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891

  李素闻言得意一笑:“也算是经过两年的工程历练了吧,最开始是前年秋天,在自贡开火气盐井的时候,第一次在工程上用爆破深挖。塌方是多了点,井壁也不平整,不过也确实挖得更深更快了。
  后来是几个月前,我让孝直也带了些人秘密学了自贡这边的盐井爆破法,改良一下,在河池县与散关县之间的西汉水河谷改道处开挖陈年塌方。他那儿干得不错,冬天农闲他没闲,已经把阻断西汉水北流的故道堰塞点挖开了一半多了。”
  李素提到的那个项目,其实自从当初接受法正投效、设立散关县之后,就一直有陆陆续续在做。只不过没那么紧急,都是每年农闲时节,调动散关与河池两个县的民夫干几个月。去年董越樊稠杀进陈仓道的时候,为了掩饰汉军的小动作,李素还让法正伪装一下,消除工地破绽,耽误了不少时候。
  而192年193年的冬天,才算是全力施工的阶段,到了真正上火药爆破松土的程度。
  这几年李素也派人仔细勘察过了,包括用简陋土法的测高、水平仪器测量陈仓道与西汉水拐点各处的海拔,确认了三百多年前的“吕后二年武都大地震”导致的西汉水改道,并不存在山体整体抬升,而是仅仅“山体塌方”堵住了西汉水北流的河口,所以李素希望的“让西汉水重新往北流,流到陈仓城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因为如果是山体地壳板块直接因为地震往上升了,那就彻底没戏了,你想把一块往上升的地壳板块挖低几米,那除非是把陈仓道北段一百多里山区整个挖低几米,工程量太大,下面还都是坚硬的山岩。
  但塌方的话,说明故道还是比西汉水拐点低的,就算后来渐渐淤积,也都是泥土之类容易挖走的东西。只要把塌方点的大石头冲开,河流就改道改回来了。
  这些都是后话了,关羽也不清楚,但他听李素说他的爆破技术是在别的制造山体塌方、开挖山体塌方的工程中用过的、还不断改良改进的,心里就更有底气了。
  看样子这个乐山堰也不需要死多少人,就可以修好了。剩下的只是按计划往里堆钱和人力。
  关羽目前唯一担心的,还是开挖山体导致的铁器损耗太大,成都府库里那些铁锹铁铲按照现在这个磨损率,用不到半年就报废得差不多了。
  而对于这个担心,李素也很乐观:“僰道那边的无烟泥炭炼铁作坊不是在建设中了么。我三月份要回成都,主持租庸调法的税制改革,二月底之前,我会去僰道看看,确保大炼钢铁顺利,绝对不会耽误这边的铁器需求的。
  僰道那边还会新建更多火药作坊,因为从南中运来的矿物里面还有不少土硝,造火药需要的木炭和硫磺都不缺,最缺的就是硝,南中有土硝供给,未来僰道周边可以建成我军的钢铁火药集散地呢。
  成都的蜀锦,自贡和僰道的盐铁火药,南中运来的生漆皮革,将来蜀中可就什么都不缺了。”
注释:
(1)“杖黥城旦舂”就是从“斩黥城旦舂”演化而来的无期劳役刑,汉文帝时废除肉刑并没有废除“黥”也就是脸上刺字,一直到宋朝都有刺字刑,只是把斩趾和割鼻改成杖。一直到汉末都有先杖刑,然后脸上刺字终生罚作建筑工的刑罚。
第三百四十五章
初中化学从未如此通俗易懂
  乐山堰的开凿进入正轨之后,李素就懒得再在南安县视察下去了,反正后续都是按计划照搬的体力活,能干上差不多大半年。
  南安这地方生活条件又不好,交给基层的监工监军管着就是了。
  不过来都来犍为了,回成都之前,李素也不吝再绕百十里路,去僰道、自贡再转转,督导一下大炼钢铁的事业。
  李素是二月二十三这天到的僰道县,跟他一起来的,只有几个亲随,加上跟着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诸葛亮。其他有名有姓的能吏一个都没来,诸葛瑾和荀攸都在成都和南安搞别的事儿呢。
  之所以带着诸葛亮,也是希望他多涨涨见识,知道各行各业的民间疾苦是怎么回事儿。毕竟后世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有十一年时间是在隆中附近躬耕陇亩、交游读书。
