉得把握很大,或者是我军主力实在被袁绍牵制住太多,他们也是不敢贸然愆德隳好的。
  所以我以为,曹、孙谁更容易跟我们翻脸,跟袁绍一起夹攻我们,要看荆州可能不稳的那些世家大族,究竟什么时间点开始秘密寻求外应。
  如果今秋科举、他们今年冬天就忍不住了,多半是孙策冒险翻脸的机会大一些。何况冬天的时候,北方寒冷马无蒿草,本就不适合远征增援,只有南方相对温暖、长江水路也丝毫不受寒冬影响。
  如果那些荆州世家大族能隐忍到明年夏天之后再寻找外援暗卖荆州,那时候曹操已经彻底歼灭袁术最后的残部,而且夏天南方炎热、瘴气较多容易让远征人马中暑。北方相对没那么热,昆阳-叶县战场出事的概率也更大。”
  不管出不出事,今年冬天,要防备荆州世家勾结孙策最后一搏,明年夏天就要防备他们勾结曹操。因为有时间差,总之是两边先后防,小心无大错。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刘备也陷入了沉吟:“如此看来,我们恐怕是迟早要面对关东三家诸侯至少两家的同时联手进攻了。因为袁绍先与我们重新开战后,孙曹固然有一家憋不住。
  可要是孙曹先惹出战火来,袁绍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袁绍贪小,在如今天下形势东西二分,敌我明确的情况下,袁绍众谋士肯定会劝他一起出兵的。
  朕还是要做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一攻一守的局面。伯雅,看来科举改革之后,还是得让你回荆州坐镇,朕与你各自抗住一侧的敌方诸侯。
  我军讨伐袁术之前,有兵马二十五万,此后云长在河东折损了一万七千精锐,不过讨袁术那几个月倒是迫降了桥蕤、张勋、荀正等,外加破城后收编战俘,累计得兵数万,只是不如我们之前的人马精锐。
  另外景升归顺后,荆北三郡兵马也有五六万人,被朝廷收编了。如今朝廷总兵力在三十二万左右。
  袁绍兵多将广,朕留下雍、凉、益兵马二十万人,并云长、翼德、伯起,预备与袁绍再战。
  你领留在荆州的荆、交、滇兵马十二万,加上年初本就随你讨袁术的将领,外加景升归顺后的荆州降将,确保慢慢收服荆州人心、并外防曹、孙不轨。”
  刘备这是直接用看似随便的口吻,说着铁口直断的口谕,并不是要商量:决定了,就是你去!虽然是司空、卫将军,也是可以督军在外的。
  这种情况,李素确实没什么好推辞的,就直接干脆答应:“臣领旨。”
  尚书令荀攸在旁边,琢磨了一下,查漏补缺地建议:“陛下,臣以为,李司空领军于外,确无不妥,但眼下尚不紧急。陛下登基前,曾想过官制、俸禄等等改革,这些事务若无司空参议,怕是会有缺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