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8/891

  因为跟李素的关系比较铁,刘备从来都是不提前通报的,就跟赵匡胤喜欢突袭赵普家蹭饭差不多操作。
  到了侯府门口,仆役和婢女才慌了手脚,连忙把刘备先迎进去,蔡琰也穿戴齐整出来迎候,说李素很快就回来,并且让婢女沏了茶。
  刘备端着茶碗抿了一口:“还是伯雅这儿的茶好啊,他今日何往?上元节才过两日,百官无赖,不该有公务繁忙才对。”
  蔡琰:“不是很清楚呢,午后诸葛郡丞刚来过,跟他请示了些小事,他就骑马出去了,说就随便看看,晚膳会回来的,没什么大事。大王原来辛苦,妾这就让婢女上膳。”
  刘备连忙摆手:“不急不急,来的路上无聊,冷兔腊鸡都吃了不少,一点不饿,等伯雅一起。”
  闲聊没多久,李素就回来了,看到刘备来了连忙过来招呼,刘备笑问他何处公干去了,李素这才笑指着诸葛瑾:
  “这事儿说来还跟云长有关,云长,过完正月,可要你手头那些闲下来的兵马,帮忙大兴土木,在犍为的南安兴修水利了——今日子瑜来跟我说,让把之前招募的木匠铁匠等匠人发钱遣散一些,我可是掏私房钱先给他们继续发工钱买材料,免得停工。要是南安县那边的水利不再兴修,我这两年赚下的钱财可就重新搭回去了。”
  刘备一行本就是无聊,想听点新鲜趣事,见李素说得郑重,连忙询问细节:“之前雇佣的这些匠人是做甚的?为何会没活干遣散?莫非是造织机的么?
  今日在郫县市井看百姓人人昂扬,民心奋进,织机推广应该会顺利才对,怎会过剩呢?”
  李素一边吩咐婢女上菜,一边解释:“不是的,这批工匠都是前年就陆续扩招的,木匠为主,都安县、郫县这些水车作坊,都是他们造的。不过其实去年入冬之后,就没他们什么活儿干了。
  大王来的路上应该也看见了,都江堰下游、岷江诸支流、灌渠两岸,水车早已密密麻麻,彻底造满了。本来么,这些水车也够用了,足够供给下线十万织机、以及蜀郡大部分百姓的碾米锻铁所需,再造多也浪费。
  不过,自从去年腊月跟子瑜在郫县民间实施了重商改革之后,我觉得只要把这种改革潜移默化推广到他县,以及犍为、广汉与蜀郡邻接的平原富饶之地,我看未来蜀地凑出四五十万民妇加入到工商业中、运作二十万台织机,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就让子瑜继续给那些造水车的匠人开工钱,买材料,别闲着。南安县那边规划的水利尚未开工,咱先裁切水轮、翻车轴舵,把这些水车的零部件半成品都造好,到时候南安的“乐山堰”修好了,直接把半成品的水车运过去就地组装。
  这样不比两年前都江堰这边就地施工、从树木开始做起效率得多?就是要提前多占用些本金,所以把我这两年跟甄家合作缫丝工坊、碾坊的利钱都耗尽了,就这还只够先赊半年的木料钱和工钱。
  刚才子瑜来说,采买的木料太多了,做好的半成品水轮轴舵也太多,无处堆放,所以下午跟他出门,又问本地大户买了一块岷江边不远的荒弃不平的地皮,简易围个仓库堆东西。”
  几百上千架大水车,拆散了以零件状态存放,确实需要非常大的仓库,甚至要临时占用一段时间农田。所以李素找了本地一些大户,借了荒地临时用用,等春耕之后还要腾退一些。
  或者是用船运去犍为郡南安县附近。南安那边开发力度比成都周边低得多,地皮肯定也更为便宜好找。
  刘关张听了也是啧啧称奇,刘备还假装板了脸色:“伯雅你看得够远的呐,说,这算不算以朝廷徭役谋私!云长练的那些兵马,就算今年闲着没得北伐,要兴修水利为民,那也不是为你牟利的吧?