  李素一直觉得,那段经历对于诸葛亮人格的形成、阅历的丰富有很大帮助。这一世没工夫让诸葛亮长期慢慢亲自种田参加劳动了,只好带着他视察各行各业来争取速成补足这块短板。而且说不定见识一下炼铁工业的运作,李素还能教他点半吊子的化学常识。
  因为只是临时视察,所以李素抵达僰道之前,本地的炼铁工坊建设工作,就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
  可以说是去年冬天农闲时,铁矿石和无烟煤到货后,当地的官府就已经在犍为太守陈实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扩大炼铁坊的基础工作。李素到了之后,直接在初具雏形的半成品状态往上走马观花指点改良就好。
  过完年刚刚虚岁十四岁的诸葛亮,这辈子也是第一次进炼铁工坊的后堂,心中颇为好奇,也很是珍惜学习机会。毕竟年少嘛,他原先也只见过铁匠把已经初步去掉杂质的铁锻打成型,或是百炼法锻钢,但从没见过铁从铁矿石变成粗铁的过程。
  诸葛亮可以感受到,李师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似乎比他那个已经当郡丞的兄长还高不少,又谈不上严厉。但就是这种“老大哥注视着你”的期望,让诸葛亮自己都反而有些压力,比直接上戒尺和言语严厉训诫还不敢懈怠。
  类似于那些上进的学霸偶尔考砸一次回家,宁可被打一顿或者辱骂一顿,也不希望被冷暴力以悲悯同情的目光注视上一个月。
  相比于诸葛亮的好奇与不敢懈怠,李素的情绪要轻松得多,视察时也偶尔有些小惊喜小意外。
  说实话,李素原先也没怎么关心过“铁矿石到粗铁”的生产工艺,没怎么到现场看过,只关注过锻造加工环节。所以,在陈实的带领下,参观僰道新造的最大“高炉”时,李素也惊叹了一下。
  陈实刚把李素领进工场,就自豪地显摆:“右将军,此炉方广两丈,深逾半丈,炉温甚炽,就算不用无烟泥炭只用木炭,怕是也能日出铁数千斤,不下于当年京雒之地的国之重器。”
  李素频频点头,又问了一些扫盲的问题,才知道,原来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炼铁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土高炉”,这并没有什么稀罕的。理论上用到黏土坑实现熔炼的、炉膛封闭的建筑,都算土法高炉,所以只要会砌窑内温度一千一两百度以上的密封瓷窑,就能造出土高炉了。
  东汉初年,朝廷最大的高炉就位于雒阳以东的荥阳地区(后世的郑州),是国家官营的,出的铁也都是供京师武库的配套工匠使用。
  那种炉子尺寸是一到两丈长宽,但高度很矮,不到半丈,内炉膛是黏土贴壁,还没有耐火砖技术,所以炉膛温度最多也就一千两百度。荥阳那座最大的熔炉据说每年为朝廷练十万汉斤以上的铁,折合后世重量大约是三百吨,足足占了东汉全国铁产量的近三成。可见,荥阳的铁炉在东汉绝对是国之重器,也是东汉皇帝确保首都附近的冶金武备能够碾压地方外藩的重要保障(1)。
  此时此刻,陈实在僰道这儿搞的铁炉,最初的原理和思路显然还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和工艺有所区别。
  不过,李素在简单的初步参观后,还是有些疑惑。
  李素前世虽然是文科生,但好歹中学化学会考那点知识点还是挺扎实的,纯铁的熔点要一千五百度左右,他还是知道的。
  而按照工匠的介绍来估计,李素知道汉末的这种熔炉,估摸着最多只能到一千二百度,居然也能熔出铁水——工匠当然说不出“一千两百度”这个概念,所以当时他们的描述是“炉温可以在纯铜彻底熔汁之后,再提升一成多”。而李素知道纯铜差不多是一千零几十度,再提升一成多炉温差不多就是一千二了。
  李素就忍不住逮着现场一位工匠头目咨询:“这位老丈,还未请教高姓大名,这熔炉的温度,似乎不足以熔融纯铁,你们是怎么炼出铁水来的呢?”