  你倒好,提前都想着用水车把‘乐山堰’两岸都占满了,水利的工商之利,可不全被你占了。”
  刘备这番话也半是打趣,半是敲打,他倒没有惩戒的意思,但也不希望李素吃相太难看让蜀地人普遍指摘。
  毕竟李素这事儿的性质,相当于“国家出钱组织人力修了大坝,既利于通航也利于灌溉还能发电”,然后李素把通航和灌溉的好处让给百姓,但是水电站发的电的利益全部进自己腰包了。
  水电站发电和修堰后利用水能驱动水车,原理上是一回事嘛。
  别说,李素一开始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古人都是觉得“江边流水的水能当然是谁有本事利用就去利用好了”,怎么会因为修水车要给朝廷钱呢?
  但仔细一想,如果没有水利工程,你得到的水能绝对不是稳定的,汛期会冲坏水车,枯水季又不能开工。
  只不过都江堰是秦朝就存在的东西,四五百年了,大家享受其利不用考虑反哺兴修工程的人。而目前规划的“乐山堰”可是本朝刚刚修的。
  李素要是省了这个钱,未来也会导致国家财政经济混乱,大家都占便宜,还是定个规矩比较好,反正李素只要有利润空间就行,合法赚钱有什么不好。
  他想了想,连忙认错:“大王说得是,此事前无古例,我竟不知如何类比,未来凡是官修水利后、民间兴建水力作坊得其利的,是该分摊其支出。
  这样吧,我看兴修水利之利有三,灌溉消弭水旱之灾为首。先秦都江堰未成之时,成都旱涝交替,根本不配称为天府之国,所以防灾为首,当占一半。而航运之利为次,算三成;水力再次,算两成。
  不如,以后就让受益于水力的工坊商户,承担两成的修河钱粮,在修好的水利设施中也占股两成。将来如果出售工坊,或者迁徙不再经营,也可将工坊执照与水利股份转让其他商户。而承担股份者,如遇数十年后水利设施需要维护翻修,也要按股本承担翻修款项。
  便如这都江堰,虽然修于先秦,可每年枯水要淘浚飞沙堰内新积的淤泥,也要几年修筑加固堰岸。以后这部分的河工钱粮,让沿河所有工坊商人承担两成,蜀郡官府承担八成。”
  李素毕竟是经历过那么多官民合办的历史的,在历史书上记载的清末洋务运动里,这样的工程数不胜数,所以信口拈来。
  刘备一听,果然非常公允,商人承担两成修河款,政府压力也小不少。
  “此法不错,还是伯雅的心智好使,不逼你一下有时候是真不知道你脑子里还能逼出多少好货——行,看在你主动献策的份上,咱也不计较分成了,就君子一言,两成就两成,从此凡咱益州境内,都按这个比例办理。”
  随着刘备的首肯,李素也算是一言而决又定下了一条大计,从此大汉土地上的官民合办水利工程,只要能找得到民间入股的,都是这么分摊成本。
  李素却是微微苦笑,谈不上兴奋,自嘲地说:“我原先还以为前两年攒下的本钱,再问甄家和诸葛家借点钱,这次可以自己独力吃下‘乐山堰’的一千多座水车工坊了。一下子要承担两万民夫一年的粮饷,看来只好再跟甄家合股了。”
  他自己的本钱不够用了啊!
  当然,也不是没可能独吞,那就要祈祷甄家眼光不够长远,选择借贷钱财给他投资而不是亲自下场投资了。但现在看来,甄家跟着他得了那么多好处,应该是不会看走眼的。
  事实上后来还真没看走眼,甄尧得到消息后二话没说,就让张亮带着两亿钱来跟李素合股了。
  好在,李素始终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他家没有亲戚,就一个老婆一个岳父,一堆下人婢女,实在没有经商的人才。目前这点生意,也都是委托给甄家的张亮帮着一起兼管。所以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实在不适合他,他也管不过来。
  正因如此,李素这两年从来没有亲自投资过织锦作坊这种需要管理很多女工的生意。
  他宁可自己的资本只赚缫丝的钱,不养蚕不煮茧不织锦,盯着产业链上最为“高技术、重资产”的环节薅,别的环节都让给友商。
  只跟钱和技术打交道,就可以少管人,那太累了。
  而关羽张飞在酒桌上听了李素这番推心置腹的话之后,也颇以为然,他们也发现,自己家人的置办产业可以学习这个思路,所以也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兴修水利出一份力。
  当然了,关羽张飞的思想肯定没有李素那么开放,让他们不管织机工坊他们做得到,但是古人对田地的渴望还是免不了的,所以他们宁可分出一部分家产多买丘陵桑园、弄上千百户佃农为自己种桑养蚕。
  对此李素当然不会去劝了,汉人“囤积农用土地”的狂热是很难改掉的,哪怕已经是乡侯亭侯有几百上千户子民,也依然嫌不够。
  他只要看到关羽也对修筑“乐山堰”非常认真上心,表示过完正月立刻带兵开始施工,李素就很满意了。
  有钱大家赚,岂不美哉。
第三百四十四章
地图编辑器
  正月的闲暇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转眼就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百姓们都开始下地干活,关羽带回来那几万在南中久经训练的精兵,也被投入到了抢修水利的工作中去。
  筑城修河之类的重劳力活儿,历来都属于劳役刑的最高级“城旦舂”。要是搁秦始皇那时候,都是骊山刑徒或者逃奴、赘婿、贾人干的。
  关羽麾下这些士兵都是练了两年还连年打仗的精兵,肯定心中多有不甘,所以干活的时候肯定得提升待遇,并且加强规划,再给他们配上精利的工具器械。
  刘备亲自过问了部队的伙食,许诺给士兵提供每三日一顿的肉食。二月份有兔肉,后续三月份开始就有一部分鸡肉和蚕蛹,还有少量的猪肉。
  为了提供这部分肉食,官府对成都平原周边的蚕桑户加征了缫丝后剩下的熟蚕蛹,以及少量的鸡鸭活禽。
  理由嘛也很充分:这些百姓能够得如此大规模的蚕桑之利,都是因为官府组织营建了水利工程和水力缫丝工坊,才拉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需求。现在官府要进一步兴修水利,这些上游产业链蹭利好先富起来的人,不该出点肉食劳军么?
  所以都安、郫县和成都的百姓也没有抗拒。额外加税标准就是每有五汉亩桑园的人家,每半年要交一只鸡(土鸡的饲养周期要小半年),春夏秋每季要交十箩熟蚕蛹,大约是四到五汉斤重量。
  成都周边进入征收标准的桑园有近千万汉亩,全年就是四百万只鸡,两千万汉斤的蚕蛹。
  摊到每个修河士兵身上,就是人均每年四十只鸡,两百汉斤蚕蛹,差不多十天能吃一只鸡,每天再有半汉斤蚕蛹加餐。要是省着点吃,还能把加征的鸡肉都腌腊风干充作军粮,供明年北伐之用。
  除了军粮方面的后勤保障非常得力外,关羽军修河的工具也很齐备,精良的铁器工具供应非常充分,铲子铁锹足量供应,只有锤子这种不要求刃口的工具可以用石头或者其他重物制造,不一定要精铁。