  工匠头领先不知所措地看了一眼太守陈实,然后连忙下跪:“右将军折煞老朽了,不敢称贵,老朽姓周名炳,右将军此问着实懂行呐,这生铁一物,确实不该如此炉温就能熔化。
  不过,根据老朽冶铁三十年的经验,生铁此物愈是杂质繁多,熔为铁水所需的温度就会越低。往昔用优质木炭炼铁时,炉温烧到极致,也只是红热软化,并不流动。但用上无烟泥炭,或是带些硫磺的木炭来炼,出铁的质地较差,杂质生脆,但铁水确是更容易出。
  老朽年轻时,大约是桓帝朝末年,在雒阳的荥阳炉也干过些年头,当时我师傅也是这般教我,后来我又摸索数年,才自己掌握了其中分寸。”
  李素听了,微微点头,没想到这个姓周的老铁匠,还是个“高级人才”呢,是从雒阳周边的国家顶级工场混过的。
  李素就忍不住岔开话题,先问他是怎么混到蜀地来的,后来才知道是刘焉入蜀的时候,重金挖了一些雒阳的军工技术人才。
  李素心中忍不住吐槽:“看来刘焉这厮,当年刚入蜀时就有不臣之心呐,连朝廷中枢的军工技术骨干都挖角,而且还挺有眼光,那么重视相关产业。”
  然后,李素又问了周炳各种混入杂质的燃料炼铁出铁水的难度对比,琢磨了好久,才总算是用前世的化学原理理解了这事儿:
  初中化学课本上有一句基本知识点,那就是“纯质的金属熔点最高,合金熔点较低,合金中混入的杂质种类、分量越多,熔点也越低”。
  汉末的熔炉没有一千五百度,炼不了纯铁,就指望掺杂、以牺牲铁的质量和纯度来降低熔化难度。
  所以用木炭炼铁,让铁里残留百分之几的碳、磷、硅之后,熔点就能降低到一千两百多,差不多就烧成比较稀的糊糊了。如果用无烟煤,无烟煤还会混入少量的硫,进一步可能降低到一千一百五十度。
  所以用无烟煤炼出来的铁质量其实是比木炭的铁还差的,因为有了更多煤里的硫杂质,铁更脆更弱。但好处是产量一下子能提升到二点五倍!