  刘备听了李素的建议,把成都府库里的铁器工械全部敞开发放,因为他也听说了李素今年会在僰道和自贡大规模建立泥炭与火气井炼铁的工坊,数年之内,就能把蜀地的钢铁产量提升数倍,所以现有的铁器存量就没什么好吝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而比铁器更加提升效率的,就是火药在工程中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了。
  李素在开工之前也仔细勘探过南安县这边乐山的山势,只要要把乐山在大渡河口南岸的山嘴削出一个导流转角,最大的麻烦不是路程长,而是山太高。
  如果按照传统施工,从山顶上慢慢开挖石头往下走,那就太亏太耗力了。因为山体的上半部分其实没必要全部打碎再运走,完全是浪费。
  最好的办法是给山开凿一点裂缝,然后打上炮眼埋药炸裂,让大块大块的山体直接塌落下来。
  说外行都听得懂的人话,就是尽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人造山崩。
  后世见过采石场塌方的人都知道,山体峭壁底下某处挖进去几米深炸开裂缝,上面的山体自己就会承受不住结构重量,被本身的自重压垮的。如果不学会利用山体自重,那李素上辈子的物理课不是白上了。
  不过这活儿太危险,李素也不希望用己方的精兵来干,所以建议关羽抓了一些隔壁越嶲郡的叟人来——都是关羽去年剿灭蛮王高颐的过程中,抵抗最死硬、至今还不怎么服气的部落。
  这些人本来就被打上了“高颐死党”的罪恶标签罚作奴隶了,而且越嶲郡跟犍为郡本来就接壤,只隔了一条大渡河。制造山体塌方的危险活儿,就由这些大凉山里的蛮族奴隶干了。
  二月中旬,李素亲自在乐山前线督导了第一次塌方作业,经过好几次不太有把握的前置爆破后,山脚下的那处拟定开挖点,已经被往山体内部掘进了四五丈深、七八丈宽、一人多高。百余名叟人战俘奴隶仍然挥动着铁锹铁铲,把前一次炸下来的碎屑碎石全部掏空运出山槽,然后继续拿着钢钎在石头上凿洞,往里填埋已经经过了好几年配方改良、爆破威力也逐步提升的黑火药。
  李素自己估计,他手头的黑火药的爆破效果,已经从当初刚入蜀时的“与北宋火药威力近似”的孱弱程度,提高到了“与明朝中期火药近似”的水平。
  不过,这一次那些奴隶们似乎并没有完成填埋作业,刚刚才挖了三四个洞、塞了火药,还在继续挖更多的洞时,在远处用水晶打磨的火齐镜仔细观察山体的哨兵,就发现了山体上有土块簌簌而落,这似乎是施工前反复培训提醒要警戒的“塌方”的前兆。
  哨兵立刻示警,然后有负责鸣金的士兵敲钟收兵,其他人也顾不得再填埋了,赶忙往回跑。
  可惜等了一会儿之后,除了落下一些土块和几颗扎根不深的树,再无塌方。部队只好再命令几个原本定了最重的“杖黥城旦舂(1)”刑罚的奴隶带上引线,一一塞到刚才已经凿孔装药但还没来得及设置引爆装置的洞穴里,再跑远引爆。
  这一次爆破之后,终于把原本颤颤巍巍将塌未塌的山体崩下来一大截。好几块长宽厚数丈、重达百万斤的巨石,直接从二三十丈高的山崖上砸落在地,碎裂成不足一丈直径的碎石,每块数量也降低到万斤数量级,可以被士兵们合力拖走。
  军法官也立刻现场宣布,给最后冒险点炮的那几个杖黥城旦舂的刑徒,赦免其家中妻儿一人,但这些爆破手本人还得继续留在军中冒险——因为杖黥城旦舂是一种会连坐妻和子女为奴的刑罚,赦免家人一人的奴籍也算是不错的赏赐了。
  而之所以不直接赦免本人,是因为每一个有爆破成功经验的人,都是宝贵的熟练工,如果直接把本人赦了,等于是又要再去从零实战经验培训一个新手,说不定施工中的伤亡损失会更多。
  所以,官军在挑选培训对象时,都是挑犯事儿亲属比较多的蛮族大户人家子弟,这样才有足够的亲戚作为动力让他们去努力赦免。如果这些人真的运气好,成功爆破山体几十次,全家几十口犯事儿籍没为奴的亲戚都被赦免为平民了,他还没死,那也只好把他本人赦免释放,给比工钱,然后再换新手来爆破。这点信用还是要讲的。
  因为工程才开始不久,所以高级将领也有亲临现场,关羽看了之后,也不由对李素感慨:“刚才这一次,怕是总共崩下了几百万斤山岩,要是让士卒从山顶往下挖,不知要靡费多少劳力。亏得你所想的火药之法已经如此成熟,莫非是之前在哪儿练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