  毕竟铁水越稀薄,还原反应效率就越快、铁水跟掺进去的还原剂反应速度也越快,矿石氧化铁里的氧被夺走地也就越快。糊糊一样的优质铁水要两天半时间反应完一炉,稀薄的像纯水一样的铁水一天时间就反应完了。
  这是以提升到二点五倍的生产速度,来换取产出更劣质的铁!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唐宋,产量稀少的“闽铁”才是优质好铁。浙南地区从春秋末期那些铸剑大师,到后来福建地区的龙泉宝剑,都是用无硫木炭炼的,那里没有煤炭,绝对不沾染煤炭里的硫元素。
  “闹了半天,宋朝人因为引入煤炭而让铁产量暴涨到几乎三倍,是以牺牲一定的铁的质量为代价的啊……这可不是好事儿,咱要兼顾质量和产量,用来造兵器的铁肯定还得除硫,要不就是在反应的最后环节加入别的工序……”
  李素心中对这个问题很是警觉,他觉得不可以听之任之。
  想来想去,李素发现最好的兼顾的解决办法,还是继续提升炉温。
  毕竟,炼铁的铁水最后之所以凝固,其实就是一个煤炭等还原剂投入之后、氧化铁里的氧元素被还原出来,铁的纯度越来越高、熔点也越来越高,最后超过一千两百度了,于是在一千两百度的炉子里也就凝固了,没法继续以液态的高交换比快速反应。
  而李素跟周炳了解之后,得知目前的“百炼法”,乃至初具雏形的“炒钢法”,其实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在粗铁不再是铁水状态后,依然尽量让铁与还原剂的接触面积和反应面积尽可能大,让还原反应继续进行,进一步反应掉里面的杂质”。
  当然周炳的原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这是李素根据工匠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化学常识脑内翻译的。
  历史书上说过,唐朝到了“灌钢法”,炼钢的反应效率比炒钢法更好很多,原因就是液体铁水反应面积大、渗透率高嘛。
  炉温高就可以让液态的高效率反应时间持续更久!搅动铁水还原一个时辰,除杂效果抵得上“液态还原剂淋灌在固态粗铁上”反应三四个时辰,抵得上“固体细颗粒还原剂撒在固态粗铁上”反应半天,更抵得上“固体大块还原剂砸在固态粗铁上锻打”好几天。
  想来想去,李素想到了最朴素的一招:提升不了燃料的火焰温度,那就减少燃烧时的热量损失嘛。
注释:
(1)雒阳附近的大型炼铁基地不止荥阳一处,有考证认为司隶地区的炼铁产量达到东汉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第三百四十六章
学不可以已
  有了思路方向之后,李素也不犹豫,就吩咐周炳:
  “周先生,我看目前你们炼铁时给燃料鼓的风,都是直接鼓入冷风。能不能把风箱加大,鼓进去的风先到一段预热的炉窑里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在外面用火井的火气或者是泥炭给这个储气窑预热一下。
  等风也热到一定程度后,再吹到要炼铁水的主炉子里?目前主炉的炉温之所以只比纯铜熔点高一成,很难再提上去,我觉得关键就是吹进去助燃的冷风本身太冷了,带走了太多热量。要是助燃风本身就是热的,炉温再热一成恐怕也不难。”
  这个招数其实古人自己后来也能慢慢总结出来——这一点从炼铁工艺上很难找到直接证据,但是从陶瓷业的发展上却有明确铁证。
  汉朝的时候,之所以烧瓷的窑烧出来的都是泛着土黄色釉的原始瓷,而不是唐宋时候的纯青色青瓷,原因也是炉温不够。
  后来唐宋烧纯青瓷,靠的就是把烧窑的鼓风先预热一下再鼓进去,减少热量损失。宋朝的“天青色汝窑”那么成熟,可见当时窑的炉温至少一千三四百度了。
  而同一个时代,不管烧什么窑,在追求极限温度时,其实都是相通的。汉朝的炼铁熔炉只能烧到一千两百度,所以原始瓷窑也是一千二。唐宋炼铁有一千三四,烧瓷自然也是一千三四。
  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一千两百度的炉温瓶颈极限,当然不难突破了。
  周炳听了李素的建议,却如晴天霹雳,忽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把烧火的风从冷风变成热风……吹进炉膛之前先‘烧风’?奇才……真是奇才之想!咱马上就试!给我三天时间,修改一下炉膛前面的鼓风口,加一个存风的炉膛。”
  具体施工细节李素就不去过问了,反正他就是提供“尽量提升炉温,尽量延缓铁水越来越纯后、熔点也越来越高而提前凝固”这个思路,具体怎么操作,是工匠的事情。
  这一点做到之后,等铁水温度越来越高、最后环节再加什么新的还原剂除磷除硫除碳,就让工匠们慢慢琢磨那些微调的配方吧。李素就算知道化学方程式,他也不知道如何在自然界找到纯度足够的还原剂载体,只有工匠能搞定。
  ……
  李素就带着诸葛亮,以观察分析为主,指点江山为辅,静静观摩了几天,等鼓风预热炉改造完成后,又验收了一